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难忘在前陆的插队生活 作者 张荣清

2018-8-19 09:44| 发布者: 黑土阡陌| 查看: 321| 评论: 0

摘要: 难忘在前陆的插队生活 五十年前的1968年9月26日,我们抚顺第一高中3届同学,从抚顺城火车站乘坐驶往辽西的专列,一起下乡插队到辽宁省北镇县青堆子公社和吴家公社。下午三点多,火车到青堆子车站,我们下车。车站对 ...

 

             难忘在前陆的插队生活

 

五十年前的1968年9月26日,我们抚顺第一高中3届同学,从抚顺城火车站乘坐驶往辽西的专列,一起下乡插队到辽宁省北镇县青堆子公社和吴家公社。下午三点多,火车到青堆子车站,我们下车。车站对面,是青堆子公社所在地。在公社门前的 “忠字塔”下,热情的贫下中农社员,戴着毛主席像章(用闹钟的玻璃蒙子做的,很新颖),跳着“忠”字舞欢迎我们。前陆三队派来了牛车接我们,年轻的车老板儿王国武帮着我们把行李、箱子装上车,用绳子捆绑固定后,我们坐在车上。赶牛车的小王不甘落后,挥舞长鞭,追赶着前面的马车,共同驶向16里以外的前陆大队(村)。

我们班八名同学被分在前陆三队,四位女生住在前街的老任家。我们四位男同学住在生产队长孙广陵家,他家东屋就是我们的青年点。

我们到他家时,天已黑了。这是一栋新房,共有四间。厨房西面两间住着孙队长一家五口人,我们住在东屋。这间房门框是空着的,无门扇,屋内仅有一铺南炕,孙队长帮我们一起把带来的四个大小不一的木箱,沿着北墙摆好。天黑了,孙队长给我们送来了一盏用小玻璃瓶做的煤油灯(当时没有电),从那天起,在贫下中农的教育、帮助下,开始了我在前陆村的插队生活。

一、克服困难 适应农村的艰苦的生活

我们住的青年点,是一栋普通的辽西风格民居:正房。进户门两侧有门联窗,每间居室有两樘窗户,分上、下两扇。下扇窗有三块玻璃,上扇窗可以向外开启,窗扇是用白纸糊的。进入正门是厨房,厨房的北墙,有扇对开的木板门与后院相通。外墙是用石块、砖和泥堆砌起来的。从屋里看,南北方向的大梁上,按一定间距支起不同高度的圆木立柱,正中间的高。檩子固定后,屋脊处最高,南北两侧逐渐低,形成弧形屋面。他们把秫秸绑成一捆一捆的并排安放在檩子上,用以代替木板。秫秸捆上面就是盐碱土,铺到一定厚度后,再把盐碱土和成泥状,抹成弧面坡,没有任何防水卷材料。从这里,可以看出贫下中农的聪明才智,很值得我们学习。在那个年代,农民生活都很困难。孙队长能就地取材,盖起房子就很不易了,他把新房的东屋让给我们住,我们很感激他。

新房子可能是墙体透风,到了冬天格外的冷。尽管孙队长沿着北墙外堆上一排排秫秸捆防寒,可也难以抵挡辽西的北风烟儿雪,南窗扇的单层玻璃和薄薄的窗户纸,更是难以御寒。没有内门扇,孙队长用蒲草编成的门帘子替代,麻绳绑扎的缝隙,处处透风,屋地冻裂了,脸盆里的水也冻实心了。火炕是唯一的热源,但烧柴还不充足。有时还要戴着帽子睡觉,冬天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度过的。

前陆大队(村)地处北镇县的最南端,与盘锦县毗连。退海平原形成的黏土地、盐碱地,一马平川。当时生产队以种植高粱为主,伴有少量的玉米、大豆、谷子、棉花。每年秋收后,要把高粱秸、玉米秸及其茬子拉回分给社员家,用于烧饭、取暖。甚至连高粱叶、玉米叶、豆叶、树叶都要搂回来烧火,以弥补烧柴的不足。由于我们的到来,社员家分到的烧柴也没有以前多了。

我们虽然也和社员一样分到了秫秸和茬子,但数量少,不够用,到了初冬,还要到远处拾柴禾。生产队照顾我们知青,派干活有经验的王跃琦赶着车帮着我们拾柴禾。我和大富同学跟车同往,带上干粮,半夜出发。走了六、七个小时,天放亮了,也不知是什么地方,王跃琦说:“这个地方的柴禾齉(nang四声,方言:多的意思)”,我和大富一看,这儿也是大平原,所说的柴禾,也就是其它生产队收割后遗落的秫秸叶和没有刨的茬子,与我想象的相去甚远。看来,在辽西南部平原地区缺柴烧是个普遍问题。我们三个大劳力,刨的刨,搂的搂,装的装。累了饿了,我们就啃食带来的干粮,那时我们没有保温杯,也没什么矿泉水。干了一上午,勉强凑合装上大半车柴禾,往回走。回到青年点卸下柴禾,已经又是黑天了。烧柴的稀缺,打柴的艰辛,使我们养成了节约用柴的好习惯。

刚到农村时,生产队给我们安排一名社员为我们准备锅碗瓢盆,并为我们做了几天的饭。就绪后,我们队八名同学轮流做饭,几乎顿顿是高粱米饭,比较单一。大家互相学习,琢磨着多少米,加入多少水合适,什么时候应加大火,什么时候应撤火,做高粱米饭的水平日渐提高。随着劳动强度的增加,大家的饭量也大了起来。起初,我们还有油吃、有菜吃,到后来,即使是咸盐水拌饭也能吃的津津有味。

有一次,我们粮食吃光了,生产队政治队长肖俊清从前陆五队为我们借来了马料(瘪高粱)充饥。瘪的高粱只能搅出5个米,其余的都是糠。我们把米糠卖掉,用换来的钱买点菜、食盐、酱油等生活用品。这是我们队知青点唯一的一次断粮,和社员每人每年330斤毛粮比起来,我们知青每人每年600斤毛粮,应该算是挺多了,不该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大家总结了这次教训,做好计划用粮,并自己学着种菜、栽葱、下大酱,逐步适应了农村的生活。

二、在劳动实践中向贫下中农学习

春种、夏锄、秋收是过去东北农村的三部曲,我们下乡时,正是高粱红了的秋收季节,从到生产队的第二天起,我们就和社员一起参加劳动,学习农活。社员们每人割十根儿垅的高粱,我跟他们后面,学习捆高粱、学着用掐刀,把高粱穗掐下来。由于是初学,我干得很慢,特别害怕割破手指肚。

捆好的高粱穗,要拉回场院码成垛。在装车时孙队长看到了我个子大的优势,说 “身大力不亏”让我跟着装卸车。用木叉子装卸高粱穗的捆,可是个力气活,当高粱穗的垛,达到一定高度后,再向上抛,那是非常吃力的,每装、卸一车下来,都要累得腰酸臂疼。

到了冬天,成垛的高粱穗,经风吹日晒都干了,生产队长适时组织打场。在场院里,社员们掩饰不住丰收的喜悦,一边干活,一边说笑。车把式一手紧握缰绳,另一手撒欢儿地甩着鞭子。马拉着石滚子不停地压着高粱穗,使穗、粒儿分离。紧接着,社员们用木杈子挑开空穗,把高粱攒成堆,开始扬场。我也学着老农的样子,站在下风头,用木锨将高粱粒抛向空中,经风一吹,饱满的、瘪的高粱粒就分开了,还落了我们一身高粱花子。

扬场后,高粱要分类装袋。社员们在队长的指挥下,把上扬头,最饱满的高粱装袋,放在一边,留作种子和送交公粮。这充分体现了贫下中农的政治觉悟和爱国情怀,我从中受到了教育。剩下质量差一些的高粱,装袋过秤后直接分到社员各家,作为一年的口粮。下扬头的瘪高粱留作牲口饲料,运回生产队。

给社员家送粮也挺不易,运粮的车只能停在每一家的院外。从院门到房门足有二十多米,两侧又有杖子,无法两个人抬。车夫帮着搭把手,把麻袋靠在我背上,我双手扣着麻袋两个下角,略弯腰,背着150多斤的麻袋,把粮食送到各家。而我当时的体重只有127斤,超负荷的劳动,造成了腰部损伤,直到现在腰痛还不时发作。

到农村插队的第二年,县、社两级领导号召打井办电,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我们前陆大队积极响应。首先是自力更生建起了变电所,引来了动力电和照明用电。社员家都点上了电灯,结束了点煤油灯的历史,大家都非常高兴。紧接着大队请来了打井队,在村东头低产的盐碱地上钻井。各队也要出工,配合施工。我参加了这项工作,主要就是抬钻杆,协助接杆、帮助排泥浆、下井管等。这里多是盐碱地,浅处的水是不能用的,只能打深井,通常要把井钻到100多米深。深水井打好后,用水泵抽出了清澈的水,浇灌用旱田改造好的水田。

在前陆村,我和贫下中农一起苦干实干,把低产的高粱地改成了水稻田。种水稻选种育苗是第一步,四月初就开始给苗床灌水。我们是光着脚站在冰冷的水里干活:撒稻种、覆盖土、插支架、扣塑料薄膜、再用绳子固定、两侧留好通风道。回到地面,小腿肚被风一吹,裂了很多口子。后来,队上买来高腰胶皮靴子,解决了我们的困难,我从心底里感谢生产队领导和贫下中农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

到了插稻秧时,女劳力插秧,我们男劳力负责运秧苗。有人用平板锹铲下带土的秧苗装入土筐中,我们用扁担挑起土筐,踩着稻田埂向正在插秧的水田奔去。由于土筐里土多苗少,尽管增加了运稻苗的人,也供不上她们插秧,还把我们累得够呛。

稻子在生长的过程中,要控制灌水的多少、适时拔草、追肥、秋收前还要晒田。割完的稻子要码垛晾晒、脱粒、最后再磨成大米。

当年秋天,我们就享受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在青年点,第一次把大米饭摆上饭桌,嘴里嚼着香甜的大米饭,想着当初艰辛的劳动,对唐代诗人李绅写的《悯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会更深了。

和贫下中农一起劳动,看到他们年复一年起早贪黑,脸朝黄土背靠天,实属不易。那时候,在“极左”路线的影响下,生产队只能种高粱、玉米,不能种植任何经济作物甚至种菜都要偷着种。社员家也只能在前后院,栽些土豆等早熟作物,在春天来弥补口粮的不足,家里没什么零花钱,他们的生活很苦。由于穷,一些大龄青年娶不上媳妇,女孩子也不愿留在这里,远嫁他乡。所有这些,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久久不能忘怀。

三、回访第二故乡,喜看前路村的变化

七年的知青生活,和贫下中农一起战天斗地,打井办电,科学育种,改造低产田,我为改变前陆村落后面貌做出了一份贡献。付出的同时,自己也有了很大的收获:劳动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魄;艰苦的生活磨炼了意志;多次抽调回城失利的挫折使我变得更加坚强。

和贫下中农朝夕相处,他们爱党爱国的情怀、勤劳朴素的品质、吃苦耐劳的精神、勤俭持家的传统和助人为乐的风格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有一次,当我生病时,老贫农陆春久,不顾自己年岁大,一溜小跑到生产队找队长,肖队长知情后立刻派马车,把我送到6里以外的赵家屯公社卫生院观察治疗。同学也陪我一个晚上,贫下中农和同学的深情,使我终生难忘。

五十年后的六月二至四日,我们22名老知青,分别从抚顺、北京、秦皇岛、铁岭等地集聚沟帮子,一同回访第二故乡,看望前陆村的父老乡亲,互诉思念之情。村委会的外墙上挂着醒目的红色条幅“热烈欢迎知青下乡五十周年回访前陆村”,看得我心里热乎乎的。    

在村委会,我们见到了老书记李印海和老民兵连长孟祥禄等老同志、年轻的村委会领导。我还见到了陆春久老汉的儿子生财、生来哥俩和当年到青堆子车站接我们的小车老板儿王国武等等。我们走村窜户,与村民促膝谈心,耳闻目睹,看到了前陆村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以后的巨变:过去泥泞的土路铺上了沥青柏油,还修建了文化广场;泥坯房变成了宽敞明亮的“北京平”,几乎家家屋顶上都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都用石油液化气烧饭,自来水进入各家各户,村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1968年我们刚到前陆村时,社员家吃的是清一色的高粱米饭,还吃不饱。现在村民的餐桌上吃的是蟹田稻大米,和令人非常羡慕的自家菜田里的无公害蔬菜。

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村民们购置各种农业机械、旱田改为水田已大面积铺开,已见不到高粱地了。栽种稻子的同时还发展了稻田养蟹。扣上了蔬菜大棚、发展养牛、养猪、养鸡业,农家肥的使用量逐年增加。

在向前陆村委会赠旗的仪式上,老知青代表把一面绣有“兄弟情,守望故乡福祉;世纪缘,心系陆家春秋”的锦旗,赠送给陆家村委会。祝愿前陆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更加勤奋地学习,努力工作,撸起袖子加油干,早日建成社会主义的美丽乡村。祝愿全村繁荣富裕,乡亲们家庭幸福,生活更加美好!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9-8 12:23 , Processed in 0.103006 second(s), 16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