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31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白桦林忆记 十六

[复制链接]

478

主题

566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100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6 06:04: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白桦林忆记  
在食堂做炊事员
  1969年我在食堂做炊事员,主要职责是做面食——馒头。那时身大力不亏,用尽全身力气揉面、压面,馒头一蒸就是十几屉,又大又白又暄腾。秋天因为麦子受淹而发黏,用被雨水捂发芽的麦子磨成的面做的馒头,我们戏称它为巧克力馒头。这种馒头又黑又牙碜,死硬,老像是没有蒸熟似的,嚼在嘴里粘粘的,使人不好咽下去。每天吃饭时馒头在嘴里翻来覆去的,一往下咽就噎着,只有借助水了。一个馒头一杯水,吃饭灌个水饱,灌了水饱的肚子,当时是不饿了,可不一会儿,还没到吃饭的时候,肚子又造反啦!我们吃的菜没有什么油水。食堂炒菜,一个直径一米多的大铁锅,每次炒菜锅里只放上一铁勺油,大约也就一两吧。油烧热了,放上点葱花,接着三四大盆切好的土豆或者洋白菜倒在锅里,那盛菜的大盆每个盆里也有二十斤菜。六七十斤菜进了锅,就开始往锅里倒水,大约得倒进一桶水,再放上几勺盐,架上火,一个人站在灶台旁,用一个特大号的铁锹翻菜,煮一会儿,土豆就成了糊糊状的了,洋白菜成了烂乎乎了,吃饭时每人一碗土豆糊糊,或者是每人一碗水熬洋白菜,洋白菜里还有一股烂菜味。
  累了一天实在吃不下。偶然看见一位炊事员吃得挺香,我就悄悄地观察,原来开饭前他拿一碗菜汤后,用铁勺子舀上少许豆油。走到后面的炉灶前,把勺子里豆油烧熟,然后浇在汤里,顿时香气袭人,一会儿四个馒头就下肚了。
  在食堂,多吃多占是常有的事儿。多少年后,一位战友告诉我,他们每天早晨蒸馒头时,第一锅就蒸点好吃的:用豆油加上白糖加上白面活成面馅,然后用白面裹成个包子状,上锅蒸。下屉后趁着热乎气儿,而且没有人看见就着牛奶先吃饱。
  
  河北队的农活•割大豆
  每每我吃上大豆或大豆制品时候,我就想起在河北队割大豆时的情景。
  “割大豆”不是轻活,那是又苦又累的。事隔五十年,现在想起来都觉的腰疼。那是东北比较累的农活之一。每人几条垄往前割,刚开始齐头并进,但后来就拉开距离了。割得快的人一马当先,在满是豆秸的海洋中开出一条大路来,而割得慢的人就被甩在后边,像拖着一条大尾巴。女生们虽然有的身体不错,但由于缺乏力量和技巧,所以总被甩在后边。作为身高马大的男子汉,一路向前,他们经常帮助和接应女生们,女生们到现在想起来,都发自内心地感谢我们这些男生。
  我们连队的知青当年个个都是好样的。当时我在知青中属高身材的人,弯腰割豆子对我的锻炼记忆忧新。常常割一会就想直腰,反复直腰是要影响进度的。每人分二根垅,割到头才能吃午饭。豆杆又粗又硬,镰刀必须用劲割才能割断。当时有的男的小战士腰酸得不行,干脆就跪在垄沟上割,把裤子都磨破了,手被豆夹扎的满手心都是黑点(扎的刺)。
  
  夏锄
  夏锄是农工排的必修课。吃过早饭,我们扛着锄头跟着连长直奔大豆地或苞米地。河北队的耕地最长的是三十五和三十六号地块,最短的是二十八和二十九号地块。一根垄三十公分宽,两千多米长,约五里路,往返就是十里,只身走路也得一个多小时。长垄我们每人分两根,上午一去一回,中午连队送饭在地头吃,下午再来两根。短垄每人四根,大部分人是两去两回,少数人是独去独回,多走一个来回。连里布置谁完成任务谁回家,可是没有人这样做,每个排都是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再帮助他人和其他排。老职工们有一套想法,他们经常稳稳当当,轻轻松松地干活,每次都是最后才完成任务,所以不需要帮助别人了。原因是他们劳逸结合做得好。抱着一垄走,到半截停下来,卷根“蛤蟆头”,抽上几口,再继续,到了地头再卷一根“蛤蟆头”歇会儿,这两根“蛤蟆头”就能休息二十分钟。后来我们有的战士也这样学习他们了。有时,连里不送饭我们就回食堂吃,下午接着干。
  每次铲地我们排的速度快得惊人,质量也合格,因为我们排的人高马大,身体倍壮,从来没让连长揪回来返工过。我们排每次先铲到地头以后,就到长水河边转一转,坐着聊天或者躺在地头喘口气,然后看到大部队快上来了,不管谁在哪根垄,都在地头帮她们铲一段,接一接她们。
  大部队作战食堂就会动用马车送饭,如果不是大兵团作战(全连行动),中午送饭就得排里自己送。这时大多数是包子,基本是素包子。送饭者肩挑一副水桶,一桶包子,一桶水,水桶里得放几根秫秸,防止水摇晃出来。
  这一走就是七、八里路,肩膀上有功夫的,可以一路不停,左右换肩,健步而行,如果身体稍差的,就一路走走停停,费老劲了,弄不好半路再撒点水,得,到地方一看,水还有一半。
  
  麦收时节
  原野上麦浪此起彼伏,巍然壮阔宛如一片金色的海洋。每逢麦收时节,就会勾起我很多尘封的麦收记忆和浓郁的知青深情……在25连,每年的麦收季节,正好是黑龙江的雨季,那麦收简直就是“雨口夺粮”的大会战。
  当年,那一台台早已检修完毕的康拜因(联合收割机)摆开了阵势,虎视眈眈地准备与老天大战一场。连队各行各业的人们全都动员了起来,全力以赴支援麦收大会战。当年那些十六七岁的知青们,不分男女个个生龙活虎,那干劲儿、那精气神儿、那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气魄,堪比那猛虎下山势不可挡,上千垧地(一垧等于十五亩)没几天的工夫便抢收完毕。
  可是,一旦赶上连雨天,这一切就要泡汤了,再好的机械下不了地,让人又着急来又心烦。全连动员要斗天,“小镰刀”也要把麦全收完。
  战友们来到麦田里,一字排开站在垄前。弯腰侧身便开了战,左手揽麦、右手挥镰。镰起麦收,放一边,三扎一捆码成垛。割麦的动作虽简单,腰痛眼花望不见边。双手横刀别腰间,胳膊痛来腰也酸。
  割麦,重要的是操作的娴熟程度。我们努力地加快速度,用心地割着,奈何自己从小不善稼穑、缺乏锻炼,没干过农活,总是远远地落在老职工的后面。只见他们弯着腰,左手一揽满怀的麦子,右手挥镰快如闪电,动作流畅如天上行云,操作熟练手法简便。镰刀在手中舞动,似蛟龙在水中翻浪。在泥泞中移动着脚步,个个身轻如燕,辗转腾挪,轻盈灵活。虽然前面还是无垠的麦垄,后面却也留下了一大片的空地,空地上垛满了麦子。
收麦时节,正是烈日炎炎的时候。强烈的日照,使得闷热笼罩着大地犹如蒸笼一般,汗水出来湿身一遍又一遍,顺着脸颊流淌,浸湿了衣衫,真可谓挥汗如雨。麦田距连队路途很远,所以饭要送到地里。收麦时过度的劳累,会造成身体不适,虽然体力消耗很大,但也难有胃口。送水也不是很方便,只能找寻雨后坑洼地的积水,来补充体力解渴消暑。有时就是蹲着割麦,左揽右割,要重复着动作,一干就是一整天。加上麦地里到处窜出的瞎蠓和小咬,搅得人心烦躁,这辛苦无法细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40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1866
沙发
发表于 2023-12-26 08:55:50 | 只看该作者
炊事员算好营生,
能够弄些美食存,
夏锄麦收割大豆,
各项农活记忆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5-3 18:04 , Processed in 0.188011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