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知青淘吧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

[复制链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831#
 楼主| 发表于 2016-7-31 22:20:46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7-31 07:27
父亲挨整含冤去,
母亲告状连年积,
小伙咬牙赴新疆,

张庆先同学是我们这部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的编辑小组成员之一,他以深沉的笔触,实事求是的回忆了自己所走过的人生道路,正如他在文中所说:“我是那个年代平常人中的典型代表,或许通过我的一生遭遇,可以折射出整整一代人的命运轨迹。这里没有丝毫的凭空杜撰和虚构,全部是亲身经历的史实”。文章有血有泪,读来令人深受感动。
谢谢龙行超版的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832#
 楼主| 发表于 2016-7-31 22:21:11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7-31 07:38
下乡辗转回故乡,
喜结良缘艰辛样,
始终饥饿吃不饱,

多谢龙行超版的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833#
 楼主| 发表于 2016-7-31 22:25:31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209

那个年代那些事儿(五)

张庆先

终圆大学梦
1966年5月,我们高三年级毕业考试已经结束,正在紧张复习,准备迎接7月5日的高考。同时,各大学的《招生简章》和“专业介绍”也发下来了,私下里正在研究报考志愿的事。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停课闹革命”了。起初说高考延期,可是事情越闹越大,干脆批判起招生考试制度了,谁也不敢再提高考的事了。在学校和社会上整整闹了两年多,再往后就是上山下乡、进工厂,大学美梦化为泡影。然而,真是不可想象,粉碎“四人帮”后,开始拨乱反正。1977年,国家竟然做出了关于恢复招生考试制度的决定,并且破格允许66、67届高中毕业生报考。我的心里真是又激动,又祈盼:这一辈子如果真的能上一次大学,也算没有白来世上走一遭啊!可是考远一点的院校,家庭条件又不允许,只好报考就近的。经过与爱人商量,她也咬紧牙关同意我报考。我便怀着满腔热血报了名,填写了志愿。复习功课只有宝贵的一个月时间。我白天要忙工作,只好利用晚上;时间紧,只能按复习提纲草草做一遍。全厂报名考试的有五六百人,都集中到子弟中学礼堂由老师领着辅导,我根本去不了。好在我的高中功底好,十多年了还记忆犹新,一过目就可以了。1977年12月1日,考试在抚顺二十二中进行。我比较顺利地答完所有四科的卷子。后来一发榜,我的总分是357分,位居全市第二;其中政治卷答了98分,据说是全省最高分。政治卷分高,得益于我在厂里当政治理论教员,把毛主席的《矛盾论》、《实践论》搞得滚瓜烂熟。石油一厂只考上两名。我被抚顺化工学院录取。在无机化工专业读了半年,学校分家了。我的专业需到沈阳化工学院就读,但我的家实在离不开我,又费了好大劲,从沈阳转回抚顺石油学院,改为石化机械专业。机械专业开的科目多,是比较难学的专业。第一年靠吃老本还过得去,第二年就跟不上了。我一看不努力不行了,才开始下苦功。但是,毕竟年龄大些,加上穷困家庭的拖累,学习成绩总是一般。再也没有了初高中时的风采,更谈不上深一步的造诣了。
四年大学读下来,真的不容易。我是住宿生,实际上根本没在学校住几天,下了课就往家里跑。我家那时住葛布新地号的平房,没有暖气,没有自来水。做饭取暖要买煤泥,打煤坯;用水要到一百米以外的压水井去挑,挑水要排长队。我根本没有时间去排队,只好先做作业,到半夜再去挑。到了冬天,水井冻了,必须带一壶热水,把井头烫一下才能把水引上来。无论冬夏,都要骑着自行车跑来跑去。可见,四年大学是勉强对付下来的。
我经常在想,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我们学校的同学肯定绝大多数都能考上大学,而且相当一部分人可能上名牌大学。但时过境迁,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多数人没有了这个机会。相比起来,我还算幸运的。但全体同学凭着自身良好的素养,经过不懈努力,通过各种途径,总算实现和证明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又是值得欣慰的。
苦尽甜来
1976年9月,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并对他们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下的滔天罪行进行了彻底清算。紧接着,全国上下展开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被称作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做出了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逐渐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文化大革命进行彻底否定,对毛泽东主席的功过作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在这以后,又切切实实地开展了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平反冤假错案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工作。并对“文革”中的“三种人”进行认真清查,严肃处理。所有这些,对于多年来遭受“血统论”重压的人们来说,无疑是第二次人身解放。
1982年1月,我大学毕业,又回到供职多年的石油一厂。当时,由于“文革”的影响,企业人才青黄不接,我们几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凤毛麟角。毕业不久,就先后被列为厂和公司的后备干部。在基层任职期间,我以饱满的政治热忱、忘我的工作责任心、踏实的工作态度、严于律己的精神,努力做好各项工作。但可能是由于性格和气质的原因,无法应对社会现实,更不会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所以在领导岗位上二十年,确实是平淡无奇,少有建树,五十六岁时就提前下岗退居二线了。
如今,我们这一代已经是年近古稀的人了。回首往事,浮想联翩,思绪万千。思来想去,觉得我这一辈子,大致可以用四句话概括,那就是:工农商学兵样样工作都务过,酸甜苦辣辛样样滋味都尝过,风霜雨雪霾样样磨难都经历过,红黄蓝白紫样样角色都扮演过。回顾几十年复杂而多彩的人生经历,我觉得,首先应该感谢党和毛主席的培养和教导,使我由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成长为具有崇高信仰和远大理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干部;我还要感谢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是他们在国家万分危急的时刻,力挽狂澜,拨乱反正,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也使我们这样的人政治上获得了新生;我还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在政治上、身心上受尽了折磨,在生活上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把我们子女都培养成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今年清明节,我们全家人来到父母的坟前祭扫。我们告慰地下的双亲,你们的冤情已经得到洗雪,你们的子女都开始过上了好日子,你们尽可在地下安息吧!
我们又来到当年亲手盖起的老房前面留了个影。我即兴作了七律诗一首:
清明祭扫返家乡,往事钩沉欲断肠。
水绿山青知冷暖,人非物是走炎凉。
当年吃尽千般苦,今日修来万世康。
老院门前留个影,寻根念祖福无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2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536
834#
发表于 2016-8-1 09:38:14 | 只看该作者
大学延误十一载,
终得圆梦成功来,
如今一切归美好,
寻根念祖心花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835#
 楼主| 发表于 2016-8-1 16:17:15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8-1 09:38
大学延误十一载,
终得圆梦成功来,
如今一切归美好,

谢谢龙行超版的支持和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836#
 楼主| 发表于 2016-8-1 16:21:55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210


那一年冬天(一)

赵青
1947年10月16日出生,原三年四班学生,班级生活委员。1968年9月下乡到北镇县吴家公社徐家大队三小队。1971年9月抽调回城在抚顺市劳动局任科员;1980年9月~1984年9月在辽大经济系经济管理专业函授毕业;1982年在抚顺市计委任计划员;1984年9月~1985年7月在辽宁财经学院计划干部进修班结业;1986年任抚顺市计委经济研究所办公室主任,经济师;2000年1月退休。


那一年冬天选自1968年冬天的四则日记,标题均是后加的。
翻车
中午吃过饭,我便早早地来到了队部。这是由五间瓦房与三间西厢草房围成的院落,东边是院门,院门两侧和南边都是用泥砌成的院墙。初冬的阳光暖暖地照在地上。人还没有来齐,早到的五六个乡亲正在边晒日旸边聊着。我看见了停在院子里的牛车,那是我跟的车。车老板姓田,长我几岁,我喊田哥。他也是个近视眼,可是从没戴过眼镜。振宝还有几个小伙伴,看我也是戴眼镜的近视眼,便善意地调侃说,他下班回家看见自家菜地里有个黑影,以为是猪,便论起鞭子就抽,谁曾想是他老爹在侍弄园子。当然,这是个被夸大的玩笑罢了。自从下乡到三队,我曾跟着大伙儿割了几天高粱,接着是掐高粱头。可是我这不分瓣的手,却怎么也不能用套在大拇指上的刀片,把高粱头从高粱秆上掐下来,真是笨死了。王队长一看不行,就叫我去跟车,搬运捆好的高粱头,算半个体力活儿吧。看见田哥晃着小鞭子,赶着牛车慢悠悠地走着,心里痒痒的,总想试一把。
田哥还没回来,机会来了。我与几个乡亲打过招呼后,便向牛车走去。我以为,只要会喊“驾、喔、吁”就差不多了。于是我便坐在左侧的车辕上,操起了小鞭子,就喊起了“驾!”,谁知任凭我喊,有如微风之吹牛耳,老牛对我这个陌生而又稚嫩的喊声毫不理睬。我便生气地在牛背上敲了一鞭,老牛这才很不情愿地慢吞吞地动了起来,径直走向院门。我刚松了一口气,突然发现牛车正对着院门的一侧。再往前走,牛能过去,车辕子可要撞在院墙了,情况十分危急。我急忙喊“吁”,喊、喊、喊什么都不管用了,老牛兀自走着,车辕重重地撞在了土墙上,但是老牛仍旧顽强地拉着。牛车慢慢地立了起来,接着向右侧翻立在地上。我急忙收起双腿,就势转身滑落在牛车的右侧,牛也被扯倒在地。几个乡亲见状,赶忙跑过来帮助抬起牛车,可是牛被缰绳系绊,怎么也拉不起来。田哥不知什么时候回来了,他不言语,把牛肚带及缰绳解开,拿起小鞭子,连打带喊地把牛拉了起来。大家松了口气。这时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干活了”,遂散去。田哥重新把牛套好,也摇着小鞭子,赶车离去了。我愣愣地站了好一会儿,一切都归于平静了。只有院子土墙上多了一道深深的划痕,记录下了刚才惊人的一幕。
这件事给了我极其深刻的教训。一个刚出校门的学生,要想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磨练,必须虚心请教,勤于学习。靠一时冲动,靠一知半解必将酿成大祸。摆正位置,虚心接受再教育,不断地再学习,把此事作为前车之鉴,将是保证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再发生此类事件的重要前提。

温暖
听乡亲们讲,我们这个县大致分三种地形。西北部是山区,为医巫闾山的余脉;中部是平原;而我们所处的沈山线以南,是逢雨必涝的低洼地区,土很黏人。用乡亲的话讲,这里的泥土很“亲”的。记得刚来不久的一天,夜里下了场大雨。这里的规则是下雨就歇工,到了上午雨停了,我便想到队里看一看。嚯!真是一步一脚泥,鞋是越走越沉。看见一条雨后的小水沟,想迈过去,前脚过去了,后脚却光着脚丫过来了——黄胶鞋留在了水沟那边,早已变成黑泥坨坨了,露着圆圆的鞋口正在那里傻笑呢。看着几个乡亲也是贴着墙根,分开双腿,晃着身子蹒跚而行,着实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路边行人欲断魂”的真实感受了。这里的泥土是很“亲”呀,但是我觉得这里的乡亲人更亲。
这里的生产队都习惯了打冻场,确实是跟这里地势洼、土质黏软有关。地开始上冻时,就在队部附近平出一块场地,并不急着打场,而是先用马拉石磙子压平,一边再浇上凉水,让地面冻得更加实诚。这样从收割到打场,需要经过个把月的时间,中间还要看天气变化。割下的庄稼堆放在场院四周,需有人看管。我便被王队长指定,给原来看场院的孙玉海当助手。这是一位五十多岁的退伍军人,也是队里唯一一名老党员,说起话来有膛音,却从不多言语。说来惭愧,我这个助手却处处被人照顾。每次吃过晚饭到场院时,孙叔都已早早地烧过了窝棚里的小炕,并小心地处理好余灰。他说这看场,就是要防火、防盗。从前每到这个时候,就有个别私心重的人,把自家的猪狗鸡鸭鹅等偷偷散放出来祸害庄稼。我们这里经常刮东北风,把窝棚搭在场院的西南角,就是为了防止窝棚因烧炕不慎,引起火灾烧着庄稼,同时如有家禽猪狗来也能顺风听到动静。这里真有学问呀!是啊,场院四周堆放着这个生产队一年辛勤劳动的收成,这是队里几百口人的指望;还有应缴的公粮及生产队来年的种子和储备,千万马虎不得。
我们商量两人分上半夜和下半夜。上半夜很好过,围着场院绕几圈,很快过去了。下半夜很难熬,寒冷、饥饿加上困意不断袭来。每次上半夜睡觉时,我和衣躺在温热的被窝里,用棉袄盖过脖子,戴着棉帽子,以抵御从秸秆搭成的窝棚的间隙中吹进来的寒风,常常是睡过了头。醒来看见孙叔依旧没有睡。看见我醒了,只是说“你醒了?”直白的语言,没有抱怨,没有责备,有的是宽厚,有的是质朴,令我倍感温暖。
利用休息时间,我走遍了三队所有乡亲们的家。队上除了队部是瓦房外,各家都是草房。泥垒的山墙,木头的脊檩,搭着用高粱秸秆捆扎成的椽子,上面覆盖着稻草。大多人家四壁空空如也,好一点的家里有个炕衾柜,或有个地柜,地柜上面摆着两个瓷瓶,墙上挂着一两个装满照片的镜框。个别人家还有个古老的座钟,算是稀奇物了。西头最穷的人家叫孙玉环,老婆一条腿,一个孩子,三口人住在一个“人”字形的窝棚里。整个大队在我们下乡到来之前,才由公社出资接上了电灯。就是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乡亲们,待我们这群知青像亲人一样。记得一次到饭点,老李家大婶坚持让我留在她家吃饭。吃的是高粱带皮磨的面做成的红红的馍馍,就着咸菜吃,直拉嗓子。全家围坐在炕桌旁,只有我的面前放着一碗特意为我蒸的鸡蛋糕,令我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要知道我在家里也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才能吃上一回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837#
 楼主| 发表于 2016-8-1 16:22:47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211


那一年冬天(二)

赵青

路遇
今天休息,决定去青堆子集上看一看。这是下乡后第一次出远门。阴天,刮着北风,夹杂着星星点点的雪花。凭借着来时的记忆,出村便顺着公路向南走。北风吹着我的后背,走起路来一颠一颠很是轻快,使我联想到了一种“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意境。二里路远的姚家大队很快到了。在丁字路口折向西行,成了侧逆风,路变得难行起来。看不到其他行人,这样的天气谁也不愿意出门。其实对我来说也不算是很艰难的事。在九中和一高中念书的六年期间,家住南大街的我,不管是刮风、下雨、飘雪、结冰,都没有因要步行七八里地而迟到过。记得唯一一次,途中突遇雨夹雪,我是踏着预备铃声冲进教室的。我头上淌着汗水,棉衣上融化的雪水滴湿了凳子下面的地板。为了保证我早上上学不迟到,我妈妈都是在我酣睡中提前半小时叫醒我。我很困倦,认为还没到七点,不愿起床。妈妈总是善意地告诉我七点了,快起来,好让我起来后有点时间把饭吃完。正在我因孤单寂寞而胡思乱想中,走过了一道堤坝。不知道为什么只看到一道堤坝,这已到青堆子地界了,前面就是王家大队。风越刮越大,雪花也多了许多。穿过村子时,意外地遇见一个与我同向走着的行人。哈,这不是老同学金锋吗?他一改不爱戴帽子的习惯,今天戴了一顶新的黑皮帽子,差一点认不出来。“往哪去?”我问。“下雪了,没活儿,去青堆子青年点走一走。”好哇,同路。老同学见面高兴,边走边聊了起来。金锋从当前生活一下子聊到了当前的时政,尖锐地指出现在穿单一颜色服装晃动小红书危及政权的问题,给了我很大的震动和震惊。我暗自思量,我们已经是处在社会最基层的人了,他居然还能如此执着地关心国家的命运与前途,这是多么好的知识青年啊!我深深地佩服眼前这个具有远见卓识的同学。这真是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呀!联想自己就不如人家。下乡这几个月来,整天劳作,想的是学干活,学生活,一次也没有想到国家,甚至没有看报纸、听广播。可也是,我们队根本就没有报纸,没有广播,连电也是刚通不久。消息闭塞,人也变得麻木起来。前不久,来了两个人,自称是一高中工宣队的找到我,居然问我,你是否认识王维琛,你与他是什么关系,你们为什么给他平反。我真的不明白,他们到农村做什么来了。看到我的冷漠,他们一无所获地悻悻地离去了。
不知不觉走出了王家村,没有了建筑物的遮挡,风骤然大了许多。风把我们说的话吹得断断续续,我们只好侧着身体,一手捂着右侧的帽遮避开北风,边走边说。风刮过面颊,很是无奈地刮向地面,不停地把漂浮的雪花搅起,抖落在路上的车辙、路边的沟渠及地里的垄沟。雪花挂在我的眼镜片上遮挡了视线,我索性摘下眼镜,眼前一下子变得白茫茫,但我内心却更加明亮。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困苦磨练中的我们这一代知青没有忘记。
到了青堆子镇,我与金锋分手了。我忽然发现风渐渐地小了,雪花似乎也小了,天色明亮起来。我看见他高兴地把皮帽的遮掀起来,朝远处走去。

聚餐
比起一般的社员来,我们的伙食还算可以。国家配给每个下乡青年每年六百斤的粮食,是每个青年的定心丸。刚开始由队里派工给我们做饭,每顿还有个菜。后来由我们青年自己轮流做,菜就逐渐变成了咸菜。再后来只剩下一碗饭是经常事。
快到年底了。雪已经下了一天一夜,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生产队已经没有什么可给我们干的活了,我们只好在点里休息。平时少言少语的博文拿出本子又开始写起没完没了的日记;坐在炕头行李卷上的立国操起自带的六弦琴,弹起了总也没有结尾的“西边的太阳”;勤快的志国冒着雪不知道又到哪个老乡家串门子去了;只有老实巴交的吉春和我躺在炕上闭目养神。突然,住在火车道边一队的阿毛、老久与国平裹挟着雪花冲进屋来。国平喜形于色地喊道:“来呀,改善生活了,吃炖狗肉。”“哪来的狗?”“火车撞死的。”原来,这里不少社员家里由于并不富裕,只重视养猪、养鸡,不重视养狗。平日里并不精心喂狗,任凭狗去抢食喂猪剩下的泔水,有的干脆放任狗自找食吃。连续一天一夜的大雪,使得饥饿的狗夜里跑到铁道边去觅食。当火车驰来,大灯一照,四周昏天黑地,只有铁道前方一线光亮,狗顺着这道亮光拼命地奔跑,最终败下阵来。我们几个正在屋里聊的时候,外面国平已经自告奋勇地把狗挂在大门外剥起皮来。立国绑起白帆布裹腿去挑水了,赶回来的立国抱来茬子准备生火,大家忙三火四地好似过节一样。

到了上灯的时候,一盆热气腾腾的狗肉端上了饭桌。随着阿毛拿着筷子夹向盆里,说一声我来尝尝。我们八名同学便开始了名副其实的饕餮大餐了。这是我第一次吃狗肉,也是我们下乡以来第一次聚餐。说来却是今年的第二次聚餐了。年初我们几个住校的同学凑钱去新华冷饮买了几斤元宵回来,用饭盒放在电炉上煮着吃。虽然是半生不熟的,大家却也感到津津有味,开心至极。不同的地点,同样的欢乐;不同的环境,无奈的青春。有谁能说出我们下次将会在哪里再相聚?
窗外,不知什么时候雪已经停了。当我们送走一队的同学时,夜已经很深了。天也放晴了,外面一片洁白,房屋戴上了厚厚的雪帽子,园子旁的老榆树也躲在白雪里,只因背风处的枝干没有挂上雪花而暴露了身影。随着他们踏雪而行的噗嗤声渐行渐远,四周越发显得沉寂。我弯腰从地上捧了把雪,虚飘飘,软软的,握在手里捏成一个雪团。融化了的雪水从我温热的手指间流出,并不觉得很凉。抬头望见天上几颗星星从飘动的云朵间挤了出来,好像眨巴着眼睛,月亮毫不吝啬地把周围的云块镶上了银色的白边。这一切都那么令人难忘。
啊,这一年的冬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2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536
838#
发表于 2016-8-2 07:44:09 | 只看该作者
知青淘吧 发表于 2016-8-1 16:21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210

想赶牛车牛不干,
撞到场院大门边,
乡亲待咱可真好,
蛋羹只有我一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2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536
839#
发表于 2016-8-2 07:54:27 | 只看该作者
知青淘吧 发表于 2016-8-1 16:22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211

顶风冒雪去青堆,
路遇同学同行维,
风雪天里吃狗肉,
如此聚餐难忘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0#
发表于 2016-8-2 09:09:38 | 只看该作者
知青淘吧 发表于 2016-7-29 17:51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205

在战火中诞生,在红旗下成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3 06:45 , Processed in 0.103006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