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激情岁月,励炼华年
我原是辽宁省抚顺市一高中二年三班学生,于1968年9月下乡到辽宁省北镇县青堆子公社王家大队第五小队,历时七年.当时同队的共有11名同学,所住的屯子叫后青堆子,(当地管村庄叫屯子)在那里渡过了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一段时光,现回忆于此,将分段写出,各段独立成章,但不一定按时间上的顺序编排.
(十四)回家之路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要放在平时可能还没有太深的体会,可越临近年关,那种思家的情绪就越强烈,毕竟长年在外,每天与黄土蓝天为伍,远离父母兄弟姐妹,这种思家之情,可想而之。隆隆的列车,每天从我们身边呼啸而来,又呼啸而去,带走了我们无限的思乡之情。
带什么回家过年是我们每天都在想的问题。毕竟我们也是在外“工作”的人了,虽然每年报酬少的可怜,只有区区百十来块钱,可那必竟也是我们用劳动挣来的呀!在城里家里大部分时间吃的都是粗粮,以玉米面为主,很少吃到大米。现在生产队已经用上了电,又新开了稻田,回家时当然要带些大米回去。我们几个每个人从生产队领了一百斤稻子(当然是要从我们的口粮里扣除),又到青堆子加工厂加工成大米准备带回家。可另外还带什么回家呢?徐庆明和时竹春提议带些花生油回去,因为当时城里每人每个月才三两油,而且是凭证凭票供应,没有粮本和粮票连油都买不到。三两油能干什么,放到现在我们连想都不敢想,现在我们有时一顿饭用的油都不止三两,而当时那却是我们一个人一个月的用量。食油在当时是相同紧俏的食品。带些花生油回去可以给家里解决很大问题。
提起食油,不禁使我想起了童年的一段令人心酸的往事。那还是在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那时我才14岁正在上初二,当时一个刚成年的人即年满18周岁的人的粮食供应量才27.5斤,我当时每月的粮食供应量只有23斤,豆油是每人每月三两。当时我们家是4口人,妈妈带着我和两个年幼的弟弟妹妹。因为粮食少,油不够吃,我们日子过的相当节俭。每次从粮站把粮食买回来,我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用一个小碗把米和面都量一下,每量一碗都是一平碗,看看米和面各有多少碗。当时家里面有几个装粮食用的长方形铁皮桶,一碗碗的量完后装到米筒和面筒里,然后算计一下这些粮食应吃到几号,每顿应吃多少?时间长了,每顿饭做多少量已经烂熟于胸,每天做饭的时候就严格地按照这个标准来做,不敢越雷池半步,不然这些粮食就吃不到下次买粮的时候。每次倒完面以后,还要把面袋子翻过来,倒过去一遍遍地用扫帚扫,生怕扫不干净,这些扫下来的面再放到面筒里。由于我每次做饭量米时都要把手深抹下去一点,因此每一碗就不够一平碗,时间长了每次量米面时都会发现有结余,因此我们家的粮食总会够吃,不会断顿。做菜的时候,每次也尽量放一点点油,从不敢多放。家里面是用一个大瓶装结余的油,用一个小瓶装平时吃的油,每到下次买油时都要把结余的油倒到大瓶里,每次往大瓶倒油的时候都要一控再控,直控到油瓶里一滴油也没有才罢手。一年多下来,3斤装的大瓶子里竟然积攒了多半瓶油。
尽管家里没有断顿,但每顿饭其实都吃不饱,春天榆树长出叶子以后,我就经常在上下学的路上撸路边的榆树钱吃。春天没有什么菜,我就到公园里去搂干树叶,回到家里用水洗净,然后放到锅里煮,每煮一遍就换干净水再接着煮,煮几遍以后苦味小了再用刀剁碎掺上玉米面做面团子吃。每天放学后,我都要一边走一边拣路边的干树枝夹在腋下,到家时拣来的树枝足够把炉子引着了。当时虽然我们住的是楼房,可烧的是煤,需要引柴才能把炉子点着。烧炉子用的煤要到煤场去买,到 煤场交完钱后,煤场的工人会用带车子把煤给你推到楼下,由于我家住二楼,还要用洗脸盆一盆盆地把这一车500斤煤运到楼上去。妈妈白天带弟弟上班,妹妹又小,这些活只有我来做,家里买粮,买菜,买煤这些事都落在我的肩上。这艰苦的童年也造就了我不怕吃苦、不畏艰险、艰苦朴素的品格。
在家里面,我每天早晨四点就要起床做饭,那时天还漆黑,我起床的第一件事是先把炉子点着。点炉子时先要准备一些细木柴,用桦树皮把细木柴先引着,上面再放一此粗木柴,然后上面才能放煤,等煤着了这炉子才算引着。然后我要赶紧往头天晚上发好的玉米面里对碱,再把和好的面放到锅里蒸玉米面发糕,这玉米面和的不能稀也不能干,稀了蒸不了,干了又太浪费粮食。蒸好后再用刀划成大小均匀的块,拣到盆里,屉布上沾的发糕渣都要一点点地拣起来吃了,生怕浪费了。吃完饭妈妈带小弟上班,我还要送妹妹上学,然后才能到学校去上学,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我上高中。上高中后由于我每到当值日生时都不能很早到校,因此第一年评选三好学生时当时的班主任李庆林老师就不同意我当选,可能李老师认为我太懒惰太不热爱劳动了。这也是我当学生以来第一次没有被评上三好学生,我当时心里真不是滋味。这么多年来,这些事我也从来没有对任何人提起过,也从没有人知道这些事。
记得在一个星期天,当时全家人都在家,做饭时我去拿那个大油瓶,不知怎么回事,大油瓶突然破裂,一瓶子油顿时撒了一地板,我惊恐之余又和母亲赶忙用勺子舀,用手捧,把收起来的油又装到一个大碗里,收拾了半天,大部分油还是丢掉了,我望着地下的碎油瓶子懊悔莫及,后悔自己做事怎么这么不小心,一年多的辛苦付之东流。后来我和妈妈谈起这件事时才意识到,可能是我们把油瓶子放在了暖气回水方的管子拐弯处,每天拿瓶子时瓶子经常碰到暖气管子使瓶子有了裂缝,才导致了油瓶子破裂。这件事是我一生中永远都抹不掉的记忆。
想带油回家,可谈何容易,上哪去弄花生呢?我们这里不产花生,集市上也没有卖的,那学堃提议到西边的屯子里去买花生,听社员说铁道西的屯子是沙土地适合种花生,到那里能买到花生。
就这样,徐庆明、时竹春、那学堃,李文东我们几个带上面袋和书包就出发了。当时正值冬天,北风在平原上毫无顾忌地刮着,吹得人直打哆嗦。我们走了足足有一个多小时,来到了一个屯子。屯子外面一个人也没有,静悄悄地,只有不知是哪家的狗偶尔叫上几声。我们悄悄地来到一户人家门前,轻轻地敲门。不一会门开了,一个中年妇女伸出头来,问我们找谁,我们上前说明了来意,她把我们让进院子,又赶紧到门口四下张望了一下随手把门关上。我们几个互相对望了一下,有些不解其意,后来听了这中年妇女 的解释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屯子驻有工作队,不准人们私自买卖花生,抓到了连钱带花生都要没收。我们这才明白,她的神情为什么那么紧张。不过听了她的话我们倒紧张起来了,这要让工作队抓住,我们不就鸡飞蛋打了吗!从她家买了一些花生出来,在她的指引下我们又小心翼翼地走了几家,每走一步都要东张西望,生怕让别人发现。还好因为是冬天,一般社员都在家里猫冬,没有人出来,这正好成全了我们几个提心掉胆的知青,谢天谢地总算湊够了,我们高兴得合不拢嘴。一个个兴高采烈的我们一人背着一面袋花生象做贼一样偷偷溜出了这个屯子。还好老天保佑,没让工作队发现,我们总算出了一口大气,又连续赶了十几里路,连累带饿的我们,总算回到了青年点。
花生是买回来了,可还得把花生皮剥掉,不剥掉花生皮是无法榨油的。剥花生皮这个工作看似简单,其实相当费劲,因为那不是一个两个,那叫一面袋花生啊!足足用了有两三天的功夫,我们的手剥红了,手指酸痛得不敢用力,青年点里满地花生皮,终于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随后我们又把花生米背到青堆子加工厂,直接把花生米榨成了花生油。还差最后一项就是猪肉了,真是天公做美,正赶上社员吴炳玉家杀猪,我们给了个高价钱--一块三一斤,人家总算把猪肉卖给了我们,我们每个人都砍了几斤肉,总算把回家的东西准备齐全了。
回家的一天终于来到了。从后青堆子到青堆子火车站有一里多路。我们一个个大包小裹把东西 搬上了火车。从青堆子到抚顺没有直达车,需要在沈阳倒车。火车票我们都是买的通票,这样在沈阳我们就可以不用出站台,直接从这个站台捣到回抚顺的站台就可以了。由于是中途上车没有座位,我们多次回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直接把东西放到一个不打开的车门处,这样不影响别人上下车,我们直接坐在装粮的麻袋上,这样连坐的地方都有了,可以一直坐到沈阳。在沈阳车站,我们男同学搬运东西,女同学在两边看堆,如果有事先停在站台上等待发往抚顺的车厢就直接把东西运到火车上。开往抚顺的火车终于开车了,在火车有节奏的隆隆声中,我们的思绪早已飞回到了那久别的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