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72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留在闽西的知青,你们好吗》引起的遐想

[复制链接]

350

主题

338

帖子

844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44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3 13:25: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丘山墨客 于 2017-5-3 13:48 编辑

《留在闽西的知青,你们好吗》引起的遐想


           在《大返乡》这本书里,我再次重温了自己调离上杭23年后第一次返回闽西采制的电视专题片《留在闽西的厦门知青,你们好吗》,这个片子1996年元月在厦门电视台名牌栏目《看厦门》黄金时段首播,引起一定的反响。


事情是这样的,1995年岁末,忘了是谁告诉我,厦门四中老三届联谊会将在岁末年初组团到闽西慰问还留在那里的同学。


作为一名曾经的知青,一名21岁调离上杭,当时已经44岁的知青,这件事对我有所触动有所吸引。离开上杭后,返厦工作、读书、结婚、生子,终日忙于生计,没有动过回闽西看看的念头。时间是最好的缓冲剂,当年在闽西大山里生存的压力、精神的孤寂、前途的渺茫,留下的尽是不堪的回忆。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从青年走向中年,对许多事情的看法有了很大改变,于是我动了随行采访的念头。


我们电视台的摄像机一台几十万元,使用必须申请,出岛必须报备,而且外出几百公里,并且一去好几天,但是上司还是恩准了我的申请。


今天翻阅《大返乡》,看到四中同学当时的一段记录:“厦门电视台的一位女记者,她是我们的老朋友、厦门六中老三届知青陈秀芹,她随团采访,真是一件大好事。”


在龙岩两三天,我马不停蹄地去采访,不敢懈怠。同学们强烈的返厦意愿,特别是多位男生年已四十多,面对来自家乡的同学,面对镜头,或唏嘘不已,或喉头哽咽,或说不出话来,那种对家乡深切的情感,重重地敲打着我。留在闽西的厦门知青,即使生活安逸,即使有官有位,全都强烈期盼自己要返回厦门,子女要返回厦门。他们说改革开放后厦门接纳了那么多外地人,而厦门自己的儿女为什么就不接回去呢?


曾经共同的遭遇,共同的心境,使我觉得应该充分应用电视台这个主流媒体,这个有声有画,感染力强的媒介,为知青,为我们的同辈人呼吁,帮助他们和他们的子女返回故乡厦门。


采制一个电视专题片,业外人士无法了解其中的繁复纷杂。从报选题、选题通过、外出采访、撰稿、剪辑、打字、配音、审片、修改、通过、播出……必须经过一系列的环节。


特别是剪辑片子,我们许多人生畏,一秒钟的电视画面,是由60帧(幅)画面组成的,得一帧一帧、一幅一幅严谨认真地剪辑修改,20分钟的片子,工作量可想而知。


当时剪辑这项工作可交由他人代劳,但我不舍,我担心年轻人不能准确把握我们的情绪,不能精准表达我们的诉求。


因为自己是知青,因为知青同学的命运,我自觉地、热忱地、执着地、认真 地、有条不紊地按步操作。


光是陈述事情的真相还不够,应力争推动问题的解决。问题是上山下乡已经过去二三十年,该找哪个部门?谁具体负责这项工作?当初动员我们下乡的“四面办”早已烟销灰灭,市里头也没有相似的机构。我一个部门一个部门问过去,人家都不清楚,最后高人指点,让我找厦门市劳动局调配处的郑处长。


郑处长友好地接待了我们,面对摄像机,大大方方,坦率诚恳,回答了我所关切的问题:


记者:郑处长好,当年厦门有一批知青到闽西去,二十多年过去了,咱们厦门市政府对这一批人有些什么样的政策?


郑处长:市政府对厦门下乡的,还有支援山区建设的这部分青年,一直是很关心的,从1986年市劳动局出台的文件,就明确规定,属于厦门下乡的知青,本人有申请,厦门有生活基础的,都可以照顾回厦门。前不久,市政府又下发了一个文件,对这批下乡的知青,如果回来了,可以免征城市增容费。


记者:最近,我们去龙岩采访一趟,感觉他们反应最强烈的问题是关于子女的问题。


郑处长:我们在这方面也在进行考虑,我们将考虑其他地方的 一些做法,结合我们厦门的一些实际,尽量让这些人能够到厦门来,能够安心。


这是代表政府的声音,这声音清晰明确,电视传播出去了,许多人奔走相告。当然,闽西厦门知青返厦一事得到关注,是因为1995年春天厦门知青作家谢春池8千字的《寻找最后的知青》;因为这一篇充满人性的报告文学。当然,还有许多知青兄弟姐妹都出了力使了劲,群体的意志、国家的力量,问题得到了解决。


那些年,我拼命地干,不知疲劳地干,因为我是知青,我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年纪一大把的我每月完成的工作量是年轻人的两三倍,基数大,获奖的概率也大,获得市、省、全国奖的机会也就多了一些。当时我们这个部门堪称全国排得上号的优秀群体,我们的栏目《看厦门》曾经和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一起获得国家政府奖项。


当时周边都是年轻人,我年长他们十几二十岁,是厦门市做电视专题唯一的知青记者。我经常一大早七八点就开始进入机房抢编辑机,经常到夜晚才走出机房,一天劳作十几个小时,眼睛严重透支,乃至眼底出血,苦果自己吞下。


同一时期,经常在机房这样执着干活的还有丁虹(丁江的姐姐)、陈伟鸿,我们都成了好朋友。有时夜晚11点多,我先生来接我,我们顺便把丁虹也送回家。


2005年我儿子结婚,丁江(在厦)、伟鸿(在京)特意抽出时间,友情主持我儿子的婚礼。咱们老三届知青,也有一些同学光临了这次婚礼。


还是留有文字好,这20多年前的事,因为有文字记录,因为有电视专题稿件,因为我投入了心血,所以当时谢春池、刘永祥、林达龙说话的口气、眼神、动作,至今,仍历历在目,就像不久前发生的事。


而没有留下文字的,就有许多记不清了,比如四中老三届新年去闽西慰问同学的信息,谁告诉我的,我就忘了。


关于这件事,在《大返乡》中庄琼华还有过记叙。那是2011年9月18日,厦门知青组委会代表团赴龙岩参加中秋活动和闽西厦门知青联谊会成立15周年庆祝活动。那一天,四中老三届林添星同学带上了《留在闽西的厦门知青,你们好吗》这一部电视片,在现场播放,引发了厦门知青组委会总负责人谢春池一番感触。他说,“1996年此片一经在厦门电视台播出,立即引起很大的反响……经厦门及闽西两地知青的多方奔走呼吁,在市政府、市劳动局、市民政局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终于促成了知青子女户口回厦问题的最终解决。”


他说,感谢陈秀芹当年制作的这个片子,感谢当年翻录并保存此片至今的林添星,让我们又有了一次重温过去的机会。


我还是要感慨,感慨文字的力量,感慨史料的保存,它带给我们青春岁月的一片片记忆,让我们回忆共同经历的的一段段宝贵时光。


厦门老三届知青陈秀芹文/丘山墨客转载(选自《厦门知青读书报》第108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65

主题

7万

帖子

3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77618
沙发
发表于 2017-5-4 06:42:44 | 只看该作者
读了您的文章,使我们想起一部前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让我们祝福留守在广阔天地里的同伴们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11-30 20:36 , Processed in 0.154008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