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长寿话养生 图/文:宛凌迅
改革开放以前,国人都很穷,上世纪60年代那会儿就连吃饭都成问题,所以无人谈养生,也没那个闲心谈养生。现在多数老百姓有了温饱,衣食无忧了,逐渐地把养生保健提上了议事日程。市场经济嘛,有需求就有商机,那么各类媒体书报杂志就铺天盖地谈养生,一夜之间,也不知道从哪冒出来的那么多带着顶级头衔的资深养生专家,鱼龙混杂,又铺天盖地地到处招摇办讲座,信众就像滚雪球一样覆盖大江南北,虔诚得令人吃惊,街头巷尾马路公园,熟人见面三句话不离本行,都是谈养生,一时间举国上下被养生闹的乌烟瘴气。听说治脚气讲座都得说上半小时,而且还有待下回分解;炒个家常菜还得请教营养师;岔气儿了要去三甲医院看名医;每天吃几多油、盐、酱、醋须咨询专家,还不停地微信回访,多累呀?散个步非要倒着走、地上爬、背着运动鞋光脚丫。睡觉不会了,吃饭不会了,喝水不会了,走路也不会了,就连大小便拉屎撒尿也不会了。我就纳闷,难道国人解决了温饱就非得折腾自己不成? 我们都希望自己健康长寿,活得自在也就少给他人制造麻烦和负担,对家庭对社会都是好事,但养生保健不是生活的全部。街坊张大妈清晨一睁眼先打坐闭目养神冥想十分钟,再浑身上下按摩拍打一阵子,早饭尊照头天研究好的三餐配料完成,八点到公园晨练,九点准时去听专家的养生讲座,中午小睡,醒来披挂行头又去广场舞,舞后与众大妈交流养生,十八点必须赶回家中收看《健康之路》,晚饭后边泡脚边研究明天的食谱。大妈还有一个毛病,读书看报专看保健栏目专找养生广告,一有消息就登录微信奔走相告。有点小毛病到处打听寻找偏方,大把大把地乱吃保健药。各类保健品堆满橱柜,床头、沙发、阳台到处都是健身按摩小器材。张大妈还是“专家”们的忠实听众,每次讲座都认真记录,回家又按照“专家”的嘱咐逐一实践,还当起了养生知识的义务宣传员。终于有一天张大妈病倒了,幸亏儿女们的精心照料,大妈才逐渐康复。医生说大妈是身心疲惫过度劳累,70多岁人了,凡事都要量力而行。大妈的养生太过专注,又长期整日为养生奔忙,劳心伤神造身体,最后好端端的健康体魄被“养生保健”折磨病了。不撞南墙不回头,这不,大病痊愈的张大妈又给老姐妹们发微信广告了,不过这次发的可不是山寨专家的假药广告,而是大妈奉劝老姐妹,现在的所谓养生保健大师资质大多来历不明,且以趋名逐利兜售产品为目的,多不靠谱,要擦亮眼睛明辨真伪。人的生物机体异常复杂,现代医学仍旧没法搞清有些疾病的发病机理和对一些保健品的生理利用过程,盲目相信来路不明的深加工保健品应慎之又慎。再说,每人的个体差异千差万别,他人推荐的保健品能给自身带来哪些反应一无所知,更不可以讹传讹。
健康长寿大多取决于基因和生活方式,我们能做的就是七分饱、糊涂心、保睡眠、心境好。生命不在于运动,也不在于静止,而在于平衡:饮食平衡、心态平衡、动静平衡。另外,考虑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我们切记要把食物和环境中的毒害降到最低。其他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长寿老人大多生活在边远山区乡下,文化程度不高,也从没关注过什么养生之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粗茶淡饭饮食起居顺其自然,遇事不急听天命,心平气和度终生,老了也多是寿终正寝无疾而终。时下的都市人有些太过在乎养生,过度关注本身就是精神疾病强迫之症,久而久之哪有不病之理? 注重养生保健是好事,但别苛求,别变成负担,别被养生绑架,更不可走火入魔,马马虎虎不行,过分认真也不妥,任何事都是物极必反,养生保健也是一样。 |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11-27 16:45 , Processed in 0.107006 second(s), 16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