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我的知青生活(三十九)

2024-6-29 10:30| 发布者: 安宁檬| 查看: 35| 评论: 0|原作者: 无锡知青朱兆中

摘要: (续前) 探亲与游历 我探亲回家,都是农历的春节前后了,处于农闲时节。所以家里的自留地里也没有什么活要干。也就是帮着做点挑水之类的体力活。偶而同父亲背稻谷到公社去脱壳,回去就可以煮新米饭了。有时我也帮 ...
(续前)   探亲与游历
我探亲回家,都是农历的春节前后了,处于农闲时节。所以家里的自留地里也没有什么活要干。也就是帮着做点挑水之类的体力活。偶而同父亲背稻谷到公社去脱壳,回去就可以煮新米饭了。有时我也帮着烧火。当时农村做饭都是传统的火灶。用木柴秸秆之类的烧火做饭。经常有一些文章讲城里人第一次烧灶,弄得烟气熏人,狼狈不堪。我却没有这个问题,第一次烧火就很顺利。因为我从化学课本上就知道,所谓燃烧就是剧烈的氧化反映。冒浓烟那是氧化不充分。你要让火正常燃烧,灶膛里面就不能塞进太多柴料,让空气进去才能烧得充分。再根据锅里面烧的东西,添柴拨灰,控制火候大小。既烧好了饭菜,也节约了柴火燃料。
    农村人家的生活大都依靠自己解决。粮食是队里分配,蔬菜是自己种植,食油用自己种的菜籽去换,也能解决一部分。只有食盐、火柴、煤油、肥皂等东西要到公社所在地的小商店去买。父亲算是下放干部,多少有些配给的东西供应,母亲是城镇居民,没有东西供应。如果想要买些其他东西,那就必须要到集市或者县城去。大丰县城所在地就是大中镇,离我们家大概有30多里路。集市所在地叫小海镇,离我们家也有大约十多里路。这个距离靠步行有点远,不是走不动,而是费时间。所以在当时的苏北农村老百姓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自行车。父亲在下乡前以年近半百之龄学会了骑自行车,还买了一辆载重型自行车。到了苏北农村果然派上了大用处。队里分配的粮食等物都靠自行车驮载回家。出门到县城和小海集市去买东西,都是靠骑乘这辆自行车。
   我也有几次探亲假期回到无锡去看看。因为我在无锡已经没有家,所以到无锡我都是住在姨妈家里。姨妈待我如同亲子一般,我在兵团农场,姨妈还托回无锡探亲的农场朋友带吃的东西给我。我回无锡当然也少不了同无锡的农场朋友聚会。我还曾带农场朋友到姨妈家吃饭。1975年探亲假,我是先到无锡,同方胜源去了苏州、杭州,再回到父母处。1976年探亲假,我先到大丰父母处,正好父亲在忙着办理哥哥无锡招工事谊。我也跑腿帮忙。在家过了年,年初四我离开家到无锡去。76211日我在无锡看病,得知患有眼疾“慢性结膜炎”。我在日记上写道:“以往余只知大干,不知护理,有些不适也不加注意,幸未酿成痼疾,余之大幸也。今后须十分注意也。眼疾除去,则为今夏考学消除一大障碍也。”(1976年2月11日日记)这天晚上,我竟然在无锡碰到哥哥!原来他办好了招工,回到无锡来了。我真是为他高兴。虽然他分配在集体商业部门,但总算回来了!他是我家第一个下乡的,也是第一个回城的。
   这次在无锡,很巧的是上海大伯父和表弟邵伟也来到无锡。215日我的大伯、孃孃带我和哥哥去祖坟。祖坟在钱桥。那时代我们管理祖坟的人被称为“坟亲”。坟亲带我们走上一个高岗,据说此地是江南九龙山脉的尾梢。山麓便是坟场。因为农业学大寨的需要,这些坟地都要平掉,然后栽种树木。坟中遗骸,家属可以迁走,也可以将之深埋,地面平整就可。我看到已经有不少人在办理迁坟。我们家采取了深埋的办法。只是以后再来,恐怕难以找到祖坟所在地了!第二天,是我们农场知青探亲返场的日子。我同无锡诸位朋友一同在体育场桥码头乘船,离锡返场。   
    每次我探亲回家和回无锡的时间都是一个星期左右,因为我利用探亲的假期,外出游历。
    小时候我在家翻看各种书籍,看到1952年出版的《旅行杂志》合订本和其他一些书籍杂志。这些书籍杂志刊登了一些到世界和全国各地旅行后写成的游记。游记描绘的种种异域风情,历史掌故,旅途奇遇,让我心驰神往。稍大以后,零星读了一些历史和名人传记,知道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好处。不过当时出国是天方夜谈,所以就想着去看看国内的一些历史著名的地方,学古人游学,以开眼界,增历练。到了生产建设兵团每月有15元钱,大概从1970年开始,我就筹划着利用探亲假期出去看看。出去就要花钱,我就开始有意识地积攒。每月我大约要花近10元钱,用于吃饭和日用开销(主要是买煤油,后来是邮购书藉),剩余5元就积攒起来。不过这个钱还要用来买些花生等苏北农产品带回去,所以积攒得很慢。
    我第一次远游是到徐州。记不清是1971年还是1972年的探亲假期,当时四连一排长张祥和跟我关系挺好,他热情邀请我去徐州玩,我就高兴地答应了。徐州知青探亲回去是坐汽车,我记得因为我是临时加进去的,没有坐位,所以就坐在汽车门口那里的地上。从方强农场到徐州大约有三百几十公里路,那时的公路远不如现在的好,一路颠簸。有坐位还好一点,我没有坐位,更觉骨架都要颠散了。时间一长人又发睏,刚一打打盹,一个颠簸就惊醒了。如此这般折腾,人昏昏沉沉的。幸好当时年轻,也不晕车,大约十个小时就这样坚持下来了。到了徐州我记得住在张祥和安排的一个宿舍里,然后他就带我游徐州。云龙湖、云龙山等这些景区时间一长我都忘了。但张祥和带我去煤矿看到的情景让我至今都忘不了。
                                   我看的那个煤矿应该是一个小煤窑,春节期间工人都放假,整个矿区空无一人。张祥和带我走进去,一个人都没见到。他似乎对那里挺熟的,径直带我走到里面,在矿工换衣服的地方让我穿戴上矿工的一套装备:高筒胶靴,腰扎皮带,皮带上挂好电池盒,头上戴好安全帽,帽子上有矿灯。穿戴好之后,张祥和就带我走进一个洞里。他说,下矿井有二条路,一条是从竖井坐电梯下去,现在放假休息,电梯停运。所以只能从另一条路:斜井下去。所谓斜井,就从地面一直通到地底下煤矿作业区的一条通道。刚下去不远,还有一点光线。我看这个斜井高大约有1.8米,宽有近3米,以大约近30度的坡度往地底下延伸。再往下走,就要打开矿灯了。只感觉越来越黑,最后是完全漆黑一片,只有自己头上的矿灯发出一束光亮。照亮了前面倾斜的道路。路面开始潮湿,路边有细细的水流。道路两边的壁墙上,可以看出中间黑色的煤层,我估计那煤层有五、六十公分厚。走了不知多久,坡度变平缓,最后来到了采煤作业区。这里地面完全平了,两边的煤层明显比上面要厚得多,在矿灯下乌黑发亮。看来煤的质量不差。好象有的地方有木头支撑着。这个采煤的作业区并不大,容不了多少人作业。不过前面还有路,张祥和说,前面就不去了吧,因为跟这里都一样。可惜当时我被看到的情景所震憾,竟忘了问这里是怎么采煤的,用什么工具等等。看完后,张祥和就带我从原路返回。往上走的时候,我就在想,过去听说煤矿工人要拉着装满煤的箩筐从斜坡爬上去。那正是太艰苦了!不知这个煤矿现在用什么办法把煤运出去?也许可以用那个竖井,用电梯运载上去。
    走出矿井,外面是光明的世界,我长出一口气。第一次亲身体验了一下煤矿工人的作业场所,让我终身难忘!我务农体验了农民的辛苦,现在又体验了矿工的艰辛。心里感慨万千。一方面我情不由己地浮出了“劳动神圣”的念头,劳动人民是真正的伟大,千百年来正是有了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才有了今天的文明世界。但另一方面,我心头沉重,叹惜劳动的艰辛,怎样才能让劳动不再那么艰辛?记得马克思论共产主义社会曾把人的劳动描绘得非常诗情画意:“……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我知道达到这样的地步实在是太遥远。目前比较可行的是要发展机械化!但我在这个煤矿作业区没有看到任何机械,不知其他作业区有没有?
   在徐州,我还同四连其他朋友相聚。在张家成家里,我第一次看到了北方普通人家是如何过春节的。虽然徐州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北方,但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江南居民已经完全不同了。我看到老奶奶在熟练地包着饺子,已经包了一大堆了,她还在包。我忍不住问张家成,包这么多吃得了吗?张家成笑着对我说,这不是一次就吃完的。每家到过年都 要包好多饺子。包好后,就放到屋外小院子里,晚上它就冻起来了。这就是一个天然的冰箱。要吃的时候拿一些放锅里煮就行。我也尝到了徐州水饺的美味。

    离开徐州,我坐了一夜火车,正是天刚亮的时候到了南京。这是我第一次到南京,出了火车站,我就买了一张南京地图,看好了路线,到南京最有名的中山陵去。中山陵正是名不虚传,气势宏伟,庄严肃穆。不过当时没有记日记,时间过去几十年,具体游览的情况已经不记得了。
     游完中山陵,我就买了去无锡的火车票,到了无锡,在姨妈家住了12晚,就买船票回到大丰南团公社家中。这是我生平第一次远游。这次远游让我开了眼界,看到了许多新鲜的东西。(未完待续)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7-4 00:20 , Processed in 0.130007 second(s), 22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