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难忘的木匠生涯》第五十四章 情结难了之一

2025-4-18 13:39| 发布者: 开心| 查看: 20| 评论: 0|原作者: 连峰

摘要: 第五十四章、情结难了 原本就归心似箭,拟定的行程却被一起丝毫不沾边儿的谋财凶杀案所延误,这难免不让人心生焦虑。但是,即将走上可能改变自己未来人生的新征程,心中还是充满了说不尽的喜悦和对未来发展的美好 ...
第五十四章、情结难了

      原本就归心似箭,拟定的行程却被一起丝毫不沾边儿的谋财凶杀案所延误,这难免不让人心生焦虑。但是,即将走上可能改变自己未来人生的新征程,心中还是充满了说不尽的喜悦和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憧憬。与此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和那些平时难得一见的中、小学同学们坐在一起好好聚一聚了。
      通过电话与分散在周边其他连队的部分中、小学同学进行话别时,一些附近连队的同学都想在国庆节前夕,与我凑在一起喝喝小酒,既表示祝贺,也算为我饯行。
      但是,放下电话,又因囊中羞涩让我颇感头疼。此前手头上少得可怜的那点“工资(其实不比享受津贴待遇时更宽裕)”虽然省吃俭用,略有余存,却由于前段时间抽烟的数量猛增,获得录取通知书之后,又与连队里的一些好战友连续小酌过两三次,衣兜里仅剩几枚钢儿还在叮叮当当地响。或许勉强东拼西凑,还能硬着头皮去趟小卖部,买回两盒七分钱一包的绿叶牌香烟来,但是用来招待那些远道而来,表示祝贺饯行的同学却是断断不行的。那时候,除尚可使用记账式饭卡(用餐时只需将发生的金额记录在饭卡上,月中发放工资时凭饭卡一次性结清)用餐外,其他方面的日常开销显然已经是捉襟见肘了。
      然而,有朋自远方来,既不能推辞,更不能不破费,借钱招待那些同窗多年的好友更无道理,其一是身边的战友们手头上都不宽裕,其二是我滞留连队里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偿还期限定会因为大家即将天各一方而拖延很长时间,这是我不得不慎重考虑的问题。
      正在为之感到焦虑的时候,偶听其他班排的几位战友私下里议论说,连队指导员的几位河北籍同乡正在此地选购一批农用马匹,由于天气渐凉,护送马匹回乡的路途遥远,路上约需月余时间,故此急需购置几件御寒的棉衣,其中有人看中了兵团战士的军用棉大衣。于是,我便委托连队里一位能言善辩、脑瓜足够灵活的战友,把自己唯一的一件并不常穿,而且还算整洁(木匠的工作主要是在室内,除出远门外,平时极少穿在身上),但是左边袖筒的内侧却有大约两寸长三角破口的军绿色棉大衣,以略低于当地行情的价格,作价十五元卖给了其中的一位,也算为了购买几斤本团出产的散装高度白酒、几瓶猪肉罐头和几包较好的香烟暂时解决了待客所需的燃眉之急。
      自从“上山下乡”五年多来,除与少数同学始终保持密切联系外,大部分同学很难同时聚在一起,有些同学也只在北京探亲期间偶然见过一两次,此时见面,大家自然无拘无束,总有说不完的话题。抚今追昔,展望未来,当然少不了当年如何追随上山下乡的大潮,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地来到这里保卫边疆,建设边疆,一定少不了发生在身边那些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以及生活中的许多趣闻轶事等。
      当然,受特权及后门等不正之风的恶劣影响,同学们扎根农村务农的思想均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故此同样少不了对未来前途的种种担忧。尽管这样的话题难免会让大家感到失落与伤感,会使快乐的气氛暂时变得沉闷起来。但是,尽快离开这片挥洒过无数辛勤汗水、为之无私奉献过自己美好青春年华长达五年之久、但却始终看不到美好蓝图的黄土地,一直是摆在大家面前需要迫切解决的第一大现实问题。为此无论劝酒,还是喝酒,总会不经意地体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心境,表示祝福的话题,气氛一定是真诚而又热烈的,而大口喝酒的通常来说自然是我。相反,言及怎样尽快脱离兵团的时候,气氛一定是伤感而且沉闷的,举杯痛饮的则毫无例外都是我身边的同学们。
      酒至正酣,一位手端酒碗挤到我身边的同学舌音僵硬含糊,醉眼朦胧呆滞,而且不断打着充满酒气的饱隔,突然问我∶“剑……剑锋,你现在可是前途无量,春风……哦,呃,对……对不起,是我用词不当啊,还没喝醉呢,就开始说糊……糊涂话了,现在是秋……秋天,秋天!我应该说……你现在可谓秋风得意,归心似箭哪!你说心里话,离开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而且……还是到北京大学这样的高等学府去学习英语,你肯定一丝……,呃……,呃……一毫都不会留恋这片贫穷落后的黄土地,永远都不会再次想起……起它,再也不想看……看到它了吧?”他的话尽管颠三倒四,也不那么连贯,意思却非常明确,而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理所当然会在同学们当中引起强烈的共鸣。而以不同方式纷纷附和之后,大家要么低头沉默不语,各想各的心事,要么各举酒碗,大口大口地喝起闷酒来。
      同样的话题在随后的几天里仍有不少战友多次当面说起过。十月一日国庆节是少数几个可以放假的日子(那时候,除因名目繁多的突发事件等原因未必严格执行的两周一休放假制度外,元旦、春节和国庆节是仅有的几个法定节假日,各放假一天。如果遭遇极端恶劣的坏天气,耽误正常出工时,下一个公休日通常会被取消。),又是中秋传统佳节的第二天,尽管供给制已经结束一年多的时间,连队不再举行任何集体形式的节日会餐,但是,两个重要节日前后脚儿赶在一起,连队里杀猪宰羊,午餐和晚餐比平日多加一两个可供大家自行选择的荤菜以示庆贺,还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庆祝形式。除此之外,大多数男兵班的战友们也会借此良机,集体凑钱购买一到两个军用水壶的高度白酒和几铁盒牛肉罐头(时称午餐牛肉),尽情尽兴地找一找以往那种快乐(无比)的节日气氛。
      我们修理班当然不会例外,只是大家早已事先筹划好,为尽可能丰盛尽兴,隆重热闹,午餐随意一些,两壶提前买好的白酒和几盒牛肉罐头都摆在晚饭的餐桌(使用两三只高低、而且大小各不相同的行李箱临时拼凑而成)上。对我来说,这可不仅仅是一次象征节日的喜庆聚餐,也是我彻底告别兵团生活的最后一次聚会。或许正是在这种特殊氛围的烘托下,脱离兵团必定成为大家或带着祝福,或带着伤感,不时言及的主要话题。
      酒尽盘空的时候,应邀与我们一起聚餐的一位老一排的好兄弟出于对北京家人的深切思念,也带着酒后的余兴提出建议,他说∶“都说中秋的月亮十六圆,可从来也没有认真观赏过,今天晚上我们大家就陪同剑锋去乌加河河畔一边漫步聊天,一边观赏这十六的月亮如何?与此同时,也好遥祝北京的家人们全都福乐安康啊!”
      中秋节并不是法定的节假日,况且,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紧张忙碌中,战友们早已把它淡忘到只在理论上尚且存在的地步,即便不经意间看到一年一度格外明朗的圆月,这些久居异地他乡的游子们所能联想到的或许是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独在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颇令人思乡感怀的著名诗作,而换来的却只是一种更加深沉,且又苦涩的思念与期待,难有任何喜庆的快乐所言。不过,今年的中秋佳节却明显不同于往年,不仅正值国庆节放假,同时又能观赏到十六的月亮,还有一位一起摸爬滚打了多年的好战友,即将奔赴北京去圆大学梦,故此,“漫步乌加河河畔聊天赏月”的建议,立刻博得了大多数战友的热烈响应。
      连队组建初期,曾听一位熟悉本地灌溉系统的原劳改农场干部说,很早以前,乌加河流域曾经是黄河的主河道,由于水患频发,河道不断迁移改道,眼下早已沦为黄河的一条支流,其主要功能也只在河套地区的灌溉系统中发挥主要排水渠的作用而已。可尽管如此,在连队许多战友们的心目当中,它却是春末直至中秋唯一可以解决洗澡难的方便场所,也是满足众多游泳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娱乐“圣地”——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偏爱河鲜的人亦可各尽所能,到这里捕捞一些杂鱼、小虾,打打牙祭。
      穿过营区东侧已经开始翻耕——确保上冻之前进行秋季浇水保墒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的大片麦茬地,便是乌加河西岸。中秋时节,连队的秋收工作渐近尾声,乌加河两岸也已经日渐萧瑟了。在银盘般的朗朗月光下,银白色芦花冠顶的苇草、翘首枝头的金黄色蒲棒,在静静流淌的河水中窸窣摇曳,恍若仍在抖擞全部的残余之力,顽强地显示生命力依然强劲的样子。残花败草中秋虫声咽,仿佛不甘寂寞,仍在执拗地唱颂昔日的豪情与辉煌。屯垦戍边五年多来,但逢劳作之余,或者是在难得的节假日里,这里常常充满了游泳爱好者们无拘无束的欢声和笑语,然而,心怀中秋佳节的浪漫情思,徜徉于河边赏月,在我的记忆当中尚属首次。
      双节同庆,又值银盘般的朗月晴空高挂,几位儿时曾经背过唐诗宋词的战友触景生情,忍不住雅兴大发,忙不迭地把记忆中几首著名赏月思乡的古诗词,搜肠刮肚般倒腾了出来,虽然略有卖弄的嫌疑,主要还是为了烘托节日的气氛。其中自然少不了唐代伟大诗人王维的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作如前所述,此处不再原文引用)。豪放而又浪漫的伟大诗人李白的那首《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八月十五日夜湓享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还有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宋代诗词大家苏轼写给其弟苏辙的名作《水调歌头·中秋》,只不过小哥几个自始至终也未能拼凑完整,只记起了开头和末尾的几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吟诗赏月自然会引起战友们对童少年时期的往事回忆,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地讲述各自以往的那些甜蜜的经历便又成为了主要话题。无忧无虑的童少年时代无疑是美好的,而逢年过节尤其是美中之最,不仅会有新衣穿,还有不少并不常见的美食可以吃,月饼更是一年当中绝无仅有的传统美食。
      言及童少年时期的中秋节,我对身边的战友们说:“小小顽童谁去留意有关中秋佳节那些美丽的传说和传统民俗的文化内涵?但是,每在临近的那些日子里,津津有味地品尝月饼,却是自己的脑海中始终挥之不去的强烈念想。节日当天,我总是迫切地希望:炎炎烈日快快地滚落到京城西郊的燕山下边去,银盘般又大又圆的月亮,从另外一侧快快地跃升起来。当然,我真正关心的并不在于冉冉升起的一轮明月,更非沉迷于那些有关中秋佳节的美丽传说,而是早已收藏在小小的碗橱里、即将摆上餐桌的最后一道特殊美食——月饼。
      那时候,普通家庭的生活条件大多不够宽裕,能够摆上餐桌的月饼自然只能象征性地略表中秋情结,既不可能吃到恰到好处,更不可能当成饭吃。所以,在通常情况下,我们一家五口(大哥、大姐和二姐均在外地)难有人均享用一块儿月饼的盛况,分吃两块儿则为常态化标准。倘因某种特殊原因分吃一块儿时,虽然远不能满足贪吃的欲望,但心里明白,家里一定发生了较大的计划外开销,不得不节约各种日常用度。而所谓‘分吃’一说,其实也并不恰当,每当圆月当空,一家人吃过晚饭便会其乐融融地围坐在院子里的小饭桌旁,年过半百的老父亲总会均匀地切开两块儿,或者单块儿月饼,老母亲再一一分送到我们几个孩子的手中。如此稀罕、而且又是年仅一次的传统美食,我总是像《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偷吃人参果那样,三口并作两口吃进肚子里。因为我知道,即使我并不开口索要,父亲和母亲肯定也能从我那双充满贪吃的欲望,而且快要鼓出眼眶的眼睛中,看出我的那点儿小伎俩来。母亲也总是一如既往地面带慈爱的微笑,看着我吃完,再把自己手中的那一块儿塞到我的手中,还要编织一个貌似充分的理由说:‘你的饭量大,正在长身体,这块儿也给你’。而父亲则往往象征性地把自己手中的月饼掰下指尖儿大的一点儿吃进嘴里,其余大部分一分为二,分送给我的姐姐和妹妹。
      小小顽童,我们那时候又懂得什么?居然天经地义似的,堂而皇之地完全领受了!哪怕仅仅回送给父亲母亲小半块儿,或者送到他们嘴边,让他们咬上一小口,也算我们自己懂事吧。然而,到了懂得孝敬父母的年龄,自己却在遥远的塞北边疆屯垦戍边,非但不能在父亲母亲的膝前尽孝,经济上不能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许多方面还不得不依靠父母的资助才能维持下去。现在回想起那些过往的旧事来,真不知道对自己以往的单纯与无知是该感到好笑,还是应该感到耻笑啊!”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4-21 11:07 , Processed in 1.138802 second(s), 25 queries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