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楼主: 苦辣酸甜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杂文......添加中

[复制链接]

347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789
61#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15:36: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苦辣酸甜 于 2020-8-13 17:34 编辑

                 四十 四少年记忆-----我在文革初期

       一九六六年史无前例,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市里的工人,学生纷纷拿起笔来做刀枪,口诛笔伐“走资派”,“牛鬼蛇神”,“地富反坏右”。大字报铺天盖地满大街都是,高音喇叭里不停的广播着两报一刊社论,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等歌曲,全国一片混乱。
       学校停课闹革命了,高年级的一些学生组织成立了红卫兵总部。红五类子女们,积极加入其中,我也被批准成了一名红卫兵。我们揭发,批判学校领导班子的修正主义教育路线,批判家庭出身不好和所谓有问题的老师们。开批斗会,辩论会,写大字报,到外校串连,整日忙个不停。运动很快也波及到了小学,弟弟他们班也开始斗老师,几个淘学生,一见到老师就围着老师,推来推去,要过去被没收的书本和笔。母亲不知从哪知道了这件事,一天她把我们叫到一起,警告我们,没大事,不许上学校,更不许打骂老师,如果让她知道了,绝不轻饶。从此我们姐弟成了逍遥派,很少到学校。我每天除了做家务,就是和楼上几个伙伴在一起。那时候玩的东西很少,几个闺密也都不大爱动,聊天成了我们唯一的乐趣。从学校、同学、家庭、到社会上的所见所闻,几乎无所不谈。偶尔去附近的承德广场转转,看到的也是高喊口号的游行队伍,戴高帽或剃了鬼头被游斗的走资派“牛鬼蛇神”,还有工厂,学校文艺宣传队的演出。
       大串连开始了,从小就梦想到全国各地去游山玩水的我,欣喜若狂,我曾去过北京,这次决定去上海。那时各地都有接待站,吃、住不用花钱,妈妈给了我五元钱。列车上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一个挨着一个。毫不夸张的说,你抬起脚想活动一下,再放下去,啊,脚没地方放了。只好挤了又挤,才站住了。行李架上是人,厕所里也有人。列车走走停停,我一直站了三天三夜,总算到了上海。下火车时脚肿的老高,鞋已经提不上了,只好踩着鞋后跟走路。参观串连了一个星期,我和同学又杀向北京。列车上的人依然那么多,这次我接受教训,索性在座席下面铺上报纸,躺到里面,虽然很憋屈,但毕竟不挤了。到北京后,我们每天拿着本子到清华,北大去抄大字报,到天安门去拍照。有一天还去一个礼堂参加首都红卫兵批斗国歌作者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田汉等人大会。印象中还有周扬、夏衍、阳翰笙。看着他们一个个脖子上挂着牌子,大弯着腰,每个人的双臂都被两个红卫兵反拧着,头被狠狠按下去的样子,心里突然很痛,不由可怜起他们。后来我才知道,田汉68年年底,就背着罪名死在了狱中。一个著名的作家、诗人走的时候甚至没有一个亲友和他告别。当79年为他平反昭雪时,他的骨灰盒里却没有一把骨灰,而是他用过的一支钢笔,一付眼镜和写完的一个剧本。
       文革那段日子,不堪回首,它对中国,对中国人民来说只能是一场人为的灾难,国民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正常社会秩序被打乱,许多干部,名人被迫害致死。值得庆幸的是,我和弟弟因母亲的及时阻拦,文革中才没有做抄家,打砸抢,那些丧心病狂,惨无人道,  伤天害理的事,保住了做人的底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7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789
62#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15:37: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苦辣酸甜 于 2020-8-13 17:35 编辑

                  四十 五少年记忆------看电影
                       
       小时候我十分喜欢看电影,有一段时间甚至到了狂热和痴迷的状态。电影院会把近期要演的影片予告登出来,我就三天两头的往那跑,看一遍,记住了哪天演什么片子,只要一换片子,便早早去了,有股看不见心不甘的劲。那时候儿童票0.15元,大人票0.30元。妈妈虽然每天都给我买菜钱,可是我不敢去买电影票,只能等学校组织大家看电影时看。母亲单位发电影票时,她从来不看,每次都偷偷塞给我,生怕弟弟们看见。我拿到票后,就会心喜若狂的一溜烟似的跑到电影院。后来父亲工作调动,他们单位和一家电影院只隔几个门,很快父亲和电影院的几个工作人员便混熟了,于是他常常以点头票的方式把我送进去。人少时,可以混个座位,人多时就站在两旁的过道上。我津津有味的看着电影,眼睛一眨不眨的紧紧盯着荧幕,心情也随着剧情跌宕起伏。有时我紧张的握着拳头,心象要跳出来一样。有时我哈哈大笑,兴奋的拍起巴掌。寂静的山林、铁道卫士、古刹钟声、马兰花、大李小李和老李、锦上添花、林海雪原等都是我最爱看的片子。电影给我的少年生活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邻居杨叔是铁路客运段的职工,每次走完班他都会来我家串门。见我不买票就能看电影,于是说他不认识把门的,也能凭点头票进去。我们不相信,他就到附近的一家电影院一试,我和爸爸在旁边瞧着。只见他面带笑容先向右边把门的点了一下头,说:“今天你当班啊。”把门的啊了一声。然后又向左边把门的点一下头,说:“当班啊。”这个把门的点了点头。然后他就大摇大摆的进去了。事后我问他,为什么他们都不拦你哪?他说;“因为他俩都以为我和对方认识,所以就让我进去了。”我不得不佩服杨叔的聪明和胆量。
        七十年代家里买了电视机,我便很少去电影院了。随着电视的普及,到电影院的人也越来越少。区里的五家电影院陆续关门,留做它用,市里也只剩几家大影院了。时代变了,现在一张电影票要几十元,观众们坐在柔软的沙发里看电影,真是享受。而每当我从过去的电影院门前走过,都会不由自主的往里面看看,怀念那时的电影院,怀念那些老影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7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789
63#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15:41: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苦辣酸甜 于 2020-8-13 17:35 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7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789
64#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16:50: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苦辣酸甜 于 2021-8-26 09:16 编辑

                          四十七 往事如烟忘却难   

        一九六八年十月十三日,我放弃去离家较近的老 农场,却满怀豪情的和同学们一起乘上知青专列,到离家很远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列车启动的一刻,车上车下哭成一片,尤其是女同学,有的眼睛都哭肿了。我却不以为然,心想:哭什么,马上就要和解放军还有大批的转业官兵工作、生活在一起了,多好啊!列车慢慢的驶进了北方一个叫双山的火车站。我和同学拎起提包,陆续走出了车厢,空旷的大地上,传来了一阵阵锣鼓声和欢迎的口号声。只见前面不远处飘着几十面红旗,旗下站着许多人,那是师首长和地方的干部职工来接我们的。短暂的停留后,我们便分别乘上解放车向团里驶去。车队在沙石铺的公路上,大约行驶了一个小时,才到我们团的团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7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789
65#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17:15: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苦辣酸甜 于 2020-8-13 17:37 编辑

                                 四十八逃票记

       六九年春节前,我为了能够回家过年,元旦前就给大弟弟写信,让他在年前给我拍个电报,就说我母亲病了,我好请假回去过年。几天后电报如期而至,我拿着电报到连长那儿顺利的请了探亲假。简单收拾好东西,准备第二天回家。同宿舍的几位同学见我要走,一下子急了,于是商量也要跟我一起回家过年。可是她们没有假条,怎么办哪?商量了半天最后决定,以送我到车站为由去和连长请假,还好她们都被准了一天的假。
      第二天一早我拎着提包,她们五个人每人背个黄书包,坐上连里的尤特,踏上了回家之路.。到了双山火车站,我们躲在一个角落里,生怕连里的人追上来。那时双山站到哈尔滨站的票价是九元三角,那是我们工资的三分之一,这对于我们只挣三十二元的农来说的确很贵。花那么多钱买车票真不甘心,想来想去最后大家决定干脆不买票。列车上的人很多,一个挨一个,根本看不见列车员,我们暗自庆幸逃票成功。可是我们必须得在齐齐哈尔车站倒车,换车时怎么走也走不出去了,最后还是被车站的工作人员给圈住,办了学习班,并花五元一角钱补了张齐市至哈市的车票。
       还有一次是七十年代初春节前,我和几个荒友搭伴一起回家。因为心疼那九元多的火车票钱 ,所以这次回家,依然没买票。

      大家顺利的上了火车,可是我心里却像揣个小兔子,蹦蹦乱跳,坐立不安,生怕列车员来查票。瞧,怕什么来什么,列车才开出几站,列车员和列车长就带着乘警开始查票了。 临近过年,车上的人很多,我们也没顾上拿东西,便往后面的车厢挤去。也不知走了几节车厢,好像快到车尾了,眼看无路可退,列车却突然停下了,广播员说这是临时停车。我到车门往外看看,这儿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商量了一下,不管三七二十一 ,我们马上跳下车。然后在路基旁的窄道上朝车头方向快跑,经过的几节车厢,门都关着,怕车开了被拉下,大家开始向前狂奔。忽见有一节车厢开着门,我们高兴极了,姐几个费力的连拉带拽,总算爬上了火车。那一幕真称得上惊心动魄,以至多年后还记忆犹新,心有余悸。谢天谢地一路上他们只查了这一次票,大家总算逃过一劫。
       列车到达终点站,没有车票从车站口出不去,我们就在车站里绕来绕去找出口。好在是家乡的车站,多少熟悉些,不久便绕出来了。到家后我也没敢和家里人说这件事,但从此后,我再也不敢不买火车票了。
                                   跳车逃票为省钱,
                          “傻青”蠢事又一件。
                           只因兜比脸干净,
                       哈哈笑过是心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7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789
66#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17:28: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苦辣酸甜 于 2021-8-26 09:55 编辑

               
                           四十九偷瓜趣事

       六九年六月中旬,我们菜班正是铲地忙的时候。大家从早到晚要在地里干十几个小时,天气热,可时我们连口水都喝不着。又渴又累,真想早点收去。可是领我们干活的李大爷偏偏不发话,怎么办哪?这时有个女知青想了个办法,只见王红一只手拿一把锄头,然后对着使劲敲打,铁片处便发出当当响声。我们见状忙扯着嗓子大声喊,敲钟了!敲钟了!因为当时我们都没有表,连队上下班是以敲钟为准的。李大爷听了信以为真,就对大家说收工吧。们听了喜出望外,拿起锄头撒腿就往宿舍跑,生怕李大爷发现了,再把我们叫回去。不过这种小把戏也只用过两次而已,多了就不灵了。

        七月时节,我们种的香瓜,有的已长的比拳头大了,看了让人垂涎欲滴。可是瓜地里有专人看管,想摘瓜是很难的,于是大家又开始动脑筋了。一天下午休息时,李大爷有事先走了,看机会终于来了,我们赶紧聚集到瓜窝棚前。按照事先约定好的,几个人围住看瓜的刘大爷,没话找话的和他聊天。另一部分人进了棚,爬到那个临时搭的木板床底下,掀起后面的草子爬出去。瓜地就在眼前,大家马上分散开高兴的起瓜来。我不会挑瓜,只是看哪个大摘哪个,可是连尝了好几个瓜都是苦的。她们几个也只吃到两个甜的,没办法时间紧迫,我们只好又从原路返回。窝几个荒友正和刘大爷聊的热火朝天,见我们回来了,忙钻进窝棚里。结果一样,他们也是甜瓜没吃着,倒是扔了一地的苦瓜。那几个男生也不示弱,听说他们是半夜时,借着月光打着手电筒去的。摘完瓜后,他们把带去的裤子用绳先将裤脚绑好,把瓜放进去,然后用两只手抓住裤腰处,往肩膀上一搭,便兴冲冲的回了宿舍。怕被别人发现,他们只得将瓜悄悄藏进自己的箱子里。很快丢瓜的事就被连里知道了,女生是神不知,鬼不觉的躲过去了。男生可就那么幸运了,一天夜里连长突然带人对男宿舍逐一查铺,偷瓜的知青恰巧不在,待他们又拿着香瓜回来时,便被连长抓个正着。一通批评和检查是免不了了。没办法,用现在的话说,谁让他们点背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7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789
67#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17:33: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苦辣酸甜 于 2021-8-26 09:56 编辑

                   五十备战那年那些事

        一九六九年初正是中苏边境部队关系紧张的时候。我们连队虽然离边界很远,但是备战的气氛却很浓。每天清晨五点多钟声一响,我们便急急忙忙的起床了。穿好衣服后拿起炕边的木棒,就往操场跑。大冬天的又那么早,外面一片漆黑。冷风嗖嗖的直往脖子里面钻,冻得我直缩脖子,两只也在手套里缩缩着,不敢伸开。
      各排分别站好了队,便由排长们组织各排操练。每天无非是立正、稍息、向左右转、预备用枪、刺等基础训练。有时还会到山坡下,三人为一组,成三角形趴在雪地上。口令一下,我们便左手拿着木棒,用右胳膊一下接一下的向前 爬行,但队形不能变。天实在是太冷了,冻得我们不行了,回到宿舍半天都缓不过来。这可恶的早操就这样日复一日的进行着,直到中苏边界两国的关系缓和下来才结束。
      演习是我们兵团的另一种训练方式。记得有一次已是半夜时分,我们睡得正香,突然被一阵炮声惊醒了。不知是谁喊了一声信号弹,接着紧急集合的钟声就响起来了。我们马上爬起来,迅速穿好衣服,打好行李,背上背包,拿起木棒跑向操场。各排报完数后,连长简短的做了战前动员,就带着队伍向山里进发了。山里的雪很厚,都快到膝盖了,每走一步都很艰难,才走不远我们就已累的气喘虚虚了。一直走了很长时间,也不知走到哪儿了。这时只见有的战友因为背包没打好,那背包已从肩膀上掉到屁股那儿了,这是行军中不能随便停下来,所以他们只好用右手托着行李走。还有的战友索性把行李拽下来,抱在怀里走。天亮时我们总算走回了连队,演习结束,大家已累的精疲力竭了。只见知青们一个个躺在炕上,喘着粗气,不动的,就像要死了一样。
      事后才知道,这次演习家属区还闹出了不少笑话。一位家属以为苏联军队打进来了,不敢点灯,只好借着夜光,和面、烙了厚厚一摞饼,准备转移时吃。还有一个家属听到炮声后,吓得赶紧用棉被包起孩子,一溜小跑进自家的地窖。待到要给孩子喂奶时,才发现自己竟把孩子抱倒了,孩子的脸憋的通红,差一点死了。那些事后来被大家当做笑料在连里传来传去,一直说了很久。一次次的捧腹大笑,反让我们忘记了演习时的疲劳。     
         备战那段日子,我们每天都很辛苦。但是它磨练了我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是我们一生都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7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789
68#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17:38: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苦辣酸甜 于 2020-8-13 17:38 编辑

                        五十一张连长之死
      
       七十年代初的冬天,团里组织各连人员分批上山采伐。于是六连几个连领导开会,在知青中挑了三十多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又找了一个会做饭的女知青,派刚刚上任不足一个月的哈尔滨女知青张淑梅副连长带队上山。
        那年张连长二十一岁,她性格开朗、泼辣、能干,连里的知青和老职工都很喜欢她。同她一起上山的知青基本都和她年龄相仿,北京知青小些,才十八、九岁。一切准备就绪后他们就出发了,一路颠簸近百里总算顺利到达了双山火车站。谁知在火车进站时,张连长被开过来的火车撞上了。不知当时她是脑子里在想事、思想太集中,还是来不及躲闪,总之惨剧发生了。张连长被火车头巨大的惯力,重重的甩了出去,当时脑袋就摔了个窟窿。列车停了下来,连里的知青忙背起受伤的张连长,马上把她送到师部医院,但是人已经不行了。
        团里为她开了追悼会,那天俱乐部里座无虚席,连过道都站满了人,大多数人我们都不认识,但是大家知道他们都是知青。团首长们在台上都说了些什么,我一句也没听见,只听到下面一片哭泣声。有生以来第一次看见同龄人死,那么年青,死的那么惨,我们都吓懵了,只知道哭。
        张连长的墓地在离连队不远的山坡上,我至今还清楚的记得下葬时的情景。当时她父母伸着双手不顾一切地扑向棺材,嘴里一声接一声哭喊着她的名字,那撕心裂肺的叫声,让我至今想起来还都心痛。我从他们的眼神里知道了什么是绝望,看到了什么叫痛不欲生。白发人送黑发人,人生最大的不幸!那天晚上很多人都没吃饭,往日热闹的宿舍一下子静了下来,大家谁也不说话,有的一个人在默默的流泪,还有几个知青抱在一起痛哭,一连几天整个连队都笼罩在悲痛之中。
        张连长走了,她成为那场轰轰烈烈上山下乡运动的又一个牺牲品。对于张连长的死,究竟是谁的错?那么繁重的采伐工作,交给一个没有任何实际工作经验、年轻的、还是一个女同志来带队干,连队那些领导们难道没有责任吗?要知道当时连干部中有三个是男同志,而且都是老职工。他们都有理由不能带队去,其实不过是怕山里苦罢了。
       去年我去大连的弟弟家,碰上了他的一个朋友,他是个私企老板。聊才知道原来我们是一个团的,而且他还是张连长的老邻居,他告诉我,他曾在二十多年前回团里一次,并且特意从团里赶到张连长的墓地看了他说那座坟已经不大了,他用随身带去的工兵锹,为她添了不少土,还拔了坟边的草。听着听着我的眼睛湿润了,心中立刻对他多了几分敬意。
      光阴似箭,一晃四十几年过去了,连里的知青们早已像鸽子似的向了四面八方,只有她还静静的躺在那片土地上。不知道还有没有人去祭扫她的墓地?还有没有人去看她?  安息吧,张连长!  我们永远怀念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7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789
6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17:49: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苦辣酸甜 于 2020-8-13 17:39 编辑

                 
                           五十二  雨天的故事

       在农业连队时,荒友们最盼着天能下雨了,无论是倾盆大雨还是牛毛细雨。每到雨天我们就可以晚点起床,然后派一,二个人去食堂买饭,她们用筷子串上馒头,再端上一碗咸菜,算是我们的早餐。雨天连队的安排,基本上是各排分别组织学习,尽管念的人口干舌燥,尽管老排长操着浓浓的山东口音,东一句西一句说个没完,尽管我们要硬着头皮发言,表决心。大家依然喜欢雨天,我们管这叫雨休。
      不过要是遇上阴雨连绵的天,也真够烦的,几天不能出门,憋的真难受。记得有一年淅淅沥沥的雨下个不停,雨点滴滴答答轻轻敲打着窗户。望着阴沉的天,灰蒙蒙一片,没有一点晴的意思。宿舍里的人一个个无精打采,唉声叹气直抱怨。一个知青忽然唱起了白毛女里的一首歌,太阳出来了……,百无聊赖、无所事事的我们突然精神一振,立刻跟着一起唱起来。接着太阳出来照四方……太阳啊光芒万丈……,太阳最红…..,北京的金山上……,反正沾着太阳两个字的歌就唱。就这样一首接一首,也不知唱了多少首歌,太阳却还是躲在云里,不肯出来,气的我们恨不得到天上,把它拖来。 大家放开喉咙高声唱,是在盼着快点看见太阳,盼着能在不大的连队里走一走,而更多的是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那种空虚、无奈、迷茫、烦恼的心境,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现在每逢雨天,我常常会站在窗前,望着象千万条线一样飘来飘去的雨珠,禁不住会想起从前,想起雨天带给我们的那些美好回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7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4789
70#
 楼主| 发表于 2015-12-7 17:54: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苦辣酸甜 于 2021-8-29 20:12 编辑

                    五十三荒友晓涛

       晚上连里开大会,照旧又是那些啰哩啰唆的车轱轳话。快散会时副连长宣布宿舍调整安排,我们连务班和畜牧排被合并到一个宿舍。新分的宿舍在连部那栋砖房,右面是办公室,左面是我们宿舍。第二天一早大家就忙着搬家,我们宿舍离这个宿舍近,不一会就搬完了,牧排的宿舍在山坡上,她们用老牛车拉了好几趟才搬完。
       晓涛是畜牧排唯一的北京女知青,她中等身材,大大的眼睛,略微发黄的头发,松松垮垮的梳着一对过肩的辫子。当时是初冬时节,她上身穿一件烟色条绒上衣,下身穿一条肥大的军裤,脚上穿一双大头鞋,脖子上围着一条驼色的长围巾,一张稚气未脱的脸上带着淡淡的忧伤。因为不在一起工作,在此之前我们只是认识,彼此却没说过话。短暂的接触后,我发现她是个性格温和、不大爱说话的人。后来时间长了、大家熟了,她的话才慢慢多起来。一天午休时宿舍里没几个人,她从箱子里拿出了一本集邮册给我们看,这是我第一次看见集邮册感到很好奇。我们几个人挤在一起,一页一页慢慢地翻着,那一套套五颜六色的小邮票,真是美极了。大家一边看,一边不时停下来,向她提出一些问题,她耐心的为我们讲解着,象个老师,脸上现出难得的微笑。过了一段时间,她又悄悄把一本外国名歌200首递给我们。这在当时也算是禁书了,所以我们只是偷着看却不敢唱,我在那本书里又看见了《红梅花儿开》、《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山楂树》等名曲。后来她从北京探亲回来时又带来了一个乐器,我们高兴的围坐在她身边,她给我们弹了首每次开会前常唱的东风吹、战鼓擂的歌。大家听了很兴奋,于是几个知青开始抢着学弹琴,你不弹了、她就弹,反正琴是闲不着。只是练了很久调还不对,但是那把琴却为我们枯燥乏味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带来了欢乐。
      连里来的北京知青是全班端的,可是晓涛除了和宿舍几个人来往外,北京知青只有一个叫张新建的女同学常来找她,我有些不解。后来从别人里知道,原来她父母是干部,文化大革命时被批斗了,直到现在还在学习班学习没解放。而她从不向别人提家事,只是一个人默默的承受着,对一个只有十七、八岁的年青女孩来说,这压力该有多大呀,难怪她很少
笑呐。许是我亲属也有这样经历的缘故,从此我俩走的更近了。
       晓涛在畜牧排时有一段时间负责放羊工作,听说她每天把羊赶到草甸上就坐在地上看初中的课本。晚上没事时宿舍里的知青一般不是到家属区去串门,就是聚在一起闲聊,只有她还在看书。见她这样爱学习,我很服她,后来她果然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分回了北京。                       
       八七年我公出去武汉,路过北京时到她家看她,她说她和她爱人每天晚上轮班看孩子,俩人都忙着学习,准备明年出国。现在她们一家三口已大洋彼岸的美国定居生活数年了,她事业有成,家庭幸福。我深深的为福!                    
      元旦前晓涛来电话,说她再回来时来看我们,我笑着说:"不用,我们看你。"心中开始期待着这次重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5-28 18:24 , Processed in 1.263603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