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 徐柯在《清稗类钞·时令类》中说:“中秋日,京师以泥塑兔神,兔面人身,面贴金泥,身施彩绘,巨者高三四尺,值近万钱。贵家巨室多购归,以 香花饼果供养之, 禁中亦然。”
但由于“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风俗,小孩子经常在 傍边模仿母亲祭祀的样子,兔爷就慢慢交给小孩子祭祀了,再后来就演变成儿童玩具,并产生了好多能活动的形象。
例如在《春明采风志》就曾记载记载:“其制空腔,活安上唇,中系以线。下扯其线,则唇乱捣。”
在北京还有一种俗称“叭哒嘴”的肘关节和 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
在清朝年间,上至北京 东安市场的高级货店,下至各大庙会集市及繁华地区街摊都会有摆卖的“ 兔爷儿”。那时的兔爷儿,多是用泥模子扣出来的,也有手工捏的。除了头顶上那对长耳朵和画上的三瓣儿嘴巴露出兔子模样外,“兔爷儿”的身体、脸形、姿态都是人的样子。除源于清光绪年的一种金甲红袍、端坐于 莲花塘上的正统型兔儿爷外,常见的兔爷儿大致分为戏曲角色型和生活型两类。前者脸谱穿戴、身段神气。后者更加人化,也更趋社会时尚,如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钝、卖茶汤的……社会群相应有尽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