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拥抱快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编辑分享】萧红和萧军(转帖)

[复制链接]

848

主题

24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9345
641#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0 19:09:32 | 只看该作者

青年时代的萧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8

主题

24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9345
642#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0 19:10:15 | 只看该作者
自那以后,萧红便成了鲁迅家的常客,萧红经常一个人来到鲁迅家,一坐就是大半天:“但每天来一两次的不是他(指萧军)而是萧红女士,因此我不得不用最大的努力留出时间在楼下客厅陪萧红女士长谈。”在这段话里,许广平用了“不得不”三个字,可见萧红的经常到访,已经打扰了鲁迅及许广平生活的平静,虽然许广平仍在尽全力陪萧红聊天,但内心其实是很勉强的。在另一段文字中,这种“勉强”的心理就更明显了:“萧红先生无法摆脱她的伤感,每每整天的耽搁在我们寓里。为了减轻鲁迅先生整天陪客的辛劳,不得不由我独自和她在客室谈话,因而对鲁迅先生的照料就不能兼顾,往往弄得我不知所措。”因为萧红的到访,还使鲁迅先生生了一次病:“也是陪了萧红先生大半天之后走到楼上,那时是夏天,鲁迅先生告诉我刚睡醒,他是下半天有时会睡一下中觉的,这天全部窗子都没有关,风相当的大,而我在楼下又来不及知道他睡了而从旁照料,因此受凉了,发热,害了一场病。”许广平和鲁迅并没有因此迁怒于萧红,也没有因此怠慢萧红,而是把这件事隐瞒了下来:“我们一直没敢把病由说出来,现在萧红先生人也死了,没什么关系,作为追忆而顺便提到,倒没什么要紧的了。只不过是从这里看到一个人生活的失调,直接马上会影响到周围朋友的生活也失去了步骤,社会上的人就是如此关连着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8

主题

24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9345
643#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0 19:11:07 | 只看该作者
许广平鲁迅一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8

主题

24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9345
644#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0 19:11:51 | 只看该作者
对于萧红在文学方面的才华,许广平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同时也为萧红坎坷的命运而叹息不已:“总之,生活的磨折,转而使她走到文化领域里大踱步起来,然而也为了生活的磨折,摧残了她在文化领域的更广大的成就。这是无可补偿的损失!到现时为止,走出象牙之塔的写作,在女作家方面,像她的造诣,现在看来也还是不可多得的。如果不是在香港,在抗战炮火之下偷活的话,给她一个比较安定的,舒适的生活,在写作上也许更有成功。或竟丢弃写作自然也不是绝不可能,这不必我们来作假定。”
    许广平还谈到了萧红作为女性的细心,鲁迅去世后的第五天,远在日本的萧红曾写信给萧军,嘱咐他说:“可怕的是许女士的悲痛,想个法子,好好的安慰着她,最好是使她不要静下来,多多的和她来往。”因为这个建议,所以鲁迅去世之后,萧军、黄源、聂绀弩夫妇、张天翼夫妇、胡风夫妇等多位朋友便时常来许广平家陪她聊天,有时也拉她去看电影,许广平因此十分感激萧红的细心,在萧红去世后,她慨然道:“鲁迅先生逝世后,萧红女士叫人设法安慰我,但是她死了,我向什么地方去安慰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8

主题

24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9345
645#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0 19:12:42 | 只看该作者
演员小宋佳饰演的萧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8

主题

24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9345
646#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0 19:13:28 | 只看该作者
许广平在回忆中,还写到了萧红具有侠义精神的一面:鹿地亘是日本作家,因为左倾嫌疑而被日本当局拘捕,释放后来到中国,从事文学翻译工作。1937年8月以后,中日两国间的关系非常紧张,鹿地夫妇住在旅馆中,周围全是监视的人,差不多所有友人都不敢与他们见面了,但萧红却依然冒着风险去探视鹿地亘,“这时候,唯一敢于探视的就是萧红和刘军(即萧军)两先生,尤以萧先生是女性,出入更较方便,这样使得鹿地先生方便许多。也就是说,在患难生死险头之际,萧红先生是置之度外的为朋友奔走,超乎利害之外的正义感弥漫着她的心头,在这里我们看到她却并不软弱,而益见其坚毅不拔,是极端发扬中国固有道德,为朋友急难的弥足珍贵的精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8

主题

24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9345
647#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8 12:13:50 | 只看该作者
             现在我们再来谈谈萧红创作的艺术特色和她的心灵境界
   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的艺术特色,就以《呼兰河传》为例来分析。这是一部比《生死场》更成熟的作品。与《生死场》相同的是:小说中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没有中心情节,大多是写景和叙事,描绘的对象就是故乡呼兰河,作者的亲人、邻居以及一些乡里乡亲们,作者似乎故意不去着力刻划人物性格。但是,一只只故事的串联,一个个小人物的命运上演,对呼兰河市的场景和传统风俗的描绘,是那样地順畅、自然、优美。当然,作者也表达了下层人民的愚昧无知、悲惨和麻木,这引发了作者深沉的悲凉,因此作者在小说中曾先后两次发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小说中有几章写了邻居家小团圆媳妇之死,她的死特别令人痛心,因为她正死于那种愚昧无知和麻木不仁之中,虽然不是谋杀,却又无异于谋杀,一个本来天真无邪而又活泼健康的小姑娘,被生生地折磨死了。作者的笔下并非总是给人绝望,在另几章中又写到另一个邻居冯歪嘴子,他死了媳妇悲痛之余却决心独力担当起抚肓两个幼子时,读者看到了人性的闪光。在大多数的章节,作者几乎都如在平铺直叙,但质朴而又细腻的文字中时见吉光片羽,生动的描绘又往往会使读者如身入其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呼兰河传》开始几个章节,都记叙和描绘了当地的传统风俗,如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这些都是作者童年时代的所见所闻,写来又那么得心应手。可以这样说,如有研究东北那地方传统的民情风俗的专家,要找资料的话,那萧红的这部长篇小说,正是他们最好的资料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8

主题

24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9345
648#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8 12:15: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拥抱快乐 于 2015-11-18 12:16 编辑

萧红又是一位重于抒情的作家,但是她的抒情并不在于华丽的词藻或曲折迷幻的情节,而是用质朴但是充满诗意的语言,用文学的直觉,用纯正的感情来表达。下面让我们来读一读《呼兰河传》的结尾,作者把她写这部长篇小说时的感情,都浓缩在这短短数百字中了:“ 尾声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萧红的祖父张维祯

1.jpg (58.13 KB, 下载次数: 0)

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8

主题

24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9345
649#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8 12:17:28 | 只看该作者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还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间的太阳是不是还照着那大向日葵,那黄昏时候的红霞是不是还会一会功夫变出来一匹马来,一会功夫会变出来一匹狗来,那么变着。
  这一些不能想象了。
  听说有二伯死了。
  老厨子就是活着年纪也不小了。
  东邻西舍也都不知怎样了。
  至于那磨房里的磨倌,至今究竟如何,则完全不晓得了。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一九四0年十二月二十日香港完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8

主题

24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9345
650#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8 12:18:51 | 只看该作者
萧红的小说,也可以把它当作散文来读,因为她的小说与散文没有严格的界限。萧红声称这是自已写小说的风格。这也正是萧红独创的风格,打破了由俄罗斯和法国文学的现实主义所规定了的模式。这是一个大胆的独倡,而且,萧红用实践证明了自己的独倡模式可以与其他模式并存。至于萧红写的散文,有些地方又有点象在写小说,比如她写的长篇散文《回忆鲁迅先生》,这里面有很多对鲁迅形象的外观描绘,如:“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什么人说了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笑得咳嗽起来。”又如:“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通篇都是对鲁迅的工作、生活、交往、习惯、谈吐、说笑……的客观描写,没有任何主观的评价,而且没有一句颂扬和赞美之辞,但写得生动、细腻,把鲁迅写活了。写到鲁迅的死,萧红是这样写的:“1936年I0月17日,鲁迅先生病又发了,又是气喘。/17日,一夜未眠。/18日,终日喘着。/19日夜的下半夜人衰弱到极点了。天将发白时,鲁迅先生就象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鲁迅去世后,不知有多少人写了回忆和纪念的文章。却有专家认为:萧红这篇写得有点象小说的《回亿鲁迅先生》的散文,可以在所有的回忆文章中名列榜首。这也就是萧红的艺术特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11-15 03:43 , Processed in 0.120007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