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瑞丽江边 于 2016-8-24 22:02 编辑
这是我的一位在北京工作的老朋友刘万忠委托我代他整理发表的一篇返乡活动纪实图文报道。刘万忠因退休后在原单位担任技术顾问工作,还忙于工作出差,对上网发帖子还不太熟悉,便委托我代他整理发表。全文如下:
瑞 丽 江 畔 再 聚 首
云南瑞丽卡朗农场三队知青45周年纪念活动纪实 成都赴滇支边知青 刘万忠
序 45年前16000多名成都市初中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建设,加入到新组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当年16~18岁的小青年义无反顾地踏上红土高,种植具有战略意义的橡胶树,他们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来面对穷、苦、艰巨的工作和生活,他们也曾经面临困苦、忧虑、担心前途命运,但最终在1979年知青大返城的浪潮中他们为这段历史画上了句号。 当年青春稚嫩的小伙,现今都是退休的花甲老人。但他们没有忘记刻骨铭心的那一段青春岁月和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 在45周年的隆重纪念年度,成都知青发起了重走支边路,回故乡,回家去的青春再现系列活动。这里仅记叙瑞丽卡朗农场三队支边知青重返故乡的活动。 这次瑞丽卡朗农场三队知青返故乡活动,不仅是包含当年的成都、昆明、上海知青,还有他们的家人、亲戚、儿女和孙辈。从北京、上海、成都、昆明,乘飞机、坐火车、自驾车、大巴车,近80人的重返故乡队伍
一、 重走支边路,第二故乡在召唤
当年成都市锦江中学知青45年前,即1971年7月2日~9日,乘坐火车、大卡车,历经8天时间抵达连队驻地。 想当年,穿越巴山蜀水的成昆铁路,是当代中国创造的人间奇迹,是具有战略地位的重要通道,中国西南国防安全枢纽,如今仍是迈着稳定节奏,跨过一个个桥梁、隧道,显然不能和今天动车、高铁,高速公路相比,它老了,但正是我们未来发展建设的期望。当年成都知青在昆明附近的楚雄小站下车,换乘十轮大卡车,沿抗日战争修建的滇缅公路进发,每小时只能行驶20~50公里的速度,盘旋在山颠之间,颠簸在崎岖的山林、悬崖边,其路途艰险至今难忘。
当年到瑞丽的支边知青车队,应该是受到相当的重视和照顾,以及半军事化管理。白天不停地行驶,暂短休息、上厕所、午餐,晚上在永平、下关(大理)、保山、芒市等接待站、学校宿舍住宿。什么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城市风景民俗均与知青无缘。直至抵达瑞丽江桥,遥望江对面的缅甸,在守桥部队严格检查后,跨过不甚高大的钢绳悬束桥,才深深体会到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重要性。而今天高速公路连接的云南滇西旅游景点,如一颗颗明珠,更是驱车自驾,欣赏大好河山,感受风土民情,享受珍肴美味的大好时机。 2016年7月2日先遣自驾车队从成都出发,约定全体回瑞丽战友7月9日中午抵达当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三师十一团二营三连。这也是当年成都市锦江中学知青45年前,即1971年7月2日~9日,乘坐火车、大卡车,历经8天时间抵达连队驻地。
二 、 盼亲人,欢迎知青们回家
7月9日早晨,亚热带气候的雨季,潮湿闷热,艳阳当空,但亲人的归来,多年未见的战友相聚,相约的时间、地点、多情的彩幅,急迫等待的心情汇聚在高速路终点----瑞丽东。它将迎接从昆明乘坐大巴车的上海、成都、昆明知青及亲友。先期到达瑞丽的自驾车战友、亲友,三队的职工、领导及退休职工、家属纷纷来了,他们中既有熟悉的战友,瑞丽政府、农场领导和年轻的一代,还有离开几十年再没有见面,陌生并模糊的当年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