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拥抱快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编辑分享】萧红和萧军(转帖)

[复制链接]

848

主题

24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9345
661#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9 11:04:27 | 只看该作者
“……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萧红,原名张乃莹,1911年6月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河畔。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部小说《王阿嫂之死》,同年与萧军共同出版小说和散文合集《跋涉》,正式进入文坛。萧红的文学创作历程不足十年,都是在抗战时期的大背景下、在漂泊和流浪的青春岁月进行的,她克服心灵和情感的伤痛、贫饥和病痛的困扰,创作了100多万字的作品,为文坛留下了《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和《马伯乐》等一系列名篇。随着时间的流逝,她的文学魅力越来越被人们所发现,她的作品经典性亦日渐凸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8

主题

24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9345
662#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9 11:05:16 | 只看该作者
萧红懂事很早,所以人们说她有着“早醒而忧郁的灵魂”。萧红在散文《永久的憧憬和追求》中写道:“一九一一年,在一个小县城里边,我生在一个小地主的家里。那县城差不多就是中国的最东最北部——黑龙江省——所以一年之中,倒有四个月飘着白雪。”童年时,萧红的亲生母亲去世,父亲是专制而暴躁的家庭掌门人,在萧红的记忆中,他无论对老人、小孩,还是对女性,都是缺少关爱和尊重,是为着贪婪而失去人性的人。他们处在两极,永远是对立的。萧红小时候非常活泼,也非常顽皮,这从她对祖母的小小恶作剧的回忆中可见一斑。同时,萧红也非常敏感,有着过人的观察力和感受力,这一点在《呼兰河传》中体现得最明显。童年缺失父爱和母爱,只有祖父和后花园的陪伴,她说:“祖父,后园,我,这三样东西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童年的后花园不仅是她的乐园,是她后来创作的源泉,也是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意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8

主题

24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9345
663#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9 11:06:06 | 只看该作者
19岁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从此她再没有回过家。漂泊流浪的人生历程中,她先后到过青岛、上海、日本、北京、西安、武汉、重庆和香港等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几乎没有哪个女作家像她这样到处流浪,四处漂泊,甚至露宿街头;也很少有哪位作家经受过像她那样的寒冷、饥饿和病痛。就像她在散文《饿》中写到的那样,在她的漂泊岁月中,“只有饥饿,没有青春”,没有哪位作家有过如此刻骨铭心的饥饿体验。同时,萧红一直体弱多病,头痛腹痛等时常折磨着她,在朋友们的记忆中,她总是苍白瘦削,早生华发。
    然而,萧红的一生都在追求着爱、温暖、自由和幸福,但却一直得不到命运的青睐,不仅童年充满着寂寞荒凉的回忆,成年后在追求情感的路上也屡屡受挫。“短短三十一年的人生过程中,所谓真正的幸福之光,人间之爱,并没照临过她,沐浴过她!”作为叛逆的“五四儿女”,作为一个弱女子,她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不断抗争。我们在同情她的不幸时,更钦佩于她的不屈服,这也是她打动很多中外读者和研究者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感受可以借用萧红的一首诗来描述,“七月里长起来的野菜,/八月里开花了。/我伤感它们的命运,/我赞叹它们的勇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8

主题

24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9345
664#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9 11:06:51 | 只看该作者
  萧红的勇敢抗争是双线的、双重的,并在这双线的、双重的抗争中展开了自己的人生与创作。双线指的是,她的抗争既体现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也体现在文学写作中。双重指的是,她一方面是为自己的爱和自由而反抗男权社会统治,另一方面也为民族而反抗外敌的入侵。先是抗婚,接着是抗战,为了反抗包办婚姻而出走旧式的家庭,为了拒绝做亡国奴而出走沦陷的东北。她的短暂一生,无论是现实人生和文学写作,都在寻觅着爱与自由。
   “为了爱的缘故”“在我的主导思想是喜爱‘恃强’;她的主导思想是过度‘自尊’。”
    谈到萧红的人生和情感经历,她和萧军关系是不能绕过的。我认为,正是二萧的相遇,才有后来的作为作家的萧红。也就是说,萧军在萧红的生命中是非常重要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8

主题

24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9345
665#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9 11:07:35 | 只看该作者
1932年夏天,萧红有孕在身,却被困在当时哈尔滨市道外区的一家旅馆里,这个旅馆的名字是“东兴顺”,她向当时的一家报纸《国际协报》写了一封求救信,萧军当时是该报的自由撰稿人。他受到该报的一位副刊编辑的委托前去探望并准备解救。豪侠而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萧军被萧红的悲惨处境所打动,更被她的文学才华所征服,决定“拯救这颗美丽的灵魂”。二人的相遇、相知和相爱是有传奇性的,也不乏偶然性,就像萧军所说的:他们是“偶然相遇,偶然相知,偶然相结合在一起的‘偶然姻缘’”。
    二萧的结合,用今天的话就是闪婚加裸婚。二人在非常状况下闪电结合,一无所有,有的只是两颗年轻流浪的心的契合。“偶是相逢患难中,怜才济困一肩承;松花江畔饥寒日,上海滩头共命行。”这是萧军写的《抄录萧红故信后有感》中的几句诗,非常凝练地描述了当时二人相遇的实际情形。萧红后来在《商市街》和《桥》等散文集中,也写了二人生活的一些片段。在二萧患难与共、相依为命的日子里,萧红开始了文学创作,并因《生死场》而一举成名。
    二萧的爱情故事是文坛的一段佳话,同时也似乎成为一段公案。对于他们的分手,很多亲历者和后来的研究者都写过文章,对分手的原因和应承担的责任,都有自己的分析和评判。总结起来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文化性格差异,二是人生选择不同。我认为,归根结底,一切都是“为了爱的缘故”。为了爱的缘故,两人走到一起;为了爱的缘故,两人六年后分手。萧军在给萧红的信中有类似的总结:“前信我曾说过,你是这世界上真正认识我和真正爱我的人!也正为了这样,也是我自己痛苦的源泉。也是你的痛苦源泉。”
当然,二萧不是没有共同的东西,他们都有着流浪汉式叛逆的性格,萧军在回忆中写道:“不管天,不管地,不担心明天的生活;蔑视一切,傲视一切……这种‘流浪汉’式的性格,我们也是共有的。”二人在一起也有很多幸福美好的回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8

主题

24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9345
666#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9 11:08:30 | 只看该作者
当年为了赴鲁迅先生的宴请,萧红特地花了“七角五分钱”从“大拍卖”的铺子里买了一块布,为萧军缝制了一件新外套。对此,萧军回忆道:“她几乎是不吃、不喝、不休地在缝制着,只见她美丽的、纤细的手指不停地在上下穿动着……”不到一天的时间,“一件新礼服”缝好了。萧军感叹说:“我们那时的物质生活虽然是穷困的,但在爱情生活方面,却是充实而饱满的啊!”
    萧军说:她单纯、淳厚、倔强、有才能,我爱她。
    萧红说:我爱萧军,今天还爱,他是个优秀的小说家,在思想上是同志,又是一同在患难中挣扎过来的!
    西方有句话说得好,许许多多的时候,生活中的困境,并不是巫婆设下的陷阱,而是相爱的人,不知道如何表达爱,相爱而又有差异的人不知道如何生活在一起。虽然二人对彼此的人品和才学是相互欣赏的,但性格的不同却带来结合后日常生活的矛盾和烦恼。萧红的多愁善感、细腻自尊,特别依赖于爱,这岂是粗犷尚武的萧军所能完全理解、给予和欣赏的!多年后萧军依然坚持自己的看法:“我爱的是史湘云或尤三姐那样的人,不爱林黛玉、妙玉或薛宝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8

主题

24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9345
667#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9 11:09:15 | 只看该作者
从二萧的书信中还可以看到,他们也像平常的夫妻一样,为了吃喝拉撒睡等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烦恼以致影响感情。比如,萧红总是“干涉”萧军一些生活细节,她在日本写给萧军的信中说:“我告诉你的话,你一样也不做,虽然小事,你就总使我不安心。”对于萧红的关心,萧军并不买账,而是抱怨:“她自己已经如此,却还总要‘干涉’我的生活上一些琐事,什么枕头硬啦,被子薄啦,吃东西多啦,多吃水果啦……”“我的灵魂比她当然粗大、宽宏一些。她虽然‘崇敬’,但我以为她并不‘爱’具有这样灵魂的人,相反的,她会感到它——这样的灵魂——伤害到她的灵魂的自尊,因此她可能还憎恨它,最终要逃开它……她曾骂过我是具有‘强盗’一般灵魂的人!这确是伤害了我,如果我没有类于这样的灵魂,恐怕她是不会得救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8

主题

24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9345
668#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9 11:10:02 | 只看该作者
二萧最后的分开,是在抗战时期人生选择的分歧所导致的。萧军一生不满意于当一个作家,他后来曾回忆,为此他矛盾纠结了几十年。抗战白热化阶段,他笃定要上前线,打游击,弃文从武。对此,萧红坚持不同意,她认为作家有作家的职责,作家应该在文学事业方面实现自己真正的价值。但二人谁也说服不了谁,加之感情的不和谐,因此各奔西东。
萧军在性格和为人处世方面,一直是强势的、霸气的,也是简单粗暴的,而萧红恰恰是过于自尊。萧军认为萧红自尊心过强,甚至“自尊心病态化”。萧军承认,在二人生活中,他从来没有把萧红当作“大人”和“妻子”,总是把她当作孩子,甚至以萧红的保护者和恩人自居。这有伤萧红的自尊。甚至一些研究者认为,这是导致二人在婚姻中的不平等,使敏感自尊的萧红无法长期忍受,也是二人分手的深层原因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8

主题

24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9345
669#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9 11:10:50 | 只看该作者
另外,二萧在文学观上,即作品应该写什么也是有分歧的。萧军在1978年对可能出现的萧红研究热时说,作品不应对生活琐事过多注意和过多探究,这意味着没有意义和浪费精力。这番话不仅反映了萧军的文学观,而且似乎也隐含了对萧红作品并不高的评价。而萧军的这种评价,在和萧红未分开时就存在,而且当时文坛对萧红的作品评价高于对萧军的作品评价,如鲁迅、胡风等都有这方面的评论。这也是好强的萧军不愿接受和承认的。这些问题在二人的日常生活中难免加剧了不愉快。
    对于萧红的早逝,萧军是怀念和惋惜的。萧红也难以忘情于萧军。据骆宾基回忆,萧红在死前曾经热切地盼望道:“如果萧军在重庆,我给他拍电报,他还会像当年在哈尔滨那样来救我吧……”萧红的遗嘱里写明了将《生死场》的版权留给萧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8

主题

24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9345
670#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9 11:11:35 | 只看该作者
                    创作:对着人类的愚昧
   “为了要追求生活的力量,为了精神的美丽与安宁,为了所有的我的可怜的人们,我得张开我的翅膀……”
    谈到萧红的文学创作,无法不谈到鲁迅。鲁迅与萧红有着令人感动的“伟大的温情”。在萧红的人生与文学路途上,鲁迅可谓导师和伯乐,正是鲁迅的发现和提携,才有了二萧在文坛上的崛起和发展。正像钱理群所说的:“当萧红用她纤细的手,略带羞涩地扣着文学大门的时候,鲁迅已经是现代文学的一代宗师了。”
    二萧与鲁迅见面的情景,许广平、萧红和萧军分别描述过,“大约在一九三四年的某天,阴霾的天空吹送着冷寂的歌调,在一个咖啡室里我们初次会着两个北方来的不甘做奴隶者。”
   “我们刚来到上海的时候,另外不认识更多的一个人。在冷清清的亭子间里读着他的信,只有他,安慰着两个漂泊的灵魂。”
   “我们这两颗漂泊的、已经近于僵硬的灵魂,此刻竟被这意外而来的伟大温情,浸润得近乎难于自制地柔软下来了,几乎竟成了婴儿一般的灵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11-14 19:01 , Processed in 0.241014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