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亚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巴彦淖尔知青录(25万字)

[复制链接]

1

主题

84

帖子

297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978
31#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 20:24:00 | 只看该作者

涟漪也微笑————梁富海


原北京市华嘉中学69届初中毕业生,当年的8月份“应征入武”来到兵团。属于第一批驾临巴彦淖尔的兵团战士,住过荆芭搭的窝棚,吃过沙土碜人的饭菜。他曾是一名拖拉机手,干得是与泥土打交道的技术活,开荒、耕地、送肥、拉粮,不分份内份外,只要工作需要,随叫随到,看见了就抢着干。清晨,当人们还在熟睡的时候,他来到牲口棚,喂料、铡草,到食堂里操起扁担、水桶给锅添水、加煤;中午,当人们休息的时候,他又不声不响地把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晚上,他一个悄悄来到田间地头,守候着正在灌浆的庄稼。听到
云南地震的消息,他把平时的积蓄全寄了过去。作业组的同志病了,他一个人不声不响地接连干了三个通宵。


72年9月的一天,沙漠里秋高气爽,梁富海本没有出车任务,他闲不住,早饭后帮助大车班拉沙子。快到晌午,他帮助基建排修机床。中午时候,他听说连里喂猪的饲料没有了,就跟了几个战友,划着木筏子到营地西南不远的海子里去捞猪草。海子面积不大,水草丰茂,他们一个多小时就打满了船。往回返时,为了减轻木筏的重量,两个战友跳到水里向岸上游去,只留梁富海独自撑着筏子,缓缓地跟在后面。两个战友已游到了一个长满芦苇的水道,意外发生了,他们的腿几乎同时被水草缠住了,焦急地向筏子上的人呼救。梁富海嫌筏子太慢,说了声救人要紧,不顾战友的劝阻,甩掉了上衣就跳下水。


这时,一个战友正往水底沉下去,水面上只露着两只手。梁富海游过去,抓住战友的手猛地一拉,战友的头露出了水面,可缠在腿上的水草并没有拉断!再一拉,还是没有成功。梁富海再次准备用力时,才觉出自己的腿也被缠住了。他猛地潜入水中,抱住战友的两条腿,用尽全力向水面推去。战友挣脱了水草,浮到了水面上得救了,另一个战友也被赶过来的筏子救了起来。水下的梁富海却再也没有露出头来,水面上只飘着一顶已经洗得发白的兵团帽……。


梁富海的遗体被打捞上来,葬在了乌兰布和大沙漠中一处黄沙岗子上。烈士墓前,连着好多天,兵团的战士和干部络绎不绝地前来悼念这位曾经与自己朝夕共处的战友,回忆着他的音容笑貌。如果说梁富海在牺牲前是个朴实的知识青年,那么在他牺牲之后,这种朴实才在战友们的心灵深处放出了光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0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1838
32#
发表于 2013-11-3 08:00:00 | 只看该作者

离开北京赴草原,

默默无闻作奉献,

遇到战友有危难,

挺身而出光芒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4

帖子

297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978
33#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11:09:00 | 只看该作者

“英雄”的力量 ————翟新华


兵团的战友总结他是一个对理想执着追求的人,是一个待人真诚,凡事实事求是,善于理解别人,也尊重别人,身处逆境也豪迈旷达的人。农场的人都服他,为他的能干,懂生产,身上有种神秘的力量。他要干什么能干好什么,在一般人眼里不可能的事,经他一“谋划”就奇迹般“顺理成章”。跟他干得久了,人人都有点盲目自信,离开他才会明白,奇迹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此,我们不想就他的所有人生轨迹来画图,只辑选在兵团和在巴彦淖尔生涯中的几个片断,来供人们更好地认识一个颇具个人魅力和传奇风格的英雄人物。


翟新华来兵团的时候,携带了一只沉重的木箱,里边整齐地码着的全是书。熄灯号响过之后,他钻进工具房,用袋子堵严门窗,把桶扣过来当凳子,铺一块羊皮作垫子,一盏小油灯,读书到天亮;河套每逢下雨,地里一片泥泞,伴着哗哗的雨声,他读书写笔记,忘记了时间;星期天,他带着馒头,兜里揣着一本书,夏天躺在荫凉下,冬天躺在干渠背阴处,一读就是一天,自谓人生莫过此乐也。


大渠决了口子,一批又一批的兵团战士气喘吁吁地跑来,冲动得来不及思考,就奋不顾身地跳入了冰凉的渠水,用自己年轻的身体站成人墙,想堵住决口的渠水。水口子却越冲越大。随后赶来的翟新华选择了砍树枝、运土块,树枝在人墙后塞住决口,石块泥土又压紧树枝。后面赶来的人跟着他干,决口很快被堵了起来。跳进水里的士兵受到了表彰,自然没有他的份。


1976年兵团交归地方后,刚上任的建丰农场副场长翟新华,就担起了开挖乌加河总排干的副总指挥,时年仅26岁。名为副职,实则全工程的谋划、协调、指挥全由他掌控。数九寒天,在冻土上挖这么大的工程,又适逢兵团知青人心思归,手续铺天盖地之时,他思维不乱,掌控得度,关建时候调用煤矿上的生力军,让工程如期圆满完成。


翟新华是使用机械化收割小麦的首先倡导者,他不打无准备的仗,提前下令检修全部设备,要求相关人员排除故障不能超过一刻钟,这是一项不容疑问的硬要求。开镰其间,清晨他准时登上康拜因收割机,坐在指挥台上,一脸庄重,一言不发,每天在烈日下暴晒十几个小时。在他的监督和带动下,农场工作一路机械化,收割、拉运、脱粒、入库一口气完成。一个麦收下来,翟新华却晒成了非洲黑人。


批邓之时,翟新华在四连蹲点,他命令严格出勤,每天积肥,实行定额管理。职工白天猛干,晚上学文件早累得筋酥骨软,哈欠连天。大字报批判他只抓生产,不抓政治,破坏批邓。翟新华召开全连大会,请“革命”可以不吃饭的“左派”出来辩论,如果不能不吃饭,那就得积肥,那就得上工。大字报上的“九评”流产,批翟变成了积肥高潮。


77年底,翟新华在巴彦淖尔盟党校作报告,数九时节,礼堂里没有暖气,又不生炉子,长达三个小时的演说,几百号听众只有两个走出去小解。雄辩、逻辑力量与煽动性,在他的身上体现出的吸引力简直神了。78年春天,翟新华在农场发动积肥高潮,规定一亩地至少万斤肥,他率领机关干部带着大砰下连队。首先检查肥质量,然后按地块目测堆数和大小,以样板堆过秤,绝不含糊。农场当年粮食产量由220万斤,神奇地猛增至370万斤。


农场拨给他一匹马,供他骑乘,还有吉普代步。节假日里,自己访亲探友,这些东西从不我用,而是赶着驴车来去。节俭是他的习惯,家里吃饭,任何人不能剩,够吃为止,菜多了就会发脾气,即使招待上级领导也一概而论。他身边总有一帮志同道合,真诚实在的朋友。随着他名声远播,慕名而来的兵团战友,都想到他名下工作,真是一件奇怪的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0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1838
34#
发表于 2013-11-6 08:17:00 | 只看该作者

实干智慧加沉稳,

新华读书积累沉,

办事坚持原则后,

再加巧干服众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4

帖子

297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978
35#
 楼主| 发表于 2013-11-7 09:46:00 | 只看该作者

溶炼出来的骄傲 ————任亚平


走出校园的第一步,就走向了他后来为之发展不懈努力的巴彦淖尔,当了二师十三团的一位知青战士,并努力进步为一名参谋者。那一年他只有17岁,刚刚中学毕业,完全是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伙子。按他本人的话说:“中断学业,过早离校,提前步入社会,给一个学识浅薄的青年带来无法找回的损失和终身的遗憾。但是,在另一番天地里,在社会大课堂的兵团大学校中,习武练技学做人,由于干得实在,练得认真,学得留心,收获很大,受益非浅。”又如他的总结和感慨:“漫漫兵团路,广茅天地间,结交各地战友,学习十八班武艺,了解社会大观,懂得做人道理。”“在兵团所分配的各种工作,我是努力认真去学、去做,单是自己干过的‘几大员’工作,就使我回味无穷,长久受益。”这是个善于总结人生,又绝无半点虚言的大实话。“从组建兵团到撤销兵团,从各路知青纷沓面来结为战斗集体,到战友挥泪告别陆续返城一一离去,我目睹着这一切,伴随着这个历史变化,走完了全过程。”这是他对自己兵团战士生涯的最简练的总结。


在生产建设兵团里,任亚平先后干过多种工作,每一行在他的眼里,都是一本新的教课书。先说当炊事员,从没做过饭的他,一下子要给百十号人做饭。每天起早贪黑,切菜、和面、揉馒头、蒸窝头,炊事班的活,使一个年轻人懂得了柴米油盐和一碗饭菜的来之不易。再说通讯员,锻炼的是眼勤、手勤、脑子勤,少说多干,东跑西颠。特别是发信取邮件,在战友中落得个“心里有大家”的印象。70年11月,18岁的他光荣入党,要说当年,仅此殊荣,足见其能了。三说司号员,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比别人早起晚睡,起床、出操、上工、开饭、晚点名、熄灯,一分钟不能差。自认乐趣在“号声一响,一排排宿舍灯马上齐亮。号声不响,肚子再饿也不能端着饭盆进食堂。”四说报道员,两个月的速成培训班,培养出一个为《兵团战友报》写文章的人。“干这行,各个连队都跑,什么地方都去,哪个团首长都带。”“五花八门,什么都没学,什么都要写,慢慢琢磨出一些写公文、写文章的道道。不仅高考时作文拿了高分,更主要是以后的工作中,这点本事帮了大忙。”五说劳资员,权力不小,对外的任务多,跑得地方多,结识的人更多,见多识广,对社员认识更深。六说指导员,团结好一班人,熟悉了生产,取得了发言权,锻炼了好口才。最属第七项,居然由篮球运动员,进而成为队长,领一帮兵团战友,进行过大大小小数百场比赛,锻炼出“胜不骄败不馁,沉着稳重不怯场”的好心态。


有了如上的积累,在国家改革高考制度之后,任亚平挺身走进考场,搭上了头班车,脱下了兵团服,成了内蒙古师范专科学校的一位大龄学生。毕业后当了教书育人的老师,后走入政府的政策调研室,再后来,重回巴彦淖尔,由临河市委书记到巴彦淖尔盟委书记,最后又回到内蒙党委任要职。这样一路而来的人生旅程,有多少力量来自兵团生活的锻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确立和实施,我是看着学着走过来的,感情深,理解深,受益深,这是发自内心的感受。”“有了兵团的摸爬滚打的经历,尽管以后的学习工作中,信息爆炸,人才竞争,更新观念,高强素质,德才勤绩,干部四化等新提法,新要求,铺天盖地而来,但也没有感到难以招架。”现在回忆兵团生活,他的感慨是:“有悲怆,更有振奋,有遗憾,更有自豪,有所失,更有所得。我深深感到,在成千上万的兵团战士中,凝结着一种兵团精神,这就是苦苦求索,默默奉献!这种精神已经融进了我们的血液,形成了我们的性格,并继续支配着我们今后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0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1838
36#
发表于 2013-11-8 09:53:00 | 只看该作者

兵团普通一小兵,

各种大员经历勤,

大学毕业返巴盟,

干到内蒙高干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1

主题

4132

帖子

1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47287
37#
发表于 2013-11-8 20:22:00 | 只看该作者
   巴彦淖尔的知青涌现出一大片优秀分子,秦子敬、梁富海、翟新华、任亚平就是其中突出代表。他们的事迹通过亚宁,让更多的人记住了他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4

帖子

297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978
38#
 楼主| 发表于 2013-11-9 17:33:00 | 只看该作者

平凡的另一种表现  ————晓坤


十二团一连的一名老兵,第一任大车班班长,其职位相当于现在的车队队长。他这个人说话算数,且极有毅力,尤其是一个17岁的大娃娃,这种质地更令人敬佩。七一年的时候,刚刚建队不久的连里,他这个人身上带出的内涵和个性特点,就颇为引人注目。正如一个战友日记中所言:“大车班长晓坤好学肯干,来源于他的恒心和毅力,令人敬佩,值得学习……。”这不足以说明他这个人,下面我们再看几个事例:


当年连队有匹排号“34”的黄骠马,桀骜不驯,无人能驾驭它。晓坤不信,一翻功夫使出,硬是把它塞进了车辕里。有匹排号“27”的大青马,傻大笨憨,没人愿要。晓坤发誓要调教好它。一年之后,果然赋予愚顽以灵气,使此马成为全连最佳辕马之一。连里有个最难缠的人叫蒋伟华,要是跟你提出个愿望,不达目的绝不罢休。晓坤给大车班的人发上皮鞭梢,一人三根就三根,蒋伟华死乞白赖了几天,愣是没如愿。


再说连队东北面有一个水泡子,盛夏时节,大家戏水,他挥臂游泳。游前说好40圈,你数吧,最后一圈不多一圈不少。游完了定额,上岸擦身,穿着就走,绝不拖拉。排里要建公厕,一战友玩笑说:“我在几个地方都试过,就数东南角地心引力大。”晓坤听了大笑,厕所就建在了那个引力位置。一位战友与一匹心爱的白马亲近时,被马咬伤了面颊,晓坤婆婆妈妈的陪着他又说又笑。


更让人敬佩他的要数临危不惧和处乱不惊。七一年冬天,白雪盖地,班里三套马车从乌拉特前旗出发,满载烤火煤返回连队。道上,一驾马车躲汽车,翻扣在两米多深的沟底。车手躲过一劫,吓傻在一边。晓坤赶过来,先安抚再受苦,然后一把锹头两只小筐,一口气复原了车与煤。回到连队,他一句多余的话都没说,让一件不太光彩的苦难之事沉默至今。


晓坤后来也受了一难,那是赶车拉粪的途中,套马习惯地突然折回“家”,把他生挤在车与墙之间,腰椎因之受伤。两年之后,此难后遗症发作,迫他离开了心爱的马车排。再后来他因病退回呼市,进了工厂,苦学不辍,先中专后大学,终在北京一国家机关安身立命。兵团中曾获过的四好集体标兵奖至今还藏在柜中,全团巡回宣讲先进事迹会上的掌声,至今还时不时在耳边响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0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1838
39#
发表于 2013-11-10 08:42:00 | 只看该作者

一位平凡普通兵,

实心实意工作勤,

任何困难都不怕,

自学成才驻北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4

帖子

297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978
40#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1 21:10:00 | 只看该作者

永不言悔的信念 ————邱家恒


邱家恒天津十六中学生,68年刚毕业就报名下乡,被分配到乌拉特前旗苏独仑公社。初下乡时,认识很一般,随波逐流而来。两年后为走与留所困绕过。其母有病卧床不起,兄弟二人又全下了乡,回城有着现成的理由。抉择的结果,选择了留下来。当其时,老乡们的看法是:“山红雀都走了,留下灰大头了”。城里的亲戚朋友说:“当农民没出息”。


后来,有上大学的机会,邱家恒没有走;有调入盟委农林局工作的机会,他也没有走。期间,邱家恒加入了共产党,被推选当了村政治副队长,后由副而正,最后当了有着七十多户农民的村队长。这些变化,令他在信心与信念都有了新的转变与飞跃。抱着一份想做成一件事情的想法,他开始了全身心的投入,领着村民们大干、快干、苦干……。


全国兴起农业学大寨,邱家恒组织成立了老中青三结合科学试验小组。小组以农作物种植为出发点,几经反复与实践,总结出高粱早锄、深锄、蹲苗和头水迟、二水紧、三水四水看情况的管理措施。进一步培育出了被命名为“同杂二号”的高产高粱品种,获得了亩产千斤的好收成。这一成果在全县推广应用,高梁产量成双倍增长。各地下乡知青纷纷效仿,科学实验小组遍地开花。


几年之后,邱家恒所在的生产队,老种子都被新高产种子所取代,小麦亩产千斤田也出现了。村中原来所欠30000多元的债务,很快被还清。75年粮食产量从24万多斤上升到39万多斤。劳动工分值由原来的5角3分上升到了1元。人均收入达到128元,公共积累比当年增加了十几倍。他的事迹,给在乡知识青年极大的震憾。他本人也一跃成为自治区知青标兵。


邱家恒由此成为了全盟插队知青中的榜样人物,也成为各种荣誉的专业户。在1977年全盟第二届知识青年先代会上,他立于众多优秀人物的最前列。其“投身于工农之中,献身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发言,被各级领导在众多场合中,以扎根农村典型事例大加引用。他的名字与事迹,也随着报纸的宣传,在整个内蒙古知青界,成为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77年之后,知青回城之风愈演愈烈。面对大势所趋,邱家恒始终不为所动。他回家探父母,与家人在思想上几经冲突,最后坚持己见,不仅留在农村,还反潮流与另一位女知青结了婚,以示自己扎根农村的决心。再后来,随着上山下乡运动的终结,巴彦淖尔知识青年榜样人物——邱家恒,后来任乌苏独仑公社东风大队党支部副书记、盟农业局不脱产副局长,在改革的大潮之上,最终不知浮沉在了何方宝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5-2 19:51 , Processed in 0.226013 second(s), 2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