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杨七芝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金风相送到瑶台》杨七芝文集2014马年新版1.2..

[复制链接]

438

主题

162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566
361#
 楼主| 发表于 2015-3-3 12:13:09 | 只看该作者

     
   2002年烟花三月下扬州向梅老师学习古琴

《金风相送到瑶台》013师生情谊如山重
   

      4. 长忆琴缘中

                         杨七芝 纪实文 前言



广陵琴韵,悠悠流长······
纵观1800年前南北朝广陵散的记载,到现代梅日强老师第十一代广陵琴派的传承,所创导的风格为“绮丽细腻、跌宕多变、刚柔相济、音韵并茂”兼收浙派之“豪放清雅”、川派之“激荡狙狂”、金陵派之“文雅高逸”等等特长,最终自成一家。




广陵琴派主张音正韵和,清远古穆,自然与修为兼集。
琴乐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德音之谓乐”,它又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等思想吻合。
传统琴曲用五正音,正是儒家中和雅正思想在音乐上的落实,而清虚淡静的风格与意境则为道家思想的反映。

诚然,寓有写情,借景抒情,拟物喻人,融情入景等境界为最高。
然而,大乐无声,大象无形,故大琴家无名亦不足以叹憾!但是,广陵琴脉岂可无继无传无闻于清高呼?故而先师风雨人生,冰雪梅花,集社会贤达与精英于雅室,弹琴汇会,教琴教心倾吐情志,寄托胸怀······




这,就是广陵琴派一脉相承的责任感和踏实感,凝聚成生生不息的一股传统文明和修生养性的源泉,使之成为现代“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似幽兰飘香在环宇······
琴以明心见性,传播大自然与人类的真善美,传达贵相知音的无限生机,传扬立言立行德艺双馨的精神力量。



这,也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古琴文化的博大精深,从盘古开天,伏羲辟地和创制琴器直至春秋战国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千金易得,知音难觅”的感人故事,“高山流水”、“阳春白雪”“平沙落雁”“关山月”“秋风词”等的动人琴曲,始终成为人世间割不断、舍难去的琴中奇缘。故而,在缅怀老师的七周年之日,学生呕心含泪写成一万八千字的纪实回忆录《长忆琴缘中》,有待出版。



注:我的琴缘故事仅是觉悟中的一折,此文已传交扬州周霞女士,
周霞心灵手巧是老师精心养育,身前指教十几年的嫡系传人。
谨以那文纪念我们最最敬爱的先师梅日强大师。
谨以那文献给海内外我的广陵派琴友们。




  广陵派弟子 杨七芝于2010.8.8. 三清山书画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960
362#
发表于 2015-3-4 08:01:29 | 只看该作者
杨七芝 发表于 2015-3-3 12:04
祝福元宵节快乐!

元宵节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960
363#
发表于 2015-3-4 08:05:49 | 只看该作者
杨七芝 发表于 2015-3-3 12:13
2002年烟花三月下扬州向梅老师学习古琴
《金风相送到瑶台》013师生情谊如山重     
      4. 长 ...

广陵风韵格调高,
大音稀声传承妙,
广收各家真长处,
自成风格千载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8

主题

162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566
364#
 楼主| 发表于 2015-3-5 16:46:40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5-3-4 08:05
广陵风韵格调高,
大音稀声传承妙,
广收各家真长处,

多谢龙版在春寒料峭跟帖点评,好诗!好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8

主题

162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566
365#
 楼主| 发表于 2015-3-17 19:10: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杨七芝 于 2015-3-17 20:50 编辑

《金风相送到瑶台》013师生情谊如山重



(左起:我、王乃一教授、刘老师、鲍国裕)

   5.诗 在 呼 唤
                                   记叙散文杨七芝

    “晴空万里送秋色,可以一醉酣高楼······”这是唐代诗仙李太白豪放浪漫的一首佳诗,让我时常念得醉入其中:就好像荡漾在漫无边际的金秋里,蓝天白云、红枫尽染,琼楼玉宇、抒怀畅情;当可以极目远眺、无所忌讳地去拥抱大自然的真善美、以此寄托心灵中无限美好的希望.......


    自古迄今,优秀的诗人和诗风确实为人类带来了许多理想信念和追求奋进。这种快乐和释放既是无声胜有声的呼唤,也是古文化传承的延续及人格修练,更是识别美与丑的启蒙教育;乃是跨跃时空年代的默契与吻合,提升精神家园的港湾与享受,欣欣然能超凡脱俗了。
    我热爰诗文,热爱所有诗人的品位提练,赞美鲁迅先生的文学正道“去粉饰,勿卖弄,毋做作”,像孺子牛一样为祖国人民的文化事业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地去耕耘去讴歌。
    真可贵!我与阔别四十多年的老同学、上海书香门第王咏新好友的信息往来,竟然激发了她88岁老父亲诗人的情趣。今年4月中旬,咏新与爱人鲍国裕随一批老同学来三清山旅游并看望我与先生,初次重逢他俩兴致勃勃地送来了老父亲王乃一先生的诗作,其中一首我把它摘录下来:
老境颓唐,诗心不再,久疏韵律,无复当年兴致矣!
经年不复舞霓裳,瘦损腰肢况沈郎;
未作新腔翻格调,全凭旧谱衍文章;
裁诗每拟凌元白,琢句常图敌骆王;
堪叹管城春色暮,床头明月鬓边霜。

    我拜读华诗,肃然起敬、赞美高雅文豪。王老先生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糸,老教授踏上教育讲台几十年,真的语惊四座,诗意浓郁,古典满腹,经论成章。然而这样一位高资学者却会苦恼无知音?咏新与我谈起父亲在仰天长叹苦苦寻觅诗韵的知音,猛然间我震惊地想起来:“莺莺其鸣,求其友声”?古老的诗经在近距离呼唤,“高山流水觅知音”难道“钟子期与俞伯乐”又要重逢了?那是崇尚文明文化的体显。一个文学高层次人物,一个现代诗人的呼吁,必然要有才华相当,出囗成章的文化人相呼应,那是谁呢?现在只有刘鹏飞老师才气横溢能唱响韵律了。讲妥了,王老先生为此兴奋起来!出乎意料,我送咏新的一本老画册,翻阅在王老先生的案前灯下、使他感动起来、便进入潜心而愉快的研究状态。

赋诗四首:
观《杨七芝三清山画选》偶成
                           一
奇峰异岫闲云绕,鹏鸟翱翔逐九天;
林密泉深飞瀑泻,神游画境不知归。
峡谷空濛雾意浓,群山景色有无中;
繁花似锦迷人眼,更喜苍虬不老松。
一叶轻舟绿水边,渔人垂钓意悠然;
凉亭更有闲吟客,无酒亦成诗百篇。
七芝女史善丹青,水水山山总是情;
泼墨挥毫成极品,才华横溢冠群英。

    我心里明白,三清山的仙境真的感动了老人,但我觉得自己还没画好,显然是老一辈的励志,我铭记感恩,亦有待更上一层楼。为了进一步满足老父亲的晚年快乐,聪明孝顺的咏新夫妇俩与我商定好,我们到上海后就去她家作客,和老人同席共饮,畅谈诗情画意,大家皆乐意陪伴、营造美好的浓浓的文化氛围。2011年5月是鲜花盛开的季节,上海滩一派生气昂扬。谁知,我刚到上海就生病,笫一次失约了,同时手机里传来了王老先热情洋溢的诗:

致鹏飞、七芝二位书画家
                            一   
历尽劫波钦毅力,三清创业志弥坚;
诗坛画苑同磨砺,佳耦倡随羡并肩。
台甫久闻雷贯耳,缘悭一面谒荆州;
抛砖姑且凭鱼雁,赐玉还期夙愿酬。

    老教授文采如珠玑闪闪发光,同情中有所期待,期望中急盼见面,此时此情良有以也,我们感动非凡。(下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8

主题

162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566
366#
 楼主| 发表于 2015-3-17 19:46: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杨七芝 于 2015-3-17 20:06 编辑
杨七芝 发表于 2015-3-17 19:10
《金风相送到瑶台》013师生情谊如山重
5.诗 在 呼 唤记叙散文杨七芝

(上接)

       三天后我病刚好,想到决不辜负老人的一片坦诚相约,即怀揣着对老前辈老学者的无限崇敬心情,我与先生终于踏上了去浦东德州路的地铁,心中释怀了!下车站是成山路,老远就听到鲍国裕在招手呼喊我们;来到不远的花园小区,抬头一看,一幢二层楼阳台上咏新已在大声地招呼我们,多么感激主人家的热情周到善良可亲呀!
       推门进屋,是大套现代化明亮宽敞的奶油色基调住房,小厅连大厅直达南窗阳台,可观可息心情豁达!只见南面的组合式沙发上忽地站起一位身材高大,仪表堂堂,英俊儒雅乐呵呵的老学者,他双眸有神,耳聪目明,满脸白里透红,笑迎着我们,握手介绍。听到他宏亮的声音,见着他乌黑的头发,一身毕挺玄蓝中山装,犹如一位30年代堂堂正正的文学专家。假如咏新不告诉我是她父亲,我们简直不敢相信!起码年轻十几岁。所以,修身养性,道德文章,王老先生确实是我们的楷模。

      很快,我们与王老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享坐在客厅沙发上的刘老师己和王老聊得神采飞扬,满面红光,真是知音难觅。可惜岁月不能倒流,否则我们还能在学府里聆听到王老的精彩讲学。我赶紧抓住机遇留下了珍贵的合影,国裕还不惜辛劳地录制了光盘,那是永恒的留念!
       老学者们倾吐衷肠如诗如画,追根溯源谈得滔滔不绝,层出不穷又理念精邃。在爽朗的笑声中,这一场 “诗在呼唤”优雅激情的场面达到了物我两忘,天地人顺达的高潮。
       我和咏新,国裕仨人在后厅谈学画的基础,我觉得国裕学画很有前途,于是,我一点不保守地认真讲授起来,边教边画,不觉中我己画成水墨“姐妹松”画稿,即刻表示赠送他们,他俩高兴起来、一刻不停目不转睛地听,认真地学。那是老者的精神力量在感动鼓午我们要勤学苦练。
       诗性画情就在这一天不平常的时刻产生彼此呼唤的韵律和兴致!宛如涓涓长流的泉水清澈可鉴。令人惊羡的是,这张徒稿被王老看得又入诗境:

                                  观《七芝女士仿明画家山水图口占》

                                  层峦翠嶂接云天,玄宰遗风展眼前;
                                  写意超凡惊伯虎,杨门巾帼胜先贤。
      
       见得他当场书法诗韵的精湛和褒扬我,我不胜惭愧汗颜,感激前辈的厚望,勉励我今后再接再励务须奋发图强。
       轩畅的屋内气氛高涨热烈吉祥和谐,王老从口袋里拿出他历年来的诗集小本,耐心地一首首念给我们听,深入诗境情感丰富,我能理解一生心血与努力的老者心情,多么希望他能出诗集流传后代,发扬光大华厦古典文化的意蕴。
       长者们不厌其烦不亦乐乎地在饮茶论文,一首高越一首地铿锵活跃,一曲胜过一曲地赋诗咏词,我们常常听得像坐“飞机”不堪负重、实后悔自己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可怜境遇。


       刘老师出于扬州才子之乡,王老先生出于盐城文化之城,那儿的乡风民俗皆是以读书为荣,以文化为先,怎么不像李白,杜甫的诗仙,诗圣呢?一个潇洒开朗,一个气宇轩昂,不用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倒是应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遥吟俯唱,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墜青云之志。”······多么感人肺腑、阐明理性,多么表白心声、焕发新生的真挚呀!



       大家从日出谈到日落,咏新为我们操持宴席美味佳肴大显厨艺特别辛苦真切,难以忘怀。文人相亲、相依相伴不想分手、也得分手,知音忘年、不愿离席、也得回家、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那么,天下也应有永恒在一起的诗词连手、惺惺相惜;延续文人之间的文化底蕴与文学魅力,为铺展永远明亮的“心灵之约”落英缤纷,美满胜收!“登斯楼也,则心旷神怡,宠辱尽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也”是“诗在呼唤”的今古友谊,盘旋天体、萦回膺海······

       诚然,两位老学者心灵的呼唤,仍就沉浸在诗史画源里:

                                      王乃一诗四首
益友欣逢乐事稠,倾谈促膝浦江头;
恭聆一席精深语,远胜寒窗苦十秋。
雪泥爪印岂能忘,劳燕分飞各一方;
但愿南山松挺拔,精神矍铄永康强。
三清景色实非凡,媲美黄山足可堪;
沉睡亿年逢伯乐,终教仙境展人间。
小聚申城相见晚,临行惜别谢赠诗;
                         天涯虽隔存知己,青鸟频传是所期。

                                     刘鹏飞诗二首
谈诗不觉星斗转,论道忘机乐其中;
人间能得一知已,不枉此生苦飘蓬。
江苏才子王乃一,执教文科振华东;
我居深山无由见,一朝拜谒钦高风。


      
       高风亮节,气度非凡。我爱读他们的佳诗,更爱读懂那诗中语言精炼,寓意深长的人情味十足的精神世界!久旱盼甘霖,才高遇知音,衷心祝福我们的老寿星,老三清在诗心焕发的畅和中,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更加幸福快乐,健康长寿!


                                                三清山书画院 杨七芝
                                                写于 2011.6.1修改于2013.2.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960
367#
发表于 2015-3-18 08:54:02 | 只看该作者
七芝佳作引诗作,
大才老者以诗说,
酿成沪上诗画会,
众多佳诗慰心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8

主题

162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566
368#
 楼主| 发表于 2015-3-19 17:17:49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5-3-18 08:54
七芝佳作引诗作,
大才老者以诗说,
酿成沪上诗画会,

龙版好诗!您的快速激情与诗意也是令人羡慕敬仰的,多少年的日日揣摩是大家可望而不可及的风格,佩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960
369#
发表于 2015-3-20 07:56:25 | 只看该作者
都是你们的大作给出的灵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8

主题

162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566
370#
 楼主| 发表于 2015-5-15 18:35: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杨七芝 于 2015-5-18 15:20 编辑


《金风相送到瑶台》013师生情谊如山重

6.枯木逢春 柳岸花明

——追思一代宗师谢稚柳(纪实文共8小节

[size=34.400001525878906px]
                                            
1.   思念老师

      满则溢,满满的河水四溢啦!人世间的感情也是如此,无论是亲情、爱情、友情···师生之情谊,积累的时间越长,思恋的、追慕的、感恩的情怀就越发浓浓地溢出、就越会从心海里永不止息地奔腾呼啸······

      多少年来,在我的心河里、就是这样不断地呼唤着、溢满着、缅怀着我尊敬的好老师谢稚柳——一代国学四绝的宗师(诗书画、鉴定与理论)。
虽然他早已跨鹤仙逝离我们远去,但是,他的伟业与杰作永远作为国家的艺术瑰宝流芳千古;他那真善美为人师表的神圣精神永远感化着我们的灵魂,为之、在我们漫长追寻的艺术长河里,更加应该继承发扬光大老师绚彩多丽、超群绝伦的气韵生动画派与波澜壮阔的精神世界。

      岁月如一缕缕人间的炊烟飘去无影,往事如一团团滚云飘来令人清醒······
      我时常记得谢老师那中等健壮的身材、老者洒脱的风度;语言精炼行动干脆极像陈毅老总;他清晰的方脸膛、银丝的头发、戴一顶清代人的乌绒帽,精神矍铄的宽容善良心态,振振有词的常州糯米口音,平易近人的和蔼可亲···这一切、依然回眸在我的眼前,恍若昨日的快乐情景,令人亲切而难忘······


2.  走进荟萃地
                                    

      曾记得、我20年来历经了人间风风雨雨的无情岁月、孑然一身天涯飘零犹如枯木的草,20年后、我拖着疲惫消瘦枯槁憔悴的身心、从常州的最后一站、返回到故乡上海滩。于是,从那年1988年底起,除了工作、就开始活跃在离家很近的南京路上的“朵云轩”古老的艺术商店、浏览古今中外的画廊,买书学习临摹各家名人的佳作。我父亲更是朵云轩几十年的爱好常客,不惜工本,买了一期又一期的古典书画《艺苑掇英》,无形中的契机帮助我养精蓄锐追寻师古人的文脉,让我潜心临摹了传统书画的功底。那个年代全国各地书画盛行,梦想在“朵云轩”开画展的人层出不穷,可也不是谁都能鱼目混珠的!因为在朵云轩工作的都是书画界大师,我十分向往与他们交往、学习优秀、走进艺术殿堂,因此也认识了不少老师与同行朋友。在朵云轩最早令我钦仰而认识的画廊老师是花鸟、人物、山水画家的“应诗流”“吕丁”与年轻的画廊经理“薛锦清”,他们都同情我,说一个经过艰难拼搏出来的女同志画山水不容易,都愿意帮助我进步,所以我是幸运的。薛老师毕业于中国浙江美术学院,画得一手人物与水墨山水,他决不保守、热情地指导我画人物与山水的来龙去脉;1991年3月应诗流老师力挺我修改作品、帮助我加入了“上海沪东画院”成为院士,使我第一次在上海美术馆参展。老师们又大胆地把我的水墨大画“黄河寻源”挂在画廊主厅展出,引来了国内外友人的关注与选购,使我最初能跻身于上海滩的上流画坛。


(左上中间是谢伯子老师  右上与应诗流老师合影)


(右上第一排右起二是当年朵云轩画廊经理薛锦清老师)

       曾经有人笑话我说“你在常州工作那么多年,怎么没认识谢稚柳大师?(因谢老是常州人)”我博以一笑地说“谢老是一位国内外著名的老前辈,集诗词书画、鉴定、理论于一身的宗师,真是开玩笑白日做梦!我能见到吗?”话虽这么说,却在我心里也梦想有一天能够拜谒谢老,敬请他老前辈为我指点绘画迷津······


       咄咄怪事,性格决定我一生喜好“张大千”大师的风格,上世纪80年代有幸借读过台湾出版的厚厚的《张大千传》上下集,当然格外崇拜他的超人勇敢及艺术魅力,当然也有记者老师送我《从寄园到壮暮堂——谢稚柳艺术生涯》的第一部书画集。“张谢”之交,同根同源,高层次内行家总把他们联系在一起。我喜欢上了谢老的画风!在书店、在展览中、我总不止步地留恋痴迷在他们精湛的作品前,絮语思索感悟敬佩···祈盼着有一天自己也能达到类似的笔墨精髓。我久久地仰慕前辈的画品与人品,揣摩研究苦练,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早忘了凄苦的人生!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以前我总是悲观丧气把自己比作就要进柴火堆的枯木,没有任何价值去拼搏人世···最早为了治病才去动动笔画画画的而且没有任何信念与希望···岂料、现在怎会变成书画、诗文是我人生不可缺失的追求呢?
       我在想:既是一棵枯萎的小草也会沐浴到阳光雨露的恩赐;既是在无情摧残的风雨中、枯木也会遇到善良好心人的栽培爱惜,重见春的光明。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我在常州的时候真的碰上一位极好的人,在我手里一直珍藏着他推荐我去见谢老的一封书信。信封上写着清亮遒劲的字体“谢玉琴姑姑收”。他是一位先天性的聋哑人,是一直在谢老家长大的胞侄子,他叫宝树“谢伯子”,幼年丧父从小是张大千带大培育的学生、四川“大风堂”出来的名门弟子,画得一手“张大千画派”的风格,在国内外皆有名气···我在上海外滩友谊商店就看到大厅上挂满了他的山水大画及参加过他在上海美术馆的大型个展,辉煌隆重而元气淋漓,羡慕哦!最叫人深心感怀的是他对朋友们的大方不吝的盛情款待,笑脸相迎慈祥可敬,高高个子魁梧雄壮,一副方脸堂昂然正气的中年男子汉·····
      上天能尽人意,事出有缘,没想到我参加常州市中国画研究会、巧遇他也在那里研讨。他是我们的艺术前辈,也是我的老师,为人谦虚乐善不摆老资格,我们用笔谈的形式经常交流探索;他也很喜欢切磋我的论文“试谈气质与书画的关系”,在论坛上我演讲后,他坐在座位上看了又看,还把论文带回去研究,这种追求真理与艺术的精神——好使人感动呀!熟悉后,我对他写着纸条:敬仰谢老!羡慕他们艺术之家的高尚精彩!指望有朝一日亦能登上谢老的“艺术宫殿”······
       哪知、他毫不犹豫地为我挥笔写信、叫我去谢老府邸。他写字告诉我:他叔叔家的确非常非常难进,先要熟人介绍,然后通过姑姑“玉琴”才肯开门,最后还要看叔叔愿意否?
       啊呀!从中我们可以理解大师们的难处,他们很忙、有时候也身不由己呀!
       我捧着这一封如千斤重的温暖、格外开恩万分慎重提携小辈的书信,我突然眼球潮湿、深深感到“枯木逢春犹再发”的机遇在为我大胆叩门,大师们爱惜人才的关怀与仗义正在为我护航···面对我一次次地感恩,谢伯侄老师只是热情地微笑着,他哪里有书香门第、名门贵族的傲气啊?···他的德艺双馨榜样一直敬仰在我心里,至今没有丝毫逊色····尽管他后来知道谢老收我为学生,谦虚真诚地写信,称呼我为“贤姐”,我怎么敢当?我自然扪心有愧的!



(当年谢伯子老师鼓励我寄来的书信共四页)

       说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那次突如其来的美事成真、该使我迫不及待地去见谢老了吧?竟然、我郑重其事地犹豫着!我量力而行、自知国画水平太差,还没到达可以见大师的时候!就这样好事多磨被自己足足耽搁了七年。离开常州后、我既要勤奋地读出书画大学最后一年、拿到毕业文凭为止,也要拼命地工作违心地奔跑着,还要帮助老父母做家务辛苦地忙碌着,令人长吁短叹、殚尽竭虑也!

       时光飞逝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我在朵云轩的积极投入、得到了画廊老师们对我的认可与器重、与他们结成了良好的师生友谊。在上海与常州两地书画家的接触以及展览中,我简直成为不可缺少的联络员“能人”,想当然我是最乐意做这样的好事。
       忧然、在我内心深处的清苦挣扎、自喻无望的枯寂,始终没能春风得意过!“草木秋死,松柏独存”,庞大一个上海,就是没有我顺手落脚的艺术氛围!几乎属于寄人篱下地艰难跋涉!
       有领导认为画画能卖多少钱?越高越有前途!不做无利的赔本,碰上从不巴结的我显然吃不香、更没升官发财的希望!纯然我并没有这些奢望!他们哪里知道中华民族古文化艺术的重要与传承的必须;所有成为艺术大师级的一辈子、需要“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地追求人生奉献的伟大哲理?人们可以一夜暴富,绝不可能一夜成为书画家!艺术不是买卖随意评估的!它需要艺术家毕生超脱做到“草无忘忧之意,花无长乐之心”地“浸润浓郁,含英咀华”,诠释唐代.韩愈文学家诗人的《进学解》。(未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16 18:20 , Processed in 0.294017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