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2116|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风雨三江口

[复制链接]

25

主题

59

帖子

481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1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1-4 14:40: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老李家 于 2014-11-5 10:06 编辑

                                    风雨三江口


   姚江自四明山发源,穿过了余姚城区,一路奔流向东,几十里的水路逶迤曲折,流速缓慢。过了姜家渡至丈亭地界与慈江汇合,江面豁然开朗,滔滔的江水 白茫茫一片,风阵阵吹来, 拍得江堤哗哗作响。这一带船家称之为三江口,风急浪高险象环生,自古多有船难。慈城老话 “船到丈亭,头大光清”的典故就是出在这里。三十年以前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我曾经在这里遇险,至今依旧记忆如新。
   1983年,席卷全国各地的知青返城大潮已经接近尾声,插队的、农场的、兵团的知青都已经通过各种途径陆续返回自己的家乡。当时我们夫妻二人,我是煤矿工人,她是银行职员,据宁波市信访办给我的答复,我们已经不能作为知青返回宁波。宁波有我的亲人,我的朋友,还有宜人的气候和丰富的物产,我的根就在那里,为此我毅然辞去了煤矿工作,领着儿子登上了返城的列车。
   因为事先未经批准,回到宁波,我与儿子的户粮关系没有获准迁入,这种情况当时称为袋袋户口,我们父子三人成了“黑人”,而当务之急是我必须谋生。
   慈城以东十几里的费市有一家冷冻厂,慈城卖棒冰的都从那里进货。于是,我请人用木板打了一只棒冰箱,每天清晨用自行车驮着那一只刷了白漆的木箱匆匆上路,然后在冷冻厂的库房前排队、开票、提货。开票时需要出示工商所颁发的营业执照,这一情节让人想起梁山泊的王伦要让申请入伙的林冲提供投名状,我是“黑人”,没有申请执照的资格,因此,每次进货我都与阿三同行,共用一本他老妈的执照。
   阿三是我煤矿的朋友,早上5点我们从慈城出发,8点回到慈城,然后骑着自行车大街小巷叫卖。记得当时赤豆棒冰和麻浆棒冰的进价是每支3分8厘和4分2厘;卖价是5分和6分。一天下来,弄好了可以挣到5元钞票;弄得不好,老天下起了雷雨,利润就要大打折扣。因此人家都怕赤日炎炎,而我唯恐气温不高。
   挣钱为什么这么难?那些日子里,我常常问我自己。挣钱为什么这么难?阿三也曾经问过我。有一天他对我说:“慈城的西瓜每斤6分,到了余姚可以卖到9分。我们可以在附近农村收购,然后装上船,运到余姚卖掉。”
   这样的机会我当然不想放弃,只是我担心我和阿三都不是内行。阿三说:“这好办,‘尖头蝈蜢’你还记得吧?我已与他说过了,我们三人合伙。”
尖头蝈蜢?记得的。那些日子里,我与阿三卖棒冰,卖杨梅、摆馄饨摊,整天混在大街上。有一天,我们看到有几个小后生正在与一个卖西瓜的争执。阿三对我说:“过去看看。那个卖西瓜的叫尖头蝈蜢,是我的隔壁邻舍。”
   我们走过去一看,那个卖瓜的五十多岁,平头尖下巴,头型像蝈蜢,地上放着一箩西瓜,一支铜盘秤,那几个小后生围住了他,其中有一个剃着光头的正在大声责问:“你这个老师傅,五、六十岁的人了,白蒲西瓜也可以卖钞票?”他一边说着,一边拿着两半劈开的西瓜向四周看热闹的人展示。
   买瓜的人多势众,卖瓜的明显落了下风。阿三拨开人群挤进去,拍一拍尖头蝈蜢的肩膀说:“阿蝈阿叔,咋会事情?”
   尖头蝈蜢见来了救兵,拉住阿三的手作解释:“阿三你来评评理:我卖的西瓜,包红的由我来挑,2角5分1斤;买主自己挑的,2角1斤。他们自己挑了一只,拿回去劈开,中间有个五角星。这不给我送回来了。现在的瓜叫梅瓜,与伏瓜相比,成色当然要差一些,但也不能算是白蒲。”
   阿三问那个光头:“你这一只西瓜,钞票已经付过了?”
   光头说:“付清了,8斤份量,1元6角。”
   阿三说:“事情很清楚,西瓜是你自己挑的。不是我阿三管闲账,这是我的阿叔。你看这样好不好?我让他挑一只,如果还是五角星,他把钞票退给你。”
   尖头蝈蜢不挑也不拣,随手拿过来一只,提起刀“咔”的一声切开,满堂喝彩。
   阿三对光头说:“看来阿蝈阿叔挑西瓜的技术确实值5分一斤,这一只西瓜我请客,各位朋友尝一尝,算是给我阿三的面子。”
   那个光头倒也痛快,把切开的西瓜一一递给朋友们,一边吃一边说:“三哥不要见怪,早知道是你的阿叔……”
   尖头蝈蜢姓张,后来我们都叫他老张,年青时他在大元行里当学徒,师傅就是大名鼎鼎的应阿四。当时的慈城不通公路,附近四乡八村和外地的瓜果蔬菜来慈城上行,都要通过船运。西瓜市里,天没亮,骢马桥河里传来“吱嘎”“吱嘎”的摇橹声,装满西瓜的船只从两岸居民的窗下驶过,停泊在骢马桥下的河埠头边。大元行的应阿四来验瓜,船上的西瓜被瓜农一只一只地扔上来,应阿四站在河埠头上一一接住。这时候如果应阿四确认某一只西瓜不合格,他会在接瓜的一瞬间双手一撤,“啪”的一声西瓜摔在石板地上。人们朝那摔破的西瓜一看:果然是白蒲。老张得到了师傅的真传,由他来把握西瓜的质量,当然吃不了亏。     
   当天下午,我们在妙山的一块瓜田里收购了一船西瓜。老张有一个侄子名叫阿康,他有一只5吨的水泥船,船尾按装了一台二匹的挂浆机,平时他在砖瓦厂装运砖头,为我们装运西瓜,去一趟余姚,柴油由我们提供,付给他二十元钞票。阿康很高兴,比起装运砖头来,收入高了许多。我们呢,毕竟是熟人,用起来放心,双方皆大欢喜。
   慈城至余姚的水路,挂浆机船大约要跑5个钟头。西瓜船半夜出发,沿着慈江西行。江面上风吹来,凉飕飕的;挂浆机突突的的马达声随着波浪一层一层的向两岸扩散。天朦朦亮,西瓜船穿过了舜江桥的桥洞,停泊在桥边的河头埠边。
   用姚江水揩了一把面,吃过了早点,老张和阿三坐在船上吃香烟。舜江桥也称通济桥,当地人称为江桥,明嘉靖年间,围绕着这一座江桥,余姚的谢阁老和慈谿的赵文华为争夺风水,几百年来流传着许多智斗的故事。我仰望着那一座三孔两墩的石拱桥,寻找桥联中是否有“海舶过而风帆不解”的字句。
   河埠头上陆续聚集了几拨人,他们看着船上的西瓜和人,偶然互相交换一下眼色,然后咬着耳朵小声地说话。这时候,有一个戴着眼镜的小后生突然问老张:“老师傅,你那西瓜几分钱一斤?我买一只。”
   余姚有二个菜场,一个叫候青门,地处市中心,只是船只进出不方便。另一个就是江桥,做批发生意的大部分都在这里。可是谁上船来会买一只西瓜呢?而且明显不懂得规矩,自古买卖双方都是先看货后讲价的。
   我看了“小差眼”一眼,白净的脸,不到二十岁,分明是一个暑假里的中学生,我不动声色地回了一句:“没带秤。”
   实际上,老张随带了一杆大秤,秤秆是红木做的,秤头和秤尾都包了铜片,老张视为珍宝。
   “小差眼”好像是来寻衅的:“没带秤?没带秤你们怎么卖西瓜?”
   “这位小兄弟,我说的是没带小秤。”
   怎样与外界打交道,我们三个人事先有分工:正常情况下都是我出面;有关西瓜质量方面的问题,老张作决定;遇到难缠的角色,阿三来应对。
   气氛有点紧张,这种情况下绝对不能示弱;阿三、老张从船里走上来,我们三人站成一排,后面就是我们的西瓜船。这时候有一个壮实的汉子走上来,把“小差眼”拨在一边,双手抱拳:“三位朋友不要见怪,小孩子不懂事,到了船上,哪有买一只的?”
   那壮汉赤着膊,咔啡色的皮肤,下身穿了一条西装短裤,脚上拖着一双塑料拖鞋。阿三迎上去还礼:“我是慈城阿三 ,初次到余姚,还要请朋友多多关照。”说完四周分香烟。
   那壮汉对阿三说:“我是金根,在余姚水果行里,提起江桥金根,没有人不知道的。”      
   阿三请金根上船,金根也不谦让,迈着八字步踏上了船头。看了一眼船里的西瓜,金根问:“这瓜有点像宁波东乡的少白瓜,产地在哪里?”
老张接过来说:“金根好眼力。这是妙山良种场从日本引进的新品种:大坂二号。你挑一只尝尝?”
   这一问一答其实有讲究:挑一只西瓜尝味道,一般人总会挑一只熟的。但是,这样的场合买方总是专挑生的。识别西瓜的方法,历来有一看二掂三听声的说法。生瓜的瓜皮颜色艳丽而有光泽,随着瓜的成长和成熟,瓜皮的光泽逐渐褪去,而皮张过于老节的,已经熟过了头。掂是把西瓜捧在手里掂一掂重量,生瓜的份量重,而份量过于轻的表明熟过了头。听是拍一拍西瓜,呈金属声的瓜还没有成熟,如果是卜卜的闷声,那瓜一定是吊心的。瓜农和瓜贩识瓜都是靠看的。如果有一个瓜农在摘瓜时需要把瓜捧在手掂一掂,然后再用手拍一拍,听一听声音,这就成了笑话。这一次我们在妙山收瓜的时候,瓜田旁边堆放了几千只西瓜。老张一边走一边问生产队的陈队长:
“你们今天摘瓜的时候,用了生手?”
   “哪能呢,我们的贵法阿叔,几十年的老瓜农了。”
   “不对吧,这瓜早摘了三天。你看—”老张弯下腰,随手捧过来三只,拿刀一一劈开,果然中间都有五角星。“你们种瓜的不懂卖瓜的难处,这样的瓜卖出去,最容易造孽。”
   实际上,这一批瓜的质量很好。老张与陈队长一边走,一边看,走到这里,发现有几只瓜成色不足,出奇不意的玩了这一手。
   陈队长暗暗吃惊。贵法阿叔70多岁了,早已不下田,这一批瓜是不是真的像老张说的那样“早摘了三天”呢,他也吃不准,结果是市面上6分一斤的价格,按5分8厘成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59

帖子

481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10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1-4 14:41: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老李家 于 2014-11-6 16:46 编辑

     金根是业内人士,当然懂得其中的奥妙,而且他被人称为江桥金根,绝对不会浪得虚名。他对老张说:“日本引进的新品种,当然要尝一尝,”太阳从云层里出来,照射在西瓜船上,他用手指着船仓中间“我就挑中间最顶上的这一只。”
    我看了老张一眼,见他给我点了点头,就把那只瓜捧过来放在船头上。阿三拎着一只马桶包过来,包里装着钢笔、簿子、计算器,还有一把西瓜刀。他伸出右手握住了刀把,“唰”的一声抽出刀来,寒光一闪,刀刃贴住了瓜皮。接着左手按住刀背,屏住呼吸,缓缓地用力。这时候金根已经看清了,这是一只百里挑一的好瓜—咔咔的开裂声从刀口中爆出来。
金根吃了一块,然后把瓜分给他的朋友们:“大坂2号,味道果然不错。大家尝一尝。”
   接下去事情出乎意料的顺利:金根包下了一船西瓜,成交的价钿是9分1斤。金根的仓库就在对岸的河埠头旁边。阿康把船开过去泊好。西瓜装在箩筐里一支一支地过秤。
   小差眼对金根说:“二阿舅,账算好了,一共9100斤。”
   金根问阿三:“你们核对了吗?”
   “不错。9100斤。”阿三回答。
  金根对阿三说:“这一批西瓜,我按9分2厘的价格算给你们,你们不会有意见吧?”
   阿三说:“事先说好的9分1斤,不明不白的钞票,我不能收。”
   “当然啦,我这2厘钞票不是白给的,你就先说说,我金根是不是够朋友?”
   “够朋友。不愧为江桥金根。”
   “好!要的就是你这一句话。我是看好大坂二号在余姚的销路。这一船瓜,我一天就能批出去。去年的这个时候,一天我能批三船。下次你来余姚,西瓜统统卖给我。价钱如果有上落,我们再商量。”
   金根仓库的后门靠着姚江,迈出前门是一条小街,街面上铺的是石板。临街两边大多是木结构两层楼的建筑,二楼是住宅,一楼做生意。在这一条东西一里多长,南北一丈多宽的古老小街里,茶馆、烟杂店、水果店,点心店一家挨着一家。很久很久以前,谢阁老或许在茶馆里喝过茶,黄楚九曾经与同伴们玩过清兵捉强盗的游戏。滔滔的姚江水日夜奔流,小街检阅了一代又一代的过客,那年那月那一天,江桥金根的河埠头旁边停泊了一只西瓜船,这一趟我们挣了250元。当时一个小学教师的月薪大概是50多元,再也不卖棒冰了,这样的结果,事先我们连想都不敢想啊!
   已经到了中午,我们在点心店里坐下,每人吃了一份肉丝炒面,然后乘船回慈城,一路顺风顺水。
   第二天早上,天气预报说:三号台风正在向东南方向移动,预计明天上午影响浙江沿海,届时将有大风暴雨。台风过后瓜园必定会受到损伤,而金根急着要货,眼前又是红猛日头,我们决定再跑一趟。这一船装了9300斤,船沿已经贴着水面了。下午天阴了,一团团黑云凝聚在天边,一动也不动。我们担心台风会提前登陆,吃了夜饭立即动身。老张说他有一点肚子痛,明天早上乘头班火车赶到余姚。
   慈江两岸有许多渡口,一些乡村都以渡口命名,过了祝家渡,突然刮起了大风,接着下起了暴雨,慈江上只有我们一只船在茫茫的黑夜中行驶。阿康的双手紧紧地把握着舵把,迎面的风吹来,雨打来,眼睛都睁不开,这样的天气,他已经意识到不应该出这一趟夜船了。
   到了三江口,西瓜船拐弯西行,这里是姚江的主流,平日里江水流速平缓。历史上姚江是一条潮汐江,江水随着海潮起落。据说有一年大旱,姚江流量减小,海潮溯江而上,咸水曾经到过余姚城里。1959年姚江大闸建成,海水被挡在闸外,姚江变成了一个平静的水库。这天夜里,姚江大闸紧急泄洪,湍急的江水奔腾而下,雷声隆隆,电光闪闪,江面上的枯枝败叶在眼前飞一样穿过,西瓜船像一只蛋壳,顶着逆流摇摇晃晃地前进。这时候,上游驶下来一个庞大的船队,为首的那一只船,左边挂绿灯,右边挂红灯,中间开着照明灯,那船速,分明是开足了马力,又是顺风顺水的,阿康避让不及,西瓜船一头撞了上去。
   船倾翻的瞬间,阿三拎着他的马桶袋喊了一声:“信裕快跑。”纵身跳进江里。
   江面上飘浮着千百只西瓜,还有一只20公斤装的塑料桶,桶里装的是半桶柴油。那时候柴油是紧缺物资,我们是托朋友买的。我抓住了塑料桶,朝撞翻我们的大船游过去。阿康没有弃船,那一只水泥船的船尾有一个密封的空气仓,船头沉下去了,船尾依旧浮在水面上。阿康抱住舵把等待着救援。
撞翻我们的是余姚航运公司的船只,船老大们把我们救上船,让我们躺在仓里休息,接着支起三角架,打捞我们的沉船。
   他们的船载重量50吨,在姚江里算是庞然大物了。船仓真暖和,仓板下发动机还没有熄火,阿三挤干了衣裤的水分,一丝不挂躺在仓上休息。我突然想起了老张,上一次坐夜船,他曾经对我说:“夜里坐船去?我是不识水的。”我说:“我的水性好,有事我来救你。”今天这样的场面,我也救不了他,否则他可能已经像他的那一杆大秤那样沉入江底了。
   耳边传来呼噜声,阿三已经睡着了,身旁是他的那一只马桶袋,还有那一把西瓜刀。这个老张真是人精;性命交关的时候他会肚子痛。
   航运公司的船老大给我们留下了联系地址,约我们第三天去余姚航管所处理事故。阿康的水泥船捞起来了,照样能发动。加了一些我抢出来柴油,当天夜里我们坐船回到了慈城。
   许多年后老张得了癌症,临死前他还提起了那一杆大秤:那杆秤是他爷爷化了二两银子定做的,上面刻有他爷爷的名字。有朝一日他相信有那杆秤一定还能重见天日。
   老张说的或许真有道理,据说红木沉在水里,一千年后都不会腐烂。可是,一千年以后的事,谁知道呢?
                  
                                                       2014.9.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5

主题

6605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2153
板凳
发表于 2014-11-4 22:20:47 | 只看该作者

描写后知青时代的故事,细腻动人,江南的风土人情、市井俚语跃然纸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0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072
地板
发表于 2014-11-5 09:04:12 | 只看该作者
八十年代初回城,
卖了冰棍卖瓜行,
水上危险遇撞船,
幸好对方救援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59

帖子

481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10
5#
 楼主| 发表于 2014-11-5 09:30:1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黑土阡陌、龙行天下的阅读和顶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0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072
6#
发表于 2014-11-6 08:52:35 | 只看该作者
很精彩的故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5

主题

6605

帖子

5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2153
7#
发表于 2014-11-6 09:46:51 | 只看该作者


  再加上细腻的描写,遂为精品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59

帖子

481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10
8#
 楼主| 发表于 2014-11-6 12:01: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老李家 于 2014-11-6 12:13 编辑

我写风雨三江口,也是写我人生的风雨,人生的三江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主题

1447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417
9#
发表于 2014-11-6 16:10:00 | 只看该作者
故事耐看,一口气读完,很吸引人。文笔流畅,情节细腻。拜读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1

主题

4132

帖子

1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47287
10#
发表于 2014-11-6 22:21:51 | 只看该作者
     故事很吸引人,描写细腻流畅,情节生动感人。谢谢老李家为我们送上这样的精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5-12 09:37 , Processed in 0.187010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