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拥抱快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编辑分享】萧红和萧军(转帖)

[复制链接]

848

主题

25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9445
351#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05:43:53 | 只看该作者
1940年初,萧红夫妇飞往香港。这里尚远离战火,海阔水清,鸟鸣花媚,她却难驱孤独、抑郁。老朋友胡风看到萧红病弱不堪,不禁对端木蕻良又添恶感,他甚至觉得端木毁坏了萧红“精神气质的健全”,使她“暗淡和发霉了”。他们的东北老乡周鲸文则觉得:端木自幼受溺爱,所以懦弱娇气,没有大丈夫气。萧红显得坚强,却也需求支持和爱,两人又恰好遭逢动荡,所以彼此都得不到满足。
    萧军那种自命不凡、强悍凶蛮带给人捆绑约束的感觉,但有时也不乏安全感;端木蕻良优柔温和,却又失之绵软、游移。人们重组婚姻时,有时会下意识地选择迥然相异的对象,以期规避昔日风险。而一个人的优缺点,却往往犬牙交错,且“成套搭配,不得开零”,很难十全十美,结果依然不免失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8

主题

25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9445
352#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05:44:38 | 只看该作者
  各省籍人士为避战乱源源不断拥入香港。1940年前后的香港报刊,被浓郁的故园之思笼罩。萧红的《呼兰河传》虽然酝酿、开端于武汉,却在香港一气呵成,1940年9月至12月在《星岛日报》连载。孤寂中愈加思念家乡,但呼兰对于萧红,除了战争与空间阻隔,更多一层有家不能回的难堪。要重返故园,她有游子与逆子的双重不易。萧红在暖洋洋的南方,想念寒风凛冽的北国,想得心尖发颤。《呼兰河传》开篇就写:严冬封锁大地,大地被冻得满是裂口,水缸被冻裂了,豆腐被冻在地上,热馒头冻成冰块,水井都被冻住了……呵气成冰,多么麻烦,但萧红写得欢天喜地的。那不可思议的酷冷,在她眼里竟是有喜感的——它们属于朝思暮想的故乡。呼兰的风俗风物,朝露晚霞,流云繁星,蝴蝶蚂蚱,花园菜地,还有世界上最疼爱她的祖父……那些无法复现的场景,永生难忘的欢乐,在她笔下越是绚丽明快,心里眼里也就越是酸涩苦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8

主题

25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9445
353#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05:45:22 | 只看该作者
1941年夏秋,萧红的肺结核已很严重,她边治疗边写《马伯乐》第二部,出院后依旧虚弱。1941年12月,日军进攻香港,炮火连天,全城惊慌失措。已卧床半年、不能走动的萧红,比健康人更多一层惶恐。与端木一起陪着萧红的骆宾基感觉,她似乎很担心自己被弃之不管。大难来临,有过伤惨经历的萧红,显然对她的丈夫、对人性、对时局都极其不敢乐观。端木、骆宾基等用床单做了临时担架,抬她出门,又雇人力车载她转移。此后,端木蕻良一度计划先行撤离,有几天不在身边,萧红以为自己被抛弃,非常绝望,待他返回,才情绪渐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8

主题

25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9445
354#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05:46:04 | 只看该作者
然而,大都市的倾覆,还会带来更多的离合悲欢与愁惨难堪。当萧红以为端木蕻良抛弃她时,骆宾基想去九龙抢救他用两年时间在桐油灯下写出的长篇。萧红生怕他这一走,自己孤立无援。她请求他顾念朋友的生命,“你不是要去青岛么?送我到许广平先生那里,你就算给了我很大的恩惠。我不会忘记”。那一刻她真是焦虑,情绪阴晴不定:一会儿想着不得不返回老家:“现在我要在我父亲面前投降了,惨败了,丢盔卸甲的了。因为我的身体倒下来了,想不到我会有今天。”一会儿又相信,自己会健康起来,还要写《呼兰河传》第二部。一会儿又怨恨端木蕻良,说自己早该与他分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8

主题

25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9445
355#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05:46:45 | 只看该作者
僵卧病床,身无长物,倘若独困危城,萧红必死无疑。看得出她多么阴惨无助,求生欲望又有多强,就像在滔天大浪里,死命抓紧了救命木板。她果真说服了骆宾基呢,他放弃去抢救手稿,留下来照料她。骆宾基是她弟弟的朋友,跟萧红夫妇相识不算久。后来端木返回,他俩为萧红的安全与治疗费尽心力。那些日子,食物匮乏,物价飞涨,水电瘫痪,地痞乘机作乱,炮火震耳欲聋,人命细若琴弦。无牵累的朋友们逐渐撤离,萧红等几人要躲要藏要求生,心里也翻江倒海:施救者的情义、担当、责任;垂危者的感激、惭愧、不安;一闪而过的杂念、抱怨;涌上来又按下去的责难、委屈……内心的时刻煎熬、复杂难耐,不亚于小说。如果萧红不死,她写一部“倾城之恋”,必定又是另外的模样。
    住处遭遇炮击,萧红被抬着到处寻找安全落脚点,病情加剧。几经周折才住进医院,不久日军强占医院,赶走病人,萧红术后感染高烧,又接连遭受折腾,而药品全部被日军接管,药店无药可售。1942年1月22日,萧红病逝于简陋的临时救护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8

主题

25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9445
356#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05:47:32 | 只看该作者
           鲁迅婉言评萧红的《生死场》 看见了更早的哈尔滨
    1935年11月14日夜,是一个寂静得几乎毫无生气的夜,鲁迅在大陆新村9号公寓的那盏绿色台灯下,读完了萧红的《生死场》,在这寒雨连绵的日子里,他的心境浸透了冰冷的绝望,“好像古井中水,不生微波”,小说里讲的故事在窗外的黑暗里浮现。那是遥远的北方,哈尔滨附近的一个偏僻村庄,一群农民在日军铁蹄下如草芥般惨遭践踏,然而他们终于奋起了,怒吼了。这部与叶紫的《丰收》、萧军的《八月的乡村》一同编入“奴隶丛书”的作品,着力刻画了奴隶们不屈而抗争的灵魂。
    这部中篇小说,本来题为《麦场》,后由评论家胡风作了改动,鲁迅在10月20日给萧军萧红的信中,也认为“《生死场》的名目很好”。鲁迅还告诉他们,《生死场》的稿子他还没看完,因为是复写纸写的,看起来很吃力,“但如要我做序,只要排印的末校寄给我看就好,我也许还可以顺便改正几个错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8

主题

25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9445
357#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05:48:37 | 只看该作者
鲁迅之前读《生死场》手写稿断断续续,看最后一次校稿却相当快,而他对这部小说已是了然于胸。他在序里写道,从《生死场》,“看见了五年以前,以及更早的哈尔滨。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鲁迅的序,自然让《生死场》更加引人瞩目,但他断不会不顾作品本身而违心地加以吹捧。对于其中的不足,比如人物描写上个性不够鲜明突出,鲁迅巧妙地用叙事和写景作比较,并随即一转,充分肯定了作品传达出的那种锐利的精神力量。不过,鲁迅的这种批评未免过于婉曲,许多读者会误以为《生死场》的人物描写精彩,叙事和写景则更加精彩,而没有察觉到“然而”的转折作用,既然“然而”后面是鲜明的赞扬,那么前面无疑便是含蓄的批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8

主题

25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9445
358#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05:49:27 | 只看该作者
11月15日寄出的序,二萧当天收到了,他们读后激动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可能像许多读者一样,也未能看出关于人物描写那一句的真意。鲁迅于16日得到二萧的来信并随即回复,私底下向他们作了解释:“那序文上,有一句‘叙事写景,胜于人物描写’,也并不是好话,也可以解作描写人物并不怎么好。因为做序文,也要顾及销路,所以只得说的弯曲一点。”
    其实,名人写序对作品和作者都是一种推介,因此鲁迅所言,顾及销路是一方面,顾及面子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毕竟萧红是一个崭露头角的女作家,在序中给予太直接的批评,或许会损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在他眼里,萧红到上海之后,样子变了不少,可是孩子气却没有改。这个曾深陷穷困、屡遭遗弃的女子,过于单纯而易受伤害,性格的倔强并不能救治心灵创痛,唯有真诚的呵护能让她在这个人世感到温暖。因此,鲁迅在信中对那句批评作了说明后,又费了一番心思加以宽慰。先是慨然应允萧红的请求,在那篇小序后面,用本人的亲笔签名来制版。接着又说海婴小朋友很欢迎他们,望有空随便来玩,随便吃顿饭,自家速成的小菜或许不那么精致,只要不嫌弃就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8

主题

25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9445
359#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05:50:11 | 只看该作者
            带着感激的情诗——读萧红传记后感
    她一生苍凉,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在短短的31年里,她一直在寻找爱情,在几个男子间兜转、挣扎。她永远是个情感的依靠者和流浪者——从异乡到异乡。
    正因如此,我总觉得萧红的爱情是畸形的,其中夹杂着太多的感激,这甚至超过了爱。 “我是女性,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她想飞,但同时她又觉得会掉下来,所以每当她绝望之时, 一个男人的眼神、安慰都会成为她想要拉住的缕缕细绳。久而久之,我想,她已经忘记了什么是爱,记住了什么是感激,也许连她也不知为什么把自己弄得这样,连精神都给自己上了枷锁,再也逃不出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8

主题

25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9445
360#
 楼主| 发表于 2015-7-14 05:51:16 | 只看该作者
之所以产生这种畸形的爱情,没办法回避她的童年与家庭。“父亲常常为着贪婪而失掉了人性。他对待仆人,对待自己的儿女,以及对待我的祖父都是同样的吝啬而疏远。”除了祖父,她对所谓的“家”无从眷念,甚至是恐惧。面对父亲张延举的粗暴,生母姜玉兰的冷漠,继母梁继兰的嘲讽,她只是觉得自己的无力,一种在长期无助自我牺牲状态中养成的懦性在她的心底扎根。她被大肆颂扬的反抗精神,在我看来便是对女性懦弱的逃避,一种对封建传统女性卑微地位的默许。相信,从那时起,她已经决定自己要找一个可以依附的男人,如她所写“在人生的路上,总算有一个时期在我的脚迹旁边,也踏着他的脚迹”。
她需要的,是一个家,一个精神休息、灵魂安憩的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11-15 23:23 , Processed in 0.258015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