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遇见了中国知青英雄肖芸》
10月16日下午六时许,秋风送爽,阳光斜洒在金黄的落叶上,给这个季节增添了几分温馨与怀旧的色彩。在这个美好的时刻,我有幸在北京知青网、湖南知青网相聚金秋联谊会上,遇见了我们中航工业331的同事、中国知青英雄——肖芸女士。 肖芸,这个名字在我心中早已如雷贯耳。她不仅是中航工业331幼儿园里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幼师,更是我们广大知青心中的英雄。多年前,她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斗胆给中央领导写信,呼吁国家将知青下乡的农龄改为工龄。这一壮举不仅为八千万知青争取到了应有的权益,更在知青群体中激起了强烈的共鸣和感激之情。 当我见到肖芸的那一刻,仿佛时间都凝固了。她依然保持着那份优雅与从容,岁月在她脸上留下的痕迹反而增添了几分从容与智慧。我紧紧握住她的手,激动之情难以言表。作为中航工业三连的知青连长,我深知肖芸的这一举动对我们知青群体来说意味着什么。她不仅为我们争取到了工龄的认定,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国家的关怀与尊重。 在联谊会上,我们相谈甚欢,回忆着过去的点点滴滴。那些关于青春、关于奋斗、关于梦想的故事,仿佛又回到了我们的眼前。我们既是知友,共同经历了那段难忘的知青岁月;又是农友,在广袤的田野上挥洒汗水;更是工友,在中航工业331的大家庭里并肩作战。这份深厚的情谊,让我们今日相见时格外亲切。 此时,一位眼明手快的摄像师捕捉到了这温馨而珍贵的瞬间。他迅速按下快门,为我和肖芸拍下了这张无比珍贵的合影。照片中的我们,笑容满面,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与憧憬。这张合影不仅记录了我们重逢的喜悦,更见证了我们知青群体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精神风貌。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永远珍藏这张合影,铭记与肖芸女士的深厚情谊,以及那段属于我们的知青岁月。 本帖最后由 长泊湖 于 2024-10-20 18:12 编辑 1982年,女知青斗胆向中央写了一封信,改变了8000万知青的命运  团团说史 2023-07-11 15:44山东历史领域创作者 1982年10月,一位女知青向中央写了一封信,斗胆提出了一个建议:把下乡知青在农村奉献的农龄,算作工龄。  这封信引起了领导的重视,领导对这封信做了重要批示。 1988年6月,中 央365号文件规定:知青在下放农村劳动的时间都算作工龄。同年9月,全国开始普查知青的农龄,8000万知青的农龄都变成了工龄。 这封改变了知青命运的信被称为“知青福音书”。写这封信的女知青叫萧芸,她有着传奇的人生故事。  萧芸,1951年9月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一个大户人家。母亲是个实打实的千金小姐,外祖父是当地有钱有势的地主,城里有一条街的铺子。 萧芸的父亲是湖南师范大学数学系的主任,跟名作家钱钟书是同事。爷爷也是当地的乡绅,祖上资产丰厚。 然而,优渥的家世,并未给萧芸带来幸福,而是让她遭遇了悲惨的命运。 1965年,毕业于初中后的她满怀理想,准备报考高中。却因家庭的社会关系复杂,她和姐姐的入学申请被红色的“不予录取”盖章无情打回。  一个14岁的少女,眼见求学之路突然断送,萧芸心如刀绞,泪水夺眶而出。 就在她绝望之时,一纸文件下来,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萧芸听后热血沸腾,自愿加入了湘潭知青队伍,奔赴主席的家乡姜畲茶场,加入了绿化工作。 她还担任起宣传队副队长,负责照顾队员们的生活。在刻苦训练中,萧芸满怀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 然而正当一切步入正轨时,个令人意外的消息传来,原定的文艺演出取消,所有知青直接转入生产大队。 这一转折让萧芸措手不及,她茫然地来到了五七大队的易家山生产队。  刚开始,她满怀热情想要为乡村建设贡献一份力量,但繁重的农活儿,却让这个文弱女子吃不消。 最令她恐惧的是,田间那无数贪婪的蚂蟥。她甚至给它们取了外号“魔鬼的手指”。 每天工作结束,萧芸两腿满是惨不忍睹的伤口,这也成为她心理的阴影。 后来她自愿去了别人都不愿去的偏僻山村,姜畲乡老虎岩生产队落户。 在老虎岩生产队扎根9年,萧芸成了一名农村教师,还认识了丈夫李开彦,生下了女儿。这让她在漂泊中找到了一丝安稳。 1979年7月,政策变动,知青们大返城,萧芸结束了14年的知青生涯,终于有机会返城,迎来了新的人生阶段。 返城后,萧芸通过社会招工,进入了南方航 空动力机械制造公司,被分配至南华幼儿园工作。  起初只是一名普通的保育员,但萧芸没有气馁,努力工作学习,从幼师做起,一步步晋升至副园长,再到园长。 在她的带领下,南华幼儿园终于荣获“湖南省示范幼儿园”的殊荣。 在工作之余,萧芸还坚持文学创作,在各报刊上发表了许多散文、小说和报告文学。 然而,尽管工作非常成功,但萧芸内心并不开心。 因为知青返城后的生活,并不如想象中美好,主要问题是工资过低。 那个年代,每个人的工资与工龄挂钩,但知青们只有农村劳动的“农龄”,没有城市的“工龄”。这个看似合理的规定,成了知青们的心病。 这些经历过下乡运动的大龄知青,错过了上大学的机会,也失去了宝贵的青春。结果到现在,他们连在城市工作的“工龄”都得从零开始计算。 难道他们在农村的劳动成果,就这样一文不值了吗?难道那些为国家,贡献了宝贵年华的光阴,就这么无声无息地被掩埋了吗? 这种强烈的不甘心促使知青们决定采取行动。  “萧芸,你见多识广,文笔又好,代表我们写封信吧,请求把农龄也计入工龄里。写完我们都签名,如果给你惹麻烦了,我们会照顾你的孩子的。” 萧芸犹豫了,她明白这样的要求,可能会招来麻烦,甚至重蹈当年的覆辙。但是为了争取知青的合法权益,她终究还是接受了这一提议。 这已经不是萧芸第一次代表知青群体了。 她之前插队的时候也写过报告,为知青们争取过福利。这次面对“工龄与农龄”的问题,她再次挺身而出。 起初,知青们都热烈表示,会在报告上签字以示支持。但是,当萧芸通宵达旦写完报告,拿给大家看的时候,大家的反应却让她大吃一惊。 “让他们先签,我之后签。”  萧芸本来信心满满,却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打击。她也明白,这件事情关系重大,如果出了差错,所有参与的人都会被追究责任。 知青们的生活虽然很艰辛,但他们更不愿意失去未来。 在她的登门拜访下,只有一少部分知青签上了名字。最后,萧芸在信的末尾,加上自己的名字:“株洲市湘江机器厂南华幼儿园萧芸”。 萧芸寄出这封信之后,还忙了三件事:一是回老家请了三天假,给父母做了2000斤煤饼; 二是把自己的毛衣毛裤拆了,又买了几斤毛线,给女儿针织了几件毛衣; 三是和丈夫说清楚,如果有危险,让他赶紧离开,不要牵连他。  萧芸对这封信的后果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 虽然信写好了,但该交予何人呢?萧芸想起了从湘江机器厂,调任出版社的潘运告。于是她将信件送达,请他转交有关部门。 收信后的潘运告立即将其,上报给出版社领导。出版社党委在信上加盖鲜红印章,转交省政公厅。 正巧此时湖南有急件要送京,省委便将此信列入“六年两千件”重点文件之一,加盖大印,交专人乘飞机递交中央。 1983年元旦过后不久,南华幼儿园园长,突然通知萧芸到厂里一趟。 萧芸满腹狐疑地走进办公室,主任直接问她:“你给省里写过信吗?” “嗯,写过。”萧芸点点头。 “信里内容是什么?” “请求将知青的农村农龄计入城市工龄。” 主任上下打量了她一番,终于展露笑容:“你真有两下子,省委来电话了,说中央对知青问题作出批示,有关部门正在调查解决工龄问题。” 听完,萧芸如释重负,心头大石落地。  这不仅改变了8000万知青的命运,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农村勤劳奋斗的青春,终于得到认可与肯定! 三年后,劳动部正式发文件,解决知青工龄计算问题。 此后,知青们在工资、福利、房分配等方面皆获得公平对待。 这一振奋人心的好消息迅速在全国知青中传开,他们热烈庆祝这份来之不易的“福音书”。 作为首倡者,萧芸也成为知青心中的英雄。她自己的命运从此转危为安,逐步走上坦途。  结语: 萧芸出身名门望族,却因时代原因下乡插队。在艰辛的乡村生活中,她没有气馁,而是勇于代表群体请求,为争取知青权益两次付出努力。 她执笔写就的“知青福音书”,最终改变了8000万知青的命运。 平凡人也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萧芸没有退缩,只为争取一个公平。 她的坚持改写了一代人的人生,也激励着我们要为正义发声。 哪怕力量渺小,只要心怀正义,就能点亮生命和时代。 |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11-23 08:10 , Processed in 0.151009 second(s), 2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