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张翟西滨 于 2021-1-3 13:56 编辑
“我的知青岁月”一文入选 《陕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新书 文图/张翟西滨 《陕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新书。 封面。 插图。 “我的知青岁月”一文被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辑、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公开发行的《陕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新书收录。 目录。 内文。 该书于2020年4月第一次印刷、52万字、550页码,封面书名为烫金字并配4幅老照片,左上角标注:[中共陕西历史资料与专题研究丛书],时间跨度为1954——1982年长达28年,仔细翻阅目录,划分综述、各地市综述、回忆与访谈、文学作品、历史文献、报刊资料、典型材料、表格资料、大事记、附录共十部分,笔者撰写的“我的知青岁月”一文被收录在“回忆录”中(共计14篇)。该书图文并茂、“秦砖厚重”,正如“后记”所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前后历时20多年,社会影响深远。根据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统一安排和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撰的工作要求,我们编辑出版了《陕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一书。本书收录了部分珍贵的文献资料、报刊资料、省市党史工作者撰写的专题文章以及在陕西上山下乡的部分知识青年的回忆访谈等,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本书还收录了少量优秀的知青文学作品(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叶延滨:《干妈》,薛保勤:《青春的备忘》)、知青图片、知青回馈第二故乡的感人事迹等,增加可读性。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期,延安还接收了2.7万名北京知识青年,本书也把他们收录其中,并做了专题论述。” 1978年4月22日,笔者(后排右1) 与周陵公社部分知青代表参加市上学习 培训班时,留影于咸阳市工人文化宫院内。 笔者1976年4月27日响应党的号召,来到原咸阳地区咸阳市周陵公社南贺大队第四生产队插队落户,曾任大队团支部副书记、知青副组长,插队期间被评为生产队劳动模范、公社和市(上)先进知青,1980年8月底招入陕西第二棉织厂,结束了4年零4个月的知青生涯。 当年本人招工表一览。 本人有关知青部分文章获奖情况。 时光如梭,岁月如歌。2015年10月起,本着“知青写·写知青”的情怀,我一心一意、埋首创作长篇知青纪实文学《青痕》书稿,共计撰写107篇、20余万字,原陕西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莫伸先生为我书稿撰序“青春总在回忆中”;2016年我成为中国知青网会员,每写就一篇均发帖于中国知青网、陕西知青网、《知青·中国》《知青·上海》和“口述知青”等相关报刊和平台并积极向报刊投稿,先后有“远去的钟声”“咥油饼的时候”“金黄的麦秸垛”“圪蹴”“苞谷糁”“赶大集”“二队长”“不堪回首的‘机’遇”等50余篇知青篇什散见《知青·中国》《知青·上海》《陕西工人报》《华商报》(咸阳版)和《咸阳日报》等中省市报刊,其中,知青散文“吃水的滋味”“刨红薯”被“凤凰网”历史栏目转载;“吃大锅饭的日子”“卖瓜记”“回家的路”被四川省发行量大、有影响的《读者报》刊登;“戏说关中方言”“咸阳道北”“拾麦穗”“土壕里的故事”“人生没有假若”“一幅乡村民俗画”“油泼辣子一道菜”7篇什见“学习强国”网;其中,2016年10月,《青痕》书稿还荣获“全国知青出版物及作品展”优秀作品;“遥远的童年”“父亲的暖壶”分获陕西职工文学散文类二三等奖;“那饭、那水、那土炕”获中国知青网“我的知青岁月”全国征文大赛散文类二等奖;“打麦场上”获第五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散文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