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赏梅有清欢 岳允富/文 . 在闽西中心城市龙岩的一隅,有一座仿若尘世桃源的净慈寺。每当腊月的寒风凛冽地吹过,万物仿佛都被这股肃杀之气所震慑,陷入了沉睡。然而,就在这一片清寒之中,净慈寺却宛如被大自然偏心眷顾,园内的红梅竟热烈地绽放了。一时间,这里成了一片绯色的海洋,引得无数爱花人慕名而至,成了龙岩市区冬日里最热门的网红打卡点。 . 踏入净慈寺石牌坊的那一刻,仿佛就踏入了另一个世界,平日里城市的喧嚣被一堵院墙隔绝在外,只留下这一方宁静的天地。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梅香,混合着寺庙特有的袅袅檀香,沁人心脾。拾阶而上,站在山门的前坪,映入眼帘的是株株腊梅肆意地伸展着枝干,每一根枝条都像是饱含着无尽的生命力,向着天空奋力生长,又似在与寺庙的寂静无声对话。它们或曲折蜿蜒,或刚劲挺拔,姿态各异却又和谐统一。 . 株株腊梅的枝条上,梅花们各自展现着独特的风姿:有的含苞待放,花骨朵小巧玲珑,紧紧簇拥在一起,像是被寒冬孕育的希望,顶端微微透出的红色,恰似少女羞红的脸颊,在冷风中微微颤动,惹人怜爱;有的全然盛开,层层叠叠的花瓣舒展着,毫无保留地袒露着嫩黄的花蕊,宛如热情奔放的舞者,在枝头随着微风尽情摇曳,花瓣红得夺目,红得醉人,那是一种能在寒冷中点燃人心的色彩,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要将这冬日的肃杀彻底驱散。 . 寺庙,本应是晨钟暮鼓、香烟缭绕,专供人虔诚礼佛、寻求心灵慰藉的清静之地。可如今,络绎不绝前来的市民,无论男女,老者或是小孩,大多不是为了拜佛,而是为了赏梅。他们穿梭在梅林之间,或驻足拍照,或轻声赞叹,手中的相机、手机不断闪烁,试图留住这稍纵即逝的美好。这看似有些背离寺庙初衷的场景,却也别有一番风味。也许,这便是自然的魅力,它能跨越宗教、身份的界限,将不同的人吸引到这里,共同感受生命的蓬勃与美好。 . 据说,净慈寺种植红梅已有30年的历史。最早两棵来自邻县连城中华山性海寺,种于净慈寺山门前坪,现其中一棵树枝伸展有五十平米。同时,经过住持光良法师多年来稼接种植,有三十棵修剪成型的红梅,种植于净慈寺前后长达400米的景观路边。 . 红梅的怒放,固然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但正因它们被栽培在寺庙之中,才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一处独特的人文景观。寺庙的僧侣们日复一日地精心照料着这些梅花,它们在佛法的熏陶下,似乎也沾染了几分禅意。而赏景的市民们,在亲近梅花的同时,也不自觉地亲近了寺庙。当他们轻抚梅枝,嗅着梅香,心中或许也会涌起一丝对宁静与超脱的向往。这,难道不是一种本性的回归吗?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的心常常被功名利禄所累,而在这片梅林中,在这座寺庙里,我们仿佛找到了内心深处久违的宁静港湾。 . 置身于这片红梅与寺庙交织的美景之中,思绪不由自主地飘远。遥想当年,多少文人墨客也曾在梅花前留下千古绝唱。北宋诗人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将梅花的神韵刻画得入木三分;南宋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则借梅花表达了自己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信念。而此刻,我站在净慈寺的梅花前,虽然没有古人的才情,却也能深深体会到他们对梅花的那份特殊的喜爱与敬重。 . 红梅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常被用来寄托相思之情,代表对远在他乡故人的思念。它在严寒中独自傲然绽放,不与百花争艳,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不盲从的意志。同时它也寓意着五福,即快乐、幸运、长寿、顺利和和平。这些象征意义使得红梅不仅仅是一种美丽的花卉,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代表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桡、顽强奋斗的向上精神。 . 随着夕阳渐渐西下,余晖洒在梅树上,为红梅镀上了一层金边。赏梅的人群渐渐散去,寺庙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而我,却依然沉醉在这片如梦如幻的美景中,不愿离去。我想,这次净慈寺之行,不仅仅是一次赏梅之旅,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这片红梅与寺庙的世界里,我找到了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感受到了生命的蓬勃与宁静的力量。而宁静,正是人生老者的最终归宿。一个人在经历了生命的蓬勃期,进入生命的暮年时,不再追逐喧闹和繁华,只愿在宁静中,与自己的灵魂对话,回味一生的酸甜苦辣,感悟生命的真谛,这正是宁静的力量。 . 当我踏出净慈寺的山门,回头望去,那片红梅与寺庙在暮色中渐渐融为一体。我知道,这美好的瞬间已经深深地印刻在了我的心中,成为了我记忆中永不褪色的画卷。而净慈寺的红梅,也将在每一个寒冬继续绽放,迎接每一个渴望寻找宁静与美好的人们。 . . |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2-5 15:38 , Processed in 1.154402 second(s), 22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