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丘山墨客 于 2016-4-5 11:45 编辑
阅读,思考,交流,提升 ——为《厦门知青读书报》创刊100期而作
谢春池 2012年4月,《厦门知青文学报》创刊100期,推出一期彩报,我就和当时读书报的两位主编李向群、许永惠说,读书报创刊100期时,也得好好纪念。今天《厦门知青读书报》创刊100期专号终于与读者见面。
谈及《厦门知青读书报》创刊,必得谈《厦门知青文学报》创刊。2006年7月,厦门知青文学沙龙成立,文学报同时创刊,我邀请郑炯垣林福海两位颇有文学才华的老知青兄长任主编。8月,文学报出了第2期,此时,我读《粤海风》2006年第4期一篇好文章《当代散文中的官本位意识》(张宗刚),觉得此文应推荐给知青特别是喜欢散文的兄弟姐妹读一读。原本我们计划在文学报开辟一个读书专栏,推荐一些好文章、发一些读书心得,在知青群体中提倡读书、营造阅读氛围,提升知青个体的修养素质与水平,让知青生活多一些书香的芳芬与精神的滋润。拿到这篇《当代散文中的官本位意识》即登于文学报,太长,整整四个版,一校清样都出来了,我觉得不太合适,决定创办一张知青读书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上述的目的。让文学报专发知青写的文章,而读书报专为知青读书服务,总之,写作与读书齐头并进,厦门知青的文化与精神家园才会丰富充实起来,并具有一定的层次与格调。
2006年9月,《厦门知青文学报》未出,而《厦门知青读书报》创刊。这期读书报以4个整版刊登《当代散文中的官本位意识》,不少知青读后,皆给予高度评价。我写了一篇代发刊词《我们需要再读书》,强调一个“再”字,因为,我知道多数厦门知青已经好多年不读书,读书无用啊。然而,我告诉知青兄弟姐妹,特别是喜爱文学的人:“读书报的重要性绝不亚于文学报。当前,我们正在提高生活质量,提高自身素质,因此,读书就显得格外重要。我们确实需要再读书,人到中年,好好学习,该也算是一件快乐的事!”
《厦门知青读书报》由郑炯垣林福海两位老知青首任主编,第5期,苏艺萍任副主编;第8期,林福海转而任《老三届通讯》主编,许永惠任副主编;第18期,苏艺萍退出;第30期郑炯垣不再参与编辑事务,由李向群任主编;第45期许永惠任主编;第63期李向群不再参与编辑事务;第80期林金针任主编;第100期之后,许永惠不再任主编,再加一位主编钱培青。我非常感谢历任主编,勤勤恳恳为知青兄弟姐妹服务,他们和所有厦门知青文化活动组委会成员一样,从未拿一分钱补贴,而且还得不断付出。正是这种精神,使读书报办了100期,也正是这种精神,使厦门知青群体20多年,将文化活动做得风生水起,至今依然精彩不断,成果多多。
创刊100期,我们经历了整整9年又3个月,可谓路漫漫,也可谓大收获。我没有去统计发表了多少篇文章,发表的字数多少,有多少知青作者在这里刊登文章,但它已成为知青们的一个文化与精神的园地与平台。不少知青作者在这里发表了他们的观点看法,甚至评论,提高了鉴赏能力,文化与心灵得到交流,多位知青在这里谈读书,给读者留下较深的印象。
读书报开辟了一批栏目,最引人注目的是知青著作评介。厦门知青文化活动有一个好传统,即一个人的成果、一个团体的成果,就是厦门知青的成果,所刊行的每一本书(含文集与书画集图册),既属于著者编者,也属于整个厦门知青群体,皆为其举办首发式或座谈会(特殊情况除外),像过节一样的,让知青兄弟姐妹一起分享文化的收获与人生的快乐,我未统计,仅这10年,我们至少举办了50场以上的首发式与座谈会。而对知青著作进行评介,读书报肩负着评介之重任,被评介的编著至少七八十部,评介文章超过200篇,推动厦门知青写作与出书,读书报功不可没。它不仅突显了厦门知青文化的成就,更展示了厦门知青群体的人生追求。
厦门知青群体为自己开辟两个文学大课堂,其一:《厦门知青文学报》;其二:《厦门知青读书报》。两报相辅相成,一起提升厦门知青的整体文学乃至文化水平,才备受整个厦门知青群体的珍爱。
《厦门知青读书报》创刊100期,倘若必须对其宗旨与作用予以讲述的话,我以八个字概括:阅读,思考,交流,提升。没什么新意,却面面俱到,这也是我对今后读书报的希望。
2015年12月12日 (原载厦门知青小报《厦门知青读书报》第100期 2015年12月(纪念读书报创刊100期专号) 厦门老三届知青谢春池/文 丘山墨客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