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24988|回复: 84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编辑分享】萧红和萧军(转帖)

[复制链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073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4-28 13:43:2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拥抱快乐 于 2015-4-29 06:36 编辑
萧红年轻时的照片  萧红(1911年─1942年),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是发表《生死场》》、《呼兰河传》时使用的笔名,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
    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

萧红.jpg (28.82 KB, 下载次数: 5)

萧红.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0733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4-28 13:44:16 | 只看该作者
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1934年到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应李公仆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1940年去香港。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马伯乐》,但质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
      这位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却有着写作天才的女性命运悲凉,1942年1月23日在香港去世时,她生命中的两个男人都不在身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0733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4-28 13:45:52 | 只看该作者
萧军(1907—1988),原名刘鸿霖,1907年7月3日出生于辽宁省锦州市。笔名除萧军外,还有酡颜三郎、田军等。他的名字与“萧红”相配,合起来是“小小红军”的意思,合印了一部短篇小说集《跋涉》。其中收有萧军的《孤雏》、《烛心》、《桃色的线》、《这是常有的事》、《疯人》、《下等人》等6篇小说。
    1935年7月,萧军出版了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立即轰动了文坛。在艺术上,《八月的乡村》有着鲜明的特色,首先,它以浓郁的乡土色彩强烈地吸引着读者。其次,在人物塑造上,萧军既能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牲,作速写的勾勒,又善于精雕细绘,并且常常把二者结合起来加以描写。此外,《八月的乡村》的风格也质朴刚健,充溢着一种不可抑止的力量,可以说是“力”的艺术。这种艺术风格特别体现在对社会生活的概括和开掘方面。这时期,萧军的创作力极为旺盛。继《八月的乡村》之后,他又出版了短篇小说集《羊》、《江上》。散文集《十月十五日》、《绿叶的故事》。中篇小说《涓涓》等。正是在这样基础上,萧军开始撰写他的长篇巨著《第三代》。
   《八月的乡村》的出版不但显示了抗日文学的实绩,也奠定了萧军在文坛上的地位。从此,他与萧红成为“东北作家群”的著名代表。抗战爆发后去延安,50年代到北京,专门从事写作,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文革”期间长期遭到关押,1979年平反后重返文坛。“但得能为天下雨,白云原自一身轻。”萧军生前的这两句诗就是这位著名作家的精神写照。

萧军.jpg (39.55 KB, 下载次数: 3)

萧军.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0733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4-28 13:47:34 | 只看该作者
两部电影《黄金时代》与《萧红》的对比
   
    如今人们越来越多地谈论萧红,不仅因为她作品所代表的女性话语,更因为其短暂一生中漂泊而荆棘遍布的情感磨难。她这一生足迹到过哈尔滨、北京、青岛、上海、日本、武汉、临汾、西安、重庆等地,与陆振舜、汪恩甲、萧军、端木蕻良发生了感情,她身上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讲。萧红人物研究的升温于是为电影艺术创作供给了大量素材,近年来从2012年霍建起的《萧红》到最近上映的《黄金时代》,都是围着萧红短暂人间经历创作出来的作品,但给观众带来的感受却不尽相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0733
5#
 楼主| 发表于 2015-4-28 13:48:48 | 只看该作者
《黄金时代》三小时的片长融入了更多的细节和人物,角色对着镜头外的观众讲述这种“实验性”手法确实有些异类,时间点的错乱剪辑也让人观感不佳,但从知识积累角度上讲,如果你艰难地看下去并看完它,对萧红的一生和那个年代左翼文坛情况都会有大抵的了解。相对而言2012年宋佳版的《萧红》是容易看进去的,也是更能留存文人韵意和制造情感冲击的。正常的时长、正常的故事讲述方式让正常的观众更能正常地观影,也能更正常地代入情感,无论对其中的故事还是人物。
    汤唯版萧红还会偶尔有撒娇卖萌的孩子脾性,比较贴近文坛老人对萧红的评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0733
6#
 楼主| 发表于 2015-4-28 13:51:02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萧红:汤唯版更“孤独”而“少于世故”
    与萧红共事过两个月的丁玲曾写过篇追忆萧红的文章《风雨中忆萧红》,文字中这样描述道:“我很奇怪作为一个作家的她,为什么会那样少于世故,大概女人都容易保有纯洁和幻想,或者也就同时显得有些稚嫩和软弱的缘故吧。”如果我们以少于世故、稚嫩和软弱的人物特性来对比《萧红》和《黄金时代》,则汤唯版萧红是更贴近于丁玲印象的。

萧红.jpg (54.08 KB, 下载次数: 1)

萧红.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0733
7#
 楼主| 发表于 2015-4-28 13:53:10 | 只看该作者

1.jpg (38.32 KB, 下载次数: 2)

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0733
8#
 楼主| 发表于 2015-4-28 13:53:35 | 只看该作者

2.jpg (46.67 KB, 下载次数: 1)

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0733
9#
 楼主| 发表于 2015-4-28 13:53:59 | 只看该作者

3.jpg (38.08 KB, 下载次数: 1)

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主题

25万

帖子

11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10733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4-28 13:54:24 | 只看该作者

4.jpg (36.97 KB, 下载次数: 1)

4.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11-27 13:00 , Processed in 0.200011 second(s), 2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