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拥抱快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编辑分享】萧红和萧军(转帖)

[复制链接]

846

主题

24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5663
821#
 楼主| 发表于 2016-3-22 15:35:08 | 只看该作者
她说:我们“不是那种一打就倒,一打就跑,吃安眠药、上吊的人。这就与灰色的人生观划清了界限。”
    但我认为,性格不足以解释这个革命史上的“丁玲现象”。比如为什么丁玲以“右派”身份被打倒,平反复出却成了“大左派”?毕竟像那个年代的所有知识分子一样,她的受难不仅包括身体上的痛苦,更是精神上的打击。被领袖打倒、被革命抛弃之后,为什么她对领袖依然维护有加,对革命依然热爱如初?
    李陀在《丁玲不简单》一文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李陀认为,丁玲拒绝控诉说明了“压迫/反抗”这一叙事方式不能准确描述知识分子在毛体制下的境遇。从二十年的苦难中被“解放”之后,丁玲没有对革命的逻辑进行反思和批判,反而继续运用毛式话语。李陀说,平反之后丁玲的“心里话”无论怎样诚恳和大胆,都是某种毛文体的再生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6

主题

24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5663
822#
 楼主| 发表于 2016-3-22 15:35:52 | 只看该作者
丁玲在延安整风中彻底放弃了早期的欧化语言,和来自五湖四海的知识分子一道进入毛文体,“并在毛文体的各种形式的再生产中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李陀称之为延安整风的最大成绩。
    李陀提出“文体”范式来取代“压迫/反抗”范式,但他同样需要回答:“如丁玲这样有着倔强的个性、一直以反抗现存秩序产生写作激情的人,为什么一旦进入毛文体的话语秩序就再无反心,一片愚忠?”他并没有充分地解决这个问题,但做了粗轮廓的论述:
   “像丁玲这样为毛文体所感召,并且以毛文体参与话语实践,去从事文化和知识生产的知识分子,多至千千万万。尽管有过多次批判运动,有过反右斗争,有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但是就总体而言,就绝大多数知识分子而言,在整个民主革命和新中国时期,他们并不是一生受难的可怜虫,也不只是一些被动、机械的齿轮和螺丝钉。……更重要的是,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生产者,他们虽然一生受制于毛文体,但另一方面,他们也都为毛文体的再生产贡献了热情、才华和’最美的青春岁月’。如果说毛文体的形成、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的话,正是千万知识分子的智慧和努力使这一过程成为可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6

主题

24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5663
823#
 楼主| 发表于 2016-3-22 15:36:36 | 只看该作者
简单概括一下,海外人士认为丁玲应该反抗、控诉的东西,正是她本人参与创造的。在最开始融入毛文体的时候,丁玲有过困惑和痛苦,但一旦融入其中,便终身再没有从里面走出来。“住房破了、漏了”,但这是自己的房子。
    李陀的“文体”说比“性格”说更有解释力,但并非完美无缺。首先,李陀所使用的“毛文体”应该比一般的“文体”内涵更丰富,除了语言风格,还包括思维方式甚至特定的偏好等等。李陀并没有做准确的界定,但我们大概可以意会。更大的问题是,“文体”说太形而上或太抽象了。
    李陀认为“压迫/反抗”的叙事方法把历史修剪地太整齐,所以试图讲从丁玲身上挖掘一个更“复杂”的故事,但提出一个过于抽象的新概念,可能会走向另一种简单化。
    从我的阅读感受来看,丁玲之所以不控诉,有一些很世俗或现实的因素被人们忽略了。
    比如,丁玲在美国要表现革命立场,要讲养鸡比养狗更优越,不管她内心到底怎么想,其实还有“家丑不外扬”的组织纪律在约束着她。丁玲的访美散文既是个人的文学作品,也是面向组织的思想汇报:我在美国说了什么,我怎么评价美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6

主题

24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5663
824#
 楼主| 发表于 2016-3-22 15:37:33 | 只看该作者
  丁玲与周扬的仇恨众所周知,丁玲自己在国内也从不避讳,经常大谈周扬的“宗派主义”。但出了国就不一样了,丁玲有一次在作家支部会上发言说:“我到美国去,多少人问我,你怎么打成右派的,周扬怎么整你的?他们都是明知故问,就想从我这里捞一点去。我是包庇这些人的,我说没有这么一回事,我不能让美国人看笑话,这是我们党内的问题。”不给祖国抹黑,不给“敌对势力”提供可乘之机,这是丁玲想要表现出来的姿态。她跟李锐聊天时说:这也算是不辱使命吧。
    丁玲访美时,她的“历史结论”还未纠正,荣誉还未完全恢复。她不可能不考虑到这一点。那两年丁玲在见外国人时确实很谨慎,怕授人以柄,“为再来一顿棍棒做口实。”“难道20多年还不能得点经验教训?不学一点乖吗?”(1981年6月4日丁玲致宋谋瑒信)
    组织纪律、历史教训都是丁玲在谈论苦难史时不得不顾忌的因素。至于后来丁玲再次风光起来之后,为什么突然从“右派”变成“左派”了。其实自从延安整风之后,丁玲和后来的大部分“右派”一样,从来就不是真正政治学意义上的右派。我们把丁玲这样的“右派”看做“不得势派”、“不听话派”、“撞枪口派”乃至“倒霉派”更贴切一些。
    丁玲在晚年之所以离不开李陀所说的“毛文体”,反而为它添砖加瓦,比如批判“精神污染”,一方面可能确实思想被格式化并重装之后很难运行新系统,另一方面则是她人生最辉煌的时刻是在“毛文体”之下达到的。我们可能希望丁玲在反思过去时可以回到“莎菲女士”,因为莎菲代表“五四”。但对于丁玲来说,莎菲只是她青年时代的迷惘,她的生命巅峰是1949年前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6

主题

24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5663
825#
 楼主| 发表于 2016-3-22 15:38:23 | 只看该作者
当时她已从延安整风的考验和阵痛中走出来,人生进入“革命作家”新阶段。为了“不辜负毛主席的希望和鼓励”,写出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当时毛泽东夸丁玲“名字是列在鲁、茅、郭一等的”,丁玲终身对这句话都津津乐道。后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得斯大林文艺奖金,更是被视为丁玲一生创作生涯的最高成就。据身边人回忆,建国初期,丁玲对国统区作家经常表现出一种优越感,“她可以自傲于他们的就是她参加了革命,而那些人没有这种经历。”“她有一种解放区来的高人一等的潜在心理。”
    革命给过她苦难,也给过她辉煌,最重要的是,革命让“作家丁玲”成为“革命作家丁玲”,她怎么可能控诉革命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6

主题

24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5663
826#
 楼主| 发表于 2016-4-11 07:58:45 | 只看该作者
萧红领了鲁迅的灯,还领了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6

主题

24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5663
827#
 楼主| 发表于 2016-4-11 07:59:25 | 只看该作者
“萧红领了鲁迅的灯",这是王安忆说的。她没有进一步作阐述,不过,一准是个承接什么文学传统,弘扬什么写作精神之类的,宏观庞大的话题。我要说的,可只是与红尘俗世人间烟火相联系的闲言碎语。
    萧红与鲁迅第一次历史性的接触,是1934年12月19日,和萧军一起参加先生的宴请。萧红特意为萧军亲手缝制了一件“礼服”,以表重视。而饭后拍的一张照片中,萧红找了一个烟斗叼在嘴里。她不吸烟,显然,在模仿鲁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6

主题

24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5663
828#
 楼主| 发表于 2016-4-11 08:00:06 | 只看该作者
鲁迅说过,有人看见裸露的胳膊,会联想到大腿,再联想到私处,以及再联想到在那里出现的动作。那么,萧红通过烟斗,可能联想到什么呢?这个自然不好猜测。
    此后,萧红的身影,就经常出现在施高塔路大陆新村9号那座小楼里。通常要坐一个小时的电车,也一点不在乎。后来住的近了,更是不论刮风还是下雨,都会来,有时候一天会来两次。
    萧红一走进门厅,立刻有了回到呼兰河边张家大院那五间大瓦房,一种到家的感觉。可终究大不一样。那里,给她的是孤独寂寞。这里,扑面而来的却是一片温馨亲切。
客人的足迹应该限定在客厅范围之内,萧红倒是享有特权,可以随意穿行在这座小楼的各间屋子。即使隐私性极强的卧室,萧红也可以自由地出来进去。
   “鲁迅先生的卧室,一张铁架大床,床顶上遮着许先生亲手做的白布刺花的围子。顺着床的一边,折着两床被子,都是很厚的,是花洋布的被面。挨着门口的床头的方向,站着抽屉柜。一进门的左手,摆着八仙桌,桌子的两边藤椅各一。立柜站在和方桌一排的墙角。立柜本是挂衣服的,衣裳却很少,都让糖盒子,饼干桶子,瓜子罐给塞满了。”
    无论眼光多么敏锐,观察得这么具体入微,绝不可能是看了一天两天,就能够像介绍自己卧室一般地说得这样全面仔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6

主题

24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5663
829#
 楼主| 发表于 2016-4-11 08:00:5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6

主题

24万

帖子

1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05663
830#
 楼主| 发表于 2016-4-11 08:01:30 | 只看该作者
鲁迅先生一向习惯于“横眉”,脸上凝重得常像飘片乌云。可一见萧红,立马云消雾散,阳光灿烂了。
    一天,望一眼萧红,说:“人瘦了,这样瘦是不成的,要多吃点。”萧红回应道:“多吃就胖了,那么周先生为什么不多吃点?”两个人的对话,洋溢着轻松诙谐,最后,“鲁迅先生听了这话,就笑了。笑声是明朗的。”
    这一对忘年交,经常是在笑声伴随下,说得没完没了,直到半夜末班车要收了,才赶紧收住话题,依依惜别。
    某日,聊得很晚,鲁迅先生上楼加了一件皮袍,又下楼接着聊。夜已深了,并且落着雨。萧红回忆道:“一直坐到将近十二点,才穿起雨衣来,打开客厅外面的响着的铁门,鲁迅先生非要送到铁门外不可。我想,他为什么一定要送呢?对于这样年轻的客人,这样的送是应该的吗?”问得有理。此中的原由,恐怕一句话两句话,是说不清道不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9-22 12:28 , Processed in 0.257015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