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台 (散文)
青麦 一九六〇年的春天,父亲为了保全山东老家的房子与庭院,毅然决然的舍弃在兰州的工作和城市生活,举家迁回鲁西南郓城黄泥岗镇一个叫巅箕营的小村,我在兰州市六岁半上学,父亲为我转了学,学校离家不远,设有高小。 在我的记忆中,那时的家已经破烂不堪宽敝的庭院里长满了一人多高的蒿草,东侧的两间房让看家的五爷给扒了,房渠卖了才保住了全家人的命没被饥年饿死,父亲是五爷的亲侄,回家后一句怨言没有,他对五爷说,没有饿死人就好。 我记得父亲和母亲,爷爷奶奶齐上阵收拾庭院和房子,有时五爷、五奶和大叔也过后帮忙,坐北朝南的一溜五间房子已被修缮一新,又靠西墙盖了一间半的新厨房接下来母来给父亲下达任务,以最快速度把香台基座修好,香台擦拭一新。 在兰州有些生活的片断是清析的,有些则是非常模糊的,因为那时尚小。家住西固城工人住的是公房(平房),记忆中前面没有什么香台,母亲烧香时,是在地桌上面,地桌上面的土香篓里布满了香灰。 父亲把原来香台基座的青砖全部拆掉,地面修理平整,用石灰勾缝,把青砖一块一块的又重新垒起来,四面留窗,便于空气流通最后找3四个精壮的邻居小伙,把一块厚重的方方正正的青石板盖了上去,香台重新垒好了,母亲脸上露出笑容。接下来,母亲端了小盆,反复的在青石板上擦啊,擦洗的光亮如新不知道别人家的香台是怎样的,从那时起我才知道香台在母亲心中的份量。 小时候只知道我们那里十里八村家家的庭院里有香台,后来长大了,眼界宽了,才知道鲁西南、鲁西北、鲁南乃至黄河两岸的人家都设有露天香台。 母亲在香台烧香的时节,都是在传统节日时。从寒食、清明、端午、中秋、直至春节我都会窥见母亲点燃三柱香虔诚地跪拜在蒲团上三拜九叩地进行着她一生最庄重地仪式。(母亲烧香时,不允许任何人在庭院干扰)当然,母亲平时也有上香的时候,譬如,家人有病,我们升学、参军、姐姐公职升迁,父亲外出公干,母亲都会点上三柱香为家人祈祷顺安。 为什么会点三柱香?我从未问过母亲,怕因此泄露了天机。后来,时间久了,从鲁西南的风土人情中才逐渐了解到,鲁西南是孔孟之乡,山东人首天敬地敬祖宗是香台上从未改变过的信仰,这三柱香分别代表天、地、人,让我们遵守天道,和谐自然,敬重世间万物。在母亲的心目中香台是神圣的,从小时就告诉我们,香台要保持干净,不要在香台上乱抹乱画,有时我和弟弟玩的高兴了.便把母亲的嘱附忘到脑后去了,用五颜六色的粉笔把香台画的乱七八糟。母亲在生产队干完活刚收工回来,看到这一切立刻火冒三丈,让我们跪在香台前用笤帚疙瘩好一顿暴打,直到奶奶出来说话,母亲才不得不住手。从此给我们立下规矩,每人每天轮流擦一遍香台,谁要是擦的不干净跪罚一小时,也许从那时起,我们家的孩子都对庭院堂屋前的那块被青砖高高托起的方方正正的青石板,开始有了敬畏感。 大概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我得了一场大病,父亲为了给我治病,把他从兰州带回的心爱的自行车卖了,可看了好多医生就是没看出什么病,我那时已经瘦的皮包骨了,从早到晚一刻不停地肚子疼,为了缓解疼痛母亲炒了一小袋大盐粒子,放在肚子上热敷,虽然能减轻一些疼痛,但终究治不了本,到半夜,我肚子疼的实在受不了,把自己的脑袋使劲往墙上撞,后来,我迷迷糊糊闻到了一股淡淡的香味,这缕缕香味不知从哪儿飘过来的,就听父亲对母亲和爷爷说要带我去巨野人民医院看病。外面风雨交加,父亲和本家二叔在风雨中背着我走了二十多里路,终于到了医院,急诊室的医生们简单察问了一下病情,对我实施抢救。我迷迷糊糊至今还模糊记得父亲围绕手术还是保守治疗与医生的争辩,父亲怕我在肚子留下疤痕,影响我参军体检,坚持保守治疗,医生也是善意,为了减轻痛苦立即手术能一劳永逸。在父亲的再三坚持下,医生听从了父亲的意见,在正常治疗的当晚,通过会疹,说我得了肠梗阻,肠子里有不少蛔虫,并给我喝了不少打虫药,又让我喝了不少润肠下泻的油,那是一种什么油,味蕾中已经搜索不出么记忆了。 第二天的上午九点多钟,我突然有了如厕的感觉,父亲大悦,背着去了卫生间,我让父亲马上出去,我一人在卫生间如厕的痛快淋漓,多少个日夜没有如此轻松过了啊,依稀证得虽然如则完了,但还有不愿离开的感觉,只为了享受那会儿的轻松儿。只住了三天院,病神奇般的好了,父亲便租了三轮车,带我高高兴兴的回了家。 进院的第一眼,我就瞧見母亲正跪在蒲团上祷告着什么,天上还在飘着毛毛细雨,母亲的头发上挂着水珠,浑身上下湿漉漉的唯有香台上支起一块塑料布才使得香台上三柱香冒着的青烟袅袅娜娜,所不同的是,香台上多了一些供品。看到这些,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悲情的喊了一声娘,便扑进她的怀里大哭起来……。 母亲敬天敬地敬祖先这一理念是虔诚的执着的,因为她信,所以,我们家的香台利用率就远远超过左邻右舍。有一年开春,正是春荒不接的日子,那些年的日子苦啊,吃糠咽菜不说,有时候饿极了就去扒榆树皮,榆钱、榆树叶成了春天的救命粮。我家八口人,上有老,下有小,为了养活这一大家子人,父母亲想了好多办法,空余时间,父亲捕鱼,母亲纺花织布补贴家用。记得母亲刚织完一匹布,布在织布机上还未取下来,第二天早晨布就被人偷走了,这匹布能换回不少春天吃的救命粮啊,全家着急又上火,母亲让我站房顶上喊,骂衔,她烧上香就去西边找二瞎子算卦去了看是否能找回来那匹布。也不知是烧香感动了天地,还是二瞎子算得准,他告诉母亲不用着急上火了,也别让孩子骂大街了,偷你家布的人是你们小队的人,他已经良心发现,今晚就会给你送回去。父母亲守了一夜,五更时间却见有人抱着一匹布送了回来,放到香台上,慌慌张张走了。父母亲虽然看见了那个人是谁,也没有去惊动他,二瞎子事先嘱咐过母亲,良心发现的人,给足他今后做人的面子,母亲善良,一生没有再提过此事。 母亲把一家八口人的家庭命运,同香台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每一次的敬香祈祷都希望天爷爷、地奶奶给予这个孱弱家庭的生命佑护,期待着她膝下的六个孩子,都有一个充满希望的生活结局,哪怕每天的日子都有一个温饱。 我们在母亲一缕缕香烟和琐碎的祷告中慢慢地长大了,鱼尾纹爬上了母亲的额角,过度的操劳让母亲华发早生,但她依然在香台前上香祈愿,这就是母亲的快乐生活! 我不知道母亲敬天敬地敬祖宗的这一神圣笃念是不是起了什么作用,但我们家姊妹六个孩子,只有两个留在了农村父母跟前,大弟弟本来可以当上铁道兵,以此改变命运的,父母怕跟前没有个跑前跑后的,就把他留家了,大妹妹也是如此。 姐姐当上了民办教师,后调入公社计生办,我参了军,沒过几年二弟也参了军,后来我提了干,二弟也转为了志愿军。一家出息了好几个这样的孩子,在那个贫穷落后又没有任何背景的情况下,十里八村很难找出这样的范例。 母亲确信是老天爷给予了每个孩子的机会,而父亲又加了一条是孩子都比较争气牢牢地把握住了机会。从我们身边一个个像雏燕一样从这个充满温馨的家巢飞出去以后,母亲停留在香台的时间更长了,除上香许愿就是擦拭香台,清理香台周围的杂草、树叶。这样的日子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父亲、母亲老了,就像深秋树上枯黄的叶子,随时被风吹落在地。为了在生活上照顾父母亲,弟弟要把父母从老家宅院接到他住的前院,母亲说啥不愿意去,理由竟是舍不得老院子里的香台,弟弟对她说前院也有,够你用的,母亲执拗的就是不愿意,后来,弟弟还是听从了父亲的建议,把香台相互换了一下,母亲这才心情舒畅的同意过去了。还是父亲了解她,几十年如一日,母亲天天同香台打交道,已经有了很深的思想感情。弟弟怎以能会说服她呢! 母亲八十四岁那年,她在香台前烧了最后一次香,接着就倒在了病床上,接着是父亲也病倒了,两个人均没有查出什么大病,没出一个月两位老人一前一后的离开了我们。 在收拾老人所有的遗物时,我特意嘱附在家的弟弟,除了父母亲一生用过的老物件保留下来之外,母亲用过的香台一定要保存下来,而且要保存的完好无损。 不知道母亲到了天堂是否还有烧香的香台,是否还在香台前敬天、敬地、敬祖先。 真名谢颐丰,笔名青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长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为长春市作家协会顾问。1953年出生于哈尔滨市,山东省郓城县人,1970年完成初中学业,1972年下乡到吉林省洮河五七青年战校十二连,1975年参军。1984年转业至长春监狱工作至退休。1978年在部队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部队、地方报刊发表中短篇小说、诗歌、散文及纪实文学作品一百多万字。2006年起开始长篇抗战系列小说的创作,先后创作出《气血飞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激荡山河》(作家出版社出版)《将进酒》(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呼啸军魂》(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其代表作《气血飞扬》曾获得第十届长白山文艺奖、吉林文学奖、长春文学奖等奖项,2009年被北京华谊兄弟影视公司改编成长篇电视连续剧《梦想光荣1942》,在全国地方台播放。《激荡山河》与《将进酒》也先后获得吉林文学奖、长春文学奖、君子兰奖等奖项。这四部作品不仅被全国图书馆及大学图书馆馆藏,还被长春图书馆作为本土作家的作品永久收藏并颁发了收藏证书。 |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9-13 20:23 , Processed in 0.137008 second(s), 22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