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拥抱快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编辑分享】萧军的文学世界(转帖)

[复制链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0561
81#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2 12:50:29 | 只看该作者
1942年元旦那天下午,萧军心血来潮,突然决定在这天去见毛泽东,到了毛的办公室后,发现毛“样子很疲倦,头发很长,脸色浮肿,没有光彩,他也许过于忙碌或者有病”。但是,毛泽东却仍然极耐烦地接待了萧军,并听取萧军对中共党史问题的提问,直到萧军自己发现了毛泽东“他的精神是特别倦怠”,并且,“他们的孩子病了,发烧四十多度,他显着很不安”,才主动告辞走人。至于萧军在毛泽东的住处,谈兴之际而留下吃饭喝酒的事,也有多次。更有甚者,1942年3月29日,“文协”为欢送萧军准备去绥德进行采风,举办了一场舞会。而毛泽东不仅出席了这个舞会,并且还专门到萧军的房间内,与他作交谈,谈萧军写的一篇文章。
  萧军这段时间与毛泽东的密切关系,从现在可以见到的资料看,对于文艺界中人来说,确属独一无二。
  从毛泽东的视角看,萧军既是一个在当时中国文坛上有影响的作家,并且颇为健谈;其人的性格则还非常坦率豪爽、又“够朋友”,爱打抱不平,甚至还有些可爱又可恼的偏激;萧军固然是衷心拥护共产党的,但是,他不是部属,而是一个朋友。因此,与萧军的交往,既有益于增进对延安文艺界的了解与认识,也能使自己的思维与说话,获得一个很为自由、无拘无束的倾诉与交流对象。
  在1942年4月27日与萧军的交谈中,毛泽东就谈到了他作为政治家的某种无奈:“我真不自由啊!随便做篇文章,随便做一个演说,随便走动走动……哈哈,那全要‘决定’!每一个字全要讨论过……”“在我没入党的时候,那多自由,手提包一提,要到哪里去,就到哪里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0561
82#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2 12:51:19 | 只看该作者
                          亲密交往的中断
    然而,这种近于亲密的交往,却为着一件事,猝然中断。
  当时,延安知识界掀起了批斗王实味的浪潮,几乎所有的人,不管是认同者,还是内心并不赞同者,至少在表面上形成了一道巨流,使王实味陷入四面楚歌的围剿之中。然而,萧军此时却站了出来,为王实味的处境伸张公道。萧军并非共产党员,他也并不了解时为共产党员的王实味,究竟有些什么问题,但是,他却坚定认为,斗争王实味的方式,很不公平——怎么不让被批斗者为自己说话辩解呢?怎么用不讲理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同志呢?
 1942年6月4日中央研究院第二次批斗王实味,应邀参加的萧军,在会上看到与会的人,在王实味作辩解时,竟然粗暴地打断王的话,并不准王再讲话,更有人高喊要打王实味。萧军见此,便单枪匹马面对那一边倒的人海,直言指责那些粗暴行为。随后,萧军又写了三千多字的公开信,作为对那次批斗会方式的意见,寄给了《解放日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0561
83#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2 12:52:17 | 只看该作者
萧军所做的这些,顿时招来了极左浪潮的围攻,不断有人找上门来,要与萧军辩论。若干单位的108名党员还联署,写信对萧军表示抗议。
  在中央研究院批斗王实味之前二天,即6月2日晚上十点,萧军为王实味事去了毛泽东寓所,向毛泽东反映了他对批斗王实味的不正当方式而不满的意见。对此,毛泽东显然很懊恼,萧军日记中说:“也许在烦恼我又去多事。”
  当晚的谈话,虽然最后因转移了话题(谈起了鲁迅、阿Q以及文学),二人之间交谈之初有些沉重紧张的空气,得以化解。但是,无疑,毛泽东由此而在心中,作出了冻结与萧军交往的决定。
  因为,一直到1945年11月,在长达三年多的时间里,毛泽东再没有主动约萧军去交谈。  
    毕竟,从政治上来考量,虽然毛泽东深知萧军是拥护共产党的,萧军的脾气性格是极坦诚也率性的,但是,萧军跳出来为王实味而鸣不平,终究有违党中央的政治方针。固然,并不用因此而整治萧军,因为他是党的客人;但是,从此与萧军这个在延安总是爱鸣不平、对党的干部常持批评态度的人保持距离,却绝对是政治格局的需要。
  也许,毛泽东当时处理与萧军的交往,就作了这些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0561
84#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2 12:53:06 | 只看该作者
                                        告  别
  在这三年多时间里,萧军也仍就对一些时局的意见、学术问题及个人活动,给毛泽东写过几封信,还给毛泽东寄过几次书与杂志,但是,毛不再有以前那种即刻回复的情况。在经过整整一年的时间未与萧军交谈后,有一天胡乔木来萧军处转告,说毛泽东近日特忙,若萧军有什么要解决的小事,即可由胡予以解决。而若是胡不能解决的事,毛“愿挤一部时间来”与萧军“碰头”。
  萧军本人从他这一年中几次给毛写信,而未得到回复一事中,显然已感到,毛泽东难以再像以前那样与他交谈了,加之,他从报上得知,这些时候毛泽东也的确很忙。因此,他也就死了心,不再期盼毛泽东来见他之事了。只是,有什么想法,他仍会给毛泽东写信,用邮寄,或直接送到毛泽东办公室的传达室。
  毛泽东与萧军的交往,基本就到此为止了。
  虽然两年后的1945年2月18日与11月9日,毛泽东与萧军还见过两次,并且,毛泽东还派汽车专门接送萧军一个人,使萧军获得了让延安街头的人们全都用惊奇眼光望着他的“荣耀”。
  但此时,礼节性的意义,已远大于实质思想的交流了。
  萧军在2月18日的日记中也说:“我们虽然全很自然地握了手,但在每个人的面上全显一种不甚自然的表情……”在11月9日的日记中,萧军更明确地说了:“三年多了,这是第一次到他家里去看他,这算是告别。”“和毛的谈话中,我们似乎全在有意避免一种东西——过去那些不愉快的历史——尽可能说得轻松……”
  在政治上,毛泽东与萧军的交往,实际上在1942年6月,就结束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0561
85#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2 12:54:0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0561
86#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2 12:54:54 | 只看该作者
                             “北漂”
  1948年后,萧军几次被东北局扣上“反苏”、“反党”的帽子。当他在1950年要求调往北京工作,以与先行到北京的家人团聚时,东北局宣传部也不应允。此时,萧军再一次表现了他特立独行的率性作风:他不要公职,也不要手续,离开东北,跑到北京,做了一个无职业的“北漂”。在“漂”了几个月后,萧军去找了时为北京市长的彭真。彭真则给萧军安排了一份考古所的工作,并为其安排了住房。 对彭真的做法,东北局方面也无可奈何。
  彭真与萧军的交往之谊,就是在毛泽东与萧军交往期间建立的。而在毛泽东没有同萧军往来的三年多时间里,经常出面给予萧军帮助的,也是彭真。
  显然,彭真对萧军个人的态度,主要是来自毛泽东的影响。
  否则,为一个头上顶着“反苏”“反党”罪名,又无职无权的人,没有谁敢置东北局的决定不顾、而公然对其伸以非常援手的。
  还有一件事,也非寻常。
  新中国成立之初,有着“反苏、反共”罪名的萧军,已被中国文学界予以除名,1949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就没有让萧军参加。显然,文坛已没了萧军的地位。
    然而,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却又为萧军出版了他的长篇小说《五月的矿山》;1957年,再次为萧军出版了其长篇小说《过去的年代》。当时出版萧军的书,人民文学出版社肯定不是想为萧军“正名”撑腰,相反,起初当萧军将书稿送到出版社时,人民文学出版社是拒绝的。但是,当后来萧军出示了一份中央文教委员会的公函——那公函上有毛泽东主席的批示“萧军同志仍然有条件从事文学生活,他的书可以出版”——之后,从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冯雪峰到中宣部文艺界总管周扬,便就都一路绿灯放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0561
87#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2 12:55:56 | 只看该作者
                         日记里的萧军
   《黑铁时代的背影》是一个和周刊多数稿件不一样的选题。每一篇文章的主角都已经去世,把他们串在一起的萧红也早已死在了属于她的时代里。我们没法采访当事人,只能从日记、书信和回忆录里了解这些人。
    日记里的萧军直率坦诚,反而让我对这个人的第一印象并不太好。他和萧红分手两个月便与少女王德芬结婚,结了婚却抱怨家庭生活琐碎,埋怨妻子不够有知识。
过去以为萧军和萧红是一生一世一双人,没想过他这么快再娶,更没有想过,他后来居然和丁玲还有过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他的爱情经历颠覆了我最初的看法。
    撇开这些情爱,《延安日记》里的萧军,又有着另一面。崛起于左翼文坛的他不喜欢丁玲的左。他不想入党,想成为中立者观察并提醒他们。但萧军喜欢延安的政治家们,他觉得世界是柔软的,世道人心是可以被改变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0561
88#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2 12:56:58 | 只看该作者
联系萧军的女儿萧耘时,我心中忐忑。让女儿谈父亲的前妻,总有那么点别扭。更何况萧军在建国后一路碰“钉子”,直到文革结束后,景况才好转一些。
   谈起萧红时,萧耘很坦诚,她觉得萧红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但部分萧红的研究者总把萧红说成一个受害者,被侮辱被欺凌、扒着男人过日子,她不喜欢他们这样丑化萧红。
活下来的萧军和其他的左翼作家们都被硬邦邦的世界弹了出来。
    文革期间,丁玲被打为反党分子,胡风是反革命分子,聂绀弩是大右派,端木蕻良、骆宾基、萧军这三个和萧红过从甚密的男人,被关在同一个牛棚。而他们共同导师鲁迅的妻子许广平,在妇代会上发言说,丁玲“恶毒的攻击党”,萧军是“坏分子”“咒骂党”。经受了文革的萧军,依然有个家训:他们家的孩子第一必须尊重共产党,第二必须尊重毛泽东,一点玩笑开不得。家里的第三代、第四代都遵守着这个家训。
    不久前,《萧军延安日记》出版。文革抄家时,这些日记被作为黑材料保管下来,批斗萧军用。萧军去世前,孩子们和萧军商量出版日记。萧军说,要么一字不改完整出版,要么就别出。最终,日记一字未改出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0561
89#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2 12:59:13 | 只看该作者
  延安窑洞中的特权——读萧军《延安日记1940—1945》之一
    王实味在延安发表杂文《野百合花》,批评共产党治下的“革命圣地”——“衣分三色,食分五等”而惹祸上身。当时延安的等级制其实不是什么秘密,那些为追求平等、公正理想而投奔延安的知识青年,用不了多久都会经历理想幻灭的过程,只是多数人不会像他那样公开直言,更多的人是私下抱怨,萧军日记中记录了大量耳闻目睹的事实,他也是牢骚满腹。之所以他会拍案而起,为他并不认识的王实味说几句公道话,根本原因还是他们有许多同感,对延安的等级制、特权现象一样有诸多不满。
   萧军在延安多年,内心一直在挣扎,渴望离开,一次次又没有走成,拖到抗战结束。早在1941年5月12日,他就说“自从到延安以来,一直是被不愉快追袭着”,“我怕这里的:医院、传达室、戏院、饭馆……这表现着官僚、凌乱、卑俗、无教养……啊!丑恶到这里来集合了!”这些地方,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特权在那里或隐或现,一个有个性、有棱角、自视甚高的作家,当然很不习惯这样的环境。次日下午看到江青,又引发了他内心的这种不平,“遇见毛泽东的老婆骑在马上,跑着去高级干部休养所去了。这里连个作家休养所也没有,无论哪里的特权者,总是选择最好的肉给自己吃的。”因妻子分娩,当年6月24日他在医院听到了很多丑恶的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0561
90#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2 13:00:17 | 只看该作者
“①李伯钊自带小鬼,每天做饭五次,罐头、牛乳、鸡蛋、香肠等应有尽有,馒头也是白的。②据小鬼说,杨尚昆买鸡蛋总是成筐的,每天造成以牛乳,鸡蛋,饼干代早餐。③毛泽东女人生产时,不独自带看护,而且门前有持枪卫兵。产后大宴宾客。去看病人时,总是坐汽车一直开进去,并不按时间。④一个法院的院长女人住单间,彭家伦女人生产也住单间。⑤各总务人员总是吃香烟,买二十几元钱一斤的鱼,各种蔬菜由外面西安等地带来……。虽然他们的津贴各种是四元或五元。我懂得了,这卑污地存在原来到处一样,我知道中国革命的路还是遥远的。……”
  在物质极为匮乏的延安,革命阵营大大小小掌握着权力的人和他们的家属,他们的享受也是有限的,一句“馒头也是白的”可见一斑,但他们在物质上的供应远比普通革命者充足。这种不平等一直在悄悄蔓延,并成为私下的谈资。王实味杂文中的概括实际上引发了延安许多人的内心共鸣,也因此遭到严厉压制和打击。萧军看见延安的不平等,想到天下乌鸦一般黑,认为“中国革命的路还是遥远的”,他不曾想到的是,革命并不一定消除这样的不平等,也可能加剧这样的不平等。依靠革命并不能限制特权,不能从制度设计上加以解决,革命只是权力更迭的手段,而无法达成革命许诺的一切美好目标。多少青年的热血因此被榨干,多少青年的理想因此被出卖,革命成为个别人及其子孙占有并享用最多社会资源的途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11-25 12:33 , Processed in 0.267015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