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我的知青生活(三十八)

2024-6-28 09:51| 发布者: 安宁檬| 查看: 34| 评论: 0|原作者: 无锡知青朱兆中

摘要: 探亲与游历 兵团农场是各地知青汇集之地。江苏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不是来自全国,而是来自全省各个城市。 知青人在兵团,父母在城市,他的根还在城市。辛苦干活一年,大家都想家了。所以每到农历年底,兵团就有一 ...
                          探亲与游历
    兵团农场是各地知青汇集之地。江苏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不是来自全国,而是来自全省各个城市。
    知青人在兵团,父母在城市,他的根还在城市。辛苦干活一年,大家都想家了。所以每到农历年底,兵团就有一件大事要做:安排知青回去探亲。
    兵团知青与插队知青的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探亲。插队知青比较自由,要探亲回老家,大概跟生产队里打个招呼就走了。兵团知青平时如果要回家,必须要有正当理由,向连队领导请假,批准后才能回去。探亲则是一年一次,是有组织的安排。探亲假期规定是20天,实际操作上没有这么准时。因为兵团知青探亲,是由团部统一安排车船,规定各营连队各地方的知青集中乘车船回去探亲。探亲假期结束,各城市知青按规定时间地点乘车船回兵团,并且有车辆接送到营连。由于人多,有时安排车船会拖延几天。知青回去探亲所乘坐的车船,费用全由兵团承担。
    知青探亲,先是团部开会,作出探亲的秩序按排,就是规定哪个营连知青先走,哪个营连后走。还要根据车船的时间顺序,安排各个地区知青的行程日期。还要开路条。实际就是知青回家探亲的证明,以防被当作盲流抓起来。我到营部工作后,每年知青回去探亲都是我的一项重要工作。我要把团(后来是总场)部的安排及时汇报分场领导,让分场和连队领导作好工作安排。我在各连知青接到出发通知前,还要把路条送到各连,发给每人。
    1975年的春节是211日。根据我的日记记载:我们的探亲工作从120日营长召集各连队班长以上干部、党团员开会,作探亲动员开始。124日接团部军务股丁股长电话,要将探亲人员的路条开好,到团部编号盖章。25日去团部办好路条。26日各连指导员到营部来开会,讨论探亲安排。27日通知一营吴县浒关知青去团部乘船。半夜12点左右,通知徐州知青到团部乘车回去探亲。
130日凌晨2点我送泰县知青去团部上车回去探亲。清晨5点回营部。131日团部参谋长召开电话会议,安排明天探亲事务。我营灌西盐场知青已经到团部,但路条没有拿。我只好摸黑连夜赶路十八里到团部,将路条送给他们。农村的夜路正是漆黑一片,举目四望,远近没有一盏灯火。那一夜幸好不是伸手不见五指的天,有很微弱的星光,勉强能看到两旁高高的防风林影子,判断中间就是道路,只能沿着正中走,万一走偏就可能走到路边的沟里去了。还好这条路已经走得熟,所以不会走错,只要慢慢走,就能到达团部。白天晴天时,18里路约一万余米,我40--50分钟就能走完。那天晚上估计走了近二个小时,半夜才到团部。21日天下雨,无锡、苏州、常州等地乘船的知青都在这一天回去探亲。道路泥泞,人多拥挤,被雨淋得狼狈不堪!送走探亲知青,我才回营,衣裤全湿。
    1975220日徐州知青探亲回场。车子送到二营,我到二营去迎接他们。223日常州知青回营。24日南京知青回场。225日泰县、连云港、灌西知青回场。32日无锡知青回营。37日苏州知青回场。1975年知青探亲工作结束。我在当天的日记上写道:“看来这是一次物资大交流,回去时带走大量农产品,归来时带来很多工商业品。(197537日日记)
    1976年的春节是131日。这一年,知青已经不是兵团战士而是农场职工了。我的日记记载:114日晚上,各连进行探亲动员。115日我到场部领回徐州知青的车票。不再开路条。116日凌晨3点徐州知青上场部乘车,我去送行。117日早晨通知无锡、浒关知青中午12点上船,稍后又通知提前到10点上船。我到场部码头送行。120日常州知青回去探亲。122日凌晨1点多起床,送南京知青到场部乘车回去探亲。清晨6点多回分场。123日送苏州知青回去探亲。125日我自己回去探亲。到218日,同无锡知青一起回场。219日苏州知青回场。其他城镇知青前几天已经回场。1976年知青探亲工作结束。
    其他几年大致都是这样的程序和安排。
    知青探亲一般都带些农村的土产回去,最常见的就是带花生、黄豆回去。那些年城市里买不到花生,但城里人又爱吃花生,所以知青几乎人人都会到集市上去买点花生带回去。探亲回来,则是带城市的东西到兵团农场,除了日常衣物生活用品外,就是带吃的东西。知青常带的吃食有猪油,肉丁豆瓣酱,有炒米粉,有云片糕等点心。带这些东西是因为好带,易存放,易取食。东西带来后,诸位好友都能享到口福!
    我在兵团农场十个年头,有8次探亲。1969--1974年因为没有记日记,所以那几次探亲的情况记得不太清楚了。7410月开始记日记,后面几次探亲的情况借助日记就能回忆起来很多。
    由于我的父母在1969年底就下放到了苏北大丰县(现为大丰市)农村,所以我在无锡就没有家了。探亲就是到同在大丰县的南团公社新窑五队——我父母落户的地方去。我所在的方强农场在大丰县的东北角沿海,南团公社则是在大丰县的中部偏西南地区。相距不过百几十里路,但当时交通不便。从方强农场到南团公社,先要乘车到大丰县(即大中镇),再从大丰县乘车到南团公社。还要走上几里路,才能到达新窑五队,父母居住的草庐。
  公社与生产队为父母建了一幢与当地农民一样的泥草屋居住,不过比一般农户的要大一些。草庐的墙是泥土坯垒成的,厚有一尺半还多。房屋里面分隔成三间。一般的苏北民居草舍大都也是分成三间,正中大门进去是一间厅堂(吃饭、会客等都在此地),左右两间厢房,作为卧室。但父母这房与他们不同,大门不在正中,而是偏右,进门是厅堂,左边两间串通,都是卧室。房屋的地面都是捶紧了的泥地。刚盖好的草庐显得干净整齐,还有一点泥草的清香味,但风吹雨打,几年后就有些破败的样子了。我的父母和妹妹就在那间草庐中居住了10年。
草庐坐北朝南,门前有一条较大的沟河,平时洗刷就用这里面的水。饮用水当地人称为“甜水”,实则就是淡水。是相对于略带咸碱味的水而言。“甜水”要到稍远一点的地方去挑来,放在家里的大水缸里。挑来的甜水有些浑浊,要放些
明矾澄清才好食用。草庐的左右两边和后边那些零星的田地就是给父母的自留地,
可以用来种些蔬菜之类的作物。
    苏北农村的农民是分散居住的。一户农舍与相邻的一户相距少则十几丈,多则几十丈。都是沿河、塘而居。因为居住分散,为了安全,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犬。这个犬不是宠物,而是看家。一旦有生人在附近走过,犬就会大声吠叫。如若靠近农舍,那犬就会冲出,甚至可能会扑来撕咬。入乡随俗,家里也就养了一条小黑犬,妹妹给小狗起名“恰利”。恰利乘巧听话,我们闲来无事,也会逗玩小狗,给生活增添了一些乐趣。不过恰利并不只是宠物,也是看家狗,对于陌生人是很凶的。发起怒来,不仅狂吠,声振屋瓦,而且浑身鬃毛猬立,身体陡然增大许多,当真不可小觑。
    那时苏北农村只有公社所在地通了电,我们家同其他农户一样,都没有电,天黑都是点煤油灯。同我在兵团一样。所以晚上除了在煤油灯下看一会儿书之外,也没有其他事情可干。放电影是唯一的娱乐生活,只是要走到几里路外的公社去看,父母也就没有了兴趣。
(未完待续)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7-4 00:16 , Processed in 0.131008 second(s), 22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