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楼主: 古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沧桑的知青岁月》

[复制链接]

13

主题

774

帖子

210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105
771#
 楼主| 发表于 2017-3-31 21:22: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古民 于 2017-3-31 21:25 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70
772#
发表于 2017-4-1 07:58:06 | 只看该作者
只因冒名顶替事,
公社上下情急时,
幸亏终于重找到,
大家这才放心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162

帖子

108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84
773#
发表于 2017-4-1 09:38:20 | 只看该作者
那时医生是尽职尽责,救死扶伤,也沒有听说过医闹。现在钱至上,无钱离开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774

帖子

210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105
774#
 楼主| 发表于 2017-4-1 11:52: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古民 于 2017-4-1 11:57 编辑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7-4-1 07:58
只因冒名顶替事,
公社上下情急时,
幸亏终于重找到,
     大家这才放心之。

那次冒名顶替惹出的麻烦,的确让胡洪及公社领导操心了,很不好意思。
现在已成为过去了的一大笑话,哈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774

帖子

210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105
775#
 楼主| 发表于 2017-4-1 12:04:15 | 只看该作者
袁晓忠 发表于 2017-4-1 09:38
那时医生是尽职尽责,救死扶伤,也沒有听说过医闹。现在钱至上,无钱离开等……。 ...

晓忠兄说的是令人感慨啊!
如今医生的医德,与当年的邓医生不能相比啊!
但我相信,只要知青元首不被颠覆,
社会风气会随着体制改革
越变越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774

帖子

210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105
776#
 楼主| 发表于 2017-4-1 18:33:0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3

主题

1770

帖子

920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200
777#
发表于 2017-4-1 23:46:10 | 只看该作者
一直关注“古民”友的文章,近几集故事中,当知青在落难时碰到了无心思关心知青的驾驶员、但遇见了好心的大娘得到了心灵的安慰,在绝望中恰缝医术高明的邓医生恰当的治疗措施,将病重知青救出于危难之中,这是幸运之神光顾了知青。当一位城市无生活经验的年少知青遇到各种危险事情时(自立常识还是缺少的),往往一般一求于父母、二是求于知青同行、三是依靠当地村里。但在不太发达的当时农村,父母远在城里照顾不到,下放知青的组织性比较松散,当地村社管理对知青涌入也是承受了不少负担(我们半年内的吃菜都是村民各家轮流派送的),哪有太多太细精力照顾知青的生活。当时下拨知青的生活费到期了就只能靠知青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了。可想而知当知青们遇到如古民的此类情况或更多类似的事情,都是难以承受与自己担当的(所幸没有一时的懵懂走上绝人之路)。知青一代如共和国年轻的长子,但在国家困难之时却承担了太多的历史责任与磨难,毕竟文革期间的知青上山下乡给知青增加了生活的阅历与锻炼(比其他体制下的上山下乡有所形式与境遇不同),在承受磨难之时难免有所怨言,受到打击与伤害时会产生对社会的仇恨心理,庆幸知青下乡运动在知青、家长、政府高层各方实践不满意之下,得到了合适的调整与安置处理(后续招工回城等政策的大部落实,让中国建设事业有了知青一代的中坚力量),缓解了上山下乡后期的困境,这些历史故事在古民的叙述中得到了认证,不忘记历史,从历史中获取教训与悟觉,让知青后人也从中理解这一代人的经历与不易。总之,新中国的产生、成长、磨难、改革、发展与今日的壮大,都是与知青息息相关的,知青是新中国成长的见证人,从苦难中锤炼收获体会,从曲折中悟醒真知,在发展中明见未来,知青没有白来人生一遭,经历了、见证了并努力奋斗生存下来了就是福,历史不会重来(曲折是新中国改革试验的必然,中国人口多、困难大、国内外情况复杂、当家不易,国家有失误,长子难怨母,担当责在肩),只有往前看,相信社会在发展,有共产党领导,国家领导人带领民众实事求是往社会主义道路上探索前进,一代知青们吃过的苦(还有过去革命先烈用生命与鲜血作出的奋斗)会换来未来中国梦的美好蓝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774

帖子

210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105
778#
 楼主| 发表于 2017-4-2 18:54:38 | 只看该作者
海象 发表于 2017-4-1 23:46
一直关注“古民”友的文章,近几集故事中,当知青在落难时碰到了无心思关心知青的驾驶员、但遇见了好心的大 ...

好!老兄不愧为知青元老,点评说得头头是道!

完全赞同!感谢海象的长文评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774

帖子

210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105
779#
 楼主| 发表于 2017-4-2 20:27: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古民 于 2017-4-2 20:29 编辑

(续:接上文)
    交谈了一上午,我也累了,该睡觉了,便起身去关门,刚到门口,门外传来嘘嘘嚷嚷的声音,紧接着,护理员引领两人抬着担架进来,担架上躺着一人,后面跟进来一位年轻女子。抬进来的病人是一位当地男劳力,很壮实,年纪很轻但病得很重。他口里一边喘着粗气一边说:
    “啊!痛!痛!让我死,不要治,让我去死。”
    眼睛盳光四散,他声音弥漫阴森。护理员见我退躲,忙过来解释:
    “他也是钩端螺旋体病,不传染的。”
    其实我知道,这个病房就是专门的钩端螺旋体病室。但是,见他这惨状,我仍不寒而凓。不由得我联想到前两天,我在床上翻腾打滚,痛得死去活来,那情形不也是让人生畏吗?应该互相关心。想到这,我便主动上前问话:
    “这热水瓶里有开水,喝杯水好吗?”
    正前方的病友没作回答,但跟进来的那位年轻女子接过话来:
    “我来,我来。”边说她边从我手里拿过热水瓶,随即便往杯子里倒水:
    “老公,喝点水。”
    男劳力被她扶起,喝了口水,但不肯吃药。周围的人费了好一番周折,反复地说,吃了药就会好,药已经开来,不吃是浪费等等。经过近十分钟的劝说,那病友才吃下了医生开的那些药丸。
    他老婆告诉我:三天前他还出工好好的,突然就病了。要他去看病,他不肯,说自己身体壮,休息一两天就好了。没想到,睡了两天之后,病情不但没好,还越来越严重,他说他痛得不想活了。病成这个样子,他还是不肯来看病,说是病得太重,治不好了,现在去医院看病是白花钱,不如死了算了。今天是我喊了两位亲戚,强行将他抬过来的。
    那年月,靖县农民很穷,不到万不得已,是舍不得花钱看病的。当年农民几乎赚不到钱,文革期间的路线斗争太可怕,自家养的鸡鸭都不准拿出去卖,如果发现,会被当作搞歪门邪道的资本主义,遭到无情的批斗。那年代,许多农民都是在生死线上挣扎。如果生病,大多要借钱来治。若治好了,那算走运,但会欠下一屁股债;若治不好,则更惨了,这里就不多说。
    坐在床前,对面的情景全都映入我眼眶,那是一副活生生的动人画面:年轻女子正在给男劳力擦汗洗脸。看到那病友有一位年轻女子陪伴伺候,我十分羡慕。我的女友却远在天边,我就没这个福气。来了这位男劳力病友之后,病房里便充满了他‘唉!啊!痛!让我死’等喊叫声。
    自此之后,我的病房不再象昨天那样安静。‘好景不常在’当年邓丽君演唱的这一歌词,正好在这里得到应验。当晚,又来了一位钩端螺旋体病人,新病人入住时也是唉声喊叫,再度给我们的病房增添了‘热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7

主题

3878

帖子

4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8628
780#
发表于 2017-4-2 23:24:26 | 只看该作者
  在你们那里,下水田耕作,容易得钩端螺旋体病。这种病在身,让病人特别难以忍受疼痛,真是一种痛苦的折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10-13 01:47 , Processed in 1.201202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