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无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革上山下乡运动探讨终结篇

[复制链接]

212

主题

2208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749
21#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1 16:09: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24-12-31 16:13 编辑

我在前面转载了五篇文章,蔡福顺的两篇,是关于毛泽东于1918-1920年的“新村”计划与短暂的实践。戚本禹的一篇,关于1966年毛泽东在上海谈到“五七指示”提到“张鲁”,以及赤男的两篇,一篇是从1958年八届十一中全会上毛泽东让全会印发“张鲁传”,到人民公社免费吃“大锅饭”, 再到毛泽东让汪东兴在江西开办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赤男的第二篇是重复了戚本禹关于毛泽东在“五七指示”发表前重提“张鲁”,以及文革中开办“五七干校”的始末。我们以此从1918年到1968年的半个世纪以来整理出一条脉络,也可以说抓起一条“大纲”,那就是毛泽东的“共产主义梦想”。当他用革命暴力取得掌权后,可谓不忘“共产主义梦想”的初心。大跃进的大食堂失败了,1962年召开了“7000人大会”,毛泽东承担了责任,但他“憋了一口气”(江青透露)。他在人民日报批转了张春桥《反对资产阶级法权》的文章并写了编者按,这是他要恢复“供给制”(军事共产主义)的宣言,随后就展开了“社教”,“四清”,“文化革命”等一系列1963-1966年的“阶级斗争”,也可称是“文化小革命”。这一系列的历史事件都被后来的研究者研究过了,唯独没有把文革上山下乡运动“串联进去”。例如,对毛泽东试办的“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和文革上山下乡运动以及远在1918年毛泽东开始酝酿的“新村”半工半读计划。我转载的五篇文章压根就没有提及上山下乡,所以才需要我们来完成这个“烂尾楼”。

从1963年起,“阶级斗争”就变成了人们的“大纲”,与建立“准共产主义”那条“大纲”形成双轨制。在《五七指示》中提到我们的任务主要是“资产阶级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这层意思就是城市里从旧社会延续下来的那套学校制度“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怎么办? “废除高考”......再下一步,不知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2

主题

2208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749
22#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1 23:49: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24-12-31 23:57 编辑

我们知道的是“五七指示”中对我们这一代说的“ 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在这里,我们还没有体会什么叫“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我们也没有关注如何“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我们只关注了"也要批判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可以猜测,那个时候,领袖对全社会开始了他的全面改造计划,这一次是先从思想界下手。如果是“两条纲”,那么先抓“阶级斗争为纲”,第二条纲“实现共产主义的雏形” 或是至少把全社会扭转到这个方向,先放一放。但我们中可能没有一个人在1966年体会到这一点,连毛泽东也没有想清楚他那个“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到底怎样实施,难不成让我们在工农兵中都轮转一回?这是老人家“乌托帮”的一面。随后,他的文化大革命就是他也控制不住的了,最先“革命”的或最先批判资产阶级的正是我们这一代中的中学生,他们在反右时都还小,中学没有乱,大学搞了一阵子以后就鸣金收兵了。这一次,毛泽东绝不是只想把刘邓拿下去,他很可能是觉得1958年那次中国农村的“张鲁”式吃饭不要钱的社会主义之所以失败,不是人民群众不愿意那样搞(他很晚可能认识到农民意识是普遍问题),而是“7000人” 跟不上他的步伐,甚至党内出了“赫鲁晓夫”,也就是早先“第二国际”那一套在中国登场了,“7000人”一下子全跑到那一边。他在73岁时决定奋力一战,这一次中学生突然自发的组织了“红卫兵”,老人家兴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2

主题

2208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749
23#
 楼主| 发表于 2025-1-1 14:08: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25-1-1 14:20 编辑

关于发动文革的动机和文革复杂万变的过程不是一回事,可以说文革一旦发动起来就脱离了它的轨道,文革有“轨道”吗? 没有! 我们在这里只探讨发动文革上山下乡运动的动机,而不侧重于它的过程和结果。不论是看一步走一步,还是走一步看一步,对于我们来说都差不多,因为我们的命运不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例如刘少奇之后又出了林彪事件,然后邓小平又复出,还有文革派的“四人帮”倒台等等,都是上层的斗争,我们这些人只能跟着跑。回到上山下乡,1968年我们是在校学生,文革初要搞“教育革命”,首先不问“青红皂白”就废除了高考,后来连中考也废除了,再后来又搞了两次复课闹革命,一次军训,一次工宣队换班,直到1968年才提出让我们“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1968年我15岁,没学文化课,只读报纸,突然学校不办了,让我们全都上山下乡。老人家说了“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的子女送到乡下去”。人们一看,连大学生也要送到乡下去,中学生能不去吗?因此后来的研究者有的得出结论,说老人家是“忽悠人”。其实,老人家在文革初的设计是让我们工农兵都学一遍,他的革命初衷和他所建立的体制(苏联式)从一建国就是矛盾的。例如他想要恢复供给制,他想让农民吃饭不要钱,但是国家制定了行政人员24级工资制,工人8级工资制,大学生一毕业就是国家干部,行政23级,这些能改变吗?在戚本禹的回忆录里,毛泽东要降低工资,陈伯达就不同意并在暗中阻挠。只有农民是“集体所有制”,按劳分配,不像工人和机关干部那样拿固定工资。农民是不出工就不给评工分,所得就减少。因此最后让我们都下乡是权衡各方面的考虑,很多人说是迫不得已。因此,对于我们来说文革教育革命的动机被现实“阻击”了,老人家让我们去接受“再教育”连国家知青办的人也不理解是什么意思,这个“再教育”有个头吗?当李庆霖“斗胆”给老人家写信后,毛泽东流下眼泪,在复信中说:“李庆霖同志:寄上300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

怎么统筹处理? 连直接分管这项工作的副总理陈永贵都说:“知青工作很复杂,我们几个副总理一提起这件事就感到头痛。” 有人提出轮换制,有人坚决反对,理由是国家安置下乡知青要花一笔钱,要轮换又要付出更多的钱,因此“再教育”变成了“扎根论”。

但是革命一旦开始就不能回头,“张鲁”能让知青吃饭不要钱吗?"张鲁”不行毛泽东也不行,他有多少个300元。只有改革开放可以解决中国的吃饭问题,但怎样改革开放,改什么,开放什么,却始终是中国人的大问题。书归正传,下面我把毛泽东,周恩来,张春桥关于教育革命的讲话各引一段,以说明问题为原则。现在资料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太杂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2

主题

2208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749
24#
 楼主| 发表于 2025-1-2 17:07: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25-1-2 18:06 编辑

1 9 6 5 年后, 毛泽东把“反修防修”的重点转到如何防止中国共产党内特别是党的领导机关出现“ 修正主义” 上来。他对学术界、教育界的判断也有所改变。1 9 6 6 年3 月,他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讲:

现在, 大学、中学、小学大部分被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地富出身的人垄断了。”


同年5 月7 日他给林彪的信中又重申了这一观点。因此,毛泽东提出改革教育制度, 不是改变现代教育仍然落后的状况, 而是要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学校的现象”。
实际上, 毛泽东在此之前就巳经提出了改革教育制度的设想。1 9 6 4 年, 毛泽东提出教育制度要改革:

阶级斗争都不知道,怎么能算大学毕业?

1965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杭州的一次会议上发表关于教育制度的讲话时说:

现在这种教育制度,我很怀疑。从小学到大学,一共十六七年,20多年不见稻、梁、菽、麦、黍、稷,看不见工人怎样做工,看不见农民怎样种田,看不见商品是怎样交换的,身体也搞坏了,真是害死人。要改造文科大学,要学生下去搞工业、农业、商业。至于工科、理科,情况不同,他们有实习工厂,有实验室,在实习工厂做工,在实验事做试验,但也要接触实际。高中毕业后,就要先做点实际工作。但光下农村还不行,还要下工厂、下商店、下连队。这样搞他几年,然后读两年书就行了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同年9 月1 1 日下发了《关于组织高等学校文科师生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通知》。

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 是以教育战线作为重要突破口的。1 9 6 6 年6 月1 2 日, 毛泽东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他在谈到“文化大革命”的搞法时说:

先夺权,批评权威, 再搞教学改革、学制改革。中央要搞个高中、大学入学考试制度’ 办法是学校推荐和选拔相结合。”

6 月1 3 日,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 在刘少奇、邓小平的主持下,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 决定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 将当时的招生考试办法称为“基本上没有跳出资产阶级考试制度的框框”, 并决定将1 9 6 6 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推迟半年进行。 实际上是让全国大中专学生停课半年专门搞“ 文化大革命” 运动。

6 月1 8 日, 《人民日报》公开发表中共中央、国务皖决定, 同时发表《彻底搞好文化革命, 彻底改革教育制度》社论。社论称:“ 旧的招生考试制度, 巳经成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的绊脚石。”6 月2 7 日, 高等教育部发出通知, 1 9 6 6 年、1 9 6 7 年的研究生招生工作暂停。

7 月2 4 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发出《关于改革髙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 *以来,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 虽然不断地有所改进’ 但是基本上没有跳出资产阶级考试制度的框框。决定取消考试, 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这就成为2 0 世纪7 0 年代初大学招生的办法。

但是红卫兵一出现,整个运动就扭转了方向,而毛泽东八次接见了全国的红卫兵。毛泽东的教育革命引出了红卫兵革命整个政治和文化以及国家系统,“7000人”惶惶不可终日,毛泽东乐此不彼。这就是毛泽东的行事作风,乱就乱个天翻复地,把旧世界带来的东西都乱掉,不破不立,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毛泽东有能力“拨乱反正”吗? 或是“拨正反乱”?还是边“拨”边走边看?撕去旧的一页,才能翻开新的篇章,新的篇章就是最好的吗?三年以后,他让全国人民看到了他想要的。红卫兵和全国青年学生不会想到学校教育从两百多年以来的“经院式教条”被彻底改造了,在全世界也是头一份。高考彻底成为了过去时,我们的“评委”下放给了基层的工农兵,实际上是不知数理化为何物的广大贫下中农。从此大学的门向农村边疆开,有知识没“好评”别进来。

毛泽东为什么会这样呢?看看他在1920年是怎么说的:

他在1920年6月7日致黎锦熙的信中说:


我一生恨极了学校,所以我决定不再进学校。自由研究,只要有规律,有方法,未必全不能”。

1920年11月给罗章龙的信中说:

讲到湖南教育,真是欲哭无泪。我于湖南教育只有两个希望:一是希望至今还存在的一班造孽的教育家死尽,这个希望是做不到的。一个是希望学生自决,我唯一的希望在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2

主题

2208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749
25#
 楼主| 发表于 2025-1-4 15:05: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25-1-4 15:14 编辑

下面转来张春桥在1967年的讲话。我认为张春桥是理解毛泽东教育革命思想乃至文化大革命目标最正确的,例如他说不搞好教育革命,文化大革命的任务就没有了。他还说过如果把教育革命搞好了就会取得比过去所有革命成果总和还要大的功勋。他还说毛主席把教育革命的任务交给了上海。这时,他还把课堂里的“教育革命”看的很重,而且反对上山下乡,他在1967年12月的讲话里说的最露骨。那时,正是曲折“自发”上山下乡的时候。很明显,当时周恩来正在紧锣密鼓的策动上山下乡。


张春桥姚文元在上海女六中的讲话
张春桥  1967.05.24

有了权力机构就可以进行斗批改,不破不立,以后就要在破中立起来,破字当头,立就在其中。学制要缩短,缩短几年,哪些课不要,历史还要不要?
学校总是要办的,学校如果不要办了,那就好办了,斗批改也不要搞了,大家搬到工厂或农村去,斗批改不是斗批散、斗批砍、斗批走。你们在学校学了几年,初三学了几年,对于中学和小学的教改你们最有发言权,毕业班的同学有特殊的任务,教改怎么办?那些有利?那些有害?都要考虑一下,这样,全国汇总给中央,中央就好办了。

张春桥接见上海大专院校红代会全体代表的讲话
张春桥 1967.11.19

因为教育革命,要有条件,要抓教育革命就必首先抓斗私批修不行。反过来只有很好地斗私批修了,才能促进教育革命,如果教育革命完不成,那么这场文化大革命的任务也就没有了。

因为教育革命需要有影响,不管遇到什么都要坚持下去。如果我们这一代青年能够很好地搞好教育革命,那么,这个功勋就要比我们过去所作工作的总和大得多。但这是不容易,有许多困难,所以才需要我们化这么大的功夫去作。
毛主席非常关心教育革命,他老人家经常询问这方面的情况,各地送上来的材料大量地看了。所以在教育革命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失败没什么要紧!我们希望能把这工作当作当前严肃的政治任务来对待,在这场教育革命中间继续考验我们。比如有的是老造反, " 老造反 " 当然是很光荣的事,但是能不能搞到底,能不能把教育革命搞到底。。。。。。

张春桥在上海市革命委员会报告会上的讲话
张春桥 1967.10.16

学校,要复课闹革命,中央这几天就会发出指示。大中小学都要复课闹革命。因为不复课,大家都不回到学校来,这个斗、批、改没有办法搞,大联合也根本联合不起来。 " 三结合 " 也无从结合。更谈不到批和改了。斗、批、改都没有办法进行。这个问题我想今天用不着多讲,中央会有文件来。
我只是在这里答复一个问题。因为有好多同志看到了报纸登了北京的小将到内蒙古去落户,纷纷要求出发到内蒙、西藏、新疆、西双版纳等等地方去,今天据说还有好多人在等着我,说一定要找我当面谈。我说用不着当面谈了,今天我就在这个大会上统一的答复。
大家还是先参加本校的斗、批、改。同时我们也考虑,在上海附近也还可以找到地方,你先在这里劳动锻炼一下,然后再出发。

张春桥讲话 1967年10月-11月

"主席是早就给了我们上海的任务的。希望我们能提供中学、大学、小学教育革命的样板、经验,我们还没有交帐。这个帐谁来交呢?当然我们革命委员会应该负责,但是首先是大中小学的革命师生、红卫兵小将负责,希望你们在这方面做出贡献,用自己的实际成绩向毛主席报喜。

如果教育革命完不成,那么这场文化大革命的任务也就没有了。 什么叫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要从政治上、思想上、去争夺阵地。如果我们的学校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现在的教育制度、内容和方法,这一套不彻底加以批判,不根据毛主席所提出来的方向路线和政策来改造我们的学校,那么这样的学校就会继续培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修正主义准备条件。那样的话,我们革命就没有办法去争取到胜利,即使取得胜利,也没法巩固。而过去在教育阵地里,特别是大学,那是资产阶级专政,解放以前是这样,解放以后也没有根本改过来。如果没有这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解决不了。而这样一个责任,毛主席最新指示中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一定要依靠学校中广大的革命的师生,革命的教员和革命的工人。(我注:注意张没说革命的农民)

张春桥在上海革委会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张春桥 1967.11.19

你们要下去,先是到工农兵中去,这当然是好的,目前不是下去不下去的问题,而是屁股坐得下坐不下来的问题。教育革命又是怎样搞,要作艰苦的工作呀!

张春桥在上海市革委会会议上的讲话
张春桥 1967.12.06

现在的目标很分散,昨天报纸上有消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你往哪儿送?没有落实。北京要去内蒙、新疆,要中央文革去开会,中央文革没有去,也没有表态,消息也不发。教卫组要把复课闹革命抓起来,先把 90 %以上的人安排下,上海真正要上山下乡的人恐怕不多的。我很保守,可能右倾,估低了群众的觉悟,如果你带了群众往前看,抓阶级斗争,顺便解决这些问题,那就好办一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2

主题

2208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749
26#
 楼主| 发表于 2025-1-4 15:07: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25-1-5 18:22 编辑

现在该轮到说说周恩来对文革上山下乡运动的态度了.
周恩来说:

“城市人口总要相应的增加一些。因此带来一个问题,城市人口有必要动员一部分去农村发展生产。下乡上山,知识青年下乡,这是主席规定的方针。我们要使人口平衡地发展,这是长期计划,不能过分集中。。。。。。城市没有那么多工业,就要到农村去,做有文化的农业劳动者

这是几千年来封建经济、买办经济造成的。只有我们社会主义经济,在革命的情况下,才能改变这种长期形成的情况。工人阶级处于领导地位,但是工人阶级要把全民都化为工人,这是长期的任务。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无产阶级自己。拿中国来说,要解放全中国人民,都成为劳动者,剥削阶级,游手好闲的人都没有了,剥削阶级分子逐步改造好了,这是个长期的工作。不然城市总有游手好闲的人,给工作不做,叫他到农村,他不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9

主题

5355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657
27#
发表于 2025-1-5 08:09:33 | 只看该作者
慢慢品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2

主题

2208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749
28#
 楼主| 发表于 2025-1-12 15:07: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25-1-12 22:36 编辑

我回来了,前一段在微信群里被人们留住,说要完成一个话题,就是周恩来主持的“白区第五野战军”的历史。相比较而言,上山下乡的历史结论也很重要,而且周恩来又是操作上山下乡运动的主要操盘手。为什么要让我们1700万知青下乡,而且十年来一批又一批的知青不断下,用以往的理论不足以解释。我们主要还要看毛泽东的“战略”, 要从1920年起用一根线索串下来。

我很快就会回来,接着写完。这次不会很长,也不会纠缠文革的细节。同理,对文革也一样,只要“纲举目张”,在我们有生之年有可能解开这个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2

主题

2208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749
29#
 楼主| 发表于 2025-1-17 22:52: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25-1-17 23:28 编辑

关于文革上山下乡的结论,我“斗胆”说我已经找到了,至于用什么词汇来说明这件事,则是另一个话题。其实,就这个话题我们已在全国南北多个知青网上深入探讨过N遍了,从人类文明开始的浑沌之初,到知青点台灶前的缭绕烟火,我们都在问“为什么”。我们的经历都很类似,我们的答案有千百种。2018年上海知青学研讨会上,网罗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中外学者,都试图探讨文革上山下乡运动的发动动机,最后他们的结论是知青学方的研究今后要走向多元化。这不是我们想要的,上海社科院的金大陆说拿不到第一手的资料就做不出一流的研究。这是实话,也不是实话。我们永远不能期待中国共产党解密我们期待的文件,但我们可以得到中国共产党某一段时间里根据特定的需要而解密的资料里透露出来的信息,而这些不是针对上山下乡的信息却可以得到上山下乡的重要信息,这就是“歪打正着”。

我所做出的结论都不是我发明的,我只是个综述者。我本想用链接图表按年份罗列出一张草图,让大家自己去判断。但是我失败了,因为发表的文章被有关部门删除了。即此时这篇文章是通过了,但彼时就是不适宜的了,再加上知青网本来就不是个学术的长久之地。

我在后面要贴出多年来网友们发在我楼里的各种观点,那将是一场“盛宴”,我很期待。但我要完成周恩来总理的另一项未被人们深入解读的历史,即周恩来领导的白区第五野战军的历史。这项历史在近年来才被披露出来,即抗战前后南方局在武汉,重庆等地成立的八办及国共合作下成立的国民革命军政治部三厅以及建制下的十几支抗敌演剧队和抗宣队的事迹。在这些组织中演剧三队中诞生的《黄河大合唱》是最为著名的成果,至今台湾军队,美国及世界各地的合唱团和乐团也在演出。在解放战争中,这些组织从穿着国军服装到换上西服革履转入地下,成为中共地下党的“第五野战军”,建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业绩。当然我不是说政治历史上的是非对错,我只是说世界历史上中共的地下斗争和武装斗争一样真是“旷世绝伦”的精彩,他们的牺牲精神应该感召人类应该想想用其他方式能不能走向大同?他们这一代应该是空前绝后的了!而且不应也不可能再被其他国家复制了,因为以现代的科技只能共同走向毁灭。

因此,中共在建国后也还是遵循一条线索,那就是1920年代毛泽东接受了苏俄十月革命的经验,采用“武革”的手段进行斗争,辛亥革命的议会共和国的道路从此中断,这不是中共的责任,这是历史老人在中国安排的由列强,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苏俄,共产党都参与的一场大戏。而周恩来则是扮演了从白区到苏区再到长征的中共主要决策者的角色,以后才让位给毛泽东。毛泽东领导了长征的胜利,到达了陕北。而周恩来则发挥了他的统战和“地工”的本事,在西安事变,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在南方局,在重庆八办领导了文化抗战和后来的“第五野战军” 配合四个野战军最终解放了全中国。

我认为,毛和周一起做成了“武革”,这就理解了他们又合作想要通过文革走向军事共产主义乃至世界大同的梦想,只不过毛的文革没有告诉周恩来,而是交给江青打前站。。。。。。

上山下乡与白区第五野战军都是要完成的梦想(做结论),我是业余的,又不在体制内,希望我的工作没有偏见,让两岸人民都能理解这场革命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和平的走进世界民族之林,才是我的夙愿。


给两个链接:

小老头网站 (xiaolaotou.com)

纪念总理诞辰,解秘总理组建领导的“第五野战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2-5 14:38 , Processed in 1.248003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