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走了五十年的《小路》 场面宏大、气氛热烈的庆祝中国改革开放40年、纪念周总理诞辰120周年暨庆祝中国知青网十周年大会圆满落下了帷幕。来自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白山黑水,黄土高坡和西南边陲的知青朋友们依依惜别,在大家的相互祝福声中曲终人散。但由此引起我的脑海中涟漪却一波一波的扩展开来,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可能是我们的《知青赞歌》和《喀秋莎之歌》获得成功带来的喜悦,看到参加演出的同学们都在兴奋的议论演出的成功,我也一样。但回忆却把我拉回到青年点四处漏风的土屋,下乡插队的生活又浮现在我的眼前,越来越清晰。难忘的插队生活又真真切切的向我走了过来。 (一) 2018年,这一年对我、对我们这一代知青,有着另一种意义——我们上山下乡整整五十年了。五十年前,上山下乡的大潮把我们卷到了广阔天地,从此,知青这个新的身份伴随了我们一生 1968年,按说我应该都高中毕业一年了。可是由于文革,我们还都在学校里“复课闹革命”。离校的日子仿佛遥遥无期,这“革命”啥时候能“闹”到头,谁也不知道。 就在这一年的八、九月,上面传来了消息:我们的毕业有指望了。但不是原来说的面向厂矿,面向基层,面向边疆,面向农村的“四个面向”,而是只剩下一个面向——农村了。不管怎样,总算是有个去处,要不然老大不小的总在家里晃来晃去的心里总是没有个着落。既然没得选择,反正天塌大家死,也就断了其它念头。就这样全校从初中到高中六届学生一股脑的都下乡插队了。那一刻,平时热闹的校园空空荡荡,只有阵阵的秋风扫落了开始发黄的树叶,寂静之中多了几分凄凉。 下乡后,才知道从生活到农活,我们面临的困难何其多。很多事我们必须面对并且自己解决。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复一日,我们觉得,不用“再教育”我们就成了地道的农民了。 但也有不一样的地方,我们的学生气并没有消失殆尽。爱看书,爱唱歌,爱有空时各队之间相互走动,同学到一起侃侃大山,这些就成了我们干活之余的主要内容。 我们青年点的钟柏林有一本《外国名歌200首》,这时就成了我们唱歌的教科书。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们熟悉了《小路》、《喀秋莎》、《山楂树》《共青团员之歌》等俄罗斯歌曲。要知道,那时正是20出头,是爱情伴着青春萌生的年龄。只是由于当时的教育,我们还不完全懂得爱情究竟是什么,怎样去追求?但是我们能懂这些歌里表达的爱情、战争,也会讨论歌曲产生的历史背景。于是,生活变得不那么枯燥,甚至有时候还会有一点点的浪漫了——在我们唱这些歌曲的时候。 也就是从那时起,《小路》便与我们相伴。只是我们不知道,我们的面前这条生活的小路何时能变得宽阔起来,最终又会通向何方? (二) 再和《小路》亲密接触,已经是四十八年后,是我和中国知青网的同学们有了较多接触以后的事了。由于她们,我再一次走上了《小路》。 我在中国知青网结识了许多朋友,他们中不乏文艺爱好者,这些人的活跃和对文艺的爱好会感染你。和他们在一起,你能忘记年龄,感受到年轻人一样的快乐氛围,所以我很乐意和他们一起“疯”。一次K歌时,两位知青小妹找到我,说是想要排个节目,舞蹈《小路》。我问,你们怎么想起要排《小路》?她俩说只是源于要帮一个老知青圆一个梦。这位老知青在北京展览馆看过一次俄罗斯歌舞团演出的《小路》,可以说是看得热血沸腾。从此他一直梦想能身临其境的体验一次《小路》。我被她俩的热情打动了,《小路》也让我想起当年塞外北风呼啸的知青小屋里,昏暗的油灯光下,几个血气方刚的知青唱着《小路》的情景。我毫不犹豫的应了下来。其实,我心里很清楚,我的舞蹈基础近乎为零,未必能胜任,可我和那个知青哥们一样,忘不了《小路》。于是,一群志同道合的老知青一起走到了小路上,《喀秋莎组合》成立了。 那一年是2016年,距离我们上山下乡整整48年!
(三) 知青的一大特点是执着认真,吃苦耐劳。上山下乡时如此,回城打拼时如此,退休后在一起在知青网上网下的活动中依然如此,怕是改不了了。 《 喀秋莎》组合的排练过程就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没有现成剧本,就自己编写;没有排练场地,就去公园找个角落练;没有经费添置演出服装,就自费买演出服;没有钱请专业老师教,就能者为师让舞蹈基础好的同学当老师……。太多的“没有”被更多的“就”解决掉了。这个解决的过程不仅增添了乐趣,也成就了团队的风格。一个团结向上,有着共同目标的队伍就像一个家,让人感到温暖。 虽说就是一群退休的,但谁家没有点事儿呢?有的要带孙子,有的要伺候老人,有的自己身体就不是太好,有的家离排练场地远一个往返就要半天的时间,有的要装修房子,有的要出国旅游,有的还能者多劳身兼多职……,但是他(她)们从来不说难,而是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参加排练。可以说,组合中的每个人都有故事,感人的故事。 暑往寒来,披星戴月,不知多少次的排练,最初的节目完成了。舞蹈三联曲《小路》《喀秋莎》《我们举杯》出现在中国知青网九周年网庆暨迎新会上。当那清新的群舞,感人的双人舞,那身着苏联红军军装的男兵女兵出现在舞台上的时候,满场的目光一下子都集中在舞台上了。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让我们感到欣慰。感到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进入2018年,《喀秋莎》舞蹈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为中国知青网十周年网庆准备节目。 知青组合的另一个特点是人员的流动性。由于各种情况的发生,队伍人员的进出在所难免。我们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根据现有条件把节目准备好。考虑到知青的经历和现实的国际环境,我们准备了造型诗朗诵《知青赞歌》和舞蹈《喀秋莎之歌》。《小路》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有了以前的经验,这次准备相对难度要小些。一些舞蹈零基础的队员已经可以有模有样的登台了。当然,还会有突发事情发生,我们还会有条不紊的应对解决。也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已经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了。到十周年网庆前,我们已经信心满满的要把自己最好的节目奉献给网庆。事实证明,我们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两年的心血没有白付出。我真切的体会到,什么是天道酬勤。 从1968年到2018年,一条小路整整走了五十年。五十年的变化,可谓沧海桑田。从乡间的小路到城市宽阔的马路再到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我们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全过程,见证了中国正在崛起的巨大变化,这里就有我们的奋斗与贡献,我们应该为自己点个赞。 一代知青正在老去,但他们的心依然年轻,一群老知青能把《小路》演绎得如此感人就是证明。 知青年代的经历给了我底气,无论面对什么,都很淡定很坦然。从这一点上说,我很富有,因为我曾经历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