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知青王再平 (散文特写) 李萍 朋友问我:“王再平走了,你知道吗?” 震惊,非常震惊。我不言语,心里却翻腾着,直到晚上才告诉家人。 同意的震惊,同样的不愿意相信:“就是写水滴哒滴哒的王再平? 一切都栩栩如生,一切都历历在目,可你怎么说走就走不辞而别了呢? 恍如隔世,更像是昨天,46年前的你雄姿英发,带领我们走向乌珠穆沁草原深处。 1998年,我们一起回去看望接纳过我们整个青春的草原。临别你还笑言:“插队40年50年的时候,我们大概都走不动了。你替我们回来吧,因为你最小……” 可现在怎么就到了告别的时刻,而且是永别!若是眼泪里有不干的活泉,有长久的怀念,这一刻,就让我们的眼泪尽情流淌…… 王再平,这一生一世的挣扎和奋斗,这一生一世的锲而不舍笔耕不辍,怎么会随你的离去而画上句号了呢? 那年那月那汉青纪事里面的我们,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开路先锋。 刚到公社时,我们常常从收音机里,记录下最新最高指示,在连夜送到牧民居住比较集中的浩特。 如果是冬天,那风雪交加的几十里路可怎么走啊? 草原上的白毛风一刮起来,上面打脸,下面缠腿,整个天地间都是白茫茫的一片!这种天气连骆驼也迷缝起眼睛,走一步退两步的。 骑在高高的驼背上,我们出发了!反正年轻,反正一路有歌声相伴 “喀拉昆仑冰雪封, 哨卡设在云雾中, 山当书案月当灯, 盖着蓝天铺着地……” 歌声一下子点燃了内心的火焰,我们披肝沥胆地唱着,竭尽忠诚地唱着,唱得自己都深受感动。 这样的夜晚也许一生只有一次,恰好风雪都停了,四周格外寂静,而头顶上的星星是那么明亮!哦,星光照耀,那是我们离星星很近很近的时候! 那时候我们并不知道,我们所以的热忱,注定落空。而且知识青年这几个字,后人需要翻看词典和辞海查找,才能明白。 我们爱学习。除了劳动,我们在努力学习。可是我们能学到什么呢!什么才是我们学习的方向呢? 我至今清楚记得1970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其中一段:“一座座火山爆发,一顶顶黄冠落地,在整个世界上,再也找不到任何一块帝国主义安定的绿洲了!” 上个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当时牧民管我们叫知青,报纸广播称我们为草原新牧民。我们表现很好,可都不怎么爱写,只有王再平总是在写,不停地写。 附近牧民都知道,有座毡包里的油灯,总是亮到很晚。灯下,王再平好像一边听着牧草生长蹿高的声音,一边飞快地写出牧民和知青的先进事迹。他写着他的感动,笔端饱蘸着绿色!在草原插队生活的每一天,这绿色都翻腾出多少层层叠叠的碧波翠浪! 水也青青,草也青青,我们过的是逐水草而居的放牧生活。 是谁这样写道:“面对心灵有心灵的自豪,这是纯青巨剑中灵魂成长的自豪,这是在纯青巨剑中灵魂成长的自豪。 我们的思想已经在深夜奋起,如同帐篷里的牧民,在黎明之前,左肩上扛着马鞍,迎着透红的天空迈进。” 这是我们多么熟悉的黎明啊!天空微微透亮,我们就踩着湿漉漉的青草和露水去抓马。马儿就在不远处吃草,它也知道早晨的到来,它不时咴咴地叫着,用力喷出鼻响。 每天,每个清晨,我们都起得很早,都想多干些活儿!年轻的热忱是最可贵的,在被利用的时候也是最可悲的,特别是以国家的名义发出号召。 二战期间,驾驶183架攻击机轰炸机战斗机,去偷袭珍珠港的飞行员,全是无所畏惧的青年!在1941年12月7日,那永远令世人惊骇的凌晨,为国家捐躯的数千名美军士兵也全部都是生龙活虎的青年! 当年我们是志愿插队的,全然不知道国家正走着弯路,个人也走着弯路,“心的青春献给太阳做祭礼,没有一个不是真诚的!” 在见面时,已经是人到中年,我们先后回到了这座当初选择离开的城市,可是有的知青却永远留在了那里。虽然只字不提,可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我们是知青!是在祖国边疆插队多年的知青,这样的经历会跟定我们一辈子。 有一年春节,我们相约去王再平家。整洁的书柜,上面一层竟满满的摆放着获奖证书!我顺手翻开的那本,就是荣获节水征文一等奖的“水滴哒汗滴哒”。 文章讲述一对新婚夫妇,男的风餐露宿地寻找水源,累的汗水流淌也顾不上擦。女的却临睡前忘掉关好水龙头,水浸泡了新房,还在滴哒滴哒的响着。 我们动笔,一般能把文字写明白写通顺就不错了。我一直很纳闷,像这篇征文的匠心,不知道王再平是怎么想出来的? 那个时代结束了。那个奔赴祖国农村边疆战天斗地的时代终于结束啦!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用2千多万战士的英勇牺牲取得的。每个家庭几乎都有亲人捐躯。这样的记忆太残酷太沉重了!所以大量的电影小说,一直离不开这个主题。 在近乎流放的劳动锻炼中,知青的母亲和知青的父辈也忍受了骨肉分离的忧伤和痛苦。可是我们这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是顺应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吗? 王再平,我们有幸一起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人生就是这么短短的几十年,印象深刻的就这么几件事,你还要一直写下去吗? 王再平在市委上班,他的工作与文字有关,又有时间的要求,容不得丝毫马虎!工作之余再投入业余创作,谈何容易啊! 我们都是普通人平常心,谁不愿意把日子过的宽裕些轻松些!可这种日复一日几乎没有报酬的、需要长期专注的文学创作,不但要达到能够在报刊上发表的水平,而且得无愧于时代,这太令人望而生畏了! 非人磨墨墨磨人。王再平,这钟耗费心血的义务劳动,你还没有干够吗? 我国当代作家中也有这知青作家,他们的文字是用青春和生命写成的,史铁生笔下每个字都充满着巨大的悲剧精神,同样的,他以他的悲剧精神坚持写作和终其一生。 作为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后续的上山下乡,对于两千万知青来说,是摧毁是折断。最后的,也是最初的,这是非常独特的插队生活,这是绝无仅有的一代知青,知青文学也为中国当代文学,注入了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内涵。 纵观当代文学,如果只能够挑选一、两篇划时代的作品,我会毫不犹豫的选定:翦伯赞的“内蒙访古”和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这样的文章是可以传世的。 那么非同寻常的广阔视野里,驰骋着想像;那么清晰的思路里,把握着准确敏捷的表达;那么深渊深厚的学养里,澎湃着不朽的激情!一挥而就,写就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一个国家的荣誉,主要从它的作家中升起。作家也是这个国家的良知和良心。 读过近年来的文学作品,还有这么鼓舞人心的力量和恢弘气度吗?现在的作家究竟写出了什么和准备写些什么?其实写作也是一种前赴后继,特别是专业作家需要由业余的文学创作打底和垫底。 大幕落下,身影却屹立着,这是一代知青精神上的屹立。王再平,你是平常的,但是46年的笔耕不辍,等于你又多干了46年的义务劳动;那一个字都是一滴心血;就是你思考的结果! 在你生命画上句号时,你又是不平常的!王再平,我们同是知青,是少小离家曾经沧海的知青。总有再说起我们的时候,当所有的不为人知,显而易见,我们之中总有可歌可泣的人和事。 王再平,我们不是说好,还要回去看望养育我们的草原吗?那是我们深切向往和深深爱过的地方,可是你再也回不去了! 就把回忆当成激励吧!最后向你道别,王再平,我们熟悉的老知青! 写于2014.7.7,完成于呼和浩特2014.8.27。 姓名:李萍 性别:女 民族:汉 ,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已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