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拥抱快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少年如溪,青年如河,中年如湖,老年如海 【转帖】

[复制链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0779
491#
 楼主| 发表于 2016-8-21 14:31:09 | 只看该作者
幸有微信,好似群寨。
常常聊天,不至痴呆。
早晨醒来,开机望外。
昔日战友,线上全在。
你秀舞姿,他嗮九寨。
国事家事,莫过南海。
各种消息,网上转载。
是真是假,自己量裁。
谈天说地,喜笑颜开。
乱说三七,别人不怪。
细细算来,六十开外。
人生几何,逍遥自在。
我们这代,命运多舛。
诸多烦事,静自凉快。
该吃该喝,该玩该拽。
多多保重,健康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0779
492#
 楼主| 发表于 2016-8-24 18:01: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拥抱快乐 于 2016-8-24 18:02 编辑

欣赏.gif (88.17 KB, 下载次数: 0)

欣赏.gi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0779
493#
 楼主| 发表于 2016-8-24 18:03:29 | 只看该作者
人老了,最难舍的、最难忘的、最难寻的…
人老了,最难舍的是交情;
人老了,最难谈的是感情;
人老了,最难忘的是友情;
人老了,最难寻的是真情;


人老了,最难写的是心情;
人老了,最难还的是人情;
人老了,最难懂的是表情;
人老了,最难说的是激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0779
494#
 楼主| 发表于 2016-8-24 18:04:16 | 只看该作者
人老了,最难知的是动情;
人老了,最难免的是日久生情;
人老了,最难想的是一见钟情;
人老了,最浪漫的是爱情;


人老了,最温暖的是亲情;
人老了,最感人的是热情;
人老了,最忧心的是同情;
人老了,最真诚的是痴情;


人老了,最伤人的是绝情;
人老了,最可恶的是忘情;
人老了,最痛恨的是无情;
人老了,最感谢的是恩情;


人老了,最痴迷的是深情;
人老了,最讨厌的是不领情;
人老了,最可笑的是自做多情;
人老了,最随便的是人之常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0779
495#
 楼主| 发表于 2016-8-27 14:31: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拥抱快乐 于 2016-8-27 14:32 编辑

                           中学旧事
                         作者:好狗笨笨
                            (一)
   一九六六年的时候,狭义北京市城郊(不包括远郊区县)的中学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分成几类。
    根据校名的特点,可以分为“编号”、“地名”、“附中”三类。
    编号校名从北京市第一中学开始,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直到一百多。
以地名命名的有翠微中学、新街口中学、日坛中学、月坛中学、呼家楼中学、玉渊潭中学,等等。
    附中是大学附属中学的简称,如北大附中、清华附中、人大附中,“八大学院”也都有附中。顾名思义,师范大学既然是培养师资的地方,附中也就有三个之多,分别为一附中(建于1901年,原名师大附中)、女附中(建于1917年)、二附中(建于1953年)。
此外还有一些从名称上不显示是小学还是中学的,都叫做“学校”,如景山学校、育才学校、育英学校、八一学校、十一学校、外国语学校……等。其中景山学校试行十年一贯制,育才学校是小学和初中部的结合,其他情况不详。
    从生源的性别来看,可以分为“合校”和“分校”两类。
    以所在地命名的、“学校”和附中,都是男女合校(师大女附中是例外)。
    分校都是编号的(但并非所有编号都是分校)。从第一到十三,有男校、女校各一。一中是男校,另有女一中。二中是男校,另有女二中……余依此类推。再往上数,二十五中、二十六中、三十一中、三十五中、四十一中等也是男校,但没有相应的女校。就我所知,男校是北京特有的奇观,上海、西安等大城市有少数女校,都没有男校,而北京居然有二三十所之多。
    人们口头上常说“男三”、“男四”,但这些学校的正式名称都不带“男”字。而女校的正式名称都是“第X女子中学”,在校门口挂的牌子和校徽,以及录取通知书和毕业证书上都有。简称“女三”、“女四”。还有顺口溜:“女X土,女Y洋(或狂),女Z都是大流氓。”此处用XYZ,并非为避免得罪这些学校的校友,实在是有不同版本。我一直没闹明白,Z怎么落下的“大流氓”的名儿,还“都是”,代入几个实数好像都不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0779
496#
 楼主| 发表于 2016-8-27 14:32:58 | 只看该作者
从教学质量来看,一般来说,编号在十五以内的男校和女校都是重点中学(25、26、31、101例外,前三者是教会学校转的“插班生”,101自延安迁来,取“一百零一分的超级好成绩”之意,严格说不是编号),每年根据各项指标进行评选的结果,在市重点与区重点之间浮动。
    师大女附中始终保持市重点不变。该校出了南辕北辙的两位校友,一位是涉嫌卷入打老师的宋彬彬/宋要武/宋岩博士,另一位是将“打老师”列为研究项目的王友琴博士。
最好的男校四中也出了天上地下的两位校友。一位是“永远健康”的副统帅公子,空军作战部副部长林立果同志,“五七一工程纪要”就attributed to him,是否有抄袭剽窃,需要请方舟子来研判。还有一位平民出身的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印红标教授。他多年来坚持不懈地调查采访文革重要当事人,到九十年代中期仅录音带就积累了满满一书架,研究成果无处发表,仍然奋进不止。也许正因为发表不易,印红标不那么出名,在这里提一下,略表敬意。
    四中出的其他名人还有“联动”的前身(之一)“西纠”的头头孔丹。“西纠”是“首都红卫兵西城区纠察队”的缩写,后与“东纠”、“海纠”等成立了“联合行动委员会”,简称“联动”。孔丹在文革后考进社科院当研究生,他的硕士论文“历史唯物主义的什么什么”,总之非常乏味,根本提不起阅读的兴趣。名记者范长江的儿子范东生也是四中出身,子承父业考入北大新闻系,前些年赴纽约担任《侨报》社长兼主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0779
497#
 楼主| 发表于 2016-8-27 14:33:43 | 只看该作者
郭沫若的某个儿子应该也上过四中,“北京四中”的招牌系郭沫若所题,应该跟“实验二小”一样,是去开家长会的时候应校方之请当场挥毫。但这位郭公子似乎不是郭世英,他跟(张东荪的孙子)张鹤慈先生,以及孙经武、叶蓉青等X社成员都是一零一中的。
    编号在五十以上就铁定是“普通中学”了。五十六中某女生,不太愿意跟人说,就是“嫌号码大”。还有九十八中,“九十八”合起来正好是一个“杂”字,据说校风欠佳,名实相符。但是凡事都有例外,一零一中是著名重点学校,而编号在五十以内的三十八中却是“分配学校”,即供所报志愿全部落空的学生上的学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0779
498#
 楼主| 发表于 2016-8-27 14:34:26 | 只看该作者
                                           (二)
    上面是仅就编号学校范围以内说的,考虑到附中们,事情就有些复杂。
    附中们看不起号码,不论大小一概叫做“城里”,意思是“小市民扎堆的地方,好不了”。一零一中在郊外,所以没有被骂进去。清华附中校友章立凡先生的“红八月”回忆中提到“城里”的时候就多少有点不客气。顺便说一句,清华附中还出了一位作家,那就是“三论革命造反精神万岁”的主要执笔人,“红卫兵”的命名者张承志。此人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忽然信教”,高度认同伊斯兰教的哲合忍耶派,被讥为“红卫兵式的穆斯林”。
    而“小号”们也看不起附中,因为后者的录取分数线偏低。隔了遥远的时空距离来看,“小号”们有充分的理由嫉妒附中。
    首先,号码越小的学校建得越早,校舍多是“废物利用”,王府寺庙之类改建的。教室还算宽敞,室外空间却大受限制,勉强找出一片能兼作篮排球场的空地就不错了。其结果不仅排除了足球,也相应的排除了田径。试想,若是铅球“飞入寻常百姓家”,其结果绝不会如“王谢堂前燕”的风雅。再如中长跑,在“城里”只能绕着校园跑,如果墙外是清净的胡同而不是行人如织、车流不断的马路的话。当然,这些王府寺庙改建的学校也可以美其名曰“雕梁画栋,曲径通幽,苍松翠柏,花影扶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0779
499#
 楼主| 发表于 2016-8-27 14:35:13 | 只看该作者
其次,因为沾了大学的光,附中的经费充足,有条件置办管弦乐器(西乐)。人大附中就以管弦乐队而著名。“城里”文艺活动只能在唱歌跳舞之类上做文章,音乐老师钢琴伴奏,出现了有音乐才能的学生也只得送到少年宫或者广播电台代为培养,本校无能为力。这方面十三中又是例外,其军(管)乐队比较像样,没有弦乐。“例外检验通例”,十三中的前身是——辅仁大学男附中(女六中原是辅仁女附中),闹半天还是沾了大学的光!
再次,附中可以住校,招生不受居住距离限制;而“城里”都是走读(女附中例外,有部分住校),只能在维持分数线的条件下就近录取。
    入学的门槛挺高,进去就连吃三个哑巴亏,还让附中们看不起,您说“小号”们能不气吗?只好撅着嘴说附中分数线低,“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或者“小脑发达”。
至于以地名命名的学校,则在诸如此类的抬杠中潇洒地置身事外,保持着意味深长的沉默,也许,根本置若罔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0779
500#
 楼主| 发表于 2016-8-27 14:35:53 | 只看该作者
                                    (三)
    俗话说:“到了北京,才知道自己官小。”用文词儿说,则是:“天子脚下,冠盖如云。”如果你听到北京人脱口而出,“我的邻居XXX”(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下同),“我的同事XXX”,那么多半不是吹牛而是实情。“我的同学XXX”也一样。不过最好不要反问说话人是不是高干子弟。因为,流行观念有些笼统,高干子弟多的学校不一定是排他的特权学校。
    如果你现在到网上去查北京四中的“知名校友”,林立果当然不会出现,但是有薄熙来(薄一波之子)、刘源(刘少奇之子)、陈元(陈云之子)、陈昊苏(陈毅之子)、乔宗淮(乔冠华之子)等。曾就读师大女附中的除了上面说的宋彬彬(宋任穷之女),还有朱敏(朱德之女)、李讷(毛泽东之女)、林晓霖(林彪之女)、刘婷婷(刘少奇之女)、邓榕(邓小平之女)等。不那么“知名”的高干子弟更是不计其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11-27 23:38 , Processed in 0.197011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