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自强不息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增订重发】足迹——知青长篇回忆录(陆续添加中)

[复制链接]

3

主题

116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943
41#
发表于 2014-4-24 08: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插队知青当民办教师与种田比较,应该是一项不错的工作。当年我们大队小学就有一位知青担任民办教师,每月26元,而且寒暑假也有工资。这位知青招工回城后,马上就有别的知青接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6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943
42#
发表于 2014-4-25 20: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能天天吃红薯充饥。按照现在的观点,常吃红薯有利于健康,不过当年人们吃红薯,不是为了养生,而是为了求生。我们也有过精神聚餐,有一位知青的父亲,在民国时期是百年老店的老板,祖传的餐馆创立于清代,他对传统闽菜是如数家珍。另一位知青书法甚好,把各式菜名用粉笔写在住房的板壁上,洋洋洒洒蔚为大观,占据首位的就是大名鼎鼎的佛跳墙。我们大队虽然大米不缺,但肉食很少,弄得大家垂涎欲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6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943
43#
发表于 2014-4-27 14: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忆苦思甜报告是阶级斗争教育的重要一环,我们这一代人都曾躬逢其盛,不过有时产生的效果却与组织者的意愿背道而驰。当中学生的时候,有一次学校请一位工人师傅做忆苦报告。他说资本家给工人吃大米稀饭,配的菜是带鱼,为了夸张地形容稀饭很稀,他说带鱼能够在稀饭里面游泳。给人的感觉:虽然吃稀饭容易饿,但有带鱼当菜,伙食还凑合。插队以后倒没有听过忆苦报告,但从村民的交谈中了解到,民国时期村民生活并没有传说的那么不堪。例如生产队在春耕大忙的时候,为了赶农时提早出工,由生产队仓库出大米煮早餐,全队劳力吃大锅饭,但不提供菜肴,需自带。有年纪大的村民就回忆往事,从前到别人家帮忙插秧,东家是一定要招待猪肉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6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943
44#
发表于 2014-4-29 09: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没有电视和互联网的年代,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是乡村主要的文化娱乐活动。记得有一次生产队长和我谈起“薛仁贵征东”,当时对队长推崇备至的英雄人物从未听说过,不知是何方神圣,只好顾左右而言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6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943
45#
发表于 2014-5-1 15: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年的乡村露天电影虽然没有好莱坞大片,却能给全村乡亲带来两天兴奋。第一天翘首以待电影放映,第二天在田间地头对电影情节各抒己见。记得有一次放映的《新闻简报》中有日本相扑比赛,这两个半裸的东洋大胖子,令村民大开眼界。第二天热烈讨论选手的性别,有人认为是女人,因为看上去挺胸凸肚、头梳发髻。有人反对,理由是只有男人才能上身赤裸。最终第一种意见获得大多数认同,毕竟村民讲究眼见为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6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943
46#
发表于 2014-5-2 09: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秋收轶事》,当年收割水稻的情景历历在目,所使用的农具也完全相同。镰刀是锯齿状的,用谷桶打稻,用竹篾编成的谷席晒稻谷。最初的谷桶完全靠人力摔打,后来有了改进型的谷桶,谷桶边上装了脚踏的滚筒,通过齿轮传动,滚筒旋转,打下的谷粒不容易飞到桶外,也算农业机械化之一。其实还是完全靠人力,只不过手酸变成脚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6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943
47#
发表于 2014-5-5 08: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寻访老朋友途中,天空下起淅淅沥沥的小雨。想起一句唐诗:“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6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943
48#
发表于 2014-5-8 09: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眼明手快扯下蓑衣,化险为夷,值得庆幸。蓑衣是最古老的雨具,南方的蓑衣都是用棕编成的,过去每个村里都能看到几棵棕树,就是为了割下表皮制作蓑衣。我们村里也是使用煤油灯照明,有一次在村民家中看到,主人手持油灯时,不小心碰到墙上挂的蓑衣,瞬间燃起一团大火,感觉像浇上汽油一样。这时才知道蓑衣表面布满细细的棕毛,极易燃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6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943
49#
发表于 2014-5-9 12: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还2元钱的债,辛苦挑晒席。在集体所有制年代,工分簿上的数字要到年终才能变成真金白银,平时只能缩减开支。有的村民家中只剩下两项开支:盐和煤油,大米青菜可以自己种,盐非买不可,煤油为了夜晚照明。最低的需求有时还囊中羞涩、捉襟见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6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943
50#
发表于 2014-5-12 16: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买几毛钱的一本信笺都困难,幸亏营业员富有同情心。想当年,我们大队的知青多多少少都有家人接济,否则也会遇上这样的窘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5-14 01:44 , Processed in 0.208012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