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古民 于 2016-9-11 19:57 编辑
以上报道,是比赛结果出来后,公社的宣传干事找人了解,采访了多人之后写成的。当然,被采访的人中,也包括有我。他报告里的:“山里的孩子素质好”等内容就是我说给他听的。 那天,比赛结果一出,连我都惊呆了。在太阳坪公社首届小学生运动会上,古村小学不但赛绩最好,还惊现三个第一。首先,总分第一(最高);其二,冠军第一(最多);其三,奖牌第一(也是最多:每个运动员都获有不等数目的奖牌)。那天,举办领导比较各校的得分,竟然还发现:获得“总分第一”的古村小学,比起“总分第二”等其它学校,分数差距拉开得很大。也就是说,古村超越其它学校很多,遥遥领先。 哈!那段时日,我开心得忘掉了所有的劳累;古村小学,则象逢年过节一样,所有的人都兴高采烈!好几天,学生们都围绕着那参赛的小“英雄”,让他们讲述那赛场的动人场面,然后将听到的故事和喜讯到处传递;古村的山民,受其感染,也为古村“神童”们的这一“奇迹”而脸上放光。 由于获得的是“绝对权威”的总分第一,那天比赛成绩结果出来后,公社的宣传干事不但给我们古村小学代表队的全体成员照了张合影,还在采访之后,让我与运动会的总指挥(太阳坪中学校长),以及运动会的现场指挥(太阳坪中学体育教师),三人站在一起照了张合影。不只如此,热心的宣传干事最后还拉着我去到太阳坪中学的大门口,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几个大字下,单独为我这位领队又照了张像。 说来也巧,这三张照片中,后两张由于我的裤子破损,没被选用。一个月后的周日,我去公社办事,与宣传干事相遇,他便将这两张落选的照片赠送给我。当时,听说照片因破裤而落选,我好生遗憾。现在发现,我走运了,因此我无意中获得两张非常珍贵的历史照片!因祸得福啊,要知道:那第一张我站在学生后面的合影,由于破裤没照到而被县宣传部门选用,后来我多次去讨要都没要到。 以上,就是上山下乡的那个岁月,身为民办教员的我,带领古村学校学生,参加全乡小学生运动会所亲历的片断。其反映的,是那个年代多数知青的穿着状况。所有知青,当年都“想让自己穿戴得体面些”,但是,下乡一年之后,知青的绝大多数便陷入自己难以养活自己的境地,“体面”这词虽好,却难以付之于实践。 穿着方面,当年流行着这么一句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句话,真实地概括了当年中国老百姓的衣着。那年月,即使决定将某件旧衣裤丢弃,也要将其中较好的布块剪下,以便留作以后的缝补;或者,送给邻居传统浆布做鞋底的老太婆。穿打补丁的衣裤,并非上山下乡特有,中学的时候,我就穿过打补丁的衣服(见下照)。只是,下乡之后,衣着更糟! 是落后的经济和贫困,逼得当年的老百姓只能这样。那些年代,买布购衣都须用布票,一人一年只分配一丈五尺布票,仅够成人做一套衣裤。当年,打补丁穿旧服的人,在街上时常可见。而现在,却再也见不到了。可笑的是,现在连反映当年的电视里也极难见到。 当年,我穿着打补丁的旧裤,在街上行走得十分坦然。之所以坦然,一方面是因为当年这类人多;另一方面,非常重要,那就是,当年提倡的“艰苦朴素”的精神能被大众从心里认同和接受。正因如此,当年穿衣旧补丁裤上街,不但不算“丑”,还是“艰苦朴素”的体现,是精神世界的美。看看现在,即算是穿一件式样稍旧的衣裤出门,也让人感到没面子。现代啊,物资是丰富了;但是,人的精神世界啊,却令人感慨!
又说远了,还是回说当年。 下放数年之后,多数的知青,与我基本上相似,平时的穿着已降低到一个人生存的最下限,外表相貌都“颓废”到“没有了城里人的丝毫踪影”。如果不开口说话,或者,没特意显示其气质,光从穿着衣饰上看,根本判别不出他或她是当地的农民还是知青。出于礼节,为了应付某些场面,他们会尽可能保留一套好一点的服装。但平时,知青穿着“下贱”,只要能遮体保暖即可,当年的我就是这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