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38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致谢老师 致谢网友 ——长篇小说《猴石山》上传记

[复制链接]

356

主题

464

帖子

186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86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9-20 13:31: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致谢老师    致谢网友
——长篇小说《猴石山》上传记

作者:我的第二故乡(曹振声)
自4月20日,我有幸成为《中国知青网》“会员”后,至今已经整整5个月了。
在这5个月,我每天都在阅读网友的作品,向各位老师学习;我每天都在上传我创作的长篇小说《猴石山》,昨天,终于全文传完了。
《猴石山》这部长篇小说的文稿得到了众多版主老师的关注、转发、点评。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安宁檬老师、千帆过老师、开心老师、雷午寨主老师,是你们及时地将小说的每个章节生成文章,转发到《门户》的《知青岁月》版面;也正是由于各位老师的大力推荐,才会引起越来越多网友的关注和阅读。尤其是“龙行天下”老师,从我上传的第一篇开始,就对上传的每一个章节都做出了发自心灵的、恰如其分的点评。各位老师和网友们的温馨陪伴,令我感动;给我鼓励,给我信心。在这部小说上传完成之际,我对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对阅读这部小说、喜欢这个故事的网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老师和网友们可能注意到,小说的结局悲喜交加。在表彰大会、授旗仪式、亲生父女相知等诸多欢庆的同时,表彰大会前知青们在大雨中的狂欢,写出了艰苦卓绝环境下兵团战士对水的渴望;大会表彰的内容之一是在施工中坚守岗位、舍己救人、身负重伤的岑星儿;施工指挥部副总指挥、抗美援朝老兵石裕山虽然经过艰难求索和细致的工作,与他从不知晓的亲生女儿、北京知青肖卫东已相知相识,却未能及时相认;充满幻想、思想偏执的高干子弟任红兵在家庭变故、上海知青回沪、肖卫东与石团长相识等三根大棒的打击下精神崩溃……这,正是当年知青的写照,也是那个特殊年月的缩影!
“几分困惑几分爱”,是十几年前我读知青《回忆录》时的一句感慨,也是当年知青的心理写照。我之所以要写这部小说,因为我要讴歌!讴歌当年知青们对党的热爱,对毛主席的敬仰,对祖国的赤胆忠心!讴歌伟大的毛泽东时代!讴歌默默奉献的普通人!
之所以要讴歌知青,因为当年的知青是敢把一切艰难困苦踩在脚下,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共和国勇士!是蹉跎岁月糊里糊涂吗?不!当年的知青即便困惑也不糊涂,更没有虚度光阴,碌碌无为。无论国防施工,还是拓荒农耕,知青们都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小说中提到的沈阳军区主管国防施工的副参谋长到配属施工连视察确有其事,他对知青们讲的那番情深意切、感人肺腑的话是我记忆的写实,没有多少添油加醋。正是这些本该在学堂里读书、在父母长辈面前撒娇的娃娃们;正是这些没有经过新兵训练,有的还不到当兵年龄、没有当兵资格的知青们在祖国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勇敢地承担起了部队工兵应该承担的国防施工任务,而且还创造了“女兵打坑道”、“排坑道最高日掘进七点九米”的两个先例!这些都不是虚构,是我的亲历。
伟大出自平凡。小说通过杜秀娥、茅海棠两个家庭的组成与悲欢离合,写出了两代人对民族解放、抵抗外侵、祖国建设的默默奉献。无论是解放前的生死博弈;朝鲜战场的悲壮惨烈;还是两家人的言行举止,都表现出了淳朴善良,勤劳勇敢、不屈不挠、无私无畏的民族精神。尤其是肖卫东的母亲,她曾经掩护我方干部成功脱险,还在大山里发现了国民党特务隐藏的电台,但生活中的她还不是一个生儿育女,在街道工厂上班的、极为普通的家庭主妇吗?这就是普通的中国人啊!比如一场大战,人们或许能记住指挥官的姓名,能记住英勇献身的烈士,可同样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的战士,以及那些送军粮、抬担架的老百姓,人们能记住几人?历史又能记住几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们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这艘巨轮,不正是千千万万个默默奉献的普通人在竭力托举吗?
在讴歌的同时,我还想揭示当年知青的困惑。当年多数知青并不了解我们国家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要开展如此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有人顺应潮流;更多人是被潮流裹挟,在层层动员的压力下去的。在上山下乡的美丽光环下,人们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己的“小九九”,有的投亲靠友;有的与同学好友结伴;有的不想在家吃闲饭,要自食其力,为父母分担;有的充满幻想憧憬;有的要摆脱家庭,独立生活;有的图能吃饱饭,不再饿肚子等等,甚至有的知青是追着自己的(男女)朋友去的。这是其一。
城市知青到农村,到边疆后,不仅看到了农村人的淳朴、勤劳、善良,也看到了农村边疆的落后。他们在巨大的城乡差别面前震撼,只能力所能及地、不声不响地展开了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次最大规模、最大深度广度的城乡物资、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的交流;他们从大城市“破四旧、立四新”的轰轰烈烈中来,却对耳闻目睹的烧香拜佛、封建迷信等等农村陋习无所适从,迷惑不解;他们在农场的机械化作业与农村的刀耕火种面前思考;在“割资本主义尾巴”与农村家庭副业面前迷茫;他们不知道他们接受的“再教育”何时毕业,也不知道自己能否回到生养他们的大城市,回到父母亲人身边,只能深藏对家乡、对父母亲人的思念,苦中找乐,在“扎根边疆”和“禁止谈情说爱”中煎熬等等,这是其二。
第三再说国防施工。高高兴兴加入武装连,参加国防施工的知青们几乎没人知道当时的中苏关系紧张到何种程度,也不知道为什么在缺乏后勤保障的情况下修筑国防工事;只知道那是保卫祖国的需要,是上级交给的任务。既是祖国需要,既是上级下达的任务,就必须克服千难万险,拼着性命去完成。网友们可能都在电视中见到过掘进的画面,工作面没有灰尘,工人们都穿着防水的工作服。可是在当时,住帐篷板棚,吃两合面发糕,喝又咸又涩的酱油汤……尤其是打干眼儿,风钻手从鼻孔里抠出一公分左右石粉凝成的石柱是家常便饭。那石柱从鼻孔中往外抠时十分疼痛,因为鼻毛已被凝固在石柱里,是连鼻毛一起抠出来的。尽管施工结束后做过体检胸透,没发现矽肺病,但是在十几年后,还是有人发现了肺部阴影和钙化点;有的女知青还患上了不孕症……
这部长篇小说写作的动意,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尽管已经开始谋篇布局,也写了一万多字,还是因为工作忙和不会写而搁置。直到我下岗失业后,在无所事事中坐立不安,才又拾了起来。
我退休后,有幸遇到了曾在《北京日报》副刊担任主编的凤翔老师。在他的指导下,我这个修了一辈子地球的老兵团战士开始了写作。初稿完成后,躺在病床上的凤翔老师逐字逐句地看了两遍,我也两易其稿,终于圆了我写《猴石山》这部小说的梦。只是可惜,这部小说定稿之际,恩师不幸驾鹤西游了。在上传发稿前我一字一句地再次校对时,每一章节都令我难止心潮翻滚,泪水喷涌!正可谓:
“逐梦北疆猴石山,飘飘渺渺忆当年。
隆隆炮响犹逥耳,楚楚英姿若近肩。
少有凌云屯垦志,老无散淡酒茶安。
熬灯壮胆书奇遇,谬误通篇泪未干。”
尽管如此,小说《猴石山》中还会有很多谬误,请各位老师和网友们见谅,并给予批评指正。对各位老师的帮助、推荐;对各位网友的阅读、点评,我再一次表示衷心的感谢!我将继续努力,使这部小说更臻完美,因为她毕竟是那个特殊年代知青大潮中的一朵浪花,是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知青历史”的一个补充!
希望各位老师,各位网友继续关注的的作品,谢谢了!
                                            2023年9月20日于北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4

主题

6135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912
沙发
发表于 2023-9-21 06:43:04 | 只看该作者
感谢作者为网友们奉献佳作,知青题材的作品总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回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2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2644
板凳
发表于 2023-9-21 07:56:10 | 只看该作者
真心喜欢朋友的这篇呕心沥血之作!谢谢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6-7 16:17 , Processed in 0.185011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