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兵团在报国寺展出的《北大荒图片回顾》,正能量满满。提醒我们老三届知青,上山下乡都50年了。曾经在下乡逢五逢十周年时,大家都会聚一聚,回忆一下,抒发一下。今年山西汾阳杏花村的插队知青又会欢聚一堂,我接到了通知。
杏花村在全国有不少,真正出好酒的杏花村那就是我们插队的汾阳杏花村了。李白斗酒诗百篇,其实不只李白,古时文人墨客都好酒。“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看,又一个好酒的。
插队过去50年,有些事儿真是难忘。当然,那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也常挂嘴边。刚退下来时写过:
《我们村里年轻人》,
指引学生做农民;
知识青年乏知识,
热心农友献热心。
回眸一望实堪笑,
闭目三思满浮云;
白首教孙诗几句,
“牧童遥指杏花村”。
最后一句是写“清明时节雨纷纷”好呢,还是写“牧童遥指杏花村”好呢,想了想还是直接点出杏花村——我们插队的地方。
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就是在汾阳取景拍摄的,和豫剧《朝阳沟》一样,描写了城里知青下乡、回乡,参加农业生产,且小有成绩。当年应该是推介中小学生到农村去的主要宣传片之一,插曲《人说山西好风光》,很好听,很励志,也提到了杏花村。
我想说的是我们初中及以下的同学,大多数当年真的缺乏生活知识、社会知识和农业知识,个别如我者则是极度缺乏。回想插队四年,文件报纸上面要求的那些,尽量照着做,当时自己是竭尽全力了,自认为接受再教育还凑合。其实仔细想一想,当时是粮食产量没有提高,社员生活依旧拮据,乡村面貌没有改变,文化娱乐依旧单调。这种情况下,奢谈什么?功劳?成绩?能说啥呢,神马都是笑谈。也就瞎胡混了一场,也就是浮云一片。若非得到了乡亲们的照顾和帮助,使我们切切实实领略了乡亲情谊,那就真的只剩“蹉跎岁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