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思歌腾的故事

[复制链接]

4740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170
61#
发表于 2015-12-24 08:05:32 | 只看该作者
二零一五将逝去,
细细回忆诉点滴,
知青感叹作小结,
更盼后年早来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185

帖子

904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046
62#
 楼主| 发表于 2016-1-5 16:08:22 | 只看该作者
老炮儿
新年的前两天,女儿打电话来说;她们小两口想请我们看场电影。一晃有20多年没有进过电影院了,因此也很想看看现在的影院如何?所以她们的心意我们也很乐于接受。
离家不远有一个集购物和吃喝玩乐于一体的大型商场,里面有一个影院也叫影视城,可以容纳数百人。影院从屏幕、音效、坐位、环境、舒适度等较之过去都高级了许多,在这里看电影的确很享受。
影片是著名电影导演、冯小刚主演的贺岁片¬¬——“老炮儿”,起初不太明白为何取这样一个名字。后来才知道老炮儿是北京方言,是地痞或混混儿的意思,而天津人也会称之谓“老玩儿闹”。
冯小刚饰演的六哥或六爷便是颇有老炮儿风范的、在当地说话有点儿分量的一个街面儿上的人物,而且这个老炮儿与他人最大不同之处便是在外面做事讲理、讲原则(他喻之为规矩)。他年轻时打过、闹过、也进去过(被判刑),出来时已人过中年、风光早已不在,也没有了过去的打打杀杀。他闲散在家,做点小生意,自食其力、自得其乐,不招惹别人,也没人敢惹。不是么,连当地的警察、城管也让他几分。影片一开始,公务人员在清理马路无照经营中殴打小贩的一幕,就被他化解的很精彩,让人看了即有些拍手称快又颇多感慨。唉,这就是当今的社会。
“老炮儿”的基本情节是;六爷的那个与他关系不睦、离家出走的儿子招惹了一群有钱有势的飙车族(其实也属于地痞、流氓之类,早先天津人称之为“小玩闹”或按北京规矩干脆称他们为“小炮儿”吧)并被他们拘禁起来。为了救自己这个不争气的儿子,六爷与这些“小炮儿”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冲突和故事。其实,电影老炮儿讲述的就是一个老玩闹和新生代的小玩闹们之间的战争,似乎也是正义与邪恶之间的一场较量。
主人公六爷,(还是管他叫老炮儿吧)讲理、讲信誉、讲义气、有正义感。为遵守诺言不惜命,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含糊,可以说他代表了“正义”的一方。电影的结尾,老炮儿不顾严重心脏病的发作、舞动着着手中的大刀、在冰面上艰难地奔跑着冲向对面那群宿敌——小炮儿们,他那么从容坚定,那么勇猛无畏,这又是怎样的一种“英雄气概”,着实让我有点震撼!
看完了电影,心中有些不平静,是被影片中的“老炮儿”精神所感动?还是为凭着本片的出色表演而获了某个大奖的冯小刚的精湛演绎所感动?还是单单为这部电影所感动?我一时还很难缕清个头绪。现在影视界突出的是一个娱乐,贺岁片也是以娱乐为主,可以戏说、可以调侃、可以不必严谨、可以玩世不恭,开心嘛、娱乐嘛,为的是增添节日的喜庆。那么电影“老炮儿”宣传、弘扬的是什么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0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170
63#
发表于 2016-1-6 07:28:01 | 只看该作者
进入现代电影院,
看场老炮琢磨全,
这里到底啥涵意,
反正感觉挺震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185

帖子

904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046
64#
 楼主| 发表于 2016-2-16 09:25:11 | 只看该作者
真想见到你
                        
那天,咱们小学的同班同学还有咱们的班主任陈老师总共十几个人在位于棉四附近的苏闵酒家聚会,这是毕业后45年来的第一次小学同学聚会,也是半个世纪的师生情啊!
本来听说你也是要来的,但你因故未到。听佩泽说,你姐夫新近被诊断为肺癌,你正忙着找人给他看病,忙于应酬,不能分身,所以觉得有些遗憾。
说句实话,你是我这次最想见到的人,算起来我们也有40年没见了吧?记得那次见面是在1971年的春节以后,在重华大街、小涛他们家门前,我们不期而遇。当时很匆忙,我们没有说什么,只是简单的打个招呼,好像你还说了一句;有空出来玩啊…..。但我们始终也没有再联系。那次邂逅,让我不能忘记,直至今天,那情那景仍能浮现在我的脑海中。记得回牧区不久,我就收到了你的来信,你说,那次相遇,“不禁让我掀起心底的浪花……”这句话,也埋在了我心中多少年。
我们是小学同班,从一年级开始,我当班长,你是副班长。我当中队长,你是中队委。我当了大队委员,你又接替了我中队长的位置。六年级时,我当了学校少先队的大队主席,你又当上了大队委。我们可以说是一对好搭档,是陈老师的左膀右臂。这次聚会时,大家还提到了我们,那时老师最喜欢的就是我们俩。
儿时的记忆是美好的,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搞好少先队、班集体的工作。暑假,为了防止那些淘气的同学去河里游泳,我们遵照老师的嘱托一起去小河边巡查,也不管天气是多么的炎热。我甚至还能想象出当时的情景,就在过去的工人俱乐部和现在的天津医院附近,那时那里还是市里的周边地区,周围都是开洼野地,杂草丛生,还有小河沟、臭水坑……
1965年我们一起升入了同一所较好的中学,但不知怎的,我们再见面彼此就基本上不说话了。3年的中学生活,没有任何联系,即使对面相遇,也形同路人。那时也不知为什么,现在想来,可能就是青春期吧。初中阶段,男女生的界限特明显。当然,中学时的同班同学,男女生在一定场合还是说话的。
稀里糊涂的三年文化大革命,我们有的造反,有的革命,有的逍遥,而我大部分是随着潮流在玩玩闹闹中度过。虽然那时还小,但满脑子的革命理想和英雄主义已经深入骨髓,所以特想干一番事业,特想成一番大事。当1969年初学校开始动员下乡时,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去牧区,到边疆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去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如是,同年4月25日,我随着咱们学校的63名同学离开家乡,远赴4500里之遥的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右旗,带队的同学就是后来牺牲在草原、成为了知青榜样并因此闻名全国的张勇。那时离家,没有想到几年后还能回来,以为那就是与家乡、亲人的永别。但当时,乃至最初的几年,我对自己的选择从没后悔过。我认为一个有志气、有抱负的中国青年,要对自己的理想负责,要经得起风雨考验,要经得起艰难困苦的磨练。
好像是到牧区后不久,我突然从一位女同学的手里接到一封来信,从她笑眯眯的眼神中,我猜出她知道是谁来的信,而且知道了信中的内容。因为那封信,在经历了那么多天,甚至不知经过了多少人的手才传到我的手中,信封已经磨损的不完整了。但我万万没有想到打开一看,竟是你的来信。在我下乡后,在我们多年都没有联系的情况下,你竟然在关注着我。后来我想,可能在一起来的同学中,有你们班的同学吧,而且你们之间的关系应该不错。你说,从同学那里听说了我的一些情况,可能是评价我这个人不太合群吧。我还记得你跟我讲了“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的道理。也就是希望我要和大家多接近、多沟通,要搞好关系。的确,那时我很内向,很不合群,除了性格因素外,也有点清高,很看不起那些被牧区的艰苦所吓倒的、最初非常的左、非常的革命而后来变得非常消沉的人们。这些人到牧区后,男的很快就学会了抽烟、喝酒,讲荤段子,女的也多少怕苦怕累。那时自己在困境面前仍然固守离开家乡时的信念;立志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自己、改造自己,并坚信应该扎根草原一辈子。
从那时开始,我们有过一段时间的书信往来。但牧区的通讯条件相当地落后,一封书信往来一般也要一个月左右,更难免信件丢失。那时邮递员一个星期才来公社一趟,从旗里将报纸书信等带来,再将我们的信件带回旗里,旗里一个星期有一趟发往满洲里的长途汽车,这些邮件再被带往满洲里发往全国各地。这样两个星期的时间过去了。家里的来信,除了同样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外,到了公社,还要看有没有队里的人到公社去,在公社拿到你信的人是不是知道你在哪,能不能找到人顺路给你捎过去等等。你说,这封信到了我的手里,难不难?
如此,我们的鸿雁传书持续了一段时间。记得我们信中写的都是革命和理想,后来又知道你去了河北农村插队落户。但时间久了,我们相隔千山万水,我不知道我们的未来是什么,所以心里总是空荡荡的,甚至感到有些无聊——我们都在闲扯什么?因此以后渐渐地就不再给你写信,这样我们中断了联系。1971年,我第一次回家,我们在街上不期而遇,因为身边有几个老同学在场,我们没机会说些什么,但内心的激动和不平静持续了很长时间。当时你说,有空出来玩,但到哪里玩,我们没有约定。过年后,我返回牧区,又开始了羊倌的生活。直到有一天,再次收到你的来信;就是那个不禁掀起的“心底的浪花”。这个浪花,让我们又持续了一段很长时间的书信往来,自然还是革命理想,相互勉励。每当看到你信的末尾附有“紧握你的手”的时候,难免有一种激动,也难免回复一句;紧握你的手!今天想起来我们的那一段交往,不知是一种纯真的浪漫还是一种苦涩的恋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牧区艰苦、单调的默默生活让大家的情绪逐渐地低落下来,最初的狂热也逐渐冷却。我们梦寐以求的就是一种这样的生活吗?
渐渐地有人开始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离开草原,或调往他处,或返回家乡。后来有了选调、招工,有些人被选调到旗里、海拉尔、扎兰屯等地上学或当兵。陆续不断地有人走,每走一个人,都给每个知青带来巨大的震动;人心思散,人心思去,人们开始浮躁起来。我也一样,觉得自己初来时所追求的东西遥遥无期,同来的人们,也在一个一个地调走或准备离开,这也让我越发地觉得没了意思。我看不到希望,我觉得渺茫。而此刻,我们还在通过书信漫无边际、海阔天空般地空谈理想和志向有何意义?从那时起,自己常常被一种失落的情绪笼罩着,也不知道我们之间能有什么结果。悲观失望让我选择了放弃,我们再次中断了联系。但说句心里话,在那种逆境中,每当寂寞无聊的时候还是会想到你——我儿时的好同学,我们快乐的小学生活,那是我人生的最美好阶段。
1973年秋天,我被选调回城上大学,当时作为一名工农兵大学生,又成为了时代的宠儿。境遇的改变,又唤起我激情的心,我梦想着要在大学的摇篮里充实、改变自己,满怀理想地再干一番事业。这期间,我也曾想起过你,也曾相会于梦境,但我不知,你在何方?
                                         (接下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185

帖子

904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046
65#
 楼主| 发表于 2016-2-16 09:25: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思歌腾的故事 于 2016-2-16 09:28 编辑

   (接上页)
    一晃近4年的大学生活结束了,我再一次面临人生的选择;当时正值文革后期,四人帮刚刚被粉碎,但搞得多半还是极左的那一套。毕业分配还是四个面向,我还要离开城市,还要面向基层、面向农村。更不幸的是,毕业前夕自己再次受到重创;首先是在组织问题上遭受挫折;当时年级党总支和班党支部决定在毕业前夕解决我的组织问题,入党志愿书都准备填写了,但那时有一道程序叫做“群众评议”,要征求全班同学的意见。本来一般认为这不过是个形式,但没有想到在群众评议时,一些人不知是什么动机,提出了我的一些缺点,认为我不成熟,还需要经受考验,而这些提意见的人,又多半被认为是平时跟我关系不错的人,所以他们的看法很有份量。就是这样的一个理由,群众评议没有通过。当班党支部组织委员和我谈话,轻描淡写地转告了大家的意见,并鼓励我继续努力,并说;入党,对于你是迟早的事情时,我几乎晕了过去!当你一只脚已经迈进党的门槛的时候,忽然被一个莫名其妙的理由拒之门外,让你怎能接受?我感到了奇耻大辱,对我的打击可谓空前,他们如此就草荐了一个人的政治生命。在别人眼里这些可能无足轻重,而我所经受的折磨和打击则是巨大的,这几乎使我一蹶不振、大病一场——没有什么比受到中伤和暗算更痛苦的事情了。另一个挫折,是毕业分配自己没有被留在城市的大医院,而是再次被分配到农村,一个位于穷乡僻壤的小型医院,自己想在医学领域大展宏图的美梦也瞬息破灭。后来听同学讲,留下的多半都是有门路的——那时我才知道了还有拉关系、走后门、还有不正之风这些事情。才知道了,为了个人目的,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倾轧,你争我夺,不择手段,我领略了人世间冷酷的一面。从那时开始,心中就萌生了一种想法;退出“政治舞台”、退出这人与人之间的纷争、远离人世间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我想毕业后到新单位好好工作、专研业务,在这个救死扶伤神圣的职业生涯里去寻找新的快乐——“做一个受患者欢迎的、能为人们多做些好事的内科医生”,成为了我当时最高的追求和理想。
1977年3月毕业分配后,有一个月的时间呆在家里,对于我来说,这也是我倍感失落、备受煎熬的一段时间。也就是在家休闲,准备奔赴工作单位的前夕,有一天非常突然地接到了你的来信,这更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这么多年你仍然默默地注视着我,我一直在你的视线之中,而我对你却一无所知。从你的信中,我知道了你后来也被选调去了河北省某师范学校,现在已经毕业被分配在河北省某县的一所中学工作。你的信里还夹杂着两张不大的作业纸——那是我小学时写的一篇作文,更没想到你一直保存着,由此,我真正领悟了你对我的一片真情!你说,“那时你是个多么令人敬佩的小领导,你的这篇作文我一直留在身边,今天还给你吧。你不是说过,也有我的一件东西你一直保存着吗?那就还给我吧。”说句真话,那时我还真的保存过在牧区时你寄给我的一张小型日历卡,那是1970年的一个年历,它一直放在我的钱夹里。但也正是毕业前夕所遭受的挫折,使我心灰意冷,让我决定忘记过去——刚刚将它随着自己的许多记忆一起丢掉。所以,读着你的来信,我无言以对。
我知道了你的良苦用心,在那个年代,男女之间的情感,是不便明说的。我理解了你的心意,我该怎么办?我将你的来信给妈妈看了,希望她能帮我拿个意见。我母亲对你也是熟悉的,因为小时候你也经常到我家来,妈妈对你印象深刻。但,妈妈不赞同继续和你联系。她说,你们都已25岁,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如果加深交往,势必要考虑组建家庭。假如你们有一个人留在了天津,只有一个人在外地,将来还可以在市里成家。但你们两个都在外地农村而且相隔千里,这以后两地分居的日子该怎么过?那个年代,牛郎织女、天各一方的悲情故事比比皆是。确切地说,母亲一直希望我有一天再回城市,她不希望我落户在农村,她希望我们能陪伴在她的身边,她再也不愿看到她的儿女远离家乡。虽然我们一个是医生,一个是教师,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但在那个年代,两地分居不得不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尽管老人开朗,但她不愿接受这个现实;上山下乡这些年,我们走了哥俩,如今二哥仍远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而我还要离开家乡,不知未来将是怎样的一个状况。再加上毕业前夕自己蒙受的痛苦,使我一直不能自拔,因此一时不知怎样回答你。
大约到新单位上班一个月以后,我给你回复了一封信,我知道不能再拖下去了,可以想象,假若你一直在等待我的回音,那是否也在备受煎熬?信中,我淡淡地向你讲述了新单位的条件艰苦,交通不便和内心的失落,回避了我们之间的事情,也没有要求你回信,我想你领悟了我委婉的拒绝。从此,你杳无音信。我想,我一定伤了你的心。这些年来我一直对当初的做法感到内疚,我觉得,我做了一件天大的蠢事。如果我们能够继续,那将是一个别样的人生!其实,你是我第一个喜欢、让我心动的女孩。但在困难面前,我没有勇气、我不敢挑战。我被暂时的困境所吓倒,我目光短浅,我看不到未来。因此我选择了退缩、选择了逃避,这样也注定了自己大半生的平庸和无能。
一晃,过了这么多年,我们都已年近花甲。大约10年前,偶然和咱班的一位同学相遇,从他口中知道了一些过去同学的消息,其中也包括了你。知道你也回到了本市,在某区环卫局工作。从心底里,我为你能够回到家乡而高兴,因为,毕竟要落叶归根!试想,我们这些当年满怀壮志的游子们,最后不都是返回了家乡吗?有多少人选择了留下?留在了异地他乡?我们已经在同一个城市工作和生活,已经近在咫尺,已经知道了你的确切方向,但我没有勇气来看你,只是幻想;或许某天在某个地方能够再次遇上你。
这次50年的再聚首,来的人不多,但半个世纪能够重相聚,也实属不易。50年前,我们是孩童,是早晨刚刚升起的太阳,而今则已是日薄西山。女同学们都已退休,多数人也都有了隔辈人并且是“对面相逢不相识了”。在大家慨叹人生苦短的时候,我却一直在想着你,你现在如何呢?假如你也到场,我们会认出彼此吗?
我期待你的出现,但你始终没来。佩泽给你打过几个电话,你也没接,大家都认为你在忙着你姐夫的事情。而我却有一分多想,是否因为有我的到来?我真的很想见到你,但若是真的见了面,我却不知要和你说什么。因此我书写了本文,以表达我此刻的心情,也可说本文就是为你而写。50年是什么概念?是半个世纪,是一辈子的时光。以后的日子,将被称为晚年的生活。自然,时光不能倒流,历史不能重演,不会再有来生,我们也不可能回到从前。假如,有一天,我们能够重逢——我期望这一天的到来,我也不想多说什么了,我只想和你握个手,这个40年前就想紧握的手,当然可不敢说,这是“第二次握手”。 想起有一首老歌叫“万水千山总是情”,其中有几句歌词,好像说;聚散纵有天注定,不怨天不怨命……。的确一切都是天注定,但我想,苍天还是应该给我们一个完满的结局。
                        (注:本文写于2010年3月中旬。)

写在后面:
本文写于6年前。2010年3月7日,分别了45年的部分小学同班同学和班主任陈老师在几位热心同学的操持下欢聚于本市河西区的一家饭店,这是一次难得的聚会,也是50年后再聚首。事过之后,我有很长一段时间沉浸在深深的激动和童年的回忆之中,因此即时写了“回到童年”以及“我的小学老师”两篇文章发表在知青网上。后来又续写了我与我的小伙伴发生在40多年前的一个情感朦胧的故事——“真想见到你”。因为提起这段往事多少有些不好意思,又考虑到个人隐私,所以一直没有发表。时过境迁,一晃又过去了这些年,虽然我和她目前都生活在天津,相距不远,但始终不曾见面。当我每次看倪萍主持的那个寻亲节目——“等着我”的时候,常被它所展现的悲情故事所感动,甚至会泪流满面。我有时也想,在有生之年我们是否应该见上一面?人到黄昏,对于时间就有了紧迫感,生命无常,谁知道某一天会发生什么事情,谁知道某一天的早晨你还能否醒来?所以想做的事情就要尽快去做,趁着自己耳朵还能听、眼睛还能见、头脑还清晰、肢体还无残,抓紧时间,为了不再遗憾,因此便有了将自己的内心世界无多保留地展现在这里的勇气。其实这也是一种倾诉,唯有倾诉才能使自己内心的压抑得以释放、得以轻松。过去的事情早已成为了过去,无所谓后悔或不后悔,因为那时,毕竟,我很年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主题

8927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2217
66#
发表于 2016-2-16 15:26:46 | 只看该作者
思歌腾的故事 发表于 2015-12-23 21:04
别了,2015
一晃,这一年就过去了,让我再次地感悟到世界上唯一留不住的、不能挽回的、不能倒流的就是时间 ...

   您的新年心愿就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恭祝您和您的家人新春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0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170
67#
发表于 2016-2-17 09:00:06 | 只看该作者
小学师生重相聚,
引起深深细回忆,
一段艰涩初恋情,
却因时代成悲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185

帖子

904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046
68#
 楼主| 发表于 2016-4-25 16:53: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思歌腾的故事 于 2016-4-25 16:58 编辑

















                     忘不了的4.25
   47年前的今天——4月25日,是大家忘不了的日子,这一天我们都成为了内蒙草原上的知识青年。昨天我们黄花公社能够联络上的老知青30余人相聚于水上公园北路的蒙古利亚饭店,这是近年来本公社知青人数最多的一次聚会。上午11点左右,人们三三两两地逐渐到齐,除了经常相聚的老朋友外,又增加了一些新面孔,所谓新面孔其实就是多年不曾谋面的老同学老知青。老牛,先我们一年到牧区的天津52中老知青,一个苍老、枯瘦的小老头。当他出现在面前的时候,真是一点也不认识了。一别草地将近44年,想当年他有一张圆圆的脸和粗壮的体魄。记忆中老牛同志性格开朗、风流倜傥。在知青调离牧区时,他和他的爱人选择了留下,后来被分配到西旗商业局,再后来退休回津。小董,这种称呼不是因为他年龄小而是他身材较矮小,我们也是离开草原后的第一次见面。从他脸上依稀能够看到年轻时的影子,稳稳重重、不苟言笑,性格内向仍如当年。1969年夏天,我们在东庙一起干过活儿,有一张合影,那个胖乎乎的小个子就是他。后来他去了大庆,现在退休回津主要是为了照顾隔辈人。陈大姐,满洲里知青。当她和她的夫君出现时我一眼就认出了她(是想起了她)。当年她身材高挑模样俊俏,我们的一个高中同学喜欢上了她,经过一场热恋俩人终成眷属,后来两人同去满洲里安家乐业,再后来一同调回天津。这也是离开草原后我们的第一次见面,她已经记不起我了,但我对她却印象深刻。交谈中她还提起了我们在东庙盖烟囱的事情。那一年我们在一个叫王道明的汉人社员的带领下在东庙干泥瓦活儿,修复东庙的厢房,还要靠着山墙垒一座大烟囱,为我们在这里越冬做准备。那一天这高高的烟囱将要竣工,当大家刚刚从脚手架上下来时,突然哗啦啦地那两丈来高的烟囱坍塌了,顷刻间变成了一片废墟。当时大家都有点傻眼了,要知道假如晚一会儿下来,那后果不堪设想啊!老程是第一次参加知青聚会,他一直在抱怨说,这么多年他都不知道有知青聚会,也没有人告诉他。1973年他被选调回津上了天津卫校,毕业后被分到某大医院工作,后来高升到领导级。如今退休了,人生回到了原点,回归知青群体也很自然。老杨,也是多年来的第一此见面,我们既是同学也曾是多年的邻居。当年一同下乡到黄花公社,两家也就成为了多年的朋友,老人们之间的交往十分深厚。只是我忙于玉库交给我的工作;为聚会拍摄录像和照片,所以没能和他多叙谈,相信以后还有机会。老马,多年的老朋友了,在牧区时我们很是聊得来,每当放羊相遇时,总要坐在一起聊聊天。那时我们还都是书生意气、风华正茂的青年,所以谈的多还是理想,面对牧区处境的窘迫,我们不知未来将是如何,所以也常在一起苦诉衷肠。记不清是1971还是1972年,老马被征兵成为了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复原后辗转调入唐山市。这些年他也多次回津参加知青聚会,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这一代人也接受了微信等现代的信息工具。老马更是在微信上高密度地发表文章,内容多是开卷有益的东西,真是满腹经纶不减当年。值得另外一写的是,参与聚会的还有两位来自克尔伦牧场的知青朋友,与他们曾在西旗联谊会上多次见过,可惜没有记住二位的大名。别的公社知青来此聚会,这在历史上很少有过。曾有天下知青是一家的说法,大家在一起并不拘束,因为我们有共同的语言。
  十二点正,主题定义为;“追忆黄花情,相约黄昏后”的聚会正式开始。首先组织者发言,欢迎大家的到来。接着,老李大哥讲话,这是一篇慷慨激昂的开幕词(全文将另发表),颇为郑重其事,主要是倡导知青情谊,弘扬知青精神。
   这次聚会的地点之所以选择蒙古利亚饭店,主要看重的是它所蕴含的草原情结;饭馆的外貌类似一个高大的蒙古包,门前还有雕塑、两匹行将跃起的昂首咆哮着的骏马。宴会伊始,身着蒙古袍的歌手拉着马头琴,一曲高昂深沉的蒙古长调,把大家带回了千里草原,漂亮的蒙族姑娘为每个人献上蔚蓝的哈达,肥美的烤全羊,美味飘香又似乎品尝到了当年的手把肉,高烈度的蒙古酒——草原青、蒙古王,好像有了一种当年和蒙族牧民一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感觉。在美酒佳肴之间,人们共同回忆那一段难忘的岁月,共叙分别多年各自的人生之路,无形中让这种知青友谊更加纯粹和深厚。
   回到家中,长时间地沉浸在兴奋和回味之中。人们相约明年4.25再相聚,这一天,为何忘不了呢?
  应该说,这次聚会是多年来最热烈的一次,参加的人数最多,涉及面更宽。起先是一两个队的、来自一个学校的部分同学,通常不过十几个人。而这次,34个人(其中2个克尔伦牧场知青、两个知青家属),涵盖了黄花公社四个队、天津42中和早我们一年的其他中学的老知青,还有一位满洲里知青,这些都可谓空前。另外还有几位因突发有事不能前来,特别是一位从保定赶来的知青朋友秦姐姐,提前一天到津,但早晨前来赴约出门时不慎扭伤了脚,大家聚会时她还在天津医院看病呢!我们应该向她表示关心和慰问。
    这次聚会表明知青群体和凝聚力并没有随着走向老年而衰减而是在增强和壮大。对此还应该感谢几位热心的操持者,正是这几位(暂且免去他们的姓名吧),早在数日前就在构思举办这次聚会的各项事宜,并通过黄花公社知青微信群征询意见和确定这次的主题;“追忆黄花情,相约黄昏后”,他们对促进知青的团结和友谊功不可没。
   忘不了的4.25,让我想起了这些。为什么忘不了?也许世人自有评说,但我确信其他公社的西旗知青们此时此刻也没有忘记今天是4月25日。


psb (1).jpg (137.88 KB, 下载次数: 13)

psb (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185

帖子

904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046
69#
 楼主| 发表于 2016-6-15 14:43:29 | 只看该作者
                    
                   老陈轶事
晚上刚刚回到家中,手机响了,一看是老陈。老陈说,你明天有时间吗?我说,明天休息。她说,明天咱找个地方说说话,有点事情想麻烦你。我说,啥事?她说,见面再说吧。
转天早晨9点钟左右来到相约地点,这是一家著名的咖啡店,有生以来还是第一次进入这种地方。这老陈还真有点意思,旁边的服务员解释说这里安静优雅,特别适合朋友间说说话。
我和老陈是42中学同学,47年前我们曾一起在内蒙呼盟新巴尔虎右旗插队,草原知青的情结让我们近几年也时有联系。其实老陈是一位女士,之所以称其老陈是因为她比我年长几个月。现在都老了,觉得直唤其名不够尊重,叫陈姐又有点不习惯,所以还是叫老陈吧。
很快我们谈完了正事。像每次知青聚会一样,一旦见面便有许多说不完的话,总会海阔天空般地聊一聊如烟的往事。老陈说,有时总想,我们年轻时代是多么的富于幻想,对共产党、毛主席是那样的热爱和崇拜,毛主席指向哪里我们就奔向哪里。咱们学校第一批下乡是去建设兵团,那一年她和几个同学为高年级的红卫兵战友送行,上火车后却突发奇想地没有下车而决定跟她们前往黑龙江去当一名兵团战士,全然没有想她们什么也没准备,也没想家人找不到她们怎么办?怎奈半路上被带队的军代表发现了,到山海关时被带下火车由一位解放军陪同送回了天津。你说,那是怎样的一种轻狂?她还提起在牧区时一些趣事;那一年她们几个女生在大队仓库干活,这是我们队唯一的定居点,男知青来大队办事都在她们这吃饭。那时的粮食和羊肉也是定量的,很快就入不敷出。一天实在没办法了,她就找人用蒙文写了一张字条,然后几个人挨着个地到附近的蒙古包求助,一进门便把纸条递过去,用几句半生不熟的蒙语说道:马哈(肉的)加哼(小小的)阿瓦依了(给点儿)?而淳朴的蒙古人也总能满足她们的要求。她说,那可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要饭”、第一次当“乞丐”呀!你说,当年的姐姐们多有意思。还有一年,她和一位女生同时在一家蒙古包放羊,晚上睡觉时一位陌生的蒙族男子来到这家借宿而且就睡在她们身旁,吓得她俩一宿没睡。第二天天一亮她们就去找生产队长巴图反映,吵着闹着说,这怎么能行?弄得队长哭笑不得。其实当年的草原地广人稀,当地牧民外出远门也是走到哪吃到哪,如需住宿也是如此,男女同居一室(包)也很平常。这是牧区的特定环境所决定的,只不过我们刚到不适应,特别是女同学就更觉得不方便,简单地说吧,连个厕所都没有,但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
大约到牧区两年以后,我们初来时想在草原干一番事业的热情已渐冷却,放牧——那种既艰苦又寂寞、既单调又无聊的默默生活使我们感到梦想与现实相距甚远。所以从那时起一些知青开始选择离开,通过各种渠道或者返回家乡或者调往他处,再加上那时也开始有了选调,所以人心思散。1971年下半年,老陈和他的恋人——一位老高一的同学,通过亲友的帮助调离了草原。本来是想通过关系参军的,但不巧赶上了“九一三事件”,暂停内部征兵。此时她们处在了一种尴尬境地,何去何从?重回草原似乎又不甘心,后来干脆就在距天津不远的郊县继续插队落户。好在时间不长,老陈通过考试回津上了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事业单位工作了很多年。她爱人后来也选调回津当了工人,俩人结婚生了一个漂亮的女儿,小日子过得不错。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老陈有魄力,提前退休下海经商,而且事业有成。但亦非万事如意,数年前他爱人身患重疾,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在人生的重大打击面前,老陈选择了坚强,独身一人把女儿抚养成人而且现在的女儿也十分出色。
一晃几十年没有和老陈联系过,只是近些年知青聚会才有了见面的机会。虽然我们都已步入老年,如果走在外面亦是对面相逢不相识。但知青经历注定了我们这一代人即使几十年不见,一旦相会那过去一段患难之情便展现眼前。没有虚伪应酬,只有真诚相待。我想这就是知青情结,一辈子也割不断的那一种知青情缘我们怎能不去珍惜?当我们共同回忆那一段难忘岁月的时候,我又怎能不会思绪万千?由此便提笔写了这篇“老陈”,以舒发自己的情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209

帖子

325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253
70#
发表于 2016-6-15 20:04:37 | 只看该作者
下乡知青往家里寄钱的实属罕见!那时一天的工分也就几毛钱,到了年终扣除粮草菜所剩无几....
广阔天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5-18 09:36 , Processed in 0.216012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