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无为无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江苏淮海农场知青名单和知青故事

[复制链接]

145

主题

290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4893

荣誉版主

21#
 楼主| 发表于 2014-8-1 16:50:14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青故事(11)
兵团情结
  假如你要问在农场待过的知青他在什么农场蹲过,他们或许还能告诉在什么什么省、自治区哪儿农场务农多少年;假如你再细问在什么分场,什么生产队工作过,知青们都会直接告诉你在什么什么省生产建设兵团几师几团几营几连待过。而且跟你说兵团建制的时候眼睛里会放光,脸上会露出自豪的神情。啊!兵团的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
  大概在1969年11月,原接纳大批知青的各地农场(包括原来一些劳改农场改建的知青农场),全国组建了12个生产建设兵团。原来农场变为部队编制后,确实带来了新气象。一般是一个农场为一个团,各分场部变为营部,原生产队变为连队,再下是几排几班。各省军区派现役军人到团部、营部。任团长、政委,营长、教导员。连里是不派现役军人任职的,由原生产队长或组织部门调配人员任连长、指导员。各连还一本正经地配齐了卫生员、文书、司号员、司务长等,加上保管员、会计组成连直属班。当然从连干部到战士,都不穿军装,好在那时的衣服大多数都是蓝、黑色的,哪个知青穿了一件旧军装,就已经很神气了。
  在营部开过成立大会第二天,早晨五点半,司号员吹响了集合号,我们懵里懵懂急忙爬起来,拿着“红宝书”急匆匆跑到连队的大路上列队。队伍里有知青,还有40岁左右的老军工、家属工,队伍参差不齐,知青们都暗好笑。我们那一身农民打扮、头上戴着黑色纱线老头帽的连长大喊一声“出操!”大家就跟着连长喊着“一、二、三、四”往红卫大桥那里跑,一路过去,各连都在出操,煞是壮观!
  连长训过话后就说要发枪,他说“军人们,今天发枪!”停顿了一下。“每个人一支————不可能,两个人一支,——————也不可能,三个人一支————是可能的,不过,——是木头的!”大家哄堂大笑。结果,只有每个知青排发到了十支练刺杀用的木头枪!后勤排是没有的。连长抬头一看,原先集合人员上班敲的钢质的拖拉机刹车园板还挂在树枝上,就命令司号员拿下来“今后吹号了,不用这东西了!"
  成立兵团后,知青们很高兴的是,发下来的信封上红红的印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苏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十团”的落款,多神气!今后再也不用写难听的什么农场落款了!寄信回去也好看些。还有,回去探亲,连里文书还到营部为我们开二师十团的“通行证”,回家的路上,乘车、住店都挺神气!每个连还为每人做了一张小木凳,写上编号,开会时分班、排坐开。
  虽然每天还干着原来一样的农活,农场周围的老百姓(农场职工对附近农民的称呼)仍然叫我们“小蛮子”,但我们自感是“准军人”,组织性、纪律性明显加强,每次水利“大会战”,寒冬腊月,红旗招展,各连捷报频传。组建兵团头几年,知青们还心怀革命理想,崇尚革命英雄主义,看重兵团战士的名义。林彪事件以后,知青们陷入了傍徨。1974年5月中央撤销了12个生产建设兵团,恢复了农垦局农场系统,敲铁板的声音又响起来——“铛铛铛铛铛----".但无论是知青还是老职工仍然把所在连队沿称几营几连。老知青们回访“第二故乡”时,仍把现在的总场、分场叫“团部”、“营部”,把原来自己待过的知青点叫“我们的连队”,这就是农场知青至死不渝的“兵团情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290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4893

荣誉版主

22#
 楼主| 发表于 2014-8-3 16:50: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为无畏 于 2014-8-3 16:53 编辑

知青故事(12)连队食堂为一个知青冒烟
       到1979年3月上旬,在农场坚持了十年的最后一批知青,搞大批“病退”,迁迁户口哗啦啦都走了。还有文革前到农场的一批老知青也拖儿带女被返城的大潮卷回去了,没有如电视剧“孽债”里那样出现丢下老婆、孩子怆惶撤退的情况。无锡对知青回城的政策还是比较宽松的,后来许多老知青与当地女同志结婚的“半家户”也得到了妥善的安排。
    日前,我听说我们连队的杨龙基是31连“最后的知青”,就去“采访”了他。大部分知青都走了,独剩下二中的杨龙基没走,因为他要等“顶替”的政策的落实,想顶替他父亲到无锡药材公司去上班。人家都劝他,病退能回去就早一步走吧,留下等顶替,悬那!要知道,那时有关知青的政策是随时都有变化的!他不听人家劝告,坚持留下来,等“顶替”。
   
      连队里只剩下一个知青,可给连长出了难题:杨龙基还要等多少时间才走?住宿没问题,知青都走了,原来好几排知青宿舍都空出来了,何况他住在自己原来的宿舍。吃饭成了大问题,知青走了,原来供应一二百知青吃饭的食堂关停了!怎么办?给点米面让小杨自己烧来吃?到老职工家里搭伙?知青十年来都是吃的食堂,不会自己烧饭。搭伙又不现实,人在这儿,又不能不管,连长犯了难。请示上级吧,上级总是有办法的。

   上级很快就给了明确指示:各连都有这个情况,(比如原来在我们连的知青陈克勤这时也在河南33连与常熟籍的女朋友熬着呢)这是有关知青政策的大问题,知青在一天,食堂就要开着!
    好啦,连队就让事务长钱学先、炊事员朱广发两人管着小杨的一日三餐,厨房的烟囱为一个知青冒烟!蔬菜可以到副业田里摘取,肉、鱼等得上离连队十几里路的镇上去买,那时可没有冰箱,天气渐渐的热起来,事务长得经常去买菜。两个“吃包饭”的加上唯一的知青杨龙基,组成“伙食三人行”,哈哈,够牛吧!有一次总场场长到31连来检查水稻棉花的长势,我们连长季大炮就向场长发牢骚:“食堂用两个人伺候一个知青,什么高级干部啊!”
     后来,一批搞顶替的知青的手续都到了江苏农垦局,因为农忙,还要这些人贡献最后的力量,手续都给压在了淮阴局里,暂不办理,我说悬吧!杨龙基他们直到1979年的7月份才脱离农场,回到无锡顶替他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290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4893

荣誉版主

23#
 楼主| 发表于 2014-8-5 10: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为无畏 于 2014-8-5 10:15 编辑

知青故事(13)  洋风炉——知青的好伙伴
   
        下乡的头两年,我们因为没有自己加工食物的工具 ,只能“忍声吐气”的强迫地吃食堂里的臭咸菜汤,韭菜烧茄子等难吃的食物。大概在1971年春节探亲回农场时,有家庭条件好的知青带来了一只从华侨商店买的可以烧煤油的洋风炉,大概要二十多元外汇劵。洋风炉的出现使知青们顿悟,原来不用煤和柴火也可以改善自己的伙食的。洋风炉很贵,且买不到,于是在各连队掀起了自制洋风炉的高潮。一时 ,带来的饼干箱、食油桶等等铁皮、锡钢片、铜皮、铝片等各种金属材料被充分利用起来。更有甚者,知青胡丘还半夜爬到连长家烧饭的“小窝棚”屋顶上把做烟囱的铝皮偷拆下来。知青们用自己的智慧敲打成了各式各样的洋风炉,几乎每个宿舍都有了这种能烧火油的炉子,知青的伙食丰富多彩起来!煮饭煮粥烧鱼汤,炒蛋炒菜红烧肉!甚至回家乘包船也带上洋风炉,在船上也能吃上热菜热汤!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啊!知青和洋风炉,咱们是亲兄弟!!



商店里买的火油炉.jpg (10.05 KB, 下载次数: 4)

商店里买的火油炉.jpg

铁皮火油炉.jpg (19.8 KB, 下载次数: 6)

铁皮火油炉.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290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4893

荣誉版主

24#
 楼主| 发表于 2014-8-13 15:0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帆过 发表于 2014-8-10 20:43
无为无畏的《知青故事》很吸引人,无论是“兵团情结”还是“一个人的食堂”,就连那五花八门的“洋风 ...

谢谢千帆过版主的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290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4893

荣誉版主

25#
 楼主| 发表于 2014-8-13 15: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楚江 发表于 2014-8-12 22:32
(曾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苏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十一团(临海农场)全体官兵向二师十团(淮海农场)知青 ...

[b]哈哈,二师十一团的战友们,你们好!(是镇江知青网的楚江先生吧?并问大风先生好。)咱们自从2012年镇江一别已2年有余,我几次死里逃生,现在还经常上上中国知青网,回忆回忆农场知青生活片段。现在中国知青网改版的象镇江知青网似的,我倒还挺适应的。谢谢老朋友还记得我!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290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4893

荣誉版主

26#
 楼主| 发表于 2014-8-13 17:3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为无畏 于 2014-8-14 11:12 编辑

知青故事(14):初中生、高中生
    刚才在市图书馆门口碰到35年前在一个连队待过的知青、二中高中生王解放。虽然几十年不见有些生疏,但他们兄妹两在农场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那时,我们农牧队的知青大多是无锡68届初中生和68届高中生,虽然都是20几岁的年龄,年龄相差2到3岁,但在社会经验和知识面方面却相差许多,高中生的水平明显在各个方面要比我们初中生高出一筹。
    譬如,组建兵团时,连队里的文书、卫生员、保管员、会计等好活计都给
高中生占了,初中生只能“大田里的干活”!如连里领导家里有喜事,或连里有什么回城、上大学指标名额,高中生会送礼、找关系以改善关系达到目的
。有的高中生在那样艰苦劳动和生活艰辛的环境下,在大学招生完全没有音讯的时候,已经开始复习数理化,为将来作准备。为而初中生还懵懵懂懂不知道钻营,干农活时积极买力气,工作之余还在玩扳手腕、摔跤,谈论谁谁谁打架厉害、那个女生漂亮等等。大多数初中生一点儿也不知道将来生存斗争的艰辛!
    1971年“9、13”林彪叛逃事件以后,一部分被解放干部的子女、有关系网的知青、符合独子照顾等条件的知青陆续离开农场。没有办法离开农村的知青只能望洋欣叹。已经下乡六、七年的知青中高中生已经二十六、七岁,初中生也已经二十四、五岁,还不知道何时能脱离农村,“革命理想”完全破灭。为了那渺茫的回城希望,已经在谈恋爱的知青不敢结婚。那时高中生的唯一出路是到农场办的分场、连队中小学去当老师,以不怎么深厚的知识去教老职工的子女。而初中生知青只好依然“脸朝黄土背朝天”。
     至于知青大返城后,原知青中的高中生和初中生重新奋斗,看能不能抓住机会。只要肯吃苦,求上进,补完高中再上大学(无论是上电大、工大、夜大或自学考试)千方百计拿到大学文凭,初中生高中生都有机会挤进“体制内”,高中生和初中生中都有人脱颖而出,(如初中生彭刚后来当到某局副局长,高中生韩国玲成为某区妇联主任;初中生周志德成为某校副校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290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4893

荣誉版主

27#
 楼主| 发表于 2014-8-26 11:0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为无畏 于 2014-8-26 11:10 编辑

今天我来和大家说说“无锡的面”。
        江苏无锡的主食虽然是以大米饭为主,但有相当一部分无锡人是当之无愧的“面条客”,就像我到街上“改善伙食”,尽管路过鳞次栉比的馄饨店、汤团店,还有什么时兴“麻辣烫”、“肯德基”等,我都“过门不入”,专门拣无锡口味的面店进去“撮一顿”。
    吃面是一种享受!无锡的面客是一群十分挑剔的“上帝”,他们和真正地本地风味面店老板都知道一系列的吃面“切口”,顾客提出各种口味要求,老板心领神会给予满足,叫面的过程犹如智取威虎山对暗号,不是熟客一般听不懂。无锡口味面店里下的面都是“机轧细面”,没有“阔面”。与“拉面”、“刀削面”和其他“十大名面”完全不同。
    先从面条的软硬程度说起。如面有“健”(比正常的面条稍微少煮一点时间,嚼起来面条比较“劲道”)。“透”,就是比一般的面条多煮十几秒时间。如吃我吃面一般喜欢吃“透一点”的面,假如那一天牙口不好,就要吃“烂”面了。一般年轻人牙口好,要“健面”的人多。有一天,一个出租车女驾驶员进面店叫:“煅生立直”!(一说喊“断生栗熟”),老板也精神抖擞地朝厨房里喊一声“煅生立直”!这是考验撩面师傅的技术活,不一会,服务员从厨房里端出来一碗“煅生立直面”。看那一矗面硬硬地挑高过碗沿立在汤碗里!牙口好的那位女驾驶员赞道说:“好!嚼起来刚好不生已熟”。这是考验里面的撩面师傅的技术活!(未完待续)




u=4126666020,3689160186&fm=23&gp=0.jpg (25.11 KB, 下载次数: 2)

u=4126666020,3689160186&fm=23&gp=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290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4893

荣誉版主

28#
 楼主| 发表于 2014-8-28 09:55:0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龙大哥点评,奉上一碗南方的面!


u=802857257,462690735&fm=23&gp=0.jpg (40.36 KB, 下载次数: 3)

u=802857257,462690735&fm=23&gp=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290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4893

荣誉版主

29#
 楼主| 发表于 2014-8-28 09:5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为无畏 于 2014-8-28 10:00 编辑

接46楼,继续“下面”

     上次说到吃面第一个问题是对“面的烂、硬”面客有不同要求。今天介绍顾客另一个吃面个人的喜好,是喜欢吃“汤面”,还是喜欢“拌面”?
      一碗面半碗汤!喜欢吃汤面的人很讲究面汤的口味,居民周围有很多各式各样的面店,那家面店的面汤配得口味好,食客就多、生意就好。红汤、白汤还各有所好,无锡人普遍喜欢红汤面里搁一些白糖,认为糖能“吊鲜”。无论你是吃汤面还是吃拌面,细心的面店老板就会问:“可要放糖?”因为现在患糖尿病的人不吃糖,他就会喊:”一碗汤,不要放糖!”有的人喜欢吃“白汤面”,老板还会特意喊进去:“白汤面,素油!”生意好的店,老板简化喊的词,“一碗汤,一碗拌!”省了“面”字。(未完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主题

290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4893

荣誉版主

30#
 楼主| 发表于 2014-8-28 10:05:13 | 显示全部楼层
3,接49楼,
上次说到汤面,今天带大伙去吃“拌面”!
        喜欢吃汤面的人,好的是一口鲜汤。喜欢吃拌面的人欣赏的是酱香。我们这地方的拌面作料:鲜酱油、糖、麻油、葱花、榨菜末、少许蒜末,合起来熬一熬,下好的面搁酱里头拌一拌,啊,那个香!能吃辣的朋友桌上放着芝麻辣酱,辣的程度随你加。无锡人大多数人不吃辣,虽然不是蔗糖产区,但无锡人特别爱吃甜(这个口味嗜好经电视片“舌尖上的中国”弄得全国闻名!)。同样,桌子上也放着半碗白糖,糖尿病人看见白糖直摇头,而有人还不满足拌酱里的甜味,喜欢端着面碗再舀一勺糖加到面里!凡是红烧的菜,必甜。小笼包子也是咬一口甜咪咪的,酱排骨的甜更是一大特色!不喜欢吃甜的朋友觉得“腻”了吧?真如塔松朋友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吃拌面的人,面店老板也叫服务员送上一小碗葱花清汤,人性化服务,毕竟拌面干么!奇怪的是,有面客喊的是“拌面”,却又向老板要“一大碗清汤”!真是“萝卜青菜各有所好”。

        

u=1385336916,651570604&fm=23&gp=0.jpg (11.55 KB, 下载次数: 6)

u=1385336916,651570604&fm=23&gp=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5-10 21:29 , Processed in 0.201012 second(s), 2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