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无为无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江苏淮海农场知青名单和知青故事

[复制链接]

4740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104
111#
发表于 2015-5-12 07:50:49 | 只看该作者
返城大潮汹涌极,
知青干部心犹豫,
盖因丈夫非知青,
只能决定不回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290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4893

荣誉版主

112#
 楼主| 发表于 2015-5-22 09:48:36 | 只看该作者
接上
    大批知青的离开,使农场生产经营失去了大量劳动力,农场领导一时反应不过来,各个生产连队陷于混乱。好在我们农场是以老军工为劳动力基础的,不像有的净知青农场,立即空空荡荡。我们江苏农垦局立即进行调整,把原先由劳改农场变为安置知青的农场,移交给省劳改局恢复成劳改体制农场。其它农场立即打报告从附近农村招进一部分农民临时工,来填补原先知青的位置,反正中国有的是人!
    对于因各种原因留下来的少部分知青和一部分知青干部,农场领导也心知肚明,他们是一批“飞鸽牌”,不会是“永久牌”,农场领导知道,这些知青的心不在这里。在那样的大环境中,对农场留下来的知青干部,一方面当然继续鼓励他们为农场建设作贡献,另一方面进行了职务调整。我们这篇文章的主人公韩女士,也从工业科调到了办公室负责全农场的妇女和计划生育工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290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4893

荣誉版主

113#
 楼主| 发表于 2015-5-22 09:50:58 | 只看该作者


接上
   我们农场1979年3月份大批回城后,留在农场没走的知青韩女士他们,不断地听到新消息。大批知青进入了艰苦奋斗的所谓“后知青时代”。
    一是病退知青回城后,大多境遇不太好。那时候,城市一下子根本安排不下那么多劳动力,有的只好待业在家。
    二是即使安排,也以清管所、街道小集体企业和苦脏累行当为主。开放了大集体企业自主招知青的政策,车间里的“车、钳、刨”、铸工翻沙、纺织厂挡车工,港务码头的搬运工都招知青,他们说知青经过锻炼,吃得了苦。在农村、农场种了近十年田的我们,望眼欲穿想回城,为了生计,现在的这点苦不算什么!
    三是有些知青回城后,家里没地方住,与父母、兄弟为了住宿闹矛盾,有的只好自己搭棚磊砖见缝插针暂时解决住的问题。
    还留在农场的知青干部听到这些消息,五味杂陈,也高兴不起来。过了三、四个月,韩女士听说原总场组织科的吴某、原来有些连队的老知青在城市待不下去,要求把户口迁回农场的消息,大吃一惊,一了解,情有可原!
     吴干事回城时,丢下与其结了婚的妻子(老军工女儿),义无反顾一个人回到城里。结果回去后派到菜市场批发公司,每天早上3、4点钟就要上班,每天大批蔬菜过磅搬运,累死累活,晚上与父母挤在一个12平方的小屋里休息,半夜上班,蹑手蹑脚,不是人过的日子。想想在农场混到组织科里工作,日子不要太好过,就写信给老领导,要求会农场。
      原与韩女士一个连队待过的老知青毛胡子,本来好不容易在34岁上与连队里海门工的腿有点残疾女儿结了婚,生了个女儿 做做吃吃,因为自己是知青,回城后在哥哥家挤着住。老婆三不两天写信来哭诉,日子没法过!也要求回连队与老婆孩子团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0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104
114#
发表于 2015-5-23 07:40:32 | 只看该作者
农场全力抓维持,
知青干部靠边支,
回城知青也艰难,
有的要求回场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290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4893

荣誉版主

115#
 楼主| 发表于 2015-5-23 09:19:07 | 只看该作者
      上面说到知青回城后不适应城里的生活,要求回农场照顾老婆孩子。农场真是宽宏大量,答应可以回来,可是必须把户口迁回农场!理由是户口不迁回来,即使参加农业劳动,不发工资,没有口粮。无奈,几位要求返回农场的知青都把户口迁回了农场。这又是一个颇费脑筋的选择。      言归正传。几个月后,突然传来“知青女副场长万某某调干回连云港。”的消息。令还留在农场的知青干部愕然!万某某是连云港女知青,因为劳动出色,并且“立志扎根农场革命”
组建兵团不久,就被发现是个上山下乡知青典型。一路顺畅地受到提拔,1975年兵团解散前就已经是我们二师十团的副团长,近30岁的女知青也不结婚。1979年知青大批回城也仍旧高调“扎根”。一石激起千层浪,原来知青大批回城她不回去,还有“干部调动”这着棋。我们的主人翁韩女士才恍然大悟!觉得这是一条知青干部回城的“康庄大道!”即可达到回城的目的,也不失儒雅。从此,留下的知青干部感到“前途一片光明。”
     不过,干部调动不是闹着玩的,一要城里有人帮你活动,找到“接受单位”,并且要有“干部岗位”。二要农场肯放你,并且要为你先联系,再肯出干部调动介绍信。您假如没有一点
“人脉”,呵呵,难上加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0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104
116#
发表于 2015-5-24 07:40:54 | 只看该作者
迁户也是不容易,
调干倒是新路辟,
只是必须有接收,
这边还得肯放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290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4893

荣誉版主

117#
 楼主| 发表于 2015-5-25 10:43:32 | 只看该作者
接上
        韩女士原来已经无指望的心,给“调干”的政策搅动了,是得想想办法!她给家里写信,希望父母能不能在亲戚中找一找有在城市的单位当干部的、能说了算的人帮帮忙。可是父母回信说实在没有这方面“人脉”。
     知青要回家,大势所趋,知青干部要体面的回家,也是急迫的事。
    时间到了1980年,回城市过了春节的韩女士,回到农场,就听说了“总场教育科赵某某、医院王副院长和二分场学校校长陈某已经到组织科办调干手续”的消息,在总场知青干部给他们送行的饭桌上,韩女士和几位尚未能走的知青干部“羡慕妒忌恨”的心情可想而知。
        80年到84年期间,不断有人调干成功,走了!韩女士熟悉的四分场学校校长谢和妻子也一起回无锡了!而且,谢校长本人不是知青,老婆倒是知青,他们作为半家户被安排到了离无锡城区30多公里的马山半岛做小学当副校长和老师。悲催啊,韩女士看到人家都有路回城,自己一点办法也没有,想想就要哭。
          农场领导知道知青干部韩女士在农场大概是扎了根,公公是农场的离休干部,婆婆也很能干,丈夫在城里上师范也回农场做了中学老师,她生了一个儿子。要法治中国了,县里要求各个公社包括各农场都要建立法庭,经过培训,知青韩女士穿上了法官服装,成了淮海农场法庭的庭长。死心了,就在农场干一辈子吧!
      1984年年底,已在无锡教委工作的原知青老赵,(几年前,韩女士在饭桌上曾经托过他帮忙)打来长途电话,告诉法庭庭长韩女士,无锡准备新建立一个“马山区”(太湖中的一个半岛),需要招聘大量人才,知青优先,政策放宽,可以带家属和小孩。这个长途电话,又搅动了韩女士几乎平静的心!和丈夫一商量,又跟现在已经在马山教委工作的谢校长一联系,成!有了一半的希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290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4893

荣誉版主

118#
 楼主| 发表于 2015-5-25 10:59:15 | 只看该作者
回家的路,艰难又漫长,罪难深重的知青群体啊,勇往直前!

t2_20101123190448756.jpg (10.74 KB, 下载次数: 0)

t2_20101123190448756.jpg

u=2780289874,3275443898&fm=21&gp=0.jpg (12.96 KB, 下载次数: 0)

u=2780289874,3275443898&fm=21&gp=0.jpg

u=4190329297,246754286&fm=21&gp=0.jpg (12.66 KB, 下载次数: 0)

u=4190329297,246754286&fm=21&gp=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0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104
119#
发表于 2015-5-25 14:07:35 | 只看该作者
别人走得匆匆忙,
只剩老韩当庭长,
无锡新建一个区,
往回活动有希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290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4893

荣誉版主

120#
 楼主| 发表于 2015-5-29 09:28:54 | 只看该作者
     上回说到,农场知青干部韩女士,大返城的时候患得患失,错过机会,1984年才找到“调干”的机会。人家知青已经回到家乡五年了,混得好的已当了城里的干部。     这回,在无锡马山的老朋友谢校长成了韩女士的救命稻草,破费点钱打长途电话在所不惜。(那时还没有手机)谢校长了解到韩女士的干部职位是“法庭”庭长,她丈夫现在也成了干部,在农场中学当副教导主任。谢校长把韩庭长和她丈夫的申请调干的报告提交给马山组织部门。区筹委会一看,夫妻俩都是用得到的人才,马山区也要成立区法院,正却法官;正在筹建的马山梅梁中学也需要学校管理人才,同意发商调函。
         农场组织部门接到无锡来的商调函,措手不及,向领导汇报。领导考虑到这法庭的干部才经过培训上任,不能说走就走,得征得县法院的同意,并重新物色人员补缺,叫韩女士“同意你走,但要等一段时间”。好事多磨!
    韩女士担心,  中国的政策好像天上的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变化太大,心急如焚,怎么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5-13 09:14 , Processed in 0.195011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