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39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白桦林忆记 六十

[复制链接]

478

主题

566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099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25 05:05: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望见马克 于 2024-1-25 05:06 编辑

白桦林忆记
六十

文友对《从白桦林走来》的评论之三

    带着生命体温的朴实文字
          ——读王建作品集《从白桦林走来》有感
    肖大庆
  这是一部作者在行万里路的征途中一步一个脚印捡拾起来的坚实文字。这样的文字,对于躲在书斋里的宅男宅女来说,哪怕读破万卷书,也难以从笔端流淌出来。书斋文学的爱好者们历来喜欢矫揉造作地抒一番空泛的情,自以为是地议几许不着边际的论,追求所谓朦胧的文风,空灵的文字,空灵得苍白迷离虚无缥缈,朦胧得云里雾里人云亦云,看似高深莫测,最后恐怕连自己也不知所云。此类矫情横生无病呻吟的文字,哪晓得,失去的却是散文写作的核心——真情实感。
  写散文要有真情实感,作者一定必须“在场”。王建先生的作品之所以被我称之为是带着生命体温的朴实文字,就在于他创作的灵感源自于他的人生际遇所激起的生命冲动,通过朴素、简洁、准确的语言,阳光地叙述着他人生征途中的种种切身经历,传达出内心的纯洁、真挚、美好情感,与此同时,真实地观照出社会现实的影踪,深刻地感悟出生命内里的真谛,由此带来被广泛接受的审美价值和撼人心魄的正能量。
  谁也否认不了,生活是文学最好的素材库,没有生活就没有真情实感。王建的人生经历是丰富厚实的。读完《从白桦林走来》一书,我粗线条地梳理出一张他的人生履历表:
  生于天津的王建,在这座城市度过了他的婴幼童年;1968年10月在他十八岁初中毕业的时候,自愿报名成为了一名知青,离开大都市,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那里度过了极其艰难的六年知青生活;1974年10月,经组织推荐回城上学,就读于天津第一机械工业学校,两年学习期满,毕业留校工作;之后的十六年时间里,在高校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八小时内忙上班,八小时之外忙学习充电。通过努力,学历上取得大学文凭,职务上做到处长的位置;1992年12月,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海,受聘于外资企业——可口可乐天津公司从事管理工作,因工作出色,被委任为人力资源和行政总监,一干就是七年;此后,调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期间援外两年,派往埃及。难怪作者能写出如此朴实无华又真情温暖的文字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这三个句子,以我的理解,本来应该是并列关系,可是经社会上某些人的演绎,说成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这个递进句式,过分夸大了实践的作用,有轻视知识的嫌疑,失之偏颇,本人不敢苟同。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在我看来都是重要的,两者不可或缺,不可偏废。对于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来说,不读书学习,就写不出好作品;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写出的作品也难得深刻。王建先生就特别注重学习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互动互促。他本着“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哪怕到了退休年龄,仍积极参加天津市老年人大学文学研读班的学习,这给他的写作插上了灵动飞翔的翅膀。
  读《从白桦林走来》,让我感觉出这是一部直击心灵的励志书,能令读者激情燃烧激昂奋进。从书里,我读到了少年王建的懂事勤快敬爱父母:“我十三岁那年,一个冬日午前,家里没水做饭了,我没有等老娘招呼,独自一人去水站挑水……这是我第一次挑水,累坏了!母亲心疼地抚摸着我,我心里美滋滋的。自那以后,我觉得长本事了,渐渐地把家里买煤、买粮、挑水的活儿都包了,随着身体逐渐强壮,我一天挑几趟都不成问题。”(《从挑水、扛包到担当》)。多讨人喜欢的孩子!从书里,我读到了青年王建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知青时,“最令人难忘的是在乌苏里江边上卸煤……从甲板上到码头的煤堆大约有一百米路程,我们就这样周而复始地劳动。开始不觉得累,架不住时间长,总是一个劲,到后来就吃不消了。因为在劳动的六个小时内,我从来没主动休息过,也没叫苦叫累过,我得到了连长的表扬,就是这次卸煤的表现,给营首长和连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调到营部任政治干事,教导员还跟我提起这件事情。在兵团时期,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了,而心理上成熟了,压力也能够承受了。”(《从挑水、扛包到担当》);回城工作后,为了写好进修结业论文,“在图书馆,我一坐就是一天。中午一包大果仁或者一个咸鸭蛋,就着一个大馒头就是一顿饭……图书馆是没有开水供应的,不喝水,也不用上厕所了,可谓专心致志,光笔记就记了两万多字。为了查一个概念,得用几天时间。每天晚上我收拾完家务后,坐下来看书已经八九点钟了,看到十一二点夜深人静,天天如此,循环往复,整整一个月时间。七月的天津,气温已经够高了,三口人住十平米小屋,很热,不好点电灯,就用台灯,不影响他人。”(《第一次写论文》)。从书里,我读到了中年王建的工作认真爱岗敬业:他从高校下海到外企任人事总监,“我到任之后,加强纪律管理,得罪一些人,却赢得了民心;得罪了几个周围的同级经理,却得到了老板的赞许。”“在公司,上班是有时间的,下班就没有钟点了。记得有一次我和总经理谈工作直到夜里十二点多,晚饭都没吃。后来想吃点夜宵都找不到合适的地方,还得回家喝老婆做的挂面汤去。”(《我下海的经历》)……这些文字,读来让人血脉贲张,内心涌动起一股奋发图强的干劲。
  结识王建先生,已有四个年头。那是在2011年的东方散文商丘笔会上,就餐时自由组合,我与天津的九位老师凑满一桌,就这样与他们建立起了不解之缘。之后又在几次笔会上与王建相遇相聚,已然成为老朋友、好兄弟。王建身材高大魁梧,简直可以用彪悍来形容。接触后,感觉到他既有男子汉的阳刚之气,待人又特别和蔼真诚。单从外貌上去揣测,或许谁也想像不到,王建大哥还是一位心细如丝的人。我猜想,这一定是文学的力量长期对他塑造打磨的结果。
  当我阅读完这本《从白桦林走来》,书里包罗万象的六十多篇文章印证了我猜想的正确性。王建的情感很丰富,文笔很细腻。这本书里的大部分文章都是叙事散文,他善于抓住典型细节来描写,来表达中心,朴实亲切,回味弥久。读他的书,就像是在听他讲故事,讲北大荒的故事、讲知青返城后的故事、讲在埃及经历的种种趣事、讲亲人间相亲相爱的温情故事。北大荒的故事,真实自然地反映了当时知青的生存状况,透射出他在艰苦的环境下不气馁、求上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回城后的故事,让我了解到作者的人生履痕和心灵轨迹;听着在埃及时发生的一个个有趣故事,让我对异域风情产生美好的遐想;读着人伦亲情故事,我的心里充满了温暖和幸福感。
  最让我的心灵产生共鸣与震撼的,是“知青岁月”这一辑。这一辑的文章数量占了全书近一半的篇幅,王建身上的精神品质、美德善行在这部分文章里表现得尤为突出。《师长来过我们连》,率真的文字透射出王建耿直的性情;《河北队抒情》里,讲述了王建他们寒冬雪地为上海知青揉搓暖脚的故事,表现了一颗同情弱者、助人为乐的大爱善心;在《我印象中的老李》里,看得出王建很善解人意;从《怀念战友》《在大锅里洗澡》等篇章中,我读出了王建那颗念着他人的好、记住别人的善的感恩之心……最美好的青春岁月与最值得留恋的青涩记忆,通过生动的细节和朴实的话语传达了出来,有一种反璞归真的质朴。
  “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王建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有心人,他能够在看似平淡无奇的平凡生活里,一次次发现,一次次感悟,然后带给人一次次惊喜,一次次心颤,为人生增添了一幕幕富有活力的风景。他那至真、至纯、至善、不做作、不矫饰的文字与他内心深处的质朴、纯真、爱心相契合,引发了读者内心的美好感受。他那带着生命体温的文章,像一抹抹冬日暖阳,照耀着人们的心田,让读者的精神世界不再寒冷。
  
  作者:肖大庆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西省作协会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36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1722
沙发
发表于 2024-1-25 08:08:18 | 只看该作者
文友再评白桦林,
真心实意在点评,
全心全意说感想,
众友读来涨精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4-28 08:49 , Processed in 0.178010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