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11年3月到今年初,在四川成都断断续续工作了几年时间,在与同事的交往过程中,渐渐弄懂了一些四川有趣的方言,也曾闹出过笑话。
我比较喜欢诙谐的四川语言,在去成都前,曾经看过四川方言版的动画片《猫和老鼠》,非常喜欢剧中那诙谐幽默的语言形式,仔细将成都方言版《猫和老鼠》看过多遍,有些语音记忆犹新。就觉得“自以为是”的“懂”得了四川话。
记得四川方言动画片《猫和老鼠》中,鸭妈妈称自己的鸭孩子叫;幺咧(儿)。来成都后,也常见有人将小孩子叫;幺儿,甚至将喂养宠物也唤作“幺儿”。
一下子,我就把“幺儿”的意思给搞混肴了。记得有一次,同事的孙儿从老家来成都玩,小孩聪明活泼,很是有趣。
我也学着孩子他爷爷也叫孩子“幺儿”,当同事听到后,立刻显露出满脸的不高兴。
后来我问其他同事这是么原因?同事告诉我;四川有“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的说法。幺儿在四川是不能随便喊的,特别是对小孩。
后来查找资料才找到真正的原因。原来幺儿是四川方言,原意指家里最小最宠爱的儿子,父母或长辈称呼孩子。子女不论男女长幼,只要父母疼爱,都会称“幺儿”。
另外,川渝地区的很多情侣之间也用幺儿称呼;要好的女孩子之间的昵称也用幺儿称呼,类似亲爱的意思。
也就是说;别人家的孩子和其他人,你是不能随便叫他(她)“幺儿”的。
初到成都时也听到有人称别人是“瓜”,这个“瓜”的意示也比较复杂,使用对象不同意思也大相径庭。原来;在四川话里,“瓜”是一个语意非常丰富的词语,适用范围非常广,但是都与“傻”有关联,只是语意轻重有差异而已。
“瓜”可以单独使用,但在日常语言中用法就多样了。比如:瓜宝器、瓜娃子、瓜兮兮、瓜眉瓜眼、倒瓜不精。其中尤以“瓜兮兮”“瓜娃子”和“瓜眉瓜眼”最具代表性。
俗话说;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在四川方言里,将老年男性称为“老倌”,是尊称,大哥的意思,有的地方,将老年男性也称为“老倌伙”,虽说有尊敬的意思,但听起来觉得不是那么顺耳。
其实,对人称谓常以年龄来区分如;小孩,娃娃,妹妹,小伙子,大娘,大爷等,也是常用的称呼。
昨天见到一位丁亥年出生的郫都区本地老哥,做农活动作娴熟,手脚麻利。一根青竹竿在他刀下,三下五除二,一下了就变成了竹篾。
老人在田间遛狗,与人交谈时,人称他为“老倌伙”他并不在意这样的称呼,这样的称呼如果在湖北,可能就不同了,至少会因此闹出误会来。
语言是文化在日常生活交流中的具体体现。巴蜀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中国四川盆地中成都的蜀和重庆的巴所代表的文化。蜀文化以成都为中心,包括盆地西部及陕南、滇北一带。
巴文化之一最早源于湖北西南的清江流域,后活动于盆地东部及附近地区。
成都话属于西南官话,明代以后,湖广移民入川,民间生活交往中,派生出幽默诙谐的语言,寓意更加丰富多彩。 |
|