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拥抱快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编辑分享】萧红和萧军(转帖)

[复制链接]

848

主题

24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9345
671#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9 11:12:29 | 只看该作者
从上述回忆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给了他们巨大的精神慰藉,同时还有实际的帮助。在鲁迅的帮助下,二萧度过了生活的拮据,并迅速进入文坛。我们知道萧红的《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的出版都有着鲁迅的资助。鲁迅亲自为萧红的《生死场》把关、修改,并写了序,还请现代著名作家、评论家胡风写了跋。鲁迅非常欣赏萧红的爽快性格和文学才华,多次向国内外同行推荐她的作品,称萧红“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萧红也非常喜欢鲁迅的作品,在中学时代就“特别喜欢看鲁迅的书”,对《野草》中许多篇章和名句都能背诵。正如作家孙犁说的,萧红“吸取的一直是鲁门的乳汁”。萧红和鲁迅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乡土作家,他们笔下都有很多对童年的回忆,都写了很多故乡的人物和文化风俗,在创作上应该不乏心有灵犀之处,这也应该是鲁迅认可萧红的前提基础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8

主题

24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9345
672#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9 11:13:15 | 只看该作者
读过鲁迅和萧红的作品的人,不难发现,与鲁迅一样,萧红在创作中不仅书写自己熟悉且情感深厚的人、事、风俗和风景,同时注重思想深度,追求深度写作。她说:“……作家是属于人类的。现在或是过去,作家的写作的出发点是对着人类的愚昧。”在创作之初,萧红就将笔触投注于中国黑土地的荒凉风景和苦难人生,用生命贴近现实,不仅“对不幸者永远寄托着不可遏止的同情”,有着强烈的人文精神和人道情怀,闪动着晶莹的“人性的温暖”,同时在丰富的感性描写中蕴含着深邃的理性的省思和批判。22岁写就的《生死场》一经出版,即震撼文坛。她对北方原野上盲目生存,糊涂死亡,没有灵魂,却又是对原始质朴的人与文化的书写,恰如鲁迅说的达到“力透纸背”的效果,
    萧红作品的魅力,不仅限于对故乡记忆的引人入胜的灵动描述,还在于它们的文化启蒙意义,和鲁迅一样写到了灵魂深处。她笔下的人物不仅物质生存极度匮乏,而且精神与心灵世界亦是荒芜、萧索的,绝少意义之光的烛照。“在乡村永久不晓得,永久体验不到灵魂,只有物质来充实她们。”萧红的深刻,胡风说得最形象,在他看来,《生死场》虽不精致,却是史诗,“这是用钢戟向晴空一挥似的笔触,发着颤响,飘着光带,在女性作家里面不能不说是创见了”,因此人们“看到女性的纤细的感觉,也看到了非女性的雄迈的胸境”。
其实,萧红本人有着极强的女性意识,作品中也有着鲜明的性别意识。她对于男权社会文化氛围中女性的不幸,感同身受,为此她在生命的最后日子感慨说:“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萧红的几部经典之作,几乎都将表现女性的不幸命运和悲惨遭遇,作为主要描写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8

主题

24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9345
673#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9 11:14:03 | 只看该作者
《呼兰河传》中的小团圆媳妇,大家都很熟悉,一个花季少女被所谓的规矩和陋俗活生生地折磨致死,种种跳大神、滚烫的水洗澡等情节读来令人揪心,但无论是婆婆还是邻人,他们并没有恶意,都是“为她着想”,是为了规矩出一个好人来。这善良的残忍、残忍的善良,最为可怕和难以救药!作品揭露了国民愚昧无知的精神状况,有着深刻的文化启蒙和文化批判的意义。
    在《生死场》中,她通过王婆这一人物揭示了女性普遍的境遇,即“她一生的痛苦都是没有代价的”。这个作品中,还有一个女性人物的命运给人带来深深的战栗,那就是对月英的描写:“月英是打鱼村最美丽的女人。她家也最穷,在李二婶子隔壁住著。她是如此温和,从不听她高声笑过,或是高声吵嚷。生就的一对多情的眼睛,每个人接触她的眼光,好比落到绵绒中那样愉快和温暖。”如此美好的女性在乡村极端低下、极其落后的物质文化环境中,很快就被毁灭了。我们看到,鲜活的女性生命在乡村社会从来不被重视,而是任意被摧残、被践踏,无人珍惜。月英被疾病折磨,得不得医治,身体生出蛆虫,身下垫着砖头,每到夜晚隔壁邻居都能听到“惨厉的哭声哀叫声”。那哭声哀叫声“弱得柔惨欲断”,“你……你给我一点水吧!我渴死了!”“嘴干死了……把水碗给我呀!”每每看到此,都不忍卒读,不禁想到萧红在《呼兰河传》中的感叹:“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8

主题

24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9345
674#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9 11:14:55 | 只看该作者
萧红对女性生存不仅有着莫大的同情悲悯,同时还有着强烈的自审和自我批判:“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女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牲精神。这不是勇敢,倒是怯懦,是在长期的无助的牺牲状态中养成的自甘牺牲的惰性。”萧红笔下的女性没有自我意识,缺乏人的意识,她们在自然的暴君和男权的暴君双重压迫下,丧失了人的价值,命如草芥,正像《生死场》中写道的:“母亲一向是这样,很爱护女儿,可是当女儿败坏了菜棵,母亲便去爱护菜棵了。农家无论是菜棵,或是一株茅草也要超过人的价值。”
    萧红是个有思想的作家,她的作品深蕴着文化启蒙的内涵,对人的生存状态有着独到的观察和深度思考。在萧红生命的最后四五年里,既是她短暂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也是她创作的高峰期,尤其1940年1月到香港后,完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和《马伯乐》等百年传世经典,显示其思想艺术的成熟。
   “不以诗名,别具诗心”
   “一切艺术品都忌做作,最美的字句都要出之自然,好像天衣无缝,才经得起时间考验而能传世久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8

主题

24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9345
675#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9 11:15:41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知道,萧红的童年虽然缺少爱,亲情是不完整的,只有关爱她的老祖父。但另一方面她并没受到过多的传统思想的浸染和成规的教化。打个比喻,她好似北方原野上无拘无束、自在随性长大的一株小花草。她的头脑中很少有条条框框的束缚,追求自由自在、不受拘束,无论是她个人的流浪生活,还是文学写作有着自己的想法和风格。很多人读了感到内容和写法都不太习惯,但读了又放不下,不由分说地爱上了。她的风格是天然的、有原生态的味道,表现出十足的个人性和个性化,学者们也认为,她是天生的先锋派,常常能别出心裁,有着与众不同的文学天分。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的文学观是文以载道,就是说文学创作一般都要先入为主地表达一定的主题思想。但萧红不按这种套路的写作,对于读惯了载道文学的读者自然有些不习惯。当时的文坛不乏质疑之声,说她的小说无论结构还是行文,都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的小说,就连对她的文学天分非常欣赏推重的胡风,在1935年写《〈生死场〉读后记》一文中也指出萧红的写作上的弱点,认为“语法、句法太特别了……对于修辞的锤炼不够”。对此,萧红有自己的观点,她说:“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8

主题

24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9345
676#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9 11:16:37 | 只看该作者
萧红的不拘泥的文学风格,在《呼兰河传》表现得最为突出。她忠实于自己的感觉,书写自己的眼睛看到的,自己的心灵体验到的,艺术上坚持自己的路子,打出了灵动而别致的艺术风格。对此茅盾给予肯定,并说《呼兰河传》关键不在“不像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萧红的文学直面人类,直面世界,旨在消除愚昧,说出真理,不为任何的意识形态和理念束缚,她的作品中没有丝毫刻板僵硬的概念化和先入为主的主观化的色彩,有的是率真的、透明的、毫无造作的、本真的描写,呈现的是原野上自由自在生长和奔跑的灵魂和生命。萧红的创作采用儿童视角,女学者赵园曾经说过:“萧红作品提供了真正美学意义上的‘童心世界’,而且那是她作品中最有光彩的世界。”也许并不是一种历史的巧合,萧红出生在6月1日,就是儿童节的这一天,的确,她的作品呈现的童心和儿童视角,都非常突出而独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8

主题

24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9345
677#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9 11:17:20 | 只看该作者
一般来说,每个人随着成长,都会或多或少渐渐失去可爱而珍贵的童真,更难得保持一颗童心,童心在文学创作中尤为可贵。萧红拥有着宝贵的童心,她笔下的人和事,在透明纯净的童心的烛照下,都是活生生的,“像行云流水一样自由自在,像清冽的空气一样新鲜。”儿童视角常常带来的是“越轨的笔致”(鲁迅语)。
    萧红的作品蕴蓄丰厚的思想内涵,也葆有永久的艺术魅力。但英才天妒,“落红萧萧”,作者的生命力和作品的生命力常常是悖论性的。
    1942年1月22日,萧红病逝于沦陷后的香港,葬于浅水湾,年仅31岁,可谓“叶落他乡情难酬”。萧红临终写下:“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人们不禁感叹,天涯孤女,红颜薄命,空负了满腹才情!她把永远的遗憾留给了她所眷念的人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8

主题

24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9345
678#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1 23:20:5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拥抱快乐 于 2015-11-22 07:30 编辑
请您欣赏!谢谢!

多谢了.jpg (17.59 KB, 下载次数: 0)

多谢了.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8

主题

24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9345
679#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9 16:26:20 | 只看该作者
               一段往事:萧军和丁玲在延安
   在一般读者印象中,萧军与丁玲在延安是处于观点对峙的状态。最突出的表现是1942年10月18日在延安鲁迅逝世六周年纪念会上发生的冲突。萧军在会上说:“我这一支笔要管两个党(按:指共产党和国民党)。”主持会议的丁玲反驳说:“共产党是千军万马,背后还有全国的老百姓;你萧军只是孤家寡人!鲁迅先生对共产党怎么样?他说过,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为同志,是自以为光荣的。鲁迅是俯首甘为孺子牛!你作为鲁迅的弟子,你一支笔要管两个党?”(陈明:《一点实情》,《我说丁玲》第93页。)王德芬对同一件事的回忆跟陈明颇有出入,即萧、丁当时的分歧并不是集中在“党和笔”的关系上,而是集中在对王实味文艺观点的看法上。据萧军日记,他不同意给王实味戴上托派帽子,不同意说王实味“有计划、有阴谋”地反党。他认为王实味主观上还是站在革命立场。王德芬将这一场冲突比喻为诸葛亮“舌战群儒”:独战的一方是萧军,另一方是丁玲、柯仲平、周扬、李伯钊、陈学昭、艾青等党内外作家。(《萧军在延安》,《延安作家》第399至404页。)虽然两位历史在场人的说法不尽相同,但在承认萧军、丁玲存在分歧和对立这一点上则是完全一致的。丁玲本人的著作更确切地证实了这一点。1949年3月16日,东北文艺界举行座谈会批判萧军,丁玲在会上有一个发言,她说:“我们对萧军的批评,并不是现在才开始的。1942年鲁迅逝世纪念日,我们在延安曾经开了个会,纪念鲁迅先生,同时批评萧军思想,会开了九个钟头,我那天当主席。在‘文抗’也曾讨论萧军思想,批判个人英雄主义,那天的会也是我当主席。今天我们又在这里开这个大会,又是批评萧军,又是我当主席。”(《批判萧军错误思想》,《丁玲文集》第7卷。)如此看来,丁玲简直是长期置身于批判萧军文艺思想的前沿阵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8

主题

24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9345
680#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9 16:27:36 | 只看该作者
然而,2007年8月,《新文学史料》第3期发表了“略有删节”的《萧军日记》(1940)。萧军坦诚地说过:“当我若干年前写下这些‘日记’时,并没想到给第二个人——连我妻子也在内——看,更没有想到后来会被抄家而今天竟被作为‘罪证’之一向广大群众来公布。如果那时我会预想到今天的后果,也许就不会写日记了。即使写,也将是另外一种写法——去真存伪。不过既然公布了,也就公布了罢,这在我也没有什么‘遗憾’之感。”(《我的罪名、罪行和罪证》,写于1969年3月26日)我相信萧军的话,相信他当年日记的特色全在一个“真”字。
  从萧军1940年日记来看,延安时期他跟丁玲的关系有一个变化过程,并非始终剑拔弩张,甚至还有一些温馨往事。日记中对丁玲的代称是“T”。同年8月15日日记写道:“夜间和T在她窑洞前,趁着暗暗月色,谈得很久。”就是在这次谈话中,萧军告诉丁玲他“不高兴做别人陪衬而存在这里的”。他预言将来文坛的趋势,凡是有些才能和骨气的作家,他们一定不属于国民党,也不属于共产党。我认为,萧军要用他的一支笔指挥两个党的观点,在这次谈话中已见端倪。8月16日夜,他们又在河边赏月。丁玲说:“月亮走在云里多不舒服呵!”接着又更正说:“月亮怎么会走在云里呢?它们离得那样远。”萧军说:“文学语言是不能跟科学语言相提并论的。”这是多么抒情而又富于学理的对话呵!9月1日晚,萧军跟丁玲谈到了他跟萧红的往事,有些事情是他“从未详细同谁说过的”,他特别嘱咐丁玲不要向谁说。丁玲也把她13岁那年被一位军官和一位教员钟情的私秘告诉了萧军。丁玲说,他第一次见到萧军,先感到他是一个真正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11-14 18:12 , Processed in 0.191011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