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王英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阳山知青的“山书”面世啦!

[复制链接]

19

主题

51

帖子

399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994
51#
发表于 2014-4-10 23:18:00 | 只看该作者

江英的“刁民”  杨小杨

江英地处阳山、英德、乳源三县交界的山区,是典型的“三不管”地区,加上土地贫瘠,自然坏境恶劣,老百姓的生活十分贫苦,解放前,因生活所迫,时有有组织到山下打家劫舍的行为,被山下人视为山上的土匪。

江英有棵大杉树,挺立在离镇上只有几百米远的小山包上,据说有八百年树龄了,三个人都难以合抱,当地人把它视为树神,英阳乡因此也叫杉树乡。据说解放前人们下山打家劫舍前,都要到杉树前喝鸡血洒起誓,还有人说国民党逃离大陆时留下的反共救国军,也在大杉树前起誓要“反共到底”。这些传说给这棵大杉树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当年我们刚到江英,韶关地区派驻江英的工作队就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了这些故事。



寨狗磅,当年被视为阶级斗争最尖锐、最复杂的一个生产队,知青下队前,驻队的工作队员再三叮嘱,寨狗磅没有几个人是可靠的,其中有个香婆感觉还比较可靠,但又是个“哑巴”,从来不敢向工作队反映情况。“穷山恶水出刁民”,在工作队看来一点都不假,江英到处是刁民。

我听声煜他们说过,刚到寨狗塝时,村民对他们大都敬而远之,可过了几天,情况就大有改观。村民发现知青不像工作队那样指手画脚、盛气凌人,而是和他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靠挣工分吃饭,犁田、耙田样样农活都会,老饶挑起180多斤的担子健步如飞,把许多人都比了下去,成为寨狗磅挑担子的NO.1,村民和知青们的距离一下就拉近了许多。后来发现,不但香婆根本不是什么“哑巴”,许多村民也很愿意给知青们反映情况,全村的百姓对他们都很好。声煜有胃病,体质弱,为照顾他,寨狗磅的村民主动提出让他去管村里的那个小水电站和加工厂,声煜每每讲起这段经历,感激之情总是溢于言表。

李盘相,我们新中队的一个农民,满脸麻子,讲话阴阳怪气,还爱唱反调,开始在我心目中他绝对是个刁民。碍于他贫农出身,又是队长林伯的亲戚,我只好敬而远之。后来我发现,他虽爱唱反调,但他的反调不无道理;他虽阴阳怪气,但在阴阳怪气之中却蹦出不少好的点子。他提议买辆胶轮板车,用来运化肥、送公粮,减少农忙时劳动力的占用,还可给村边的杂货店运点煤油、食盐、杂货等,为生产队增加收入。车子买来后,不管是烈日当空还是狂风暴雨,不论是酷暑还是严冬,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他拉车的身影,特别是拉着重车上坡时他艰难前行的情景,永远定格在了我的脑海里。

有一件事特别令我感动。一天我从牛背上摔下,崴伤了右脚,尽管我还犁了一下午田,但到了晚上脚踝肿得像个大馒头,疼痛难忍,不能着地。恰巧盘相来找我,看到我受伤的脚,他二话没说,摸黑上山去采草药,个把小时后,他用捣碎的草药和上自制的药酒,敷到我的脚踝上,第二天脚就明显消肿,几天后就恢复了正常。后来我常想,能和这样的“刁民”为伍,真是我的幸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51

帖子

399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994
52#
发表于 2014-4-10 23:28:00 | 只看该作者

江英的书记   杨小杨

在新圩时,我们知青和公社的第一把手关系比较密切,像徐佑成、许兴民、吴和蒙,无一例外。到了江英和第一把手陈炳诗好像就不那么密切,而和先后两任主管知青的副手方行、杨宜江更谈得来。

方行人很随和,说话幽默,群众语言丰富,喜欢用歇后语,笑料很多,大家都喜欢听他的讲话,什么“针尖对麦芒”,什么“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什么“大桥没桥,沙坝没沙,马坪没马”(大桥、沙坝、马坪都是江英的地名),至今我仍记忆犹新。他批评人时还不忘幽你一默,令人心悦诚服。

方行是珠三角人,抗战逃难时,他父亲把他和他的双胞胎弟弟分别送给了两家人,方行因此到了阳山,成为了阳山人。解放后他和他弟弟得以团聚,尽管兄弟俩长期分离,但长相仍一模一样。他弟弟是新华社广州记者站的记者,不时到阳山采访,因此闹出了不少笑话。据说一次方行的弟弟来到江英方行家中,方行没在家,他爱人在厨房做饭,孩子在床上哭,他爱人误把方行的弟弟当成了方行,就说孩子哭了你也不管一管,看没搭话,方行的爱人越说越来劲,末了,方行的弟弟才冒出一句,“嫂嫂,哥哥还没回来呢!”

杨宜江两口子都是潮汕人,原在省盐务局工作,不知哪年下放到阳山,方行调离江英后,他就接替方行,任江英的副书记,他夫人则在江英农村信用社上班。

下乡后我多次申请入团,自然未获批准,后来老皮、凤妹等几个人相继入团,我就有点着急了。林彪事件过后,三哥小村当了5年预备党员后得以转正,极大地鼓舞了我。我找到杨宜江,他坦诚地说就是父母的问题影响了我,他说入党、入团要求家庭历史清楚,你父母还在受审查,不能说是清楚呀(典型的有罪推论,可在当时这样说是再正常不过的)。我告诉他我哥哥在兵团入党了,他说“是吗?那叫你哥哥那边赶快写个证明材料过来”。记得那次谈话后不久,大队团支部让我再次递交申请,后来很顺利就通过了,介绍人是如芸和我们队的李新。

有一次我正在看田水,碰到杨宜江率领公社一众干部沿公路检查工作。他见到我说,上面早就要求插秧要整齐,你们这里怎么还是歪歪扭扭呀?要拔掉重插!我说杨书记,歪歪扭扭不会减产,可拔掉重插是要减产的哟。他说好了,我说不过你,公路边上太歪的那些调整一下就行了,让我也有个交待。是啊,他也有他的难处。

那年队里花了400来块钱买了那辆胶轮板车,虽然用来运化肥、送公粮大大减少了劳动力的占用,但因天公不作美,原来打算挑到青莲去卖的豆子没卖出去,这样板车买来了,却没钱买化肥了。杨宜江知道这事后,就让我和林伯赶紧去找他夫人,从信用社贷了500元,解决了购买化肥所需资金的燃眉之急。

杨宜江身处那个位置,有时候不得不说些“官话”,但他骨子里还是实事求是,还是体恤民情的。后来他任阳山党校校长,我每次回阳山都会到他那里喝杯茶,他则带我游北山寺(那时党校占用了北山寺),看那两棵宝贵的唐朝桂花,讲解那里的诗文,后来他调到清远工作后,我就再没见过他。

                      

情系江英  杨小杨          

1973年离开江英至今,已经整整40年了,40年来,我无数次回到江英,和这片贫瘠的土地真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结。

我第一次回江英是1975年暑假,我从河南坐火车回家,还没到广州,中途就在英德下车转汽车到了江英。80年代初,我随厅长到连县、阳山的煤矿出差,办完事后专门请假回江英看看。可能是县煤炭公司告诉了江英,时任副镇长的李锡观(李明他们村人)到新屋来找我,给我介绍江英煤炭资源的情况。可惜那时没权,无法关照江英。1999年初,为了纪念下乡30周年,我们大部分知青都带孩子回阳山,回了江英。

回江英回得多是2004年以后的事情。那年如芸从美国回来,我、老皮、志远、颖华陪如芸回阳山、回江英。如芸提出要回六仔崆看看,那次也是自1971年调研结束后我第一次回六仔崆。我们看到村民依然在吃那个溶洞里的水,我们了解到由于后山铅锌矿的开采,溶洞水可能受到污染,对村民的健康已经构成威胁;我们看到群峰小学的校舍已是危房,门窗坏了没钱维修,100多个孩子只得在瑟瑟寒风中上课。钟如芸当场捐了2000元,让学校马上把门窗修好。回广州后我写了个报告,反映了群峰小学危房和六仔崆饮水的问题,由父亲批转有关部门。没想到这两个问题很快都有了着落,省教育基金拨款给群峰小学建了新校舍,六仔崆村也引来了自来水。

打那以后,我每年都会回江英,有时一年还回去几次,余颖华可能回得比我还多,其他知青也间或回去。2007年我们知青捐资2万元购买“读书机”,帮助坑边小学开英语课;多年来罗伟平年年捐助江英贫困学生读初中、读高中,我们新屋四个知青捐助林伯的孙子读完技校;我和颖华多次陪同狮子会、越界扶苗等慈善组织以及可口可乐、UPS等企业到江英考察,先后解决了坑边、群峰几个自然村的饮水问题,解决了多个村小的“读书机”问题,资助了多个贫困生读书,完成学业。去年“五.四”我曾组织我们公司的员工捐款,并带队到位于大塘坪村的庙崆小学捐建“爱心厨房”,解决孩子们的午餐问题,这也是我40多年后第一次回到大塘坪。我曾为把燕塘牛奶公司的养牛场引到江英,为六仔崆大面积种植油茶作过努力,虽然未能成功,但我相信,50年前陶铸成立江英公社时发展山区经济作物的决策是对的,40年前六仔崆的村民想种植杉树(已经部分实现)、种植油茶的愿望也是对的。为帮助江英的父老乡亲脱贫尽自己一分微薄的力量,这也是我的愿望。

其实我常回江英,除了江英情结以外,还受到了阳山县关工委(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黎旭日主任精神的感染,他今年已经83岁,但还常年行走在阳山的崇山峻岭之中,几乎每个村庄都留下过他的足迹。哪个村有多少贫困学生需要资助,哪个村小缺少什么样的师资,哪所学校孩子们午餐的问题没有解决,他都一清二楚。那年六仔崆想种油茶,他和丘国庆副镇长多次陪我到六仔崆开会调研,冒雨上山勘察,他认真负责、无私奉献的精神感人至深。还有丘国庆镇长,以及那些村小的校长和老师们,他们没有嫌弃这片贫瘠的土地,他们以自己的坚守和一代一代人的努力,一定能换来江英面貌的改变。

 

作者简介:杨小杨  1966年广东广雅中学初二乙班学生。196811月到阳山县新圩公社新圩大队9队(寨脚)插队,19711月转江英公社向阳大队新中生产队。197310月到河南省焦作矿业学院学习,毕业后在广东省煤炭工业厅工作,后供职广东华侨信托投资公司。2000年下岗后到私企工作,后创办广州畅通智能交通科技有限公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51

帖子

399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994
53#
发表于 2014-4-11 07:58:00 | 只看该作者

写在满天晚霞时

 

 

 1968年,千百万青年学生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1110日,我们28个广雅学生满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信念到了阳山。

回首往事,岁月沧桑。昔日青春年少、风华正茂,今日年过花甲,步向晚霞满天、夕阳西照的老年。当我们惜在求学之年被辍学去“修理地球”的时候,也庆幸在穷乡僻壤受到特别的关顾和磨练,得到难以忘怀的阳山情、知青情。

 

毛主席派来的新农民    

 

到达阳山的翌日早晨,我们被送往新公社。当汽车即将到达的时候,远远的一幅大标语映入眼帘:“热烈欢迎毛主席派来的新农民!”啊?我们是毛主席派来的?我心里又疑惑又激动。

我在1967年底随着长征队北上步行串连时到过阳山。我们曾经在蜿蜒的山路行进,曾经在阳山县城休整,曾经在四面环山的小山村和村民攀谈、做社会调查。现在,我又重临阳山了,但不是过路人,而是来插队落户的新农民。

我们插队的新公社比我长征时到过的小山村开阔几百倍,两面是高山,中间是平坦的农田,缓缓的河水流向辽阔的天穹。这是阳山县领导对我们的关怀和照顾,县里把我们安置到自然条件最好的新公社,公社又把我们安置到平原地带的新大队和连陂大队。

很快我们就知道,农民不会自发地、主动地欢迎我们的,因为他们要给我们自留地,给我们草山割柴火,给我们记工分,给我们分口粮。一句话,我们会分占他们的自然资源和劳动成果。

下乡不久,毛主席又发出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可是,新人并没有把我们看作纯粹的教育对象,徐婉玲、黄启枝分别被委任为新大队、连陂大队的大队干部,生产队将我们当作生产队干部使用。后来,我们之中陆陆续续地有人当上了大队赤脚医生、大队电工、小学代课老师、公社广播站广播员……公社上下都非常信任我们,对我们寄予殷厚的期望,因为,这里太需要有知识、有文化、肯为山区贡献力量的知识青年!

 

落户雷屋队      

 

我和章淑平(老皮)分在连陂大队比较富裕的第六生产队。这个队只有10户人家,绝大部姓雷,又叫雷屋队。

我们全部先三同几个月。我的三同户是一个三代同堂的和睦大家庭,爷爷科叔是经验丰富的老农,主要为生产队看田水,奶奶科婶在家操持家务;儿辈有长子雷贤、二女雷金娣、三子雷伙;雷贤是大队党支部书记,儿媳贤嫂是女能手,男强劳动力干的农活她都能干;孙辈有雷贤的两儿两女。

虽说三同,其实只是同吃同劳动,并不同住,我和老皮一起住在生产队的仓库里。仓库有上下两层,上层放着队里的谷种、农具,下层是我们的新家。一个小书桌临窗摆放在中间,书桌两旁各有一张单人床。队里用禾草给我们编织了床垫,厚厚的、比棉花褥子还要暖和。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帖帖

刚下队时,秋收还未结束,第一天的劳动是割禾。割禾难不倒我,因为在广雅下乡农忙时已经学会了,难的是挑禾草回家。收工时,社员们麻利地将禾草捆绑好,用竹杠挑起就走。他们的禾草捆得又高又宽,在后面只能看见挑担人的脑袋和双脚。怎样把一大堆禾草结结实实地捆在一起?正当我束手无策的时候,金娣过来了,她手把手地教我怎样绑禾草,教我怎样巧妙地将竹杠插入禾草捆里再挑到肩上。

有一天,生产队打泥砖。打好的泥砖又大又重,我虽然能挑起百斤,一次也只能挑两块。那天不知为什么竟拉肚子,短短时间连续上了几次厕所,脚步逐渐轻飘飘的,实在挑不动了,只好请假回家躺着。中午收工的时候,许多嫂嫂和女孩子到我床边看望,七嘴八舌地教我许多治肚泻的办法,热闹中一位嫂嫂捧来一碗热腾腾的汤水,说是用草药和鸭蛋煎煮的、治肚泻的,要我趁热喝下,把鸭蛋吃掉。她们还安慰我说,现在是出产黄瓜的时候,“有钱难买黄瓜泻”,不用怕的。

这里番薯芋头半年粮,平时三餐吃粥或者麦羮(玉米糊),墟日晚才能吃上一顿干饭,过节和特别日子才有肉吃。这里每个月都有一个“节日”,除了春节、中秋这些我们熟知的外,还有三月三、四月八、五月五等等,专为解馋找借口似的。每逢过时节,我们会收到各家各户送的美食,有时多得一天也吃不完。

生产队开队委会商量重要事项时,总邀请我和老皮出席。生产队按劳动工分分配实物时,总叫老皮监督斤两。生产队还让我们给社员读报、讲时事。

社员们关心、信任我们事情说也说不完。只是直到今天,我还想不明白,拉肚子不是好事啊,为什么“有钱难买黄瓜泻”呢?



 

科学,谈何容易     

生产队里家家都养一条猪,一般养10个月左右就能出栏。社员们说养猪又要粮食又要柴火煮猪潲,不赚钱的,只像把钱一点点地存到猪的身上,出栏了把猪卖了,才把钱一下子全部收回来。我和老皮就向社员们推荐发酵饲料养猪的方法,报上、书上说可以大大地降低养猪成本,可是没人相信,我们决心亲手试试。

我们请生产队最懂营生的人帮忙挑了一只小猪,29斤。这是一条人见人夸的好猪苗,身材匀称,健康精灵,看着它我就觉得成功了一半。我们按照书上说的,把米糠在剁碎的番薯苗里,压实了让它发酵。当发酵番薯苗发出了恰如书上说的阵阵清香时,我们不加热不加料地直接喂给小猪吃,我暗自想,不用粮食不用柴火的科学养猪法成功指日可待啦。可惜,事与愿违,小猪不肯长大,变成石头猪。看着另一家同时间买的同样大小的猪苗已经长了一倍,估计有50多斤重了,我们只好承认失败,请人帮我们把这条小猪卖掉。

这里信守女人不能烧石灰,否则就会烧生,烧不成石灰。我和老皮偏不信这邪,不是“男女都一样吗”?经过强烈要求,我们都去烧石灰。不巧,那窑石灰竟然真的烧生了,尽管有许多石头化成了里里外外都白白的石灰,却有部石头仅仅涂上了一层薄薄的“白膜”,白膜裹着的是青黑色的没有烧熟的石头。在这里,石灰既用来盖房子、农田杀虫灭害,也用来煮麦羮,是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烧生了石灰,给生产队造成了损失,尽管干部群众都没有责怪我们,我心里仍然很难过。更难过的是,我们没能打破女人不能烧石灰的谬论。

落户生产队的时间很短,我们满腔移风易俗、科学种田、建设新农村的抱负没有足够的时间实践。落户的最大收获是对农村有了感性认识,和雷屋结下了不解之缘。


未完 待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4-13 18:22:58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0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1838
54#
发表于 2014-4-11 08:07:00 | 只看该作者

每人都有新角度,

凑集百科成全书,

知青经历面面观,

生动画面正展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3

主题

226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4500
55#
 楼主| 发表于 2014-4-12 19:39:00 | 只看该作者

广雅知青之间   挺             

 

28个广雅知青中,多是学校的班干部、少先队干部、团干部、学生会干部,还有我很崇拜和佩服的品学兼优的师兄师姐。广雅教育的自律、自强、互相关心、团结友爱等优良品质在知青中保持发扬。

1969年参加县四级干部会议时,县宣传部报道组的赵振泉记者专门为广雅知青拍了一辑照片,不知是谁提议为照片题诗,一组小诗就在吴幼坚、罗伟平为首的集体智慧中诞生了。诗中虽然不乏携手并肩夸壮志,展望全球红旗飘的时代印记,却真实地表达了广雅知青立下愚公志,誓改穷和白的胸襟情怀。

钟如芸、余颖华下的四队(梁屋)和卢学光、古汉光下的五队(莫屋)六队(雷屋)同在一个大自然村里,我们常常互相串门、互通信息、互相帮助。钟如芸的三同户有人在县水利局当司机,是富裕之家,有全大队第一衣车钟如芸带我去借用衣车,和我一起坐水利局的顺风车去广州返阳山。我们议论自己生产队里的情,探讨各队、各户的贫富原因

翟广和何莲彬当上了大队赤脚医生,在缺医少药的农村建立了颇佳的口碑。她们也照看我们的小病小痛,还热心地帮助我们增长医学知识。何莲彬教我们针灸扎针,她不仅在自己的身上示范,还借出银针,教我们在自己身上练习取穴扎针。翟广教我们按压人体穴位,她教的穴位口诀颜面合谷收肚腹三里流 又实用又易记,我至今不忘。

大队的罗伟平、许光远组成一户,他们心胸最宽广,特别是当过学校团委委员罗伟平,对于知青之间因为性格使然的龃龉,他总是用“各种性格互补,对工作更有好处”的观点居中斡旋化解。许光远是我的手风琴启蒙老师,是公认的好心人。所以,不仅同大队的知青爱去他们那里聊天聚会,我和老皮等连陂知青也爱到他们那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寻求友谊,饿了就不客气地在他们家煮食,餐桌上常有猪肉或者鸡肉。煮饭的大米、菜碟里的青菜肯定了他们的,但猪肉或鸡肉是怎么来的?谁买的还是谁养的?当时可能询问过,但现在想不起来了,哈哈。

19711月,广雅知青的大队人马要迁到比新困难、艰苦的江英公社,我和翟广、徐婉玲、卢学光、沈苏民却被挽留在新。送别那天,虽然照相机留下了我们笑着在汽车下和他们握别的画面,但是,当汽车一溜烟地跑得无影无踪的时候,我和翟广、徐婉玲坐在公路边掉眼泪。我们实在舍不得这个集体分开,心里好生难过。春节的时候,我和翟广、徐婉玲去江英探望他们,几乎走遍所有集体户。

 

一线连万家    

 

1970年,我们在公社的号召下,过了一个革命化春节,年初三上水晶背(水浸背)水库工地安营扎寨,为建设水库大坝会战了10多天。下山不久,我就被抽调到公社广播站当播音员。

公社广播站通过四通八达的广播线,连接千家万户的小喇叭。在没有电视收音机极少的农村,广播是社员们取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我们广播从报纸、杂志里选出来的文章,广播自己写的稿件。 

当地人邱水发是广播站的元老,他教我使用需要预热的体积庞大的电子管扩音机,教我用电焊锡修理社员送来的坏喇叭,带我下乡拉、换广播线。

选我当播音员的是公社书记许兴民,但他很快就调回家乡连县工作,吴和蒙接替了他的职务。吴书记是潮汕人,1950年代支援山区,来阳山当干部。他在领导农业生产方面很有成绩,被誉为禾仔书记。吴书记特别抓紧水稻生长的各个关键环节,从谷种催芽开始,播种、插秧、除虫、灭病、耘田、收割……都召开生产会议,我和水发都要参加。有时开田头会议,我们跟着他和一群大队干部下乡巡田。我把会议内容、书记指示、农作物生长情况、农田要采取的措施等等写成广播稿,交公社办公室梁佩悦主任修改后播出。

没有会议的时候,我会到新大队的生产队走走,到山区的梯田走走,下大队部和大队干部们交谈交谈,然后将所见所闻配合公社的精神写成广播稿。据说全县只有新广播站经常有自己采写的广播稿,因而在1971年底,县广播站的负责人带着我到南雄县城,出席韶关地区农村广播工作会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3

主题

226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4500
56#
 楼主| 发表于 2014-4-12 19:41:00 | 只看该作者

从业余到全职     挺       

 

连陂大队让我们成立了大队文艺宣传队,队员有广雅知青也有当地青年,主要在晚上排练、活动。我们编排了一个快板剧,说的是农村一家四口如何学习毛主席著作斗私批修、走社会主义道路。黄启枝、李穗立分饰剧中的妈妈和儿子,两位当地青年分饰剧中的爸爸和女儿。虽然快板剧的台词脱不掉套话、标语口号,但在启枝、穗立的带动下,当地两位演员逐渐抛开了拘谨,整台戏演得活泼生色,无论在大队还是在公社演出都得到了好评,大队干部们很高兴。估计因为这事,我被大队评为1969年度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出席了县里的学毛着积极分子大会。

广雅知青还排练了京剧红灯记中的折子戏“痛说革命家史”,先后参加了公社演出和县文艺汇演。我和吴幼坚是扮演李奶奶的AB角,余颖华和李明是扮演李铁梅的AB角,罗伟平扮演李玉和。其实大家一致认同,唱京剧最有京味的是李明和徐声煜。可惜徐声煜长得不够高、不够壮,按所谓三突出的标准不适合扮演英雄李玉和。前往县里演出的时候,大家力推比较有舞台经验的余颖华和我出场。但是我嗓音不行,高音上不去,没信心能演好,吴幼坚就给我打气,为我配音。演出时,我一到高音之处,吴幼坚就在幕后放声助唱。大家同心协力,演出了公认的高水平节目。

19723月,余颖华、吴幼坚和我调到县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后正名为县文工团),我担任了导演组组长。当广东省举办文革以来第一次全省文艺汇演时,县里派文化局邓局长和我两人出席。汇演历时一个月,全体与会人员集中住在佛山市委党校,演出的有省、地、市、县各级文艺团体。虽然当时四人帮还在台上,文艺领域仍被极左思潮箍罩,但科班出身就是比业余强,他们编导的节目艺术水平高,精彩绝伦,引人入胜。真是大开眼界、机会难逢啊!那时没有照相机,没有录音机,更没有录机,我凭着记笔记、勤练习、登门求教、不怯上问也不耻下问,既提高了自己,也带回了一台汇演的优秀节目,有男女声表演唱、采茶戏、舞蹈、小话剧。演出时,每个节目都得到满堂掌声,观众反前所未有的热烈。

打倒四人帮后,我先后导演了清官判案的粤剧《十五贯》、讽刺“四人帮”的话剧《枫叶红了的时候》。每次排演前团里安排我和主要演员到广州观摩,再发挥集体智慧进行排练。那时最困难的是没有合适的演出服装,阳城镇服装社没有好裁缝,到大城市订做来不及,只好自力更生。我动手裁剪、缝制了粤剧的官袍和便服、话剧的西服套装;文化局盛局长借出了压在箱底多年的高跟鞋给剧中的“江青”。在八个样版戏全国戏剧舞台10年之后,这两个长剧的演出迎合了时势,满足了观众渴求,天时地利人和,大受欢迎。

我们除了在县城演出,还下乡演出。每次下乡,我们以公社为大本营,先在公社礼堂演出,再背着简易的道具服装,送戏到边远大队。有的大队(像秤架公社的太平洞)离公社有好几个小时的山路,演出后我们就在农民家里过夜。我走遍了阳山所有的公社、边远大队。大约在1978年初,文化局任命我为文工团副团长。

从业余转为全职(不敢称为专业”)之后,我在阳山过了6年多全职文艺工作者生涯。

 

我要读书     

 

文化大革命中断了我们的学业,重拾课本、读书深造是我的心愿。

1970年,大学复课了,由各地选送工农兵“上大学、管大学、改大学”。知青中先后有古汉岗、徐婉玲、卢学光、许光远、何莲彬到广州上大学,有翟广、胡珊妮到韶关念中专。但是,我已经当广播员,完全没有了被选送读书的机会。

1973年有新政策,所有人都可以参加选拔考试,再由单位选送,我和未离开阳山的知青大都参加了考试。据说,我们广雅知青都考得很好,但是名额有限,那年上大学的只有杨小杨、黄小励、饶建生、钟如芸,章淑平、李志远、李穗立、陈子元、叶凤妹中专

那年没能上学,我心里很坦然,谁叫你这么早离开了农村呢?但是,过了不久,“白卷英雄张铁生应运而生,指鹿为马之风甚嚣尘上,我备感失落、失望。好吧,既然国家不量才招人用人,已经老大不小,该考虑成家之事了。

1977年,当我作为县委书记邓华轩亲自带领的社会主义路线教育运动重点工作队队员,在新大队工作的时候,妈妈来信说,全国就要恢复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大学招生,在年底举行。我又动了考大学的念头。运动一结束,我就边工作边复习、补习,参加了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

高考成绩出来,我考了个全县第二名,比第一名仅差0.5分。在韶关师专教书的许光远说,整个韶关地区考取我这样高分的只有20多人。我参加了体检,又被省招生办的人约谈,满以为胜券在握。正当我坐等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已经有许多考生被录取了。这时,阳山中学的杜世苓老师和何锦梅老师来到我家,很婉转地告诉我:招生工作已经结束了,可能你年纪比较大,又有孩子,没有你的录取通知书……非常感谢有这么好的老师关心,安立命吧!

就在我再次收拾心情别无他想的时候,又有了一线希望:在邓小平主政下,大学将以招收走读生的办法再录取一些落榜考生。在家里人的奔走下,我在19785月走进了华南师范学院,成为数学系的走读生,而所有住读生已经在3月份入学上课了。

上学不久,在学校附近遇见了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曾在阳山收音机维修站的黄志华,又意外又高兴,原来她已经调到广州邮电学院当老师了。当知道我几经曲折、正在走读的事情后,她感慨地说:“就应该把读书的权利还给读书人!”我听罢热泪盈眶,一个劲地点头。

在爸爸、妈妈、弟弟们的帮助和照顾下,儿子在广州上托儿所、幼儿园,减少了我的后顾之忧,让我专心致志读书。

这届大学生年龄参差,最大和最小的相差10年多,我们“高中老三届”是年龄最大的一群。但是,广雅多年的教育、培养,使我不落后于年轻同学。升大二时,系里将七个班重新组合成两个(大专)师资班、五个(普通)师范班,我被选进了师资班,转为住读生。我被选为班里的文娱委员,还和年轻同学一起排练舞蹈,代表数学系参加学校汇演;在体育课上,我被老师点名为同学们示范跨栏和倒立;我还代表所在班参加学校的四百米接力比赛。毕业时,我以优异成绩留校当助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3

主题

226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4500
57#
 楼主| 发表于 2014-4-12 19:48:00 | 只看该作者

细水长流的友情    挺       

 

1975年底,我在阳山医院分娩,儿子中午出生,在县城工作的吴幼坚、余颖华、胡珊妮、徐婉玲下午就到医院探望。她们问,你儿子生下来有多重?我遗憾地说,产房的磅坏了,不知道有多重呢。哪知道,胡珊妮出去一会儿,拿着一把称米、称菜的大秤回来了,秤杆有一米多长。大家轻手轻脚地把襁褓里的婴儿放到秤盘里,小心翼翼地拨动铁秤铊,“七斤半!”大家都乐了。真开心!这是人生不可忽略的重要数据啊,多亏珊妮想出这个好主意!

1988年底,我回到出生地香港定居,怎样找工作?能站稳脚吗?真是彷徨迷茫。这时候,比我更早到香港的罗伟平、黄启枝、何国新都向我伸出了友谊之手。罗伟平邀请我到他公司的写字楼小坐,离开的时候,他快步走在前面为我开门,绅士风度翩翩,最早让我体验到香港公司的氛围和规矩。何国新给我讲自己谋职、打工的故事,总结说:“在香港,一开始是你搵钱,以后就钱搵你。”这番话让我顿时安乐了许多。启枝帮助我熟悉香港生活,无论衣食住行。我第一次吃麦当劳是她请的,第一次喝益力多也是她请的。启枝已经有大陆的财会文凭,仍上夜校考取英国标准的会计证书,给我很大的启发和激励。我也报读夜校,先后读了英文、初级会计、中级会计和计算机编程等课程。我的经历完全验证了何国新的精辟之语。

28个阳山知青中,有7个移居香港,除了谭树荣联络不上,我们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启枝和罗伟平常常担当了聚会的发起人和联络人。

阳山像广雅知青的第二故乡,回城以后,大家以各种理由回去过无数次。

每次回到雷屋,和嫂嫂们手拉着手,用阳山话拉着家常,说着人事景物的变迁,总感受到一家人般的亲切。

杨小杨、余颖华、罗伟平身体力行、热心组织,发起了捐助江英贫困学生读书、捐赠读书机给江英边远小学的行动,无论有没有落户过江英的知青都义无反顾地响应。我们到使用读书机的小学观课,到余颖华支教的学校参观并捐赠学习用品,我们听关工委主任讲阳山下一代的教育情况,听县领导讲阳山的建设发展……

时间流逝,环境变迁,际遇各异,都不能削弱广雅知青之间的珍贵友情,不能削减我们和阳山的深厚感情。

今年是我们下乡45周年,杨小杨、翟广发起阳山行。622日下午,胡珊妮、何莲彬、余颖华、李志远、卢学光和我分乘他们开的两辆私家车出发,重游故地、探望当年的新、江英领导。这是又一次愉快的回游。我又回到雷屋,探望了雷伙,探望了老皮的三同雷佛森和?巧遇当年生产队巾帼能手彩婶和恒嫂。途中,我们先到清远探望已退休的吴和蒙老书记,当我们请他一起回阳山时,他说,这次不去了,等你们下乡50周年的时候,我再和你们一起去吧。!下乡50周年的时候,我们差不多都古来稀啦。然而,明年就八旬的老书记敢这么计划,我们能不应他的五年之约吗?大家异口同声地答应着:“好!好!”

                              (201311定稿于香港)

 

作者简介:陈挺,1966广雅中学新四丁班学生。1968年落户阳山新圩公社连陂大队。当过新圩公社广播站广播员,阳山县文工团团员副团长。在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之后自愿回广雅中学教书,一级教师职称。1988年底回香港定居,先后在大公报经导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经济导报社)工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1

主题

4132

帖子

1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47287
58#
发表于 2014-4-12 22:53:00 | 只看该作者
   阳山知青的山书很吸引人,书中的故事可谓篇篇精彩,谢谢王英的推荐,让我们知道阳山的知青曾经的经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0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1838
59#
发表于 2014-4-13 08:31:00 | 只看该作者

老知青们志气大,

严格要求贡献佳,

战友处处相互助,

乡亲感情也牵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51

帖子

399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994
60#
发表于 2014-4-13 20:12:00 | 只看该作者

 

 1968年,在上山下乡的大潮中,有二十八位知青来到了粤北阳山插队落户,他们来自广东广雅中学,在所谓”天下之穷,莫过于阳山”的穷乡僻壤历练了艰苦,奉献了青春。 

四十多年过去了,今天他们都年过花甲,为自己为后人为历史,他们用一年的时间,自费出版了记叙自己人生的文集《广雅知青阳山情》。这本书,是广东第一本由插队知青群体撰写的回忆录。书中记录的故事不虚构不掺假全是真人真事,夹叙夹议所抒发的感想不虚伪不造作全都发自内心。此书还有一个特点,作者都使用实名并且附有个人简介,这种襟怀坦白的展示方式,是知青纪实作品中少见的。 
阳山知青的故事,客观反映了上山下乡运动的某个侧面。读者可以从中了解知青一些典型的思想和表现,对研究上山下乡历史的学者而言,这也是一本非常好的参考书。建议大家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5-2 17:54 , Processed in 0.314018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