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拥抱快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编辑分享】萧红和萧军(转帖)

[复制链接]

848

主题

25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9445
421#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06:28:45 | 只看该作者
《黄金时代》影评:另一名女性关于萧红的理解
  

    十月一日《黄金时代》首映,但是豆瓣上的评分依旧只有6.8,这似乎不太符合像这样一部大片该有的分数。面对178分钟的文艺电影,可能在票房上确实比不过同期上映的《心花路放》这样的爆笑卖腐搞基片,还有前几天上映的苦情戏《亲爱的》。萧红这样一个被遗忘在文学和历史长河里的女性人物,现在很少有人再去关注,而对于我们这些中文系在读的大学生过来说,萧红也只不过是教科书上一个干巴巴的名字,是老师口中我们始终难以去欢喜的一个不被世俗所定义的女子。今天,我走进影院,去看的是另一名女性关于萧红的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8

主题

25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9445
422#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06:29:44 | 只看该作者
许鞍华也算是香港能叫得响的女性导演。她谈起《黄金时代》说:“这注定是场冒险。”她的电影大多被贴上女性主义、女性情怀的标签,而许鞍华确实有自己对电影理解的独到之处。对于她的名字很多人都听过,但实实在在能读懂她电影的人却不多。就连我自己也只看过她的《半生缘》和《桃姐》。《桃姐》可谓是大获全胜,其中的亮点很大程度取决于抓住了一个老年人社会保障的题材,而对于《半生缘》来说却存在着许鞍华的私心。这样一个中文科班出身的女导演对张爱玲肯定有着难以言说的着迷,许鞍华选择拍《半生缘》而不是张其他的作品想来也是有原因的。在故事情节的处理上与原著没有太多的出入,但还是能让人意识到,哦,这是许鞍华的电影。不得不说她是用画面言说悲剧的一把好手。她的悲,不会让人有瞬间痛哭的冲动,却给人以疼到揪心的力量,而这些力量正体现在电影所有的细枝末节上。或许是曼桢躺在床上的一个眼神又或许是世钧离开时的一个背影,总是能在这些细节上让观众感人物之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8

主题

25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9445
423#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06:30:36 | 只看该作者
许鞍华的电影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写实,简直可以说写实的不像话。对照萧红的作品来看,无论是《生死场》还是《商市街》那种对饥饿、寒冷、贫穷的描写让那些不同阶级,不同阅历的人都能震撼其中。一个写的真,一个拍的真,这就是我们看到的《黄金时代》。但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在观影的三个小时里我不停的产生一个疑问:这是许鞍华的电影吗?
    首先,电影取名为“黄金时代”并不是很好的点子,有心的观众其实可能知道这部片子之前取名是“穿过爱情的漫长旅程——萧红传”,这个名字不仅能体现主人公的遭遇,更加对得起三个小时片长的纯自传式叙述电影方式。在影片中对于“黄金时代”这个名词也有所定义,那是萧红在日本的岁月,萧红称那段日子完全没有经济上的压迫,没有可以忧烦的人与事,到了夜里只有她和她的文字,所以萧红称这是自己的黄金时代。但是许鞍华的用意在哪呢?如果说用黄金时代来概括萧红的一生未免牵强,还是说导演想强调的是萧红在文学和历史上的地位呢?这一位奇葩的女性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做着无关于时代的任何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8

主题

25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9445
424#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06:31:55 | 只看该作者
虽然不可否认,片子确实拍的很写实,无论是演员的表演还是场景的布置,战争的演绎都很真实。但是,许鞍华在这部片子里看不到她的“签名式”手法。想来想去,最大的可能与导演意图相违背只能是这部片子的叙事方式了。
    影片一开始就是汤唯饰演的萧红对着镜头以第三人称的方式说着萧红的生平简介。整部片为了体现写实,导演不停的在用特写和大特写,以至于会用那种原本是特写,在摄影机和被摄物体都不动的情况下,然后硬生生的移到被摄物体旁边去,这样的镜头使用会让观众在观感上感到很不舒服。在这部片子里的所有人物在演绎故事的同时都会跳出情节本事,以旁观者的口吻对着镜头介绍萧红的生平,不知道这种方法的用意何在,如果说这也是体现自传式叙述的方式之一,我认为实在是不够高明。因为这样会使观众在观看时不停的跳脱出来,用自己的理解把每个人物解说的内容和故事情节串联起来。这种表现方式在电影里很不常见,没有几个导演选择这样的方式来表达电影。为了更突出自传式的手法,影片在多处加入了萧红在案头书写,配上原著小说里的话语。每当旁白是萧红自己时,引用的肯定是书本里的原话。但在一定程度上看,许鞍华也算是达到了她想要的效果。正因为如此,才会给人一种看电影就像是在看萧红自传和所有人的回忆录一般。一直以来,人们对萧红的评论毁优参半,有人说她是个攻于心计的女人,也有人说她只不过是个没有能力只能依附男人的文艺女流氓。不过,许鞍华也给出了她自己的看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8

主题

25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9445
425#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06:33:04 | 只看该作者
让汤唯来演萧红,不知道导演是出于什么打算。在这里是能用我自己的认知分析一二。第一,如果是出于形象上的考虑,汤唯并不是最符合的。穿一件红色破布大棉袄,梳两个麻花辫,一张苍白的病态脸,如果不是汤唯,其他演员也可以在外貌上达到这样的标准,另外,小小说一句,汤女神的个头是不是也太高了。第二,汤唯一直被冠以“文艺女神”的名号,演的角色或清新或高冷或搞笑,女神痕迹太重。有些东西是演不出来的,萧红那样的生活,灵魂上是够不到的。汤唯太美,演不出萧红的坎坷,以至于在看汤唯穿着不同款式的衣服从春到冬,从南到北,都有种看时装秀的感觉。从汤唯之前的影片和她的获奖情况来看,演技也是不俗的,所以从适合不适合这个角度来看,汤唯是个失误。冯绍峰和汤唯,男女神的爱情。然而,这里的票房影响,明星效益不想多说了。另外,不得不说的一位演员就是王志文。很多导演拍年代戏都很发愁拍鲁迅,选角就是个很大的问题。作为一个国民英雄,鲁迅这个名字怕是比革命领袖都要深入人心。而在《黄金时代》里请王志文来演鲁迅,可以说是本片最大的亮点了。从外形上没有什么可说的,尽可能的接近。鲁迅的谈吐,抽烟的动作,儒雅的长衫,看稿的习惯可以说都十分到位。王志文用他高超的演技表现出鲁迅生活中的一个个细节,正是这些细节才让人感受到人物的真实。由内而外的告诉别人——这就是鲁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8

主题

25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9445
426#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06:35:11 | 只看该作者
可能只看一遍还不能琢磨透。很多镜头现在想来竟不知导演的用意,比如说,在玛丽医院站在窗边的骆宾基回头看了一眼镜头,欲言又止,背对镜头转身离开。影片中和萧红关系密切的几个男人: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这三人都没有出来对萧红产生任何评价,不知这是不是导演的特意安排。就算是在回忆二萧分手的原因时都不是萧军和端木自己出来讲述,而是聂绀弩对着镜头说:“老年萧军这样说……老年端木这样回忆……”
    影片最后,萧红被转移到临时医院,没多久就不行了。这时有个镜头特别抓人,整个病房里只有萧红一个病人,还没来得及把她抬到病床上,还是躺在担架上,担架放在地上,这时走过来一名护士,没有看萧红一眼。之后萧红便闭上了双眼。其实我一直在等汤唯说那句话:“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但是没有。反而是回到了童年的家乡,说的是《呼兰河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8

主题

25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9445
427#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06:36:08 | 只看该作者
           【可思议】萧红二不二?
    电影《黄金时代》里讲到了萧红怀着汪恩甲的孩子出逃。不久后,萧红主动选择流产。那个年代,不想要孩子的女性不止萧红,且避孕手段有限萧红是一个很有预见性的女作家。她说:我写的东西以后不会有人看,但我的绯闻将一直流传下去。这话居然应验了。看完电影《黄金时代》,有人得出了萧红“二”、“贱”的结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8

主题

25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9445
428#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06:37:26 | 只看该作者
“二”和“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新词,其观点却并不新鲜。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显示,从1980年到2009年,全国有1778篇萧红研究文章。在专业“萧红学”中,对作家人格的关注也是热点之一。其中有文章认为,萧红是放荡不羁的“坏女人”。
     电影把文学圈的话题放大成大众话题。爱思考的人问:为什么萧红一直没有职业?为什么她一生追求自由,却一再依附男人?为什么她写下“成千上万的孩子死去了”,却一再抛弃自己的孩子?
    这些都是很好的问题。理想状态下,一个抛出的问题,应该像一粒投向湖心的石子,求解的过程会激起圈圈涟漪。遗憾的是,由萧红引发的这些问题,却在出手的一刹那就“扑通”一声垂直掉进水里。好问题应该有深究,有解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8

主题

25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9445
429#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06:38:38 | 只看该作者
曹禺和萧红在同一个夏天
    萧红初中毕业后,曾短暂在北平女师附中求学。照学历来说,她算高中肄业。这样的学历能帮她谋到什么职业?
    据1920年代的统计数字,当时中学毕业能继续升学的学生只有20%左右。想要就业,“则政府机关肥美重要之差缺概都与军政要人有连,绝无容纳学校出身人才之余地;闲散职位为数无几,幸而得之,亦复枵腹从公,等于坐毙……故每年国内外大学专门毕业学生,除有父兄特别关系者外,欲循正当轨道,以求容纳于社会者,百不得一。若父中学毕业生学生,除一部分进入专门大学者外,更无消纳之处”——1926年,天津《大公报》有感于各级学校的毕业生深造、就业无门,曾发表社评《社会上最大危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8

主题

25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9445
430#
 楼主| 发表于 2015-7-29 06:39:26 | 只看该作者
这篇社论发表两年后,17岁的萧红以不准上学就去当修女为条件,进入“东省区立第一女子中学”。她的毕业出路几乎是刚进校门就已摆在眼前——嫁人。据季红真撰写的《萧红传》,萧红所在4班,全班四十几人,其中有花旗银行买办的女儿、督办的女儿,有缠过足又放足的大家闺秀,坐着汽车来上学。两年求学过程中,不断有人出嫁,毕业时只剩下20人。而萧红,上学的机会干脆就是向家人行骗获得的。季红真猜测,行骗的交换条件也许就是跟家里早已为她订下的未婚夫结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11-15 19:50 , Processed in 0.241013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