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公讲堂》扑朔迷离的《兰亭序》 扑朔迷离的《兰亭序》
王羲之的书圣地位,恐怕是没有人去争的。 在他之前出过书法大家,如蔡邕、锺繇、张芝等,但全面比较,还是王羲之厉害一些。再往后,出来的书法大家虽然一个比一个厉害,但几乎在成名前无不学过王书,这一点,南唐后主李煜有过专论,我就不多说了。 既然成大家者都学过王,那他不是老大,谁是老大?
只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字好,其字的风神与唐太宗的精神世界产成了某种契合。 唐太宗生前最爱不释手的是王羲之写的《兰亭序》,并命当时的书法大家对临出若干本,还让宫中复制高手如冯承素那样的人搞出了摹本,然后作为重礼赏赐给诸王子和自己的爱臣。史载,他死的时候,把《兰亭序》作为陪葬,带进了自己的陵墓。 可是,唐太宗的昭陵后来被盗时,王羲之的字倒是有,但没说有《兰亭序》。 这就带来了一个疑问,难道是太宗的儿子李治没有把《兰亭序》放进父亲的墓室?
此文发表后,支持的人甚多,其中还有启功先生。但是,也有许多人不买账,其中就有高二适先生。但他想发表反驳文章,报纸和刊物却不敢发表。于是,高先生又找到自己老师,他的老师又找到毛主席,主席指示可以开展这种见仁见智的学术争论,于是高二适的文章发表了。
反对郭老观点的人,主要的论据是,太宗生前让人集王羲之的原字,集出了太宗写的一篇名为《圣教序》的文章,并镌刻上石。对照《圣教序》和《兰亭序》上的字,写法是一致的。此外,人们还质疑说,太宗、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都是当时的书法高手,时代又距王羲之的时代比我们近,难道他们比我们的眼力还差,能上这么大的当?能把仿品看成真品?
围绕《兰亭序》真假的问题,正搞得热闹的时候,文革爆发了,争论也就停止了。
我看过启功老写的回忆,对这件事他挺后悔的,说当时是郭老找他写的支持文章,他当时认为那是党的指示,就执行了。 启功老不知道,高二适也不知道,当时康生还组织了几十个人去写否定《兰亭序》的文章,但因有一个更大的文章发表了,那就是姚文元写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场持续十年之久的浩劫开始了。 自宋以来,就有《兰亭序》是真是假的争论,吵到今天能有什么结论?还不都得等到乾陵打开的那一天找到了《兰亭序》再说?就是找到了,也有人说,它不是王羲之写的你又能说啥?因为人们会说连太宗和唐代的那些大书法家都上当了,被人骗了! 厚厚,我才不管他们说什么呢,反正我喜爱临《兰亭序》,觉得它超美!超妙!超养神! 车载毡庐驼载酒 清末,天下大乱,西北大旱。一赵姓赤贫农民背一男孩,领一女孩,一路乞讨,由甘肃进入陕西。 因长途跋涉,女孩早已把一双小腿走瘸了,她只能拄个小木棍,艰难地、一跛一跛地勉强跟在父亲身后。 这一天,夜幕将临,在大西北的荒原上,父子三人早被身后一群饥饿的狼尾随上了。赵姓农民含泪对 女儿说:“不是爹不管你,这么走下去,狼非把咱们仨都吃了。为保住你弟弟,爹只能背他先走了,你咋样,就看自己的命了!” 天越来越黑,正当狼群准备对孤零零等死的小姑娘下嘴时,后面一个跟上来的驼队出现了。 驼队首领听完女孩的哭诉,把她抱在怀里在驼身上继续前行,终于在前面准备过夜的村子里找到了那父子二人。 一家人见面,抱头痛哭。父亲对女儿说:"我闺女大难不死,老天爷一定是有说头的!” 后来,这个女孩长大了,嫁给了一个于姓男人,生下了一个男孩。 这个男孩就是于右任——他不仅是国民党同盟会时期的元老,而且也是从民国到现在,草书艺术成就最大的书法家。 (清晨临于书两幅如下。同时,想起了上面的事) |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11-27 13:33 , Processed in 0.104006 second(s), 16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