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楼主: 拥抱快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编辑分享】萧红和萧军(转帖)

[复制链接]

860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2191
261#
 楼主| 发表于 2015-5-31 20:53: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拥抱快乐 于 2015-5-31 20:54 编辑
作品通过一系列场景和细节描绘,一个中国文坛的精神领袖鲁迅先生的平凡而伟大的形象栩栩如生出现在我们面前了。这样的创作风格特点,在我国现代、当代作家中,是绝无仅有的,可惜我国的作家与读者,对萧红作品感兴趣的并不多,这是我国文坛一个悲哀。萧红继承了恩师鲁迅的“悲凉”苍劲的文学风格,使这篇散文带给读者极度美感。
    伟大的作家巴金先生在他的著作《随想录》中说:“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笔者理解文学并不是说不要技巧,而是不要为技巧而技巧。巴金先生多次强调文学作品是依靠真实、生动、自然的文学本体美感和作品主人公的命运打动人 。有人在评论这篇散文的成功,强调的是“纪实生活流”技巧运用。笔者并不全部同意这样的说法,这是因为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萧红与先生是恩师与学生的关系,先生帮助她出版了《生死场》使她在上海和文坛上崭露头角,平时又慈父般教导和阿护。这篇散文是她突然失去恩师的悲痛的心情下,将时光倒流进行了回忆,让自己心灵与先生的生活面对面呼吸、对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0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2191
262#
 楼主| 发表于 2015-5-31 20:54:35 | 只看该作者
笔者认为这篇散文实际上是鲁迅精神及其鲁迅作品“悲凉”壮美风格在他的学生作品中的延伸和发展。鲁迅在病重和临终的日子里,经常看床边的那幅苏联某画家小画,画面上一个穿大长裙子飞散着头发的女人在大风里边跑,地面上还有小小的玫瑰花。这一细节反映了鲁迅对爱和美,生命和活力的渴求,作品开头鲁迅在与萧红对话所阐述衣着颜色如何搭配是美丽自然,这前后呼应体现作品美感内涵深刻意义。
    作品对特定环境的描写放在重要位置。鲁迅居住、卧室、写字台、书橱、厨房的质朴实用,女佣人、海婴、许广平先生的一举一动,都作了描绘,传递着特定环境中鲁迅先生的生存气息;反射着鲁迅形象的光辉。作品真实记叙和描绘许广平先生对鲁迅先生的的关心爱护,辛苦操劳,任劳任怨,形成了鲁迅先生必然成为一代伟人的静谧必然环境氛围。经常是黄昏时分,许先生低着头脚踏缝纫机声,孩子跑跳声,楼上鲁迅先生的咳嗽声,连成一起,埋藏着力量,“一种对于生的强烈的愿望站得和强烈的火焰那样坚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0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2191
263#
 楼主| 发表于 2015-5-31 20:55:37 | 只看该作者
作品的氛围、气息、光线、声响的烘托十分感人。写鲁迅写作,从深夜到天亮的过程,周围一点声音也没有,在那绿色台灯下开始写作,许先生说鸡鸣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叫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许先生醒了窗户发白了,灯光不怎么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高大,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保姆送海婴上学,叮嘱:“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作品的语言肌体是诗性的,流畅、跳跃、跌宕、富有弹性和节奏。还穿插上海地方的习惯口语,加强语言的色彩。例如海婴临睡觉前喊;“爸爸,明朝会。”(北方人讲“明天见”),还有如:“不要紧”(北方人讲“没有事”)。作品结尾语言凝重、隽永。言尽而意犹未尽,笼罩着我国将要失去一代伟人鲁迅先生的无比悲痛气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0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2191
264#
 楼主| 发表于 2015-5-31 20:56:46 | 只看该作者
                  点评萧红散文《回忆鲁迅先生》

     对于普通人来说,伟人似乎总是高高在上,令人不可触及。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实际上,伟人也和普通人一样,拥有喜怒哀乐。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作者通过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模,是敬献于鲁迅灵前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0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2191
265#
 楼主| 发表于 2015-5-31 20:58: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拥抱快乐 于 2015-5-31 21:03 编辑
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这是萧红用自己心灵感受的非常个人化的鲁迅,是一个使常人敢于走近并能够伸手去触摸的可亲的鲁迅。文中尚有多处提到了鲁迅的笑声:有一次萧红去鲁迅家包饺子吃,“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可见鲁迅绝不是一个不可亲近的人,朋友带给彼此的愉悦由此可见一斑;在校对《海上述林》的间隙,鲁迅见萧红进来,对着几乎天天见面的她,居然说出“好久不见,好久不见”这样随便,这样孩子化的语言,透着风趣,透着玩笑;萧红时时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也居然学会了以自己的好心情来回报鲁迅先生,那一次天晴了,太阳出来了,“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崭然的会心的笑。”这又是一种如何温馨和谐的其乐融融的景致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0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2191
266#
 楼主| 发表于 2015-5-31 21:04:09 | 只看该作者
“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这些动作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淡淡几笔,形神兼备地描绘了鲁迅的一些习惯动作,就画龙点睛般地勾画出一个独一无二、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得……”他自己就从来不注重穿着,但却从不缺乏审美观,那些美学的诊断足见他独到的眼光,那根桃红色的束发的绸条马上引来了鲁迅的严正反对 “不要那样装饰她……”看来自然朴素、庄重严肃还是鲁迅追求的美的境界。 “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我一说你该不穿了。”如此一句简单的语言哪里可见鲁迅的尖锐与咄咄逼人,它体现了鲁迅怎样的人情练达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0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2191
267#
 楼主| 发表于 2015-5-31 21:05:47 | 只看该作者
鲁迅“欢喜吃硬的,油炸的,就是吃饭也欢喜吃硬饭”;就是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鸡汤; “鲁迅先生前面摆着一碗酒,酒碗是扁扁的,好像用做吃饭的饭碗”,他从不在意用什么精致的东西,简单随意的生活也隐隐透露着鲁迅刚毅倔强的个性。他虽然胃不好,但对着萧红亲手做的点心,就算做的不好,鲁迅也还是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言辞间自然地流露出对妻子尊重与依赖的爱意,还有更多对小辈的体恤。
描写特别生动具体的是鲁迅在寓所接待并宴请冯雪峰的场面。萧红笔下的冯雪峰开朗健谈,学问渊博,广闻多见,“走过二万五千里”,被鲁迅戏称为贩卖精神武器的“商人”。冯雪峰——为毛泽东和鲁迅牵线搭桥的人,在触摸巨人心灵的同时,他用自己的思想、学识、胆略,影响着鲁迅,鲁迅亦承认“还没有人解剖过我像我自己那么解剖”的。这个部分鲁迅的诙谐风趣,自然随和,当可为我们所见,对于青年人的爱护,对革命的支持在此文中也进一步得到体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0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2191
268#
 楼主| 发表于 2015-5-31 21:06:49 | 只看该作者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他强烈地要求着别人,严格地约束着自己,却仍能宽容地对待别人,谁说鲁迅不可亲近?他对于青年人的爱,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鲁迅的可亲的体温,他是那个寒冷年代的一个无可替代的强大的热源。
    阅读鲁迅的著作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回忆鲁迅先生》,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鲁迅是人而非神。他有着普通人的心态,他可以对人的穿着品头论足,他可以和年轻人开童心未泯的玩笑,他有普通人一样饮食、起居,他同样可以享受亲情,享受天伦之乐。正如他的诗歌所说的那样:“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0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2191
269#
 楼主| 发表于 2015-5-31 21:07:53 | 只看该作者
                    与鲁迅“什么都没发生”的爱
  

    三个人,静静地站了一两秒,许广平很窘,萧红安静下来了,鲁迅呢,他把眼皮子往下一放。
  1934的冬天,萧红二十三岁了。两萧启程去上海正式拜见鲁迅,这是。在上海,萧红焕发了更大的活力,遗憾的是,和萧军的关系变冷了,很多人都认为是和鲁迅有关,我也这么认为,——几乎一定是的!未必真的发生什么;也许是什么都发生了,“只是在心里”。
  有一次她去鲁迅家里,一进门,什么话也不说,就咯咯笑了。鲁迅问:“为什么笑呢?”
  她说:“天晴了,太阳出来了。”
  我想萧红最可贵的一点是,她至死都保持了她少女的天性,她的淳朴和自然,她投向万物时如初生儿一般新鲜而好奇的那一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0

主题

25万

帖子

11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22191
270#
 楼主| 发表于 2015-5-31 21:09:19 | 只看该作者
两萧在上海待了不到两年,这也是鲁迅生命的最后两年。对于两萧来说,鲁迅差不多是半人半神式的、父亲一样的存在,所不同的是,萧红还是个女人,况且又那么年轻……起先,他们住在法租界,离鲁迅家很远,为了方便见面,他们就把房子换到鲁迅家附近了。
  两萧常结伴来看鲁迅,每天都来……后来,就是萧红一个人来了。
  萧红来到鲁迅的书房里,鲁迅也只是平常地问一句:“来啦?”萧红说:“来啦!”
  家里来客人的时候,萧红便和许先生一起做饭,包饺子,包韭菜合子……两个女人一起闲话,许广平告诉她她从前的往事,她在女师大念书,怎么做家庭教师……两个女人之间,大概是什么都知道了,但什么都不能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4-29 04:30 , Processed in 1.123202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