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拥抱快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编辑分享】萧军的文学世界(转帖)

[复制链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0561
261#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8 08:19:08 | 只看该作者
《文化报》创刊于1947年5月4日,到1948年11月2日被迫终刊,共计81期,在当时东北解放区产生了极为广泛的政治影响。当时,《八月的乡村》的作者、鲁迅的学生和来自延安的老干部等头衔和身份,对东北知识分子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天真、率直、自信、傲气的萧军,热火朝天地投入工作,没有体察身边环境的复杂性。好心的朋友们开始提醒他,要他赶紧收敛,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萧军却不以为然,然而事实很快证明,朋友们的担心并非杞忧。1947年夏,《生活报》在哈尔滨创刊,由当时东北局秘书长刘芝明领导,宋之的主编。《生活报》一创刊,就把矛头指向萧军,指责萧军和国民党反动派一样,“诬蔑苏联是赤色帝国主义”。接着,《生活报》连篇累牍发表围攻萧军和《文化报》的文章,对萧军的思想、言行、创作进行了多方面的毁灭性的所谓“批判”。尽管萧军及替萧军鸣不平的同志写系列文章答辩,但都无济于事。1948年5月,东北局公布了《中共中央东北局关于萧军问题的决定》《东北文艺协会关于萧军及其〈文化报〉所犯错误的结论》。刘芝明也亲自写了长达万言的批判文章,以党的领导人和理论家的姿态,实际上宣布萧军的政治生命和文艺生命结束了。从此以后,萧军便被钉在“反苏、反共、反人民”的耻辱柱上,从文坛上消失了。紧接着,鲁迅文化出版社和《文化报》被停办,萧军本人也被撤销了一切职务,下放抚顺矿山“体验生活”。自然,参加党的生活一事也就泡了汤。直到晚年,一提及当年《文化报》的事件,以及头上那顶戴了30年之久的“三反”帽子,萧军的心境就难以平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0561
262#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8 08:19:58 | 只看该作者
                         一生难解女人花
    早在1922年,按照乡俗,15岁的萧军就结婚了。女方叫许淑凡,长萧军一岁,是下碾盘沟村附近一个普通农家的姑娘,他们婚后一起生活了10年。1932年2月5日,日军占领了哈尔滨,冯占海的抗日部队撤退后,萧军和方靖远在哈尔滨继续参加地下党反日活动,由于政治环境恶劣,萧军下定了以死报国的决心,把妻子打发回锦县老家,并告诉她,自己以后要漂泊天涯,抗日救国,生死未卜,为免误青春,请她另行改嫁,从此,两人断绝了夫妻关系。
    萧军是因为同情萧红而与之相识的。1911年6月2日,萧红诞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城的一个大财主家庭,她在这幢小屋里度过了不幸而苍凉的童年。当萧红出落成一个楚楚动人的少女时,由于父母包办,和汪殿甲相识,两人在哈尔滨的一家旅馆里同居了很久。之后,汪殿甲扔下怀孕的萧红扬长而去。重病缠身的萧红走投无路,给当地的报馆写信求援。报社青年编辑萧军得知消息前往旅馆探望,这个求援的少女萧红含着眼泪向他吐露了自己的苦难身世,她写下的小诗美丽而又哀怨,震撼了这个笔名为三郎的东北大汉。在一个暴风雨的黑夜,趁着洪水泛滥,孤苦无助的萧红终于投入了萧军火热的怀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0561
263#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8 08:21:15 | 只看该作者
萧军与萧红的结合因缘际会,偶然性和现实性的因素较多。由于缺乏较深厚的情感基础,萧军总是扮演保护人和救世主的角色,而萧红总是处于被动和消极的地位,对她来说这在患难之初是需要的,可以容忍的。但随着萧红在文坛的崛起,她的文学成就使她成为全国闻名的作家时,二人之间的裂痕便进一步扩大,他们之间发生了冲突,争吵日益激烈,性格暴躁的萧军甚至动手打了萧红。在萧红的身体和心灵深处遍布着难以医治的创伤。后来人们这样对比萧红和萧军之间的差别:一个多愁善感,另一个坦荡豪爽;一个是长不大的女孩,另一个是血性汉子。萧军说:“她单纯,淳厚,倔强有才能,我爱她,但她不是妻子,尤其不是我的。”萧红说:“我爱萧军,今天还爱。他是个优秀的小说家,在思想上是个同志,又一同在患难中挣扎过来的,可是做他的妻子却太痛苦了。”他们只适合乱世儿女情,性格和命运使得他们注定不能天长地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0561
264#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8 08:22:02 | 只看该作者
与萧红分手之后,萧军在西北遇到了与他相伴一生的妻子王德芬。1938年4月,萧军、塞克、王洛宾等到兰州采风,萧军认识了《放下你的鞭子》中的“香姐”王德芬。来兰州后的第五天,萧军就约王德芬出去“散步”,两人很快坠入爱河。尽管家里反对,她却义无反顾,在不满19岁时就把“终身”托付给了萧军,跟随他漂泊一生。萧军在给王德芬父亲的信里,斩钉截铁地写下这样的话:“我只屈服于‘真理’,却不能对‘暴力’低一低头的。”“德芬已经是我的,我也是德芬的,即使刀放在脖子上也要爱到底。”
   1938年6月,萧军带着王德芬离开兰州。从此后,他们相依相偎、携手走在了漫漫人生风雨路上。他们先从兰州到西安,从西安又辗转到达成都,然后又从重庆赴延安,又先后到过张家口、齐齐哈尔、哈尔滨和佳木斯、富拉尔基等地。后又来到沈阳、抚顺,最后定居在了北京。最让人难以承受的是心灵上的苦,一次次暴风骤雨般的政治运动,并没有将他们击垮,而是历难弥坚。“文革”中,身陷囹圄的萧军冒着生命危险传出一封信给他的孩子们。信是这样写的:“好好关心你们的母亲!她的身体多病,又没经过什么风浪的折磨,她天真的犹如一个孩子!……她是这世界上唯一能谅解我的人。尽管我们思想常难一致;我们的生活习惯、为人作风——各不相同,但我们却是不可分解的一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0561
265#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8 08:22:57 | 只看该作者
萧军还有过一段鲜为人知的婚外恋。1951年,44岁的萧军正处于人生最艰难困苦的阶段,被排挤出文坛。为了争取生存空间、保存写作权利,1951年初,萧军以养病为由来到了北京,经人介绍,租住了张公度家的房子,成了鸦儿胡同48号的房客,一住就是几十年,直至去世。就这样,萧军走进了房东女儿张大学的生活。张大学视他如落难英雄一般,在尊敬中对萧军产生了深切同情。张大学的字写得很漂亮,萧军的《五月的矿山》的书稿抄写,便出自她的手笔。这种患难之交的感觉,迅速拉近了他俩的距离,促进了感情的升温和升华。
 1952年夏,张大学怀孕了。萧军决定离婚,给张大学一个婚姻。张公度夫妇让女儿去打胎,并且执意要把萧军告上法庭,遭到张大学的拒绝。张公度断然与女儿断绝关系,将她拒之门外。1953年3月17日,萧军的女儿出生,萧军为她取名萧鹰,而张大学坚持在前面加上了她自己的姓,将孩子取名“张萧鹰”。萧军曾答应给张大学合法婚姻,但已很难实现了。王德芬不肯离婚,他们已经有了五个儿女。张大学心地善良、性格软弱,最后不得不做出选择——离开萧军、离开北京,当然也意味着离开自己的孩子。在毕业分配时,她婉拒了学校的挽留,要求到最边远的地方去。张大学去过浙江、到过山东,做过教师、搞过科研,一直做到了研究员,但是她从没有打算调回北京。1957年,她在远离北京、远离父母和孩子、远离萧军的他乡,结婚生子,落地生根。尽管一生都在为与萧军的关系承受痛苦,但她从未抱怨和责备过萧军,反而一直在关注他、关心他。
   萧军建国后经历坎坷。1979年11月,耄耋之年的萧军重返文坛,参加了全国第四届文代会,被选为全国文联委员、作协理事。他诙谐地说:“从1949年起,我就被埋在土里了,现在从土里爬出来,东北老乡叫我出土文物。我是会说话的出土文物……”随后,萧军被选为北京市作协副主席。1980年4月,经中央组织部和宣传部批复,北京市委做出正式结论,确认“萧军是一位真正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具有民族气节的革命作家”。结论否定了1948年对萧军的错误批判和对他的一切诬陷不实之词。
   1988年6月22日,萧军因病逝世,享年81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0561
266#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8 08:23:36 | 只看该作者
                       萧军与王德芬一家
    70年前,正是中华民族奋起抗争外辱,争取民族自由的时候,也许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1938年4月28日这天,当时的兰州天气仍然带着些春天的清冷和微微的寒气,但一切也都充满了蓄势待发的蓬勃生机……
    爱情,是人类最温馨、最美妙的情感。有时她就像一粒种子,只有在适宜的土壤、气候下才能生根、发芽。
    故事的发生地点——炭市街49号,就在这天清早,在49号的院里,站着两个男青年,一个戴着一顶灰呢帽,穿一件深红色皮大衣;另一个穿一件浅色风衣,手里还拄着一根手杖。他们看起来是初来乍到,因为他们四下里打量着,而且还不停地打问着:“吴先生在这儿住吗?这儿有姓吴的吗?”就他们这一喊,而喊来了一段爱情,而这段爱情又是那样的美丽与坚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0561
267#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8 08:24:35 | 只看该作者
这两位男青年就是戏曲家塞克和作家萧军。他们的喊声惊动了对面堂屋里住着的一位少女,她掀开窗帘一看,没想到这一看,少女的心扉就同房门一样洞开了。这位少女就是抗战时期活跃在兰州的王氏姊妹艺术团中,出演《放下你的鞭子》中的“香姐”的王德芬。
    当时国难当头,一些进步的爱国青年将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兴衰存亡相依相系,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了驱逐敌寇,追求民族解放的滚滚洪流之中。
    青年作家吴渤受王德芬的父亲、榆中县县长王蓬秋之邀,来兰州进行文艺宣传。吴渤为了增强兰州进步文艺运动的领导力量,又写信邀请在西安刚与作家萧红离婚的萧军、塞克,以及音乐家王洛宾和他的妻子罗珊,舞台灯光专家朱星南等一同来到兰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0561
268#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8 08:25:18 | 只看该作者
萧军这个祖籍辽宁锦县的东北汉子谁也不会想到他却在千里之外的大西北兰州找到了自己的爱情归宿。正如萧军当时给王德芬的情书中表白的:“只要我一接近你,就感到一种眼睛看不见的温柔包围了我,真的会变成一个孩子了,像一只羔羊似的伏贴在你的怀中,任着你抚摸吧,我会在这抚摸中睡得香甜而美丽!爱的!”
    其实王德芬这不是第一次见到萧军,王德芬第一次见萧军还是在上海,那是她和她的姐姐德谦乘电车准备看望鲁迅的夫人许广平先生。在电车里碰到了萧军,王德芬看到的萧军是这样的:“在两节车厢之间的过道旁的座位上,坐着一个年轻人,浓黑的头发,棕红的脸色,虽然有点瘦,但很结实,很像个游泳健将。上身穿着白色短袖针织网球衫,下身是白色西式长裤,脚穿一双尖头皮鞋。他一条腿架在另一条腿上,正聚精会神地看着一张报纸。”
当时30岁的萧军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又是当时极为“热销”的《八月的乡村》的作者、鲁迅先生的学生。所以对于18岁的、情窦初开的王德芬还是具有“二力”的“诱惑力”和“杀伤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0561
269#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8 08:26:00 | 只看该作者
“情人眼中出西施”。自己所钟情的人往往会散发着吸引人的魅力,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那么的得体。萧军来到兰州的第二天,送给了王德芬一个雅致的浅灰带绿仿龙泉窑大开片花瓶,瓶颈上缠绕着几道鲜艳的朱红色串珠,瓶内还插着一长一短两枝刺梅。历经半个多世纪,王德芬已是一个耄耋老人时,回忆这些,对于那串朱红色的珠子仍充满了深深地爱恋:“那是小姑娘最喜爱的一种椭圆形小珠子。”并有点感动地写道:“四、五月份正是刺梅、芍药、丁香、牡丹……盛开的季节,兰州街上卖各种花的很多,萧军真是一个有心人啊,他怎么知道我爱花呢?”王德芬一颗平静、矜持的少女之心就这样被萧军投下了一颗石子,击起了涟漪,并一道道地荡漾开去……
    所谓“谈恋爱”,首先就要“谈”,谈既是一种沟通,双方传递信息,交换意见,也就是将自己的话莺声燕语、呢呢喃喃地说给对方。
对于当时烽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虽然没有现在的酒吧、茶屋或歌厅等这类可供沟通的场所和环境,但两颗年轻的心同样可以相互倾诉,并可拨开一切障碍,使两颗心贴得更近、更紧。
萧军来到兰州后的第五天,就约王德芬出去“散步”于是王德芬带着四岁的小妹王德莹,他们一行三人,沿着炭市街(今中山路)一路溜溜达达穿过了黄河铁桥,爬上了白塔山,在一个小茶馆里,他们买了一壶茶、一碟白瓜子和一碟黑瓜子,将瓜子一样分一些给小妹妹,“她就端着小碟坐到连着栏杆的长凳上嗑去了……”。就这样一个小“电灯泡”也被他们打发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0561
270#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8 08:26:45 | 只看该作者
也许通讯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人们已不热衷于写情书了,人们可以通过打手机、发短信的方式攻占对方的心垒,因此情书离我们渐行渐远。萧军与王德芬虽同住一个院内,近在咫尺,但他们依然书信不断,就这足以让今天的恋人为此感动与艳羡。
    从双方称呼上就可知道二人爱恋之深,萧军在信中称王德芬为“我的孩子”,落款为“你的小傻子”;而王德芬写给萧军的信却是既无称呼,也没落尾,而直呼为“你”,但是在信中也称其为“没出息的”。可见二人在诙谐中充满了深深地爱恋。
    然而,萧军与王德芬的相爱也遭到了来自王德芬父母的强烈反对,王德芬是这样说的:“因为他是个离过婚的人,年龄比我大12岁,我的条件比他好多了,我的父母肯定不会同意这种婚姻。”因此王家父母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让自己的女儿下嫁给这样一个离过婚的且居无定所的人。
    于是王家向萧军这位不受欢迎的不速之客下了“逐客令”,萧军无奈地搬出了王家,王德芬也被父母“软禁”在了家中,再不让踏出家门半步。可是姐姐王德谦却当起了“红娘”,暗中为他们传递着书信。可是这样的禁锢在海誓山盟的爱情面前,又是那样的脆弱和不堪一击,从来都是以父母的失败而告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11-25 22:54 , Processed in 0.203012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