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2136|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位卑未敢忘忧国——略论知青“初心”的时代内涵

[复制链接]

335

主题

539

帖子

264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64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7-27 19:42:4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海丝路老翁 于 2018-7-28 17:31 编辑

                                     位卑未敢忘忧国
                           ——略论知青“初心”的时代内涵

    一个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群体,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知青。
这一代知青,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是中国的现代史上最具时代激情,最具报国情怀的群体。
    当年,他们刚离开校门,而且他们之中的大多数是第一次离开家门,就带着朴素的思想感情,带着对祖国的忠诚与信仰,毫无犹豫地响应党和祖国的号召,满怀豪情壮志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生命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和对人生最美好的憧憬,都无私无怨地奉献给了中国的乡村土地,山川田野。此间,他们自觉地融入艰苦的农村生活中去,从困难中磨砺身心,得以从中了解到了最真实的中国乡村现状,了解到中国最基层的人民群众的真实需求,从中认识到了中国的基本国情,因此更加激起了他们“位卑未敢忘忧国”报国情操和青春志向。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不是因为生活或职业兴趣选择,而是去担当,去为时代担当,为社会担当,为国家担当。为了践行这种担当,这一代知青付出了自己的青春热血、 报国理想,甚至是生命。由此树立起时代的精神座标,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
在这一代知青身上所经历的兴衰浮沉、悲欢荣辱,得失苦乐,艰难曲折,既是知青人生中刻骨铭心的历炼,更是最生动、最准确、最集中、最深刻、最全面地反映出现代中国的发展轨迹和理想情怀。由此铸就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如此庞大的青春群体(1800万知青),在一个甲子的岁月里,以自己的青春理想和热血忠诚为祖国的崛起作铺垫,而一起坚守着初心走过的辉煌时代。
知青初心是什么?又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得这一代知青能够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坏境中始终如一的坚守着?知青初心为什么具有如此长久的凝聚力,让一个如此庞大的群体永保青春情怀,毋忘使命,这是一个紧扣人们心弦的热点话题。
关于这个话题,多年来曾经有一些自诩为知青历史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或者是曾经的所谓亲历者们,从各自需要的角度(其实是为个人谋取名利的需要)出发,在对知青初心的认知问题上,贴上了不少片面的、情绪化的、口号化的标签,甚至是作为一种发泄谩骂的借口,由此给知青形象蒙上了各种各样的消极印记。知青的初心,在这些功利者的笔下,成了“蒙昧的愚忠”、“叛逆后的堕落”;而绝大数默默无闻地在社会底层生活着,却又是为了社会的稳定发展而坚忍地奉献着的知青,在这些功利者的无知与偏见中,成了“被牺牲的一代”,时代发展的的“弃儿”。
知青初心,源于时代的召唤,源于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源于一个时代的担当精神,蕴含着深刻的时代内涵,具有鲜明的、标志性的思想道德座标导向。当此,中国知青运动五十周年的纪念活动在各地展开之际,《略论知青“初心”的时代内涵与担当精神》一文,就是试图从不同的历史阶段所体现的时代内涵这一角度,探究知青初心的形成及其影响,以抛转引玉,为知青一代的初心情怀发声。
毛主席在1955年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批示至今,已经63周年了。在这一个甲子的岁月里,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而毛主席的这一批示至今依然深深的印在知青一代人的心中,产生着强烈的共鸣,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这是因为知青们在毛主席的指引下,响应党和祖国的号召,在与工农相结合的亲身经历中,一方面,感受到处于社会最基层的乡亲们忠厚善良、勤劳朴实的品质,这正是在自己人生立世中需要补充学习的精神食粮;另一方面,则体会到了在生产力落后的条件环境中,农民劳动的艰苦,物质生活的贫困,由此认识到青年一代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承担的责任与使命,因此激发起他们共同的信念和责任,这就是知青初心的源动力。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知青初心的内涵也与时积聚,并迸发出引领时代风尚的标杆性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5

主题

539

帖子

264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646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8-7-27 19:44: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海丝路老翁 于 2018-7-28 17:30 编辑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知青的初心源动力: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时代背景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农业生产合作化时期,河南郏县大李村等四个大队的7名未能升学的初中毕业生和25名高小毕业生回到村里参加农业合作社当上了会计或者记工分员。该县县委书记在许昌地区县委书记会议上介绍了这一做法。1955年9月4日许昌地委农村工作部主办的《互助合作》刊登了这份材料。在党的七届六中全会期间,时任农业部副部长的廖鲁言看到了这份材料后,将其呈送给毛泽东阅览。因此引起了正在运筹中国农村全面合作化的毛主席的重视,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笔在文章上做了批示:“这也是篇好文章,可作各地参考。其中提到组织学生和高小毕业生参加合作化的工作,值得特别注意。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后来,这个批示连同这篇文章被编入《中国的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号角就这样吹响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农村,成为有志青年实现理想的向往之处。
当时,新中国建立后不久,随着全国迅速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农业社极度缺乏有文化的年轻人。如何及时地解决这一紧迫问题,成为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号召广大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安家落户,发挥作用,让知识在广阔天地里实现大有作为的价值,这一重大决策,也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了。
1956年1月中共中央政局讨论通过的《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提出“城市的中小学毕业的青年,除了能够在城市升学就业的以外,应当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下乡上山去参加农业生产,参加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1965年以后,因强调“向山区进军”,才把它倒过来成为“上山下乡”)这里,党中央把知识青年下乡上山纳入了国家的发展纲要;党和国家还出台的一系列有关中小学毕业生安排的方针政策,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把中小学毕业生安排,与农村建设、农业发展结合起来,与劳动就业、统筹兼顾结合起来,与垦荒扩耕、边疆建设结合起来。从毛主席作出批示、发出号召,到国家确定方针、纳入规划,凸显出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基本思路与行动方向的战略意图。
由此可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源动力,并不是后来某些舆论导向所歪曲的,是为了服务于某种政治动机,而是源于当时中国农村的经济社会状况,符合当时的现实基础与客观条件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正是知青们开启青春报国志向,实现人生价值初心情怀的大平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5

主题

539

帖子

264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646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8-7-27 19:45: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海丝路老翁 于 2018-7-27 19:48 编辑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知青的初心源动力:投身三大革命运动,缩小三大差别。
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党和政府对知青政策调整力度最大的时期。1958年的大跃进及以后的3年中,经济超常规发展,到1960年底,全国城镇人口增加了3124万,职工增加了2500万。仅1958年年,就增加职工20005人;相当前8年增加职工人数的1.26倍,而这个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进入了沉寂阶段。
    1962年,随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毛主席及时地对我国建国以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进行了科学总结,指出“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是使共产党人免除官僚主义、避免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确实保证,是使无产阶级能够和广大劳动群众联合起来,实行民主专政的可靠保证。”这里,把反修防修提到重要的日程上来,同时也贯穿到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中来。毛主席在其后的一系列文章和讲话中,开始强调青年学生参加农业劳动、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加强思想改造等问题。强调知青上山下乡“是一项具有革命的战略意义的大事情。”关系到实现革命化,发展农业生产,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三大差别)的差别,防止产生修正主义,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培养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重要制度和措施。
而在三大革命运动中,科学实验,是三大革命运动的重要一环。是实现工业、农业和国防现代化的关键,而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所以,不大搞科学实验,不采用新技术,就不能大幅度地提高芳动生产率,就不能显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有落后挨打的危险。这是一个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关系到我们国家命运与前途的大问题。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对于迅速改变中国农村在几千年封建制度禁锢下形成的落后封闭的生产关系,提高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无疑是一种最直接的力量,这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也就显得非常迫切的了。
1963年8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中央安置工作领导小组的报告。按照报告提出的前景规划,15年内将有1500万城市知青上山下乡,每年为100万人,规模已相当可观。 同10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第二次城市工作会议纪要》中指出:“安置城市需要就业的劳动力,主要方向是下乡上山,下乡上山的主要办法是到衣村人民公社插队。”
1964年1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中指出,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有必要动员和组织大批的城市知识青年下乡参加农业生产。这一纲领性文件,标志着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推进从战略构想、政策框架,到组织体系、实施步骤等,都已全面形成。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已成为社会上一件很有影响的活动。
1965年第9期《中国青年》杂志发表了毛泽东“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批示的手稿,并在题为《在毛主席的伟大号召下高高兴兴到农村去到山区去》的社论中指出:“十年来,成千上万的下乡上山知识青年,在一个个村庄,一个个山头,树起了一面面红旗,他们用自己的革命行动,打破了人们的旧观念,使得社会舆论正在发生激烈的变化。这些知识青年,用自己的革命行动,为以后千年万代的后继者冲开了一条光明的大道。”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编者按语。在介绍了甘肃省会宁县城镇的一些居民,包括一批知识青年到农村安家落户的事迹后,引述毛泽东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全国各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运动,由此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了。
投身三大革命运动,缩小三大差别,也就成为知青们政治抱负与社会责任感的紧密嵌合,并成为广大富于革命热情的青年主动投身上山下乡洪流的重要动力。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知青的初心源动力:广阔天地炼红心,把青春献给祖国,献给党。
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成果丰硕期。这期间,大批的知青先进人物在农村的各行各业中涌现、他们的先进事迹得到了推广传扬,成为知青,乃至青年一代的新风尚。特别是知青英雄人物的出现,成为青年一代学习的榜样。而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召开的知青先代会,全国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及全国先进知青代表座谈会的相继召开并进入常态化,一些重要的国家级会议,也专门邀请知青代表参加,知识青年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出现在时代的政治舞台上,广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与广大农民群众一道奋力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实现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时代价值。正如1970年4月1日,国家计委的军代表给毛泽东、中共中央的《关于进一步做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报告》中所说:“这是一场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对于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促进城乡斗、批、改,建设社会主义新衣村,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党和政府在这期间也形成的一系列指导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基本理论、基本文献、基本经验、基本结论,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体现了从萌芽到形成、从成熟到发展的全过程,确立了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以毛主席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发展马克思主义青年运动学说实践中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
“扎根农村干革命,青春献给新农村。”
“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哪里去安家。”
“广阔天地炼红心,把青春献给祖国,献给党。”
这就是在那个年代里,当时青年一代在广阔天地中,通过三大革命实践,不断地修正自己的人生航标,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人生价值而确立的知青初心源动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5

主题

539

帖子

264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646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8-7-27 19:46: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海丝路老翁 于 2018-7-27 19:48 编辑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知青的初心源动力:把一切交给祖国安排,党叫干啥就干啥。
从1955年毛主席“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批示,到1964年1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到中共中央1970年5月转发《进一步做好知识青年下乡工作的报告》,到1978年12月中共中央转发第二次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的报告,到1980年9月经中央书记处讨论原则同意的《关于当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几点意见》,经历了前后近30年时间。 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方针,随看一代伟人的逝世,噶然划上了句号。
因此,二十世纪八十代对于中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来说,是具有终结性标志的重大转折。但对于1800万知青来说,是坚守还是放弃知青初心的分水岭。这也是对知青初心的动力源产生争论分歧的开始。
1981年国务院知青办编写了的《真实的故事》一书,并为之加了“ 编者的话”:
“我们怀着兴奋和敬佩的心情,汇编了这本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先进人物选集,材料是各省、市、自治区知青办选送的,都是真人真事,故取名为《真实的故事》。
    编入本书的八十六篇材料,只是成千上万下乡知识青年和支边青年先进人物的一小部分。他们中间,有早期走向农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头人,有立志开发和建设边疆的先锋战士,有献身于农村科学事业的“土专家”,有积极发展农村文教卫生事业的有志之士,有在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方面做出了优异成绩的基层干部。他们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以大局为重,分担国家困难,不畏艰苦,把个人得失置之度外,排除习惯势力的阻挠,几年、十几年如一日,把自己的青春和才智,献给祖国农村和边疆的建设事业。有的立志为农业现代化而奋斗终身,有的甚至为此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们这种可贵的革命精神和高尚的情操,是令人起敬的,是应该流传下去继续发扬的,在新中国的创业史和青运史上都是应该写上一笔的。
我们编辑本书的用意,既是对广大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和支边青年的表彰,也是为各界同志研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提供资料。书中介绍的这些先进、动人的事迹,对于激励人们,特别是年轻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伟大事业而奋斗,是有现实意义的。”
如斯是,当年“把一切交给祖国安排,党叫干啥就干啥。”的1800万知青当之无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5

主题

539

帖子

264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646
5#
 楼主| 发表于 2018-7-27 19:47:23 | 只看该作者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知青的初心源动力:为改革做出最大牺牲的0五0群体,艰苦奋斗谋生路,最难最累一身担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对国有和集体企业进行“改制”中,当年意气风发,“广阔天地炼红心,青春献给新农村”,“活着就要拼命干,一生交给党安排”知青们,绝大多数成了下岗待业的“40,50”群体。曾经为国有企业建设发展奠定基础流血流汗的这一代人,就这样承担着改革的成本,承受阵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从而便成了失业者。这时的他们正是都处于上有老人要赡养,下有孩子要抚养的,自身的养老和医疗保险等五险一金要支付,拉着超负荷的家庭重车爬坡的人生阶段,年龄偏大,健康状况普遍较差,文化程度不高,技术能力较差,为了生存,他们只能处于社会的最低层,疲于奔命的从事苦,脏,累,收入低,工作周期不稳定的工作。
面对着人生的厄运,逆难而行;面对苦难,矢志勇往;为兴国运,百折不悔。艰苦奋斗谋生路,最难最累一身担。为改革做出最大牺牲的四0五0知青群体,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再一次承当铺路石的角色。
“位卑未敢忘忧国”,知青老矣,此心未老。心之弥坚,精神永恒,这就是中国知青初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2
6#
发表于 2018-7-28 07:15:42 | 只看该作者
知青一生为国忧,
青春下乡回城秀,
经历改革担下岗,
眼看祖国面貌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5

主题

7万

帖子

9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60962
7#
发表于 2018-7-28 18:12:48 | 只看该作者
   难得一见的好文!请问怎样变成微信版,转发给朋友圈的朋友们都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2
8#
发表于 2018-7-29 07:33:54 | 只看该作者
共同 发表于 2018-7-28 18:12
难得一见的好文!请问怎样变成微信版,转发给朋友圈的朋友们都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5

主题

7万

帖子

9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60962
9#
发表于 2018-7-30 14:54:07 | 只看该作者
       四楼前半部分与三楼重复了。应该“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

    请版主调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5

主题

539

帖子

264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646
10#
 楼主| 发表于 2018-7-30 15:59:44 | 只看该作者
知道了,黏贴错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11-27 18:03 , Processed in 0.241014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