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拥抱快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编辑分享】萧军的文学世界(转帖)

[复制链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0917
61#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2 12:20:39 | 只看该作者
第一,1941年9月20日,萧红在香港《大公报》发表散文《九一八致弟弟》。作家曾写到自己1938年春天的山西之行是欢乐的、开心的。而这一段时光恰恰是萧红和丁玲在一起度过的,因此也就可以间接地说明,萧红和丁玲在一起,是欢乐的、开心的,她们之间的关系也是亲密的、和谐的。试想,如果丁玲的存在真的让萧红感到不可忍受,后者还会有如此明快亮丽的记忆吗?
    第二,从临汾到西安,端木蕻良与萧红一路同行,因此,端木不仅是萧红一度的恋人和丈夫,而且是萧红与丁玲交往过从的近距离的见证者。40多年后,端木在接受采访时,对当年的萧红、丁玲和自己做了这样的讲述:
    在临汾,萧红和我们都是第一次同丁玲见面,当时大家都很高兴和兴奋。尤其在战争开始后见面,每天谈得很晚。丁玲把她的皮靴和军大衣送给萧红,大家关系比较融洽,接触非常密切。谈得很深,还谈到丁玲被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0917
62#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2 12:28:07 | 只看该作者
这无疑是极可靠的第一手材料。作为亲历者的回忆,其一般性的讲述,诸如整体氛围的“高兴”,大家关系的“融洽”,丁玲送萧红皮靴和军大衣等,已能反映丁玲和萧红的一见如故; 但其中最值得重视和回味的,应当是关于改变住处的细节———在西安,为了使生活更有“意思”,萧红和端木情愿放弃吃住条件较好的民族革命大学招待所,而搬到丁玲所住的食宿条件较差的八路军办事处,这是萧红不喜欢丁玲所应有的举动吗?其中可以引申出的意思,恐怕只能相反。
    第三,诚然,萧红在自己的创作中,没有描写过丁玲。但是,她在病重期间和弥留之际,却同陪护自己的骆宾基,不止一次地谈到过丁玲。后来,骆宾基把这些内容写进了颇具史料价值的《萧红小传》,从而使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到萧红眼中的丁玲。譬如,该书第二十二节记述丁、萧相见,作者便转引了萧红见到丁玲的感受:“丁玲有些英雄的气魄,然而她那笑,那明朗的眼睛,仍然是一个女子的柔和。”这段话对丁玲无一贬词,相反明言丁玲刚健而不失温柔,既有英雄气,亦有女儿情,诚可谓不落俗套的褒奖。在交流闲谈中,骆宾基还向萧红说起冯雪峰未能完成的写红军将领的长篇小说《卢代之死》,萧红听后十分激动,当即表示,在胜利之后,会邀集昔日的朋友一同采访,续补该著。而在拟邀集的朋友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丁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0917
63#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2 12:29:29 | 只看该作者
综上所述,不难获知,所谓萧红不喜欢丁玲的说法,并不反映历史的真实,因而不可以轻信。其实,从性格互补、才华相惜以及营垒相同的角度看,当时的丁玲和萧红,倒是应该成为足以交心和互赏的朋友。至于她们思想观念和创作主张上的明显差异,在那个原本不缺少多元选择和张力空间的时代,大约构不成彼此疏远乃至相互拒斥的理由。
    在调动多种材料,分析和廓清萧红与丁玲关系的过程中,还有一种由亲历者提供的历史记忆,需要加以梳理和辨析,因为它同样关系到我们能否得出萧红不喜欢丁玲的结论。
    1980年6月25日和1996年6曰25日,端木蕻良曾先后接受《萧红评传》作者葛浩文和《端木蕻良传》作者孔海立的采访。这两次采访的一些谈话内容,后来被在场者陆续整理成《我与萧红》一文,经端木本人校阅后,收入曹革成的传记《我的婶婶萧红》作为附录。在这篇文章中,端木蕻良说出一件当年在西安由自己和萧红、萧军共同经历的事情:
萧军(由延安———引者)回来当天就对萧红和我宣布:你们俩结婚吧。他要和丁玲结婚。不晓得谁跟他说的,那我就不知道了。当时屋里还有一架风琴,他按了风琴,好像在想再说几句。他说:你们俩结婚吧,不用管我。当时萧红挺生气,我也挺生气。萧红说:你和谁结婚我管不着,我们俩要结婚,还需要你来下命令吗。我也奇怪,我说:我们结婚不结婚干你什么事!在这种情况下,萧红就非常生气,把他叫过去和他单独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0917
64#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2 12:30:49 | 只看该作者
在夫妻感情已经出现明显裂纹的情况下,萧军为什么要突如其来地宣布这样一种“婚姻组合”?萧军如此鲁莽灭裂、随心所欲地安排别人的情感与婚姻,都是极不应该,极不得体和极其荒唐的。它不仅让萧红和端木感到了人格的轻慢与迫压,而且将原本无辜的丁玲也裹挟了进来,致使她和萧红之间很容易产生误会与隔阂。事实上,近年来已有文章认为,萧红之所以不喜欢丁玲,恰恰与萧军宣布的“婚姻组合”有关。
    那么,萧红是否会因为男女情感纠葛而讨厌丁玲呢?要找到这一问题的答案,我们同样需要回到端木蕻良的记忆。这时,曹革成《我的婶婶萧红》当中,有一个想来只能出自端木蕻良之口的“小插曲”,引人瞩目:
    在一次观看西战团演出中,丁玲把萧红找了出去。原来在工作接触中,丁玲与团里的年轻团员陈明建立了恋爱。丁玲年龄大,职位高,又是文化名人,与普通团员谈恋爱,被人视为异端,反映到延安,有关领导要她回去“述职”。文化人的这种苦恼,萧红当然理解,知道端木蕻良不多事,便告诉了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0917
65#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2 12:31:38 | 只看该作者
  这个细节,着实耐人寻味:在看演出的过程中,把萧红叫出去说“悄悄话”,披露自己原本私密的恋爱信息,这不能不使人想到,丁玲是采取了一种看似很随意其实很在意的方式告诉萧红:自己已经身陷爱河。联系到这时“二萧”正在经历的情感危机,特别是萧军很可能已经有所流露而丁玲亦有所察觉的情感转向,丁玲这样做,分明带有表白心迹,避免误会的意思。当然,也包含着她对朋友的关爱,对友谊的珍视。应当承认,在这一点上,丁玲不失可亲可敬的大姐风范。我想,依萧红的聪慧和敏感,她不会意识不到,也不会轻易忘怀。惟其如此,我们说,即使在男女情感的维度上,当年的萧红也没有理由不喜欢丁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0917
66#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2 12:32:2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0917
67#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2 12:33:10 | 只看该作者
                        萧军谈与张春桥打架
    海办了张小报,叫《文艺新闻》?他们在报上骂我!也侮辱鲁迅先生!我就找到了他们编辑部,问他们:“那篇文章谁写的?” 马吉烽承认是他写的,当时张春桥也在场。我说:“好了,我也没有小报,我也没有工夫来和你们打笔仗,咱们打架去好了!”(众笑)他倒也不赖,他说:“好,打吧。”于是,就定好了一个地方,时间:夜间八点钟,地点:上海拉都路南头徐家汇的一块刚刚收割过的菜地里(众大笑)。人物:萧军、马吉烽、张春桥、聂绀弩、萧红(众笑),他们都是见证人,到时候都去了。尽管是打架,当时究竟是左翼队伍中的人,并没把他们看成敌人……
    打吧,怎么打法呢,用拳头打容易伤人哪,于是摔跤好啦!(众大笑)第一个回合,我和马吉烽就揪抱起来了,我把他摔倒了!(众笑)我照着他脑袋上来两拳!(众哈哈大笑)他不起来了,我说:“你起来,你还打吗?”他说:还打!”(众笑)第二个回合,他又被我给撂倒了,就又给他两拳,他不动弹了(众笑)。我说:“你怎么不动弹了?!起来”!正在此时,法国巡捕来了,手里拿着个电筒,喝斥着问:“干什么的?”我说:“我们练习摔跤呢!”(众大笑,萧老自己也笑得哈哈哈的)那时候,要叫外国巡捕房弄了去可不是件好事儿!我们这场架,也就算拉倒了。张春桥他当时并没动手,否则的话我连他一块儿揍!(众笑)后来结果是这样,我对他们说:“你高兴写文章你尽管写,你写我就揍!我就打!(众笑)你们要是不写呢,咱们这件事就算拉倒了,勾销了。”聂绀弩那天为什么也去了呢,因为我拿了条铁棍子,萧红拦不住我,正巧半路上碰到了聂绀弩,萧红就说:“萧军要和人打架去,我拦也拦不住他,怎么办?” 聂绀弩说:“打就打吧,我也看看去!”(众大笑)他就是这么一个人儿。这场架就是这么打的,我今天说出来,你们也可以当个笑话听吧(众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0917
68#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2 12:34:32 | 只看该作者
(萧耘:这件事的起因,主要是因为鲁迅先生逝世周月的时候,我父亲带着鲁迅先生生前支持过的刊物:《作家》、《中流》、《译文》、等,到鲁迅先生坟前去焚烧。)
    我犯“迷信”了,带着它们到鲁迅先生坟前去烧了,祭奠祭奠先生,也不知道是让张春桥还是马吉烽给看见了,他们说这是“洋迷信”!其实这有什么,宗教都可以,何况我去烧几份刊物。
(萧耘:于是,他们就在小报上写文章讽刺我父亲是“鲁门家将”、“孝子贤孙”……)
就是这样打起架的。起始我对张春桥印象还不坏呢,鲁迅先生葬仪的时候,我是办事人员之一,因为我学过军事,就担任了群众送葬游行队伍的总指挥,第二指挥是孟十环。我让张春桥把挽联挂起来,他就挂起来,让他摆花圈,他就摆花圈,穿一件蓝长衫,看上去还老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0917
69#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2 12:36: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拥抱快乐 于 2015-11-22 12:37 编辑

                         《延安日记》里的萧军与毛泽东
  毛泽东与作家萧军的交往,虽然常有真伪难辨的片断文字,散见于书报之中。然而,系统、完整而可靠的权威实证,却始终未能见到。值得庆幸的是,2013年问世的萧军《延安日记》一书,展示了很多细节,由此,人们便可较为清楚地了解到这段历史。
  虽然《延安日记》只是个人的视角,而并非官方档案的解密。但是,当事人一方的即时记录,其可信度,应该说还是很大的。

1.jpg (48.71 KB, 下载次数: 1)

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0917
70#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2 12:38: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拥抱快乐 于 2015-11-22 12:39 编辑

                     致信毛泽东要求见面
  萧军第一次到延安,是与丁玲等人在1938年3月从山西去西安的途中,而当时,毛泽东与萧军之间,显然还没有个人的接触。1940年6月,萧军第二次进入延安,并在此工作生活了五年多,直至抗战胜利。这期间,萧军与毛泽东有了多次交往。
  不过,萧军第一次与毛泽东的交往,却并非是他初到延安之际,而是在此一年多之后。  
    当时,萧军已在延安工作生活一年多,经过亲身的体会与观察,他对延安的一些现象,产生了很多愤慨与不满。例如,严格的等级制,导致了革命者之间生活水平的极大差异:普通作家每天的伙食很差,总吃小米粥、窝窝头,营养不足且吃不饱;一个法院院长在医院能住单间;机关总务人员常有西安搞来的香烟与食品享受,等等。而特别令萧军不满的是,文艺界党的干部,常常干预作家的写作,粗暴地对待作家,制造一些令文化人不快的冤屈,使很多作家,特别是党外作家感到无法在延安进行创作。
  为此,萧军曾向中央主管宣传的洛甫(张闻天)、管组织的陈云,数次反映过自己的意见,洛甫等人也出面解决过一些问题,但效果不大。因而,忍不住了的萧军,决定直接向共产党的主要领袖毛泽东反映这些观察与意见。他相信共产党是要革命的,党的领袖是不会容忍这些现象的。
  于是,1941年7月8日,萧军给毛泽东写了一信,请毛泽东与他谈一次话,他要向毛反映自己的看法,并寄希望于毛泽东能解决这些问题。萧军过去从未同毛泽东有过个人接触,他也不知道毛泽东会不会听取他的意见,毕竟他萧军只是一个作家,还不是共产党员。因而,为人性格既豪爽又倔强的萧军暗自决定,如果毛泽东不理睬他的意见,他就打算在10月19日延安举行了鲁迅纪念日活动后,即离开陕甘宁边区,到大后方的重庆去,寻求适合的创作环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11-29 05:03 , Processed in 0.198012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