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百七十二、
宝宝从小体弱多病,小病小恙接连不断,是个难带的孩子。如今宝宝已是小学四年级的在读小学生了,还是多难多病,身体时常不适。
宝宝的流鼻涕、打喷嚏、咳嗽,已是久看不好的老毛病,令人担忧、焦虑。我猜想宝宝长期咳嗽,是不是转变成为慢性咽喉炎,此病是顽疾,很难根治。可是妈妈说早已带宝宝去上海各大医院就诊,检查报告数据都是良好,医生都说没问题,是过敏性咳嗽。妈妈说中国的环境太差,对于宝宝这样的身体,很难适应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尽管宝宝的身体没问题,但是我认为宝宝的体质实在太差,对于国内这样的环境难以适应。
今天,宝宝的体症明显出现了不佳的状况、问题,宝宝不想说话,不想动弹,没有精神,没有食欲。这下妈妈慌了神,即刻赶往儿童医院,为宝宝就诊。
上海医院人满为患,挂号排队,就诊排队,检查排队,取报告排队,取药物排队。幸好妈妈是在网上为宝宝挂的号,不然的话更是吃酸、劳活。
妈妈在医院忙活了整整一天,母子俩人连午饭都没回家吃,而是在外面将就着吃了点。
宝宝的疾病揭晓了,根据检查报告,得出结果。医生诊断为腮腺炎,此病是传染病,需要隔离。医生医嘱为停课,休息两个星期,在家隔离静养。
下午5时左右光景,妈妈带着宝宝从医院返回家中。吃过晚饭,妈妈又赶往学校为宝宝开家长会。妈妈向班主任说明宝宝情况,于是老师让宝宝在家病休。每天放学后,老师让同学将布置的回家作业,带到门卫室,由家长到门卫室取回家,然后宝宝在家中便能自习、作业。宝宝的病情不得不进行隔离、休息,在家自习。尽管宝宝暂时不去学校上课,但是放学后,姥爷还是得去学校门卫室索取宝宝自习的学习资料。
由于对宝宝传染病病源传播的预防要求,学校很重视,采取了必要的措施。学校对他所在班级教室进行了消毒,并对学生在公共场所——学校的学生食堂、学校的校门等地,必须进行活动的地方,采取了预防措施。学校决定:每天午餐就餐时间,宝宝班级的同学不再去学校大食堂就餐,改为由专门人员将午餐送至教室,学生们在教室就餐,同学们就餐完毕,由专门人员将碗筷收拾至学校食堂,进行消毒;每天上学、放学时间,宝宝班级的同学们不再从学校大门(前门)进出,而是改为从学校小门(侧门)进出,同学们必须严格遵守。所有这些举措是做好预防工作,不怕一万,只怕万一,彻底阻止、斩断传染病源传播、扩散的概率。
姥爷说,宝宝此病,用浙江的土话说,称之为锣鼓子胀,与出痧子、出水痘等疾病相仿,属同一种传染病病症,自然都得治疗、隔离、休息。防止病菌、病毒的蔓延、扩散。
当然宝宝在家养病,也得进行隔离,因为此病会传染。妈妈即将去苏州,楼上的房间由宝宝暂时居住。白天不管是看书、看电视、做作业、玩玩具,宝宝都必须呆在爸爸妈妈的房间,不准下楼,防止与姥姥、姥爷接触,将疾病传染给姥姥、姥爷;晚上宝宝睡眠的地点,也改为楼上爸爸妈妈的房间,不再睡在宝宝房间;就餐时间,由姥爷为宝宝记认饭碗、菜碗,分开就餐;完了,由姥爷按照医嘱,按时按量让宝宝喝药;晚上,姥爷准时让宝宝上楼休息。
宝宝真听医生的话,也有自知之明,他不顾忌家人对他的隔离。每每就餐后,即便宝宝有病在身,但是宝宝还油腔滑调,嬉皮笑脸的说“奶奶,我这腮腺炎是要传染人的,这是医生说的。所以我得一个人学习、玩耍、就餐、睡觉。奶奶,你当心,传染病源不要过给你。”
我家宝宝成了一个可怜、可笑的小病号,姥姥我成了一个可怜、可笑的老病号。这一家一少一老,小宝宝、老宝宝真逗,真有劲。
我家宝宝只能被关禁闭,不得自由活动,就餐、吃药,由姥爷安排。不过宝宝生病了,倒变得乖起来,按时自觉起床、睡觉,做作业,不需姥爷每天紧盯不放;我左手小手指关节处与左臂胳膊肘关节处的外伤,纱布、胶带还绑着;左腿根部大关节处的肌肉韧带上还贴着伤筋膏药,一瘸一拐养着伤。
我想,我的伤情有所好转,便返回浙江。因为一是我当然害怕宝宝的疾病传染给我,这是我的心理作用,其实是没必要,多余的顾虑;二是我手头的写作还没完成,这是我的心愿,其实早晚不是问题,我的心愿总能完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