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拥抱快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编辑分享】萧红和萧军(转帖)

[复制链接]

848

主题

24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9345
621#
 楼主| 发表于 2015-9-24 20:45:36 | 只看该作者
《黄金时代》的片名取自萧红在日本写给萧军的信,我想选其作为片名是有两层含义的。  
萧红的一生短暂而不平凡,她在有限的岁月里,散发出了金子般的光芒——这个黄金时代是属于她的个人、她的生命的。然而萧红只是当时一批左翼进步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她的周围,包括她在内的,受鲁迅先生旗帜般思想引领的那些才华横溢的人们,也写下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诗歌——这个黄金时代是过去的却又永恒的,是他们用信仰与灵魂铸造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8

主题

24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9345
622#
 楼主| 发表于 2015-9-24 20:46:40 | 只看该作者
《黄金时代》是充满意义的,我想它最现实的意义,是让萧红以及那个黄金时代中的人们回到或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
    上小学时,我总被家人教育,要低调的做人,你的爷爷奶奶是作家,是诗人,但你不应在学校里让同学或是老师知道。年幼的我不理解却遵从着,但偶尔在课本中看到鲁迅的名字,也会兴奋的和好友讲到:“我爷爷和鲁迅是好朋友!”同学听闻总会充满敬佩大声赞叹了不起,并询问我爷爷是何人,但在得到答案后往 往迷茫的摇摇头:“没听说过。”
    在课本中出现的作家,是最具代表性的,同时也是作品文学性较强的,适宜青少年阅读的。但他们只是那个时代的少数人,还有更多的作家、战士,也在那个时代发光发亮,挥舞大旗,却已为我们这代人渐渐的遗忘。如果现在我们在大街上拦下十个个学生,甚至白领,不知能否有一半人知道萧军、萧红、胡风、梅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8

主题

24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9345
623#
 楼主| 发表于 2015-9-24 20:47:35 | 只看该作者
这正是《黄金时代》的意义所在,无论你对这部电影评价如何,无论它是否在挖掘着萧红这样一个有些被夸大的传奇人物的商业价值,它都值得肯定。因为它用了这样多的年轻人喜爱的明星,力图做出一部有点商业、但又不失原味的文艺片,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走进电影院。这样,他们也就知道了 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8

主题

24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9345
624#
 楼主| 发表于 2015-9-24 20:48:22 | 只看该作者
《黄金时代》是勇敢的,它采取的方式更像陈述而非诉说
    电影中绝大多数的旁白及对白,都是引用的各位名家的回忆录,作品中的原文,但凡引用,几乎一字不差。
    相信每位上学学过鲁迅文章的同学,都曾有过对于鲁迅叙述方式上的不解和争论,甚至大呼“都是病句”,尤其那时鲁迅被选进课本的文章大多是需要背诵的。然而那个时代的人却就是那样说话,在今天这个年代,让年轻的80后,甚至90后、00后们坐在影院,听着那个时代的人讲着他们的话,无疑会给心理准 备不足的观众带来一种奇怪、可笑、甚至做作的感觉。但它还是这样做了,只为还原现实,将一股特有的时代气息带给大家,这是值得赞扬和钦佩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8

主题

24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9345
625#
 楼主| 发表于 2015-9-24 20:49:17 | 只看该作者
                  袁泉饰演梅志袁泉饰演梅志
      我的眼睛正苦涩得要命,忽然房门开了,我眼前一亮,随着一阵清香扑鼻而来,我几疑是回到了我童年时寄居的梅花馆呢!一株尺多长的红梅出现在我眼前,手执梅花的正是萧红。—梅志
    这正是萧红在重庆探望胡风一家时的场景,这一个瞬间在电影中也有幸得到了重现。全片作为对萧红一生的传记式回顾,工整却又有些片面,这份片面我以为是遗憾但可以被原谅的。
      电影是以萧红的生活为主线进行讲述,尽管加入了大量的萧红原文旁白,以及伏案写作的镜头,而那个时代赋予她的“战士”的形象,终究未能充分表现。这让不了解萧红的观影者在看完后难免觉得:她就是一个每天抽烟、和男人们谈天说地、没有稳定工作和收入、生了孩子还非死即扔的女人,用现代人的词语形 容,即为“作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8

主题

24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9345
626#
 楼主| 发表于 2015-9-24 20:50:18 | 只看该作者
然而电影的表现手法终归是有限的,做到此处,虽有遗憾,但也已尽力。
“飞吧,萧红!记得爱罗先珂童话里的几句话么:‘不要往下看,下面是奴隶的死所!’……”
   第二天启行,在人丛中,我向萧红做着飞的姿势,又用手指天空,她会心地笑着点头。——聂绀弩   
    影片还没上映,网上铺天盖地的“作女论”已经让这个词成为了形容萧红的流行词汇。包括部分主演在接受采访时也坦承,认为萧红就是那个时代的作女。
    坦率的讲,我不知道作女的确切含义,但萧红与我想象中的作女,是不大相同的。我理解的萧红,更像是聂绀弩记忆中的那个萧红,即片中所谓“萧军派”们眼中的萧红:才华横溢,人生观和感情观单纯,向往美好,为现实所束缚但又努力的想挣脱牢笼冲向自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8

主题

24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9345
627#
 楼主| 发表于 2015-9-24 20:51:12 | 只看该作者
         我想大众口中的“作”,应该就源于她对自由的向往
    萧红从年少时就不断的与封建思想和男权主义斗争,渴望独立,拒绝从属感。中国受封建思想浸淫多年,我们对于独立意识强的女性,总难免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偏见。而萧红则恰恰是那个时代的进步女性,她敢于抗争,也追求美好,为了追求这些思想上的升华,她拒绝妥协,甚至放弃了和萧军的爱情。然而这个放弃 我想并非是萧红“放着好日子不过,非要折腾”,而是她与萧军在思想上不可调和的矛盾造成的,对于萧红来说,继续只有痛苦。而对于任何一段感情来说,意识形态上出问题的也不可能只是单方的责任。影片中援引了萧军的回忆,承认萧红在两人的关系之中,从未出轨。一个从未有意破坏感情,一心爱着萧军、甚至忍受男方 出轨的女人,恐怕和“作女”的解释,还是有些出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8

主题

24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9345
628#
 楼主| 发表于 2015-9-25 16:20:23 | 只看该作者
在萧红坚强的外壳下的,其实是一颗敏感、单纯的心。因此,朋友们才会不断呵护和鼓励着,甚至照顾着她,希望她能尽快抚平伤口,像聂绀弩所说,如大鹏金翅鸟般的飞翔! 我其实一直期待着电影中会出现聂绀弩在车站,向萧红做出飞的姿势,我想,当萧红露出会心的笑容时,一定非常美丽。可惜没能看到。
他蹲在她的床边慰问,她用手抚摸着他的前额和头发,说:“亲爱的……这是你斗争的胜利……”
   那时,刚毅的青年哭泣了。
                                —骆宾基
    与萧红的“作女论”相对应,影片在小范围点映后,又响起了萧军的“渣男论”。电影几乎可算是忠实的还原了二萧的情感历程,也毫不避讳的展现了萧军在这过程中的出轨及个别粗暴行为。这让部分观众难以接受,乃至大骂萧军“渣男”。
   我始终认为,二萧的爱情,是伟大的。
萧军之于萧红,是患难之交。萧军在哈尔滨营救萧红的行为,无疑是豪气,仗义的。他们的情感是激情四射的,萧红挺着孕肚的落魄形象,未能妨碍两人精神和思想上的完美结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8

主题

24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9345
629#
 楼主| 发表于 2015-9-25 16:21:34 | 只看该作者
在那个战乱的年代,两个有信仰,有追求的青年让爱情绽放出了最美丽的花朵
    我想,萧军和萧红的分歧和矛盾并非源于第三者,而是源于他们自身的性格。萧红对于萧军的刚硬,坚毅,是喜爱,甚至崇拜的。而萧军对于萧红的独立,坚强,以及单纯也是疼爱的。但也正因为这些彼此吸引的特质,才产生出矛盾——过于坚硬的大男子主义和要求独立拒绝从属的新时代女权之间的战斗。这是出 轨和争吵的源头,也是让双方在最后分手的原因。萧军也曾在暮年回忆称:“我的主导思想是喜爱恃强;她的主导思想是过度自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8

主题

24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9345
630#
 楼主| 发表于 2015-9-25 16:22:25 | 只看该作者
归根结底,二萧的爱情悲剧,是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差异。而更有人将黄金时代中的作家们和现在的文艺圈私生活混乱现象来做比较,我想是完全不合适的。
    那个时代的作家们,是充满信仰和战斗热情的,而我们的时代中却充斥着世俗的价值观与堕落。而单就爱情而言,不管何人,无论贵贱,曾经用心去爱,让对方铭记和感动,也许都可称为伟大。
    萧红在香港病重时曾对骆宾基讲述在四川独自逃难的经历时表示:“如果三郎在重庆,我给他拍电报,他还会像当年在哈尔滨那样来救我吧!”这句话,在影片里也被饰演萧红的汤唯几乎一字不差的说了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11-15 04:02 , Processed in 0.187010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